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蔡

張蔡,指 文學家,善作辭賦。 文學家。

基本信息

張蔡,指東漢張衡蔡邕(yōng)。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圉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後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張衡(78-139),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製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兩人均為東漢文學家,善作辭賦。張有《二京賦》、《歸田賦》,蔡有《述行賦》。舊時文學批評論著常以二人並舉,曹丕《典論·論文》稱王粲(càn)、徐幹“長於辭賦… …雖張蔡不過也。”故有此稱。
曹五《典論·論文》:“王粲徐幹,長於辭賦,……雖張、蔡不過也。”又劉勰《文心雕龍·時序》中也有“王、馬、張、蔡”的提法,又有“揚、馬、張、蔡,崇盛麗詞”(《文心雕龍·麗辭》)的評價。

簡介

張衡無論大賦、小賦都極擅長;蔡邕則主要寫作小賦,對漢末腐敗政治和民生疾苦所持態度比較正確。蔡邕(公元132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妃縣南)人。蔡邕博學多才,擅長辭章,精通音律。桓帝年間,徐璜等五侯專權,召蔡入京,邕至偃師,稱病返回。靈帝時官朗中,校書東觀,遷議郎。後因上書彈劾宦官,被流放朔方,遇赦後再度“亡命江海,遠跡吳會”達12年之久。董卓當權時官左中郎將,封高陽侯。董卓伏誅,邕嘆息,王允誣其懷念董卓,下獄死。著賦、詩、碑、談誺、銘、贊等104篇。代表作《述行賦》為徐璜召他入京,由陳留至偃師途中所寫,以古人古事諷諭時事。碑記多典雅清麗,多用偶句,音節調諧。劉勰稱為“蔡邕銘思,獨冠古今”。又擅書法,篆、隸皆工,尤以隸書見稱。書有“熹平石經”,傳譽後世。其女蔡琰亦為著名文學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