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鏡心

張鏡心

張鏡心,男,進士及第後,初授蕭縣知縣,調定遠,再調泰興。知泰興縣時,值歲飢,賦無辦,鏡心措處捐助,代民完一歲糟糧,全活無算。

基本信息

主要事跡

進士及第後,初授蕭縣知縣,調定遠,再調泰興。知泰興縣時,值歲飢,賦無辦,鏡心措處捐助,代民完一歲糟糧,全活無算。以治行卓異擢禮科給事中,轉右給事中,主江西鄉試,稱得人。拜吏科都給事中。為給事時,當明崇禎年間,內外交訌,軍國積弊,臣下錮習不可究詰,而天子求治過急,政尚操切,僉人窺伺意旨,附會以作威福,而正人旅進旅退,不能進其謀國之忠。鏡心首陳七要,繼陳十二事,大約請上靜正自治,推誠馭下,尤當愛惜人才,勿以一眚而棄。侃侃萬言,皆切中時宜,當國者撫卷嘆息,至擬之魏徵十漸也。
掌大計時,閣臣溫體仁有所屬意,鏡心陽為不喻,曰:吾不能代執政報私怨。以此忤閣臣意。賴鏡心素持正,為上所信,不能間也。會流寇猖獗,鏡心上疏,奏請出御史吳阿衡於獄,舉范景文知兵有邊才,並請兵授左良玉以張河北之勢。未幾,范景文以閣臣殉國,而吳阿衡也以薊遼死事,世益稱張鏡心之知人。晉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都督兩廣軍務,蕩寇平亂,攘外安內,頗多建樹。輯《馭交紀》二十二卷以進, 天子以為然,敕張鏡心便宜行事。在粵五年,恩威並用,智勇兼施,凡所以為地方經久計者,無不盡其力。以戰功賜金綺,召入為兵部左侍郎,升兵部尚書,總督薊遼軍務。以父母春秋高,乞歸養,許之。連遭內外艱。值明清易代,遂不仕。

交遊考略

張鏡心與明末清初兩朝禮部尚書、著名書畫家王鐸為同榜進士兼好友。王鐸於順治九年卒,諡文安,張鏡心為其作《王文安公神道碑銘》。
晚年常與理學大師孫奇逢探討身心性命之學,並為孫奇逢所著之《夏峰先生集》作序。
甲申之變殉國諸臣,多為鏡心生平故交,感懷舊忠,作前後九哀詩以吊之。
入清後不仕,居林下十餘年,與畿南三才子申涵光、張蓋、殷岳等河朔詩派詩人多有往來酬唱。申涵光《謁張尚書湛虛先生》詩曰:結茅飛鳥上,秋色滿懸壺;白髮增幽事,黃冠屈壯圖;琴樽山月好,風雨老臣孤;莫訝披雲至,浮名此地無。張蓋《九日同殷宗山登懸壺訪張湛虛先生》詩曰:白雲紅樹繞山秋,共上懸壺坐石樓;九日茱萸留故事,萬方烽火送新愁;休思雁足傳書信,且插花枝照酒甌;明日醉醒成兩散,斷猿孤月助離憂。

遺聞逸事

廣東肇慶有閱江樓,故址為鵠奔亭,宋代建有石頭庵。明代,門前碼頭是停泊水師戰船的軍事要地。崇禎十四年,兩廣總督張鏡心、高要縣知縣蕭琦按南昌騰王閣的樣式將前樓改建成檢閱水師的樓台,更名為閱江樓。另,廣東清遠有峽山,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十九福地,有牌坊,正面刻“飛來禪寺”,背面刻“十九福地”,為張鏡心任兩廣總督時手跡。
清順治十年,順德府知府朱國治等人修邢台小西天聖母殿,立碑紀事,請張鏡心為之撰《小西天建脩聖母殿碑記》,該碑現仍存,然字跡已難全辯。唯張鏡心在碑文後面的署名,幾乎就是其本人的自傳,其署名為:舊壬戌進士資政大夫正治上卿總督薊遼等處軍務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仍留部管事前督撫兩廣地方軍務兵部左侍郎大理光祿太常等寺少正等卿吏科給事中鄴下張鏡心撰。
公元2009年,磁縣東南城村村民在挖土時意外發現一塊古碑,字跡可辯,經過專家反覆研究和認真考證,確認其為明朝末年官至大司馬、兵部尚書的磁州人張鏡心的父母合葬御製墓碑。

詩作選存

【桃花源六絕】八月桃花不見花,沿溪何處覓漁槎。山容淡盪惟秋水,流向人間作野茶。
【客淚】煙塵不辯舊山河,萬里西風客淚多。天晚不留南雁去,江深時見一龍過。西陵夜灑空山雨,南極春添漲海波。浩蕩五湖何處棹,愁來霜雪滿漁蓑。
【臨江行】古沙老棘啼寒鴟,野風颯颯吹吹霜枝。臨江老人回白首,天涯悵望涕漣洏。
去歲勾陳蝕太白,今年戎馬踐江湄。盪漭戰雲霾日月,瀰漫木霧騰蛟螭。南來萬幕起沙陲,周家九鼎歘欹危。人事已難問,天心未可知。二祖遠過漢唐基,南渡不擬晉宋時。將軍借兵誅寇亂,肅慎之矢射潢池。世上君臣各有族,致微蜂蟻誰能移。可憐千古帝王域,熊羆虎豹相追隨。岸上莾煙燒義骨,行間血吻吞鮮脂。殺戮不遺孤與嫠,東海萬里浮殭屍。奔逐崖谷得不死,身手務割發披鬐。嗚呼,中原禍亂何時了,痛極誰懷陵廟悲。君不見,花卿長安收宮闕,回軍已拔鹵勝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