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天琦

彭天琦

彭天琦,四川榮縣人。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畢業於中國大學政治經濟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八路軍津浦支隊工作團團長、冀魯邊游擊支隊政委、中共魯西北地委副書記、襄西地委書記。建國後,歷任中共宜昌市委書記,湖北省總工會主席,中共湖北省委組織部部長、省委第二副書記,華中工學院黨委書記,中共武漢市委第二書記,陝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第一書記。

個人履歷

抗戰期間的主要事跡

彭天琦(1909~1978)四川榮縣人。1917年起在本縣上國小、中學。1928年考入成都四川大學外國文

學院預科。他不顧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新軍閥到處捕殺革命志士的現實和父親嚴禁子女參加黨派活動

的教訓,毅然離開成都東下,準備經重慶過三峽到湘贛找共產黨。行至大足縣境,遇國民黨重慶當局

嚴密盤查,不得已又返回成都繼續讀書。1932年川大畢業後,又考入北平中國大學政治經濟系。“九

一八”事變後,北平響徹著抗日救國的怒吼聲。從閉塞的四川來到這裡的彭天琦,很快就增強了“國

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積極投入到抗日救國運動的行列。在1935年爆發的“一二·九”運動

中,他白天奔走呼號喚醒民眾,夜間刻印、散發宣傳材料,深得同學們的敬重。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彭曾參加南下學生宣傳隊,沿途宣傳民眾,加入全民抗戰洪流。同年加入

中國共產黨,歷任山東第四、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訓處政訓員,八路軍津浦支隊工作團團長,冀

魯邊區游擊支隊政委,中共魯西北地委副書記,八路軍魯西支隊政委,中共魯西區第四地委書記,中

共魯西區第三地委、衛東地委副書記。在那艱苦的歲月里,彭以毛澤東《論持久戰》等著作為指導,

教育幹部、民眾克服“速勝”思想,樹立持久抗戰的觀念;他帶領幹部深入根據地和游擊區,指導群

眾自製土槍、土炮、炸藥、地雷,建立地方聯防組織,打擊小股出動的日偽軍;他注意統戰和敵工工

作,教育、團結地方各種武裝勢力一致對外,派出可靠同志打入偽軍、偽政權、偽組織,爭取了一部

分偽軍政人員反正,配合八路軍、武工隊在戰場上的作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主要的事跡

抗日戰爭勝利後,彭入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黨校學習。1947年秋由黨校結業剛擔任中共泰運地委

副書記不久,即調任南下工作大隊大隊長。南渡淮河時,由於白天國民黨飛機盤旋掃射,只能在夜晚

偷渡。河上沒有橋,河岸沒有船,時已初冬,河水冰冷刺骨,他帶頭脫衣下水,帶領全大隊順利渡過

淮河。過河不久,又遇到國民黨軍攔截。大路不能走,他們走小路翻山越嶺。經過幾個月的艱苦跋涉,

終於在大別山找到了劉鄧大軍主力,勝利完成了南下任務。1948年7月,中共襄西地委和襄西軍分區

成立,彭被任命為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1949年5月,鄂西重鎮宜昌解放,彭任中共宜昌市委書記。

建國後的主要事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彭歷任中共恩施地委書記,湖北省總工會主席,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組

織部部長、省委辦公廳主任、省委第二副書記,中共武漢市委第二書記,中共華中工學院委員會書記

兼院長,為湖北的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改造和全面開始社會主義建設做了大量工作。

1963年3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交流大行政區幹部的決定,彭被任命為中共陝西省委常委、西安

市委第一書記。他愉快地接受組織調動,不帶工作人員和家屬,隻身到西安上任。如何把西安這座歷

史文化名城建設好,是他來陝後考慮最多的問題。他虛心向市委領導班子中的“老西安”、“老陝西”

請教,向文化、文博工作部門的專家學習,下力氣抓了保護文物古蹟、拓寬城區街道、綠化城市環境

等工作,還促成了西安與日本京都締結為友好城市,增進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在市委分工中,他

還負責農業和農村工作,對郊縣如何圍繞城市需要發展農業做過大量調查,提出過不少好的建議,並

通過在長安縣蹲點,搞科學實驗,指導面上工作。“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彭受到錯誤的批判、鬥爭。

個人生平

1968年5月作為幹部代表被結合進西安市革命委員會, 任副主任。 1971年任中共西安市委第二書記。

1973年在長安縣蹲點期間患病住院,1978年12月12日病逝於上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