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麒

張若麒,字天石,山東膠州人,漕汶張氏之十四世孫,張若獬之弟,崇禎四年進士,明末清初政治家。著有《詩經課》、《禮記課》等。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若麒(?—1656),字天石,張若獬之弟,明末清初政治家。山東膠州人,漕汶張氏之十四世孫。崇禎四年(1631)三甲進士,初任北直隸保定府清苑縣知縣,崇禎七年遷任永平府盧龍縣知縣。崇禎十年以考核最優選任刑部主事。官至直隸范縣知縣,為官清明,政績突出,授給事中。當時南北兩地的官員派系鬥爭激烈。少詹事黃道周彈劾大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張若麒又彈劾黃道周,於是張若麒由刑部主事調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崇禎十一年,升兵部職方司郎中,成為明朝軍事部門的實權人物。

禎十四年( 1641),清軍集中全力圍攻錦州,崇禎帝任命洪承疇為總督,統帥薊、遼軍務,張若麟為錦州前線監軍。張若麒按兵部尚書陳新甲的意思督促洪承疇進兵,結果松山一戰,明軍損失過半。由於陳新甲的庇護,皇上沒有追究若麒責任,又令他出關為監軍。崇禎十五年(1642)二月,松山城被清軍攻破,洪承疇被俘降清,張若麒從寧遠逃回京師。崇禎皇帝將張若麒論死罪。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九日,大順軍占領北京,打開監獄,放了所有的囚犯。張若麒感激李自成救命之恩,投降了李自成。因張若麒是明朝大官,又做過明朝的監軍,便命他為兵政府尚書,並派他為使者勸降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

後來因陳圓圓被李自成霸占,吳三桂毀盟,投降清朝,引清兵入關,進攻北京。清順治元年(1644)五月,睿親王多爾袞奪取京師,張若麒開門迎降。多爾袞認為張若麒本明朝官員,又投降李自成,不願接受其投降。但為拉籠明朝官員,加上因平西王吳三桂為其說情,最後任命他為順天府丞,暫管府尹事(相當於代理北京地區的一把手)。 順治元年( 1644)九月,若麒上疏請為父丁憂,皇上降旨解任,在京守制。翌年,(1645)四月,請假葬父,皇上準假。五年(1648)九月,起補順天府丞。順治七年(1650)升遷大理寺少卿通政使。不久又升太常寺卿,管理太僕寺卿事。順治九年四月提拔為通政使(三品),成為清朝廷大員。八月母親病重乞假回家,十年(1653)三月以母親未愈自己又患病,請假在家治療。十三年(1656)在家病逝。

張若麟學識淵博,尤精於經史之學。著有《詩經課》、《禮記課》、《止足軒集》等書行世。《清史列傳》有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