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舌

張儀舌,典故名,典出《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張儀因被懷疑盜相君之璧,被掠笞數百,後對他妻子說:“視吾舌尚在不?”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後因以“張儀舌”為典,謂能說善辯的口才。亦喻指安身進取之本,亦簡稱為“儀舌”等。

基本信息

典源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

張儀已學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

典源譯文

張儀完成學業,就去遊說諸侯。他曾陪著楚相喝酒,席間,楚相丟失了一塊玉璧,門客們懷疑張儀,說:“張儀貧窮,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於是,大家一起把張儀拘捕起來,拷打了幾百下。張儀始終沒有承認,只好釋放了他。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說:“唉!您要是不讀書遊說,又怎么能受到這樣的屈辱呢?”張儀對他的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呀。”張儀說:“這就夠了。”……張儀出任秦國宰相以後,寫信警告楚國宰相說:“當初我陪著你喝酒,我並沒偷你的玉璧,你卻鞭打我。你要好好地守護住你的國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

同源典故

儀舌 儀舌在 吾舌在 存舌 張儀 張儀舌 張儀舌在 恆視舌 有舌 璧非真盜 留舌 留舌示妻 疑璧 盜璧 縱橫舌 舌問妻孥 舌在 舌在何憂 舌存 誣張儀 韞璧

運用示例

唐 李白 《贈崔侍御》詩:“笑吐張儀舌,愁為莊舄吟。”

唐 劉兼 《自遣》詩:“家人莫問張儀舌,國士須知豫讓心。”

唐 元稹《獻榮陽公詩五十韻》:“儀舌忻猶在,舒帷誓不褰。”

唐 駱賓王《幽縶書情簡知己》:“絕縑非易辨,疑璧果難裁。”

相關閱讀

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

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劉勰《文心雕龍》

張儀,魏國(今河南開封市)人,生年不詳,卒於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說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國貴族後裔,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其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的成功,靠他的舌頭,我們稱它為“張儀舌”。“張儀舌”,在波瀾壯闊的戰國末期,翻雲覆雨,攪動了整個世界。侍秦,害魏,誆楚,惑齊,欺韓,騙趙,誘燕,破壞合縱,推行連橫,從而謀弱山東六國,強秦成其霸業。這些都是張儀舌頭的功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