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葆華[相聲演員]

張葆華[相聲演員]

張葆華(1893年-1971年)又名張傑堯、張士奎、張稽祖,藝名張傻子。 漢軍旗人。祖籍浙江嘉興,祖上世代作官。張葆華生於天津,後流入北京,他常到天橋市場聽曲藝相聲。民國八年(1919),他與駱彩祥、王子亮等合作到上海、蘇州等地表演相聲。1961年7月,張葆華應北京市曲藝團和侯寶林的邀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製了相聲資料《關公戰秦瓊》等八段節目。張葆華一生表演過四百二十九段相聲,其中許多段於是由他自己編寫或改編的。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張葆華(1893年,光緒十九年),天津人,漢軍旗人 。祖籍浙江嘉興,祖上世代作官。家道衰落後,父親張武林流落江湖,成為戲法、評戲藝人。張傑堯生於天津,幼年讀私塾,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歲時進入一個河北梆子戲班學戲。因不堪折磨,兩年後逃跑。其後,他撿煤核,拉小袢、打執事,乾雜活,過著到處流浪的生活。在河南焦作加入京劇藝人田月樵組織的京劇、梆子混合班,演唱武生和老生。後流入北京,寄居在他姐姐家。他常到天橋市場聽曲藝,最愛聽萬人迷的相聲,自己也學會說一些。民國八年(1919),他與駱彩祥、王子亮等合作到上海、蘇州等地表演相聲。民國九年轉到南京夫子廟表演,民國十年到開封相國寺表演,接著又去鄭州、許昌、漯河、駐馬店、信陽、漢口等地表演。民國十一年在漢口開始與緒德貴合作表演相聲,不久轉到開封演出。隨後又到徐州、蚌埠、南京演出。

民國二十年張傑堯回到北京。他在白塔寺廟會,與正在那裡撂地演出的緒德貴重逢,他倆票演的一段學唱京劇麒派的《斬經堂》,受到觀眾熱烈歡迎。第二天他便正式入班演出,先在西單商場南棚和常寶臣、胡蘭亭及胡的女兒小蘋果聯合演出。後來又到北棚和高德明、緒德貴、湯金城、朱闊泉(大麵包)、高德光等一起演出。逢年過節以及走堂會演出時,他們為活躍氣氛,除演相聲、雙簧外,有時也彩扮登台反串小戲如《小上墳》、《打麵缸》、《打棗》等。由於他走南闖北,博採廣收,自編自演過很多新段子,給北方相聲帶進許多新內容和新技巧,像從南方帶來的學上海話、學唱賣梨膏糖調等,他精心編演了《關公戰秦瓊》、《羅成戲貂蟬》、《張飛打嚴嵩》、《文盲家信》、《婚詩》、《潘巧雲告狀》、《耍猴兒》、《學墜子》、《冒名伶》、《二十八宿》等許多新段子。在表演上,他發託賣相好,裝傻充愣恰如其分,學姑娘、老太太、上海商人、河南藝人神似又形似,惟妙惟肖。相聲名家張壽臣曾讚揚他說:“傻大爺一身都是嘴。”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在北京西單商場的雜耍場中,張傑堯、高德明、緒德貴、湯金城、戴少甫被人們稱為“笑林五傑”。張傑堯是當時相聲演員中唯一留仁丹短髭,著西裝演出的一位。他還編印了不定期的鉛印小冊子。題名《笑海》,演出時發售給觀眾。

民國三十年張傑堯跟京韻大鼓名家劉寶全同赴上海演出。同去的還有曲藝藝人林紅玉、吉坪三、陶湘如等。在上海,他的演出很受歡迎,觀眾贈送錦旗,上繡“曼倩遺風”四個大字。這期間他還到保定、石家莊、鄭州、開封演出過。在開封時,先後和陶湘九、劉寶瑞搭夥演出。他曾向劉寶瑞傳授過一些單口相聲,如《皮匠招親》、《二十八宿》、《百業之祖》等。民國三十七年張傑堯到鄭州,和郭稽東、王本林、王曉松、田松山、辛松斌一起演出。當地解放後又到武漢民眾樂園和楊松林、王文瑞、崇佩林,以及他的女兒張松青(藝名小明星)一起演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傑堯結束了流動賣藝的生涯,1951年全家定居陝西西安市。此時與他合作演出的有張玉堂、劉闊義趙聞增關寶琦、祁存才等人。

1961年7月,張傑堯應北京市曲藝團和侯寶林的邀請,從西安到北京,由張逗哏,侯寶林、劉寶瑞分別捧哏,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製了相聲資料《關公戰秦瓊》、《羅成戲貂蟬》、《張飛打嚴嵩》、《六個月》、《河南戲》、《戰馬超》、《方言》、《酒詩》八段節目。

張傑堯一生表演過四百二十九段相聲,其中對口相聲三百八十七段(按相聲的藝術手段分類,說部一百零三段,學部二十九段,逗部五十段,唱部五十四段,批部十八段,談部七段,講部二十六段),三人相聲十五段,中長篇單口相聲二十七段。其中許多段於是由他自己編寫或改編的。

張傑堯在相聲行曾拜高聞元(高德明)之父為師,他一生帶教過兩個師弟,即韓子康劉月樵。共收了十二位弟子,有單松亭、關松鵬、袁松麒、田松山、楊松林等人。

逝世

逝世:1971年,農曆辛亥年。

徒弟

單松亭關松明袁松麒班松麟田松山劉松江辛松斌鄭松濤陳松波楊松臨王松聲王松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