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地震博物館

蘭州地震博物館

蘭州市地震博物館成立於1988年,位於蘭州市安寧區十里桃鄉蘭州交通大學後山腳下,興建在一座長達400米的大型人防山洞裡。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收集、陳列、研究、宣傳地震史料和地震知識最豐富的首家地震專業博物館,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展廳面積約1000平方米,博物館主體展廳燈光迷離、神秘莫測;展館門口是一條古地震斷裂帶,斷層面清晰可見,十分壯觀。

基本信息

簡述

蘭州地震博物館始建於1989年。它位於甘肅蘭州市的十里桃鄉。興建在一座長達400米的大型人防山洞裡,內部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博物館洞門開在一個非常典型的幾百年前的地震斷裂帶上,洞門上面的山體層面和破碎帶清晰可見,十分壯觀。在不知不覺中將觀眾帶進地震現場。

規模

蘭州地震博物館蘭州地震博物館

這個地震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收藏最豐富的唯一專業地震博物館。博物館的主展廳,布設在蜿蜒曲折的山洞裡。如樹枝狀的各個洞道,配以迷離的燈光,顯得格外幽靜和神秘莫測。

在不知不覺中將觀眾帶進地震現場。截止目前,館內已收藏了400多件珍貴文物和史料,成立展館七個,即地震知識壁畫館、實物史料館、地震字畫館、聲像館、地震泥塑館、地震儀器館、勇闖無人區館。其中地震壁畫館中繪製展出了83個真實故事和1000多個人物,生動地描繪了地震的成因、地震前兆、抗災救災等方面的知識和人類同大自然做鬥爭的歷史場面。壁畫館設在主洞道,壁畫長104米,高1.3米,上面繪製了383個真實的地震故事(囊括古今中外)和1000多個人物。整個壁畫是一部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生動形象的防震知識教材,並於1990年被國家地震局評為科普專項二等獎。

展館介紹

蘭州地震博物館蘭州地震博物館

地震泥塑館是以泥塑的藝術形式再現了世界上第一個地震儀(張衡地動儀)測出的第一個地震--公元138年蘭州地震,這在地震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義。該分館在1996年榮獲省地震局科技進步三等獎。“報馬送信”、“夜守孤燈”、“斬斷戀情”等8組泥塑,再現了公元138年張衡地動儀測出的蘭州地震時的情況,

地震聲像廳,收藏國內外有關地震錄像片20多部,以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參觀者在學習防震減災知識的同時感到身臨其境,驚魂動破,趣味橫生。

地震儀器館,收藏展出了解放以來我國各個時期地震監測用過的二十餘台地震儀器。其中有能實地操作和演示的張衡復原地震儀、80年代的大型磁帶記錄儀等。

地震字畫館,展示了全國著名地震專家顧功敘、傅承義、翁文波、秦馨菱、謝毓壽、丁國瑜等地震科學家的筆墨,全國第一屆地震書畫展的精品,以及全國著名指紋畫創始人張保華的專作等50餘件。字畫館收藏有許多與地震有關的題字和畫卷,名人墨寶。藏品中,有許多國內外罕見的地震文物和史料,如萬年以前地震生成物—固化沙柱和碳化斷層泥珍品,固原大地震銅幣“沙板”,我國第一張地震烈度圖—清代山西平陸大地震後欽差大臣手繪地震烈度御覽圖,宋代“天下地震第一碑”文獻碑刻等等,令觀光客流連忘返。

勇闖無人區館,記錄了1999年我國四位青年地震專家不畏艱險,勇闖西藏瑪尼無人區進行地震科考的光輝事跡,體現了科學家崇尚科學,勇於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已接待參觀人數近30萬人次,受到國內外各界觀眾的認可。國家地震局前任局長陳章立在1990年題詞:“蘭州市地震博物館創造性勞動永遠載入地震工作史冊。”民眾留言:“一個奇幽的地下迷宮,一個地震知識的畫廊,一個科研史料的寶庫”。 博物館在積極發揮教育基地作用的同時,還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教育活動,比如舉辦中學生夏令營,舉辦地震科學報告、講座、競賽,編印出版了數本地震知識讀本等,博物館開展的這些有意義的活動,都為廣泛進行科普知識教育、傳播防震減災文化、弘揚防震救災精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目前為止,博物館已獲得了“中國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甘肅省科普教育基地”、“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安寧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2002年被中宣部、中國地震局評為“全國防震減災先進集體”,2005年被中國地震局評為全國防震減災工作“優秀集體”並記一等功。 此外在“512”汶川地震過後,蘭州地震博物館的馬欣梅館長還親自赴地震地區採集實物史料,希望可以在原有館藏的基礎上再創建一個““512”地震專題館”,希望藉此可以讓人們銘記這次新中國的震級最大的地震。

現狀和榮譽

蘭州市地震博物館是我國首家地震專業博物館,由蘭州市地震局和蘭州交通大學於1988年共同創建。博物館位於古地震斷裂帶,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主體展廳設於神秘莫測的山洞內,深度約400餘米。經過多年建設及公共財政的支持,博物館以百米地震科普壁畫館、實物史料館、地震字畫館、地震儀器館、地震泥塑館、勇創無人區館、聲像廳等特色項目獲得了“內容豐富、形式獨特”的評價。該館先後被國家、省、市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同時被中宣部、國家地震局評為“全國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先進集體”。其館藏的第一代手繪地震區域分布圖為國家一級文物,還有蘭州觀測點交給國家地震局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速報圖(複印件)等物品,具有非常高的文物與研究價值,更是向大眾普及防震減災知識的重要載體。

存在問題

交通不便參觀者寥寥,這樣一個重要的地震知識普及地,讓記者一陣好找。蘭州市地震博物館的地址是“蘭州市安寧區安寧西路348號”,但要真找到它,還不太容易。沿蘭州交通大學和好為爾科技工業園之間的路向鋁型材廠方向走,經過一段泥濘的小路,再路過一片果園,右轉,終於來到山邊,一棟兩層的辦公樓就是聲名遠揚的蘭州市地震博物館。據地震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他們每天上班,公車只能行駛至蘭州交通大學附近,而從下車地步行到博物館則需要40分鐘,所以他們中午一般都不回家。到地震博物館參觀最便捷的方式應該是自己駕車,可這種方式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由此看來,交通不便應該是蘭州市地震博物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重要原因。

呼籲

職能部門應協調改善條件:據市地震博物館的負責人介紹,由於地理位置偏僻,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蘭州地震博物館在哪,就更別提參觀了。這次的汶川地震讓許多蘭州人開始記住了地震博物館,許多人特地跑到這裡來參觀,同時抱怨地方太偏,難以尋找,這種情況讓他們也有些為難。另外,市地震局的張局長認為,市地震博物館非常適合在全市中國小學生中開展防震知識普及,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正確防震知識的傳播有利於孩子們更加全面地看待地震、保護自己。但實際情況是,地震博物館自建館以來,前來參觀的中國小生多為附近地區或者安寧區屬學校的,其他縣區的中國小生則基本沒有。而記者在對部分家長的採訪中發現,家長們在得知我市有專業的地震博物館時,紛紛表示“一定要帶孩子過去看看”。如此可見,地震博物館的存在價值非常高,而它何時能夠“盛裝迎客天下知”,則需要許多職能部門的相互協調和廣大市民的積極關注。

蘭州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