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博物館

張衡博物館

張衡博物館,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南陽市北郊臥龍區石橋鎮,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張衡的誕生和長眠之地,是一座有關張衡的文獻收集、科學研究、文物保護、宣傳教育、觀光旅遊的專題性博物館。張衡博物館於1986年在南陽成立,博物館館藏1030餘件文物,三級以上藏品600餘件,類別有石、陶、瓷、金銀、銅鐵、書畫等,館藏精品有1956年10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題詞:“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題詞碑。該景區主要由張衡墓園和博物館兩大部分組成。博物館部分主要有綜合展廳、古天文館、模擬地震館、碑刻長廊、綜合展廳等,全面介紹張衡的生平事跡、科學貢獻、創造發明及文學成就,現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文物旅遊景區和青少年綜合教育基地。

基本信息

簡介

(圖)張衡博物館張衡博物館

張衡博物館,由張衡墓園和博物館兩大部分組成。張衡墓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博物館部分主要有綜合展廳、古天文館、模擬地震館、碑刻長廊、綜合展廳等,全面介紹張衡的生平事跡、科學貢獻、創造發明及文學成就。

張衡博物館共有館藏文物1030件,三級以上藏品600餘件,類別有石、陶、瓷、金銀、銅鐵、書畫等。

歷史

南陽市張衡博物館是依託張衡墓園建立的專題性博物館。張衡墓園東臨白河,南接蒲山,面山靠水,環境宜人。墓園所在地,漢代時為南陽郡西鄂縣,北周廢西鄂,為宛縣所轄。建國後屬河南省南陽縣,現屬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據史書記載,墓園原有翁仲列獸,前建有廟宇,墓前有漢崔瑗、晉夏侯湛所撰書的碑文石刻。唐代詩人鄭谷曾作《題張衡廟》詩一首。最早記載張衡墓位置的文獻是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氵育水又過西鄂縣南,水北有張平子墓,墓之側有平子碑。”至明代墓地荒蕪,嘉靖四十三年,鄉人周子紀重封築之,前立碑記之。清光緒八年,夏村人師曉亭曾對墓園進行了修葺:並將字跡模糊、細審可續的明碑重刻立於墓側。由於歷史悠久,風雨兵焚的破壞,墓園至解放前已經十分荒蕪,僅剩一個土冢和三通古碑而已。

背景

解放後,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張衡墓園的維修與保護,1985年原南陽縣政府對墓園和讀書台加以修繕。墓前豎郭沫若先生題詞碑。墓區遍植松柏,並環砌花牆一周。月形門外兩側移豎了明嘉靖四十三年和清光緒八年所刻石碑,並加蓋了碑樓。在讀書台遺址,重修了一座束腰高台,上豎“漢張平子讀書台故址”石碑一通。1963年6月張衡墓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張衡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紀念張衡這位世界文化名人、科學界泰斗,更好地保護張衡墓這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加強對張衡的研究,南陽縣於1986年12月成立了張衡博物館。1995年1月南陽撤地設市,歸屬南陽市文化局,更名為“南陽市張衡博物館”。新的張衡博物館建設(包括墓園修繕)開始於90年代。整個工程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張衡墓園,規劃占地15000平方米。設計者汲取了我國古代建築中的優秀傳統,以仿漢建築的外觀,青灰的色調來顯示墓園的莊嚴與肅穆。墓園坐北朝南,由漢闕、山門、門房、廊房、石象生、享堂、墓冢、角樓、圍牆組成。1992年開工修建,2000年底已基本完成。第二部分為博物館展廳,位於墓園西側,瀕臨南(陽)南(召)公路,占地約23,000平方米。其主要建築有門樓、綜合展廳、古天文館、模擬地震廳等組成。

地圖

(圖)張衡博物館張衡博物館

在離南陽市區北二十五公里處張衡的故鄉——南陽縣石橋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