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鵬[上海名中醫]

張雲鵬[上海名中醫]

張雲鵬,男,江蘇人,主任醫師,首屆“上海市名中醫”,先後在上海、北京、雲南、山東等地,擔任不少中醫傷寒、溫病、診斷、內科、婦科等教學任務和講學活動,為培養國內外中醫、西醫學習中醫人才,作出積極貢獻;在國際交往中,如1986年在國際科技交流傳統醫學專修班講授“心病中醫療法”,深受國外學者歡迎。經培養的學生遍及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台灣等地。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張雲鵬張雲鵬

1992年被國務院表彰為發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待遇。1996年獲“上海市老有所為精英獎”。1997年榮列當代世界傳統醫學傑出人物。1997年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認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學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997年榮獲“全國老有所為奉獻獎”。

先後在上海、北京、雲南、山東等地,擔任不少中醫傷寒、溫病、診斷、內科、婦科等教學任務和講學活動,為培養國內外中醫、西醫學習中醫人才,作出積極貢獻;在國際交往中,如1986年在國際科技交流傳統醫學專修班講授“心病中醫療法”,深受國外學者歡迎。經培養的學生遍及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台灣等地。

社會任職

先後擔任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上海市中醫藥科技情報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上海市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研究班副主任、導師。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名中醫學術之家辦公室主任。上海市高等學校老師高級職稱評審員會成員。上海市衛生系統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名老中醫學科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腦病急症協作組顧問、上海市中醫中風醫療協作中心顧問。中醫疑難病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風濕病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良春中醫藥臨床研究所名譽董事暨專家委員。上海市名老中醫診療所特約專家、上海市中醫醫院中西醫專家診療所特約專家、中華全國中醫內科學會委員、上海市中醫藥學會理事、香港國際傳統醫學研究會國際學術顧問。香港中華中醫藥學院客座教授。英國世界傳統醫學會理事。

榮譽成就

1987年被評為:“教書育人優秀教師”稱號。1992年被國務院表彰為發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待遇。1996年獲“上海市老有所為精英獎”。1997年榮列當代世界傳統醫學傑出人物。1997年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認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學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997年榮獲“全國老有所為奉獻獎”。

在人生道路上遵循“唯物求是、以和為貴、精誠服務、旨在奉獻”的主張。以“寬容、至誠、創新、求效”八字為座右銘。在中醫臨床、科研、教學、文獻研究40餘年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以仲景學說為經、百家論述為緯,兼收並蓄、融合匯通、堅持發展、重在實效的治學思想。對中醫理論《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外感溫熱論》、《溫熱經緯》有深邃的造詣。在傷寒與溫病之爭中,主張“統一溶化論”。對思邈、河間、子和、東垣、丹溪、景岳、獻可、鞠通、士鐸、旭高、清任、容川、山雷等學術思想,均能吸其所長,為我所用。識疾治病,主張整體出發、多項辨證,明析標本、分清緩急、堅定果斷、機動靈活的原則。醫術精湛、臨床豐富、辨證細緻、療效卓著。對熱病、高血壓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脂症、中風、腦血管疾病有獨到見解與用藥新招;治療B肝、脂肪肝、肝硬化、肝癌也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頗有特色;對婦科月經不調、不孕症、老年病、養生保健等亦有深入研究。辨證深思明鑑,用藥廣取巧配,鑄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自成一體。擅治疑難雜症,總的思路是全局著眼、調理臟腑、分清虛實、標本兼顧、抓住難點、綜合施治。賞用蟲類藥及補腎溫陽,治療疑難雜病;善用攻下法及清熱解毒,以救危急,屢建殊功。

學術專著

發表論文,“傷寒論要義”、“不整派特徵及中醫治療探討”等82篇;主編《中國歷代中醫格言大觀》《中國中醫獨特診斷大全》等著作4部;協編《心臟病基本知識》等著作7部。曾獲“高血壓病臨床初步研究”等科技成果獎9項;還有“缺血性中風辨治規律及運用通腑化痰法診治的臨床研究”獲衛生部科技成果乙級獎;“肝病辨治心法”等2項,獲世界傳統醫學國際優秀成果獎,“脂肪肝防治要領”獲98世界醫藥成果優秀獎;“姜春華學術思路與方法的研究”獲上海市衛生局中醫藥科技三等獎。由於悉心鑽研中醫學術與臨床,成績顯著,引起國內外醫學界、學術界的重視,深受海內外廣大病員的歡迎和讚揚。主要傳略業績,先後被《中國中醫名人辭典》、《中國名醫列傳》、《世界名醫大全》、《上海高級專家名錄》等18種辭書、史書所登載。

學術觀點

一、崇尚仲景學說擷采諸家論述

二、重視系統觀念主張多元辨證

三、明察邪正態勢果斷攻補有序

四、汲取時代新知為我臨床所用

證治經驗

一、熱病力創分期分類論治

•1.惡寒期

•2.化熱期

•3.營血期

•4.傷陰期

二、高血壓病臨床初步研究

三、中風證型及治療要點探討----附178例臨床分析

四、常見心臟病臨床經驗

五、中醫對冠心病病因、病機、分型及其治療途徑的探討

六、不整脈的特徵及中醫治療探討

•(一)脈的概念

•(二)不整脈的特徵與脈機

•(三)不整脈的產病之因

•(四)分辨虛實,確定治則

•(五)脈證參合、辨證施治

七、肝炎辨治的探討

•肝功能異常的治療

八、清解活血法治療病毒性肝炎240例臨床觀察

用藥特色

一、桂枝

用量6克-45克,主要用於冠心病(胸痹型心絞痛型);心律失常(心悸不整脈);腹水(各種原因引起);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脈痹);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相搏證);類風濕性關節炎(wang痹);普通感冒(外感發熱);疲勞綜合症(中氣不足虛勞證);遺精(陰陽兩虛);自汗(營衛不和);閉經(瘀阻)等。桂枝功能頗多,貴在通陽,外感用量宜輕,雜病劑量可重。

二、附子

用量3克-90克,主要用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氣血兩虛);低血壓病(腎陽不足);支氣管哮喘(腎陽不足);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肺腎兩虛);風濕性心臟病(心腎兩虛);病態竇房結綜合症(陽氣衰微);慢性胃炎(脾胃陽虛);慢性過敏性結腸炎(脾腎陽虛);風濕性關節炎(風濕寒痹);慢性腎炎尿毒症(濁陰上逆);虛人感冒(陽虛受寒);肺炎(陽氣不足)等。套用附子時注意耐藥性與當地用藥慣例,掌握辨證要點,注意配伍恰當。亡陽時,用附子可以溫陽救逆,挽死亡於頃刻之間。如邪盛正虛者,亦可寒溫並用,而獲奇效。既要注意毒性反應,又要不能因噎而廢食,關鍵在於審因辨證。

三、大黃

用量3-70克,主要用於病毒性腦炎(暑溫);中毒性休克(熱厥);膽囊炎、膽結石(膽熱鬱結);急性腸梗阻(腸結關結);中毒性腸麻痹(肺熱及腸);敗血症(熱入營血);中風(閉證);黃疸(肝膽濕熱);脂肪肝(痰瘀互結);肝膿瘍(邪壅肝絡);肝硬化(水與氣結);原因不明發熱(三焦有熱)等。大黃攻下既要得其時,又要得其法;邪實而正不虛者,可用攻下,邪虛而正虛者,宜扶正攻下並舉,劑量由小到大,但亦有極量。遵循果斷與謹慎相結合的原則。

四、黃芪

用量10-150克,主要用於病毒性心肌炎(氣陰兩虛);慢性腎炎(脾腎兩虛);B型肝炎(實中夾虛);慢性支氣管炎(肺虛咳喘);貧血(氣血兩虛);胃下垂(中氣下陷);中風偏癱(氣虛血瘀);汗症(氣虛不固);月經過多(脾不統血);手術後創口癒合遲緩(氣血不足);肢體微循環障礙(血痹)等。黃芪一般均生用,補虛時方用蜜炙。虛證用之,因黃芪能補五臟諸虛不足;實中夾虛者用之,寓攻補兼施之意;有微邪者,亦可用之,因能扶正祛邪。

五、蓯蓉

用量10-30克,主要用於不育症(腎精不足);直立性低血壓症(髓海空虛);B型肝炎(腎虛邪伏);冠心病(腎氣不足);骨質增生性疾病(肝腎不足);缺血性脊椎病(督腎兩虛);閉經(腎虛宮寒);精血(腎虛失固);老年性痴呆(腎脾兩虛);肌營養不良症(痿證)等。蓯蓉入肝、腎、大腸經,為平補之品,有黑司令之稱,溫而不燥,補而不膩,滑而不泄。有填精益髓,強筋健身,延緩衰老之功,故喜用之。

科研成果

醫案

案一、上呼吸道感染

案二、右下肺炎

案三、病毒性腦炎

案四、肝膿瘍

案五、急性膽道感染伴休克

案六、膿毒血症

案七、病毒感染後

案八、肺炎並發中毒性腸麻痹

案九、腸梗阻

案十、高血壓病

案十一、冠心病

案十二、急性心肌梗塞

案十三、風心病心力衰竭並發腎衰

案十四、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

案十五、蛛網膜下腔出血

案十六、腦梗塞高血壓病

案十七、血腦基底部梗阻

案十八、黃疸型肝炎

案十九、膽囊炎、膽石症、谷丙轉氨酶、膽紅素增高

案二十、肝硬化、黃疸(陰黃)

案二十一、B型肝炎表面抗原核心抗體轉陰

案二十二、B型肝炎谷丙轉氨酶增高

案二十三、脂肪肝

案二十四、脂肪肝伴谷丙轉氨酶異常

案二十五、肝硬化腹水

案二十六、尿毒症

案二十七、直立性低血壓

案二十八、粒細胞缺乏症

案二十九、風濕性關節炎

案三十、室女閉經

醫話

一、中風氣血論

二、卒中救治務求“清”

三、治溫良機在氣分

四、厥逆釋義與臨證

五、攻下法拾零

驗方

一、抗偏癱方

二、降壓飲1號方

三、冠心乙方

四、降脂理肝方

五、解毒調控免疫方

七、理中新加方

論文

三淡益養生樂觀能延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