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擁軍

彭擁軍,1969年生,湖南寧鄉人,博士,民革黨員,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畢業於廈門大學,師從潘懋元教授攻讀博士學位,進入高等教育學研究領域,現於南京師範大學師從吳康寧教授做博士後研究,專攻教育社會學。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彭擁軍先後主持省部級科研課題7項。其中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青年專項課題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資助項目1項,湖南省教育廳優秀青年課題1項,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一般資助課題1項,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1項,全國博士後基金項目1項,江蘇省博後基金項目1項,作為主要研究成員參加國家“211工程”等國家和省部級以上項目10餘項。

個人成就

出版(含參編)著作和教材《科研論文寫作技巧》、《中國教育發展的寧波模式》、《教育學新編》、《心理學新編》等5部。曾在《高等教育研究》、《南京社會科學》、《江蘇高教》等有影響的學術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多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全文轉載。

研究領域

研究方向(具體):

1 高等教育理論

2 教育社會學

3 教育管理

課題(包含近期主持、主研主要教學科研項目):

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研究》(編號:06JA880021,)

2湖南省教育廳優秀青年專項《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的互動關係研究》(編號:06B035)

3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6一般課題《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編號: XJK06BGD002)

4江蘇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高校擴招後的研究生教育質量問題》(編號:07JYB003)

5中國博士後基金二等資助項目《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編號:2007041061)

6江蘇省博士後基金《大眾化背景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編號:0701052C)

7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從智力輸出到智力回流:農村教育的社會學研究》,編號10Y JA880111

科研成果

獲得的科技成果(包括國家發明專利)獎勵情況:

《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獲湘潭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

公開出版的著作、教材或論文

專著:

1《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走出邊緣:農村社會流動的教育張力》,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教材:

1教育學(主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2現代教育學(主編),中南大學出版社2009

近5年發表的代表性論文(2005-2010):

1研究生教育收費的不確定性,江蘇高教2005(核心期刊,CSSCI收錄)

2科學發展觀與高等教育的定位,高等理科教育2005(核心期刊,CSSCI收錄)

3大眾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質量問題,江蘇高教2006(核心期刊,CSSCI收錄)

4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背景、問題與展望,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6

5中國書院與高等教育改革,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7,光明日報兩個欄目分別於2008-1-02和2008-01-13轉載;

6農村社會流動的考察——教育的視角,南京社會科學(核心期刊,CSSCI收錄)

7論高等教育權的失落與實現,江蘇高教2007(核心期刊,CSSCI收錄)

8教育對農村人口社會流動能力的影響——基於階層背景實證材料的分析,(核心期刊,CSSCI收錄,高等教育權威期刊)

9關於雙師型教師與雙師型隊伍的思考,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核心期刊),人大複印材料《職業教育》全文轉載

10教育研究者何以為教育代言,教育研究與實驗2008(核心期刊,CSSCI收錄)

11研究生教育的精英性,江蘇高教2008(5)(核心期刊,CSSCI收錄)

12高等教育研究的旨趣,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8(5)(核心期刊,CSSCI收錄)

13農村社會流動的路徑依賴與價值選擇,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8(5)

14農村智力回流的若干思考,大學教育科學2009(6)(CSSCI擴展板)

15大學生就業難背後的若干真假命題,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9(3)(核心期刊,CSSCI收錄),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9(8)全文轉載

16多學科視野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江蘇高教2009(5),(核心期刊,CSSCI收錄),人大,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9(11)轉摘

17個案研究中的學術抱負——兼論個案的拓展與推廣,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0(3),(CSSCI擴展板)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10年第9期全文轉載

18悖論性利益訴求:大學生就業難的一種解讀,大學教育科學2010(4),(CSSCI收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