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歷史人物]

張繼[歷史人物]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南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天寶十二年(七五三)進士,歷官洪州鹽鐵判官、檢校祠部員外郎等。他的詩作反映詩人關心兵亂後的人民的生計,富有人道精神。他的詩風爽利而激越,不假雕刻,丰姿清回,和他超脫的思想是一致的。著有《張祠部詩集》。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繼張繼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南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天寶十二年(七五三)進士,歷官洪州鹽鐵判官、檢校祠部員外郎等。他的詩作反映詩人關心兵亂後的人民的生計,富有人道精神。他的詩風爽利而激越,不假雕刻,丰姿清回,和他超脫的思想是一致的。著有《張祠部詩集》。

生平事跡

張繼[歷史人物]張繼

張繼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懿孫,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陽縣)人。約唐肅宗至德初前後在世。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進士。嘗佐鎮戎軍幕府,又為鹽鐵判官。大曆末,入內為檢校祠部員外郎。又分掌財賦於洪州。後來夫婦俱歿於其地。繼詩以楓橋夜泊一首最著名,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

人物評價

張繼[歷史人物]張繼

劉長卿有《哭張員外繼》詩,自注云:“公及夫人相次沒於洪州。”大約就在大曆末年。他的朋友,除劉長卿以外,有皇甫冉、竇叔向、章八元、顧況,都是詩人。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選錄至德元年至大曆暮年詩人二十六家的詩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張繼詩三首。高仲武評云:“員外累代詞伯,積習弓裘。其於為文,不自雕飾。及爾登第,秀髮當時。詩體清迥,有道者風。如‘女停襄邑杼,農廢汶陽耕’,可謂事理雙切。又‘火燎原猶熱,風搖海未平’,比興深矣。”從評語看來,可知他家世代是詩人,現在我們已無法知道他是誰的子孫。他的詩見於《全唐詩》者,只有四十餘首,其中還混入了別人的詩。但宋人葉夢得曾說:“張繼詩三十餘篇,余家有之,”(《石林詩話》)可知他的詩,在南宋時已僅存三十餘首了。

高仲武評張繼的詩:“事理雙切”,“比興深矣”,“不雕而自飾,丰姿清迥,有道者風”。他的詩不但“有道者風”,也頗有“禪味”,這是當時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風氣,他自也不例外。但他並無一般仕宦者的官僚習氣,曾作感懷詩:「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裡,不識五侯門」,他不逢迎權貴,與當時同是進士出身的詩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時有往來。

在唐代詩人中,張繼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詩品匯》把他的七言絕句列入“接武”一級中。如果千年絕唱《楓橋夜泊》詩沒有流存下來,可能今天我們已忘記了他的名字。這首詩首先被選入《中興間氣集》,題目是《夜泊松江》。以後歷代詩選,都收入此詩,直到《唐詩三百首》,使這首詩成為唐詩三百名篇之一,傳誦於眾口了。

詩篇

張繼[歷史人物]寒山寺

郢州西樓吟
連山盡塞水縈迴,山上戍門臨水開。珠欄直下一百丈,日暖游鱗自相向。
昔人受險閉層城,今人復愛閒江清。沙洲楓岸無來客,草綠花開山鳥鳴。

登丹陽樓
寒皋那可望,旅客又初還。迢遞高樓上,蕭疏涼野間。
暮晴依遠水,秋興屬連山。浮客時相見,霜雕朱翠顏。

春夜皇甫冉宅歡宴
流落時相見,悲歡共此情。興因尊酒洽,愁為故人輕。
暗滴花垂露,斜輝月過城。那知橫吹笛,江外作邊聲。

會稽秋晚奉呈於太守
寂寂訟庭幽,森森戟戶秋。山光隱危堞,湖色上高樓。
禹穴探書罷,天台作賦游。雲浮將越客,歲晚共淹留。

唐代著名詩人(二)

唐代被視為中國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唐代湧現出一大批詩人,他們繼承了魏晉以來的詩歌精華,而且由於唐代開放的風氣,使唐代詩歌有了長足的發展。比如李白,杜甫都游遍了大半箇中國,使得詩人眼界開闊,詩歌題材廣泛,聯想豐富。唐代詩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集大成者,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國詩歌史上的最高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