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往知來父親白壽彝的九十一年

彰往知來父親白壽彝的九十一年

《彰往知來父親白壽彝的九十一年》作者:白至德,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本書中作者除了回憶父親及其家人,同時也在適當的篇幅中敘述了父親的老師等前輩、同代的好友、同人以及他的學生等後人。他們都是和父親在一起奮鬥過的,他們早已與父親融成難以分開的整體。 《彰往知來??父親白壽彝的九十一年》“彰往”了父親40歲之前,也就是舊中國的“像逐水浮草而居的遊牧人一樣,攜著眷口東西流浪著”的工作和生活情景。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本書中作者除了回憶父親及其家人,同時也在適當的篇幅中敘述了父親的老師等前輩、同代的好友、同人以及他的學生等後人。他們都是和父親在一起奮鬥過的,他們早已與父親融成難以分開的整體。 《彰往知來??父親白壽彝的九十一年》“彰往”了父親40歲之前,也就是舊中國的“像逐水浮草而居的遊牧人一樣,攜著眷口東西流浪著”的工作和生

彰往知來父親白壽彝的九十一年書籍封面
活情景。“他從啟蒙老師那裡受到了修齊治平、先憂後樂、以天下為己任、中華民族一體的薰陶;目睹祖國河山碎裂、生靈塗炭,於是求知,於是尋找真理,於是在‘嗷嗷八口一藍衫’的環境中堅信未來,於是不斷筆耕、‘舌耕’,於是不但找到了實現自己學術理想的寬闊大道,也找到了把自己的一切和億萬中國人民血肉般聯繫到一起的人生正途。”這本書也同樣“ 彰往”了父親40歲之後,也就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有機會學習辯證唯物史觀。他在後半個世紀裡堅持不懈地運用辯證唯物史觀指導史學教學和研究,從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新中國、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史學工作者。他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在不斷地創新,總是不滿足自己已有的成績,繼續學步,奮發進步,用他的話來說是“學步”,是不斷“摸索”、“探索”。 

書籍評價

中國古人說:“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在這樣漫長的時間內,我越來越明確地感覺到,壽彝同志的心是淳樸的、開朗的、正直的、敦厚的。……作為一個人,一個朋友,壽彝同志是這樣子。作為一個學者,他同樣對我有極大的吸引力。

——季羨林

白壽彝教授是當代傑出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他的學術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在中國交通史中國伊斯蘭教史、回族史、中國民族關係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史學史、中國通史和史學理論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績。白壽彝教授總主編的《中國通史》,是他學術成就的典型代表,是本世紀最大規模的史學著作之一,也是本世紀最高水平的史學著作之一。

——原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陸善鎮

壽彝老友;學海探珠六十秋,銀絲賺來半滿頭;黃牛負軛桑榆路,該罷休時不罷休。

——臧克家

春秋九十載,學術生涯七十年。先生學術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變,關注祖國歷史的興衰,思考民族的未來。

——中國史學會

白壽彝先生作為新時期中國史學界最有影響、最有聲望的史學家之一,他的史學思想和學術成就,為中國史學史寫下了光彩奪目的新篇章。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

我們的史學研究工作在21世紀中,若想成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那就必須要求研究工作者除了應有清醒的政治頭腦,堅實的研究基礎外,還應有史學家的氣魄、器識和胸懷。

——白壽彝

自壽彝同志,您主編的二十二卷本《中國通史》的出版,是我國史學界的一大喜事。您在耄耋之年,仍筆耕不輟,勤於研究,可謂老驥伏櫪,壯心未已。對您和您的同事們在史學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就,我表示衷心的祝賀!

——江澤民

清明修史,通史巨著的出版,說明我們國家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政通人和、人心思定。

——王兆國

我經常對我的學生講,我們的許多前輩的一生都是一本大書。白先生的一生就是這樣一本需要我們認真閱讀的一本大書。

——許嘉璐

白壽彝教授作為我國傑出的歷史學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長期以來,在教育戰線嘔心瀝血,勤奮耕耘,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白壽彝教授功業卓著,德高望重,“桃李滿天下,弟子遍神州”深受教育界人士的崇敬和愛戴。

——陳至立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傳統(1909年——1925年)

1金雞報曉

2開封世家

3傳統教育

4求學興趣

5了解世界

第二章 磨礪(1925年——1933年)

1上海文治大學

2回民滬案後援會

3中州大學

4第一篇論文《整理國故介紹歐化的必要和應取的方向》的發表

5開創初始的民俗學

6燕京研究生 7 父母的婚事

第三章 選擇(1933年——1939年)

1第一部專著《朱熹辨偽書語》的出版

2從研究本民族的歷史著手 3 中國伊斯蘭教史研究的第一篇專論

4我國的第一部交通史

5西北考察及其《行紀》

6中華民族的復興,回族應有沉重的負擔

第四章 正途(1939年——1949年)

1輾轉雲南昆明

2在雲南大學和中央大學任教

3對中國回族人民生存與尊嚴的滅絕挑戰

4《中國回教小史》、《中國伊斯蘭史綱要》等著作的出版

5我國首部回族專題史料書:《鹹同滇變見聞錄》

6首篇史學史的文章:《中國歷史體裁的演變》

7在人生中“占有比較重要的位置”的歷史階段

8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笑了

第五章 安定(1949年——1966年)

1我們從此有了一個新的時代

2“像逐水浮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的結束

3《論歷史上祖國國土問題的處理》等文的發表

4歷史文獻科學性認識的《回民起義》

5毛主席批准成立“中國回民文化協進會

6關於歷史教學的第一篇文章

7毛主席親切地說:見到了你寫的文章,寫得很好

8開展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9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

10歷史學科基本訓練的幾個有關問題

11史學史研究的起步與編寫《中國史學史教本》

12“學著試步”的《學步集》

13趕緊走上史學史研究的大道

14熱心於中國對外友好工作

第六章 無愧(1966年——1978年)

1吳晗的“反黨”

2“打倒在地,永世不得翻身”

3“反動學術權威”點校《二十四史》

4母親永遠地走了

5考教授時交“白卷”

6“儒法鬥爭”的政治風浪

7回響周總理的提議,編寫《中國通史》

8父親的小孫子白鵬

第七章 通變(1979年——1988年)

1《中國通史綱要》及其《續編》

2榮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

3從《中國史學史參考資料》到《史學史研究》季刊

4《談史學遺產答客問》與《史學概論》

5關於史學上的重要問題

6《歷史教育和史學遺產》論集

7《中國伊斯蘭史存稿

8老人的“通變”

9《回族人物誌》的出版 1

0《中國史學史》的第一冊

第八章 新路(1989年——1999年)

1學術活動60年、高校執教50年

2回族的教育以及《白壽彝民族宗教論集》的出版

3八十五誕辰與《史學論集》

4首次頒發“白壽彝史學論著獎”

5喜事多,第四次登上天安門城樓

647年匯成《中國史學史論集

7最後的教學改革意見

8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的關懷

第九章 豐碑(1999年4月26日)

1雙喜臨門的好日子

2歷史賦予的使命

3爭取再過上一個90歲

4新世紀的展望

第十章 彰往知來(1999年4月26日——2000年3月21日)

1父親病倒了

2萬分悲痛的日子

3難以忘卻的關懷

4永生難忘的師生情誼

5老、少攜手走新路

6與兩位大學子的交往

7老少研究生痛悼恩

8一名普通學子的感恩

9遺稿成書,心愿已了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