彰驛古城

彰驛古城

為保護古城遺址,政府將在此立碑除了古城遺址,本次調查還獲得了彰驛古廟的信息。 此外,同在彰驛鎮的前廟村內,調查隊對夏家墓地的調查也很有收穫。 即使如此,調查隊隊員還是走訪了夏氏的後人,大體確定了墓地分布範圍。

彰驛地區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青銅時代,在本次考古調查中也對彰驛青銅時代遺址進行了調查。
彰驛村西部有一處青銅時代遺址,調查隊在此採集到了青銅時代的夾砂陶片、遼金白瓷片、布紋瓦、青花瓷片等標本。其中夾砂陶片可辨識出新樂上層和鄭家窪子兩種類型,再次證實了以前的調查,足見彰驛地區歷史的久遠和豐富。
從《中國歷史地圖集》以及《瀋陽縣誌》古蹟的文字記載中,我們大致可以梳理出這樣的歷史脈絡
:金代這裡建立了隸屬瀋州轄縣的章義縣故址;元代在此設了驛站,為章義站,並配備“馬九十匹,車九輛,牛九十隻”等交通工具;明代為瀋陽中衛轄境,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修遼東邊牆時在此設長勇堡,改築磚城。
彰驛地處要衝,是古時通往關內、遼陽等地的一條重要交通孔道,也許是因為占盡了地理的優勢,這裡能夠建造古城,並且在此後作為必經通路留存幾個世紀。
據介紹,清代天命六年(1621年),這裡被清太祖努爾哈赤降伏,歸大清所有。
為保護古城遺址,政府將在此立碑
除了古城遺址,本次調查還獲得了彰驛古廟的信息。
彰驛村曾經有三座規模較大的寺廟,分別為娘娘廟、關帝廟和火神廟。但三座廟在歷史發展中均遭到破壞,已經遺址無存。
不過,目前可知道的是,娘娘廟在彰驛村西大約500米,占地面積約3畝地,而關帝廟和火神廟為兩排相連的兩座廟宇,前者在東,後者在西,均座北朝南,占地面積大約10畝地。位置大體在彰驛村中心,汪彰公路在此經過。
此外,同在彰驛鎮的前廟村內,調查隊對夏家墓地的調查也很有收穫。據悉該墓地為清代三品官員夏文耀家族墓地,原來有墓地圍牆,面積較大。現地表為耕地,近年來經多次盜掘,現墓葬已基本無存。即使如此,調查隊隊員還是走訪了夏氏的後人,大體確定了墓地分布範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