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璧宏

張璧宏

張璧宏,1979年入行做教師,先後當過副校長、焦作市中站區委辦公室秘書、區地礦局副局長、區檢察院副檢察長、區反貪局局長、區教育局副局長,現任許衡中學校長

基本信息

簡介

張璧宏 張璧宏

再到擔任許衡中學校長,從教育又回歸教育,回首走過的路,仿佛是個“U”形,難道這是命運的特意安排?每當想起這些,張璧宏心裡總會生出些許感慨。其實,他並不習慣於推敲生活的哲理,但是,每當在萬籟俱寂的深夜,當他俯視著月光下靜靜的校園時,總是被一種深邃的、神奇莫名的力量所吸引,讓他去思索、去探求教育的奧秘——包括過去、現在和將來。

只是一轉身,歲月便從指間簌簌而落。從熱血澎湃全力投入教育的青年小伙到步入知天命之年,命運並不像校園內那隨著四季變化的梧桐樹,可以讓人一目了然。常常的,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張璧宏的腦海中會陡然出現一個想法、一個靈感的火花,這些轉瞬即逝的東西改變著他以後生活的流程,而一經出現,它就成了一種命定的必然性。

1979年9月,從新鄉地區師範學校畢業後,22歲的張璧宏被分配到當時的溫縣前東南王中心學校(今溫縣第二實驗中學)。那所離縣城並不遠的學校,成了他彈奏夢想之曲的樂園。

那時候的張璧宏,如在自己的田園裡耕作的詩人。長期的農村生活經歷,使他更願意在普通的農活中探尋教育的真諦。那時候,每年6月初,學校都會放兩個星期的麥假。布穀聲聲,麥浪滾滾。那時候收割麥子,全靠一雙手一把鐮刀。隨著鐮刀飛舞,麥稈應聲倒地,飽滿的麥穗發出沉重的響聲。每當起身休息的那會兒,張璧宏邊擦汗,邊仰望著四周。太陽火辣辣的,渾身濕淋淋的。鼻孔中嗅滿了青草和泥土的氣息,耳邊是鳥雀、樹葉的喧譁,還有風的聲音。午時的空氣里,隱約傳來了犬吠的聲音……他眯著眼望向遠方,田間小道旁,是新栽的楊樹苗。10年後,它們會變成參天大樹。突然,他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孩子的成長與其多么類似啊:在成長的路上,未來不可預知,但教師能做的就是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指引他們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循序漸進,最終才會開出鮮艷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初出茅廬的張璧宏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教學工作中,很快便成了業務骨幹。1983年,他第一次送畢業班,中考成績就一鳴驚人:比同年級的其他班高了一大截,他教的語文課比其他班的平均分高了十幾分,在城關鎮名列第一。因為出色的教學成績,1984年年底他成為學校主管業務的副校長。經過一年多的努力,1986年,全校的中招考試成績在全縣竟然引起了重大反響,昔日教學成績步步下滑的前東南王中心學校重新成為全縣教育教學的排頭兵。

有人驚異地問張璧宏:絕招是什麼?

教育絕招

其實,張璧宏真的沒有什麼絕招。如果非得從驕人的成績中總結出來一點經驗,那就是按規律辦事。張璧宏所說的教學規律就是尊重孩子,讓孩子像麥子一樣按照規律成長,不能拔苗助長,同時還要適時施肥澆水,最後收穫的一定是飽滿的麥粒。

對於張璧宏來說,土地和校園一樣,鐮刀和粉筆一樣,於是他的校園就相當於一片田園,可以種植,可以催發鮮花、澆灌出果實。在不休的勞作中,他尋求著最大的快樂,煥發出一個人全部的激情。

這就是張璧宏樸素的教育理念。誰也沒想到,這些看似簡單的理論,其實正是十多年後他探索素質教育的基礎。

因土地而滋生的真實的生命,往往會更加感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些能夠為愛而去愛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能夠動手創造出自己的完美,完美自我的世界、別人的世界。

靈魂工程

在中站區檢察院當副檢察長期間,每當遇到罪犯時,張璧宏總少不了感嘆和惋惜:為何富有學識、身在高位卻抵擋不住小小的誘惑?為何稚氣未脫卻成為罪犯?為何看似簡單的人生挫折,卻成為墮落的理由……

犯罪與教育有著必然的聯繫。“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大的失誤在教育。”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話再次讓張璧宏陷入了沉思。一個家庭是否幸福,一個民族能否強大,與教育血肉相連。尤其是基礎教育,它是一個人成長的奠基工程,不能有絲毫的懈怠,能否辦出一個既重視學生的德育養成,又能為國家培養一批有蓬勃發展後勁的綜合性人才的學校呢?

於是,本在檢察院有著大好前途的張璧宏向組織上提出申請,希望重新回到教育行業。

1999年3月,剛任中站區教育局副局長的張璧宏深入學校進行調研。當他來到一所學校的圖書館時,不由得大吃一驚:書是多年前的舊書,上面落滿灰塵。整個圖書館的存書量還沒有他在溫縣前東南王中心學校的存書多。而且,有些學校多年前購置的投影儀仍原封不動地封存在倉庫里。看到這種落後的教學狀況,張璧宏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

2002年秋天,張璧宏主動請纓到新籌建的中站區實驗中學(2004年5月更名為許衡中學)去。為此,很多人都不理解:張璧宏圖個啥呢?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此時張璧宏心裡已然成竹在胸:要按自己的模式,在許衡中學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

時隔多年,再次踏入校園後,張璧宏心中除了久違的熟悉,再就是莫大的驚訝:改革開放這么多年,校園不再是知識飄香、歡笑飄揚,教師不重視學習,學生對學習沒興趣。

秋天,總是蓄滿了心事。本來,張璧宏是帶著一個美麗的夢想來做校長的,那就是:學生都能變得聰明伶俐,教師都能教得輕鬆自如,學校能成為學生學習和教師工作的樂園。然而,與理想相差甚遠的事實讓他徹夜難眠。如果僅僅用成績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好壞或將來的出路,那么他身邊的很多孩子可能算不上好學生。有的學生沒有時間觀念、沒有人生目標,上學遲到、上課睡覺;有的學生靦腆、乖巧,不善與人交往,說話時結結巴巴的,寫日記錯別字多,英語不入門;有的學生從小失去父母,跟親戚生活,敏感、害羞,時常有輟學的苦惱;還有……張璧宏嘆了口氣,腦子裡不由得浮出這些孩子的影子來。

如今大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孩子是否成材不再是個人的事情,他牽動著幾個家庭、十幾口人的喜怒哀樂。如果說,一個孩子託付著幾個家庭的希望,一群孩子則託付著社會和民族的希望。一個多世紀前,梁啓超曾說過:“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而少年興、國家強的基礎,就是教育。這些“小皇帝”“小公主”將來能否成為國家和民族的脊樑呢?為何孩子們不願學習呢?看來,問題的癥結就出在現行的教學模式上。教育不應是苦行僧式的說教,而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能給孩子帶來自信、快樂。學校育人不能只傳授知識,更要育思維、育創造力、育高尚的精神、育健全的人格。可以說,成功的教育,應該既讓孩子成人,也讓孩子成材。只有在成人的基礎上,才能真正談得上成材。所以,成人,是教育之本,更是素質教育之本。而素質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減輕課業負擔,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把他們從死板的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

在思索中,他的心裡感到特別的痛苦,也感到特別的快樂。

一片游雲掠過月光,那是一陣夜風颳來的。暗影悄悄地溜到窗前、屋頂。驀地,元代大儒許衡仿佛立在眼前。許衡,這個讓焦作人為之驕傲的古代大師,如一劑強心劑鼓舞著張璧宏。許衡非常重視早期教育,在幼年時期他就認為考取功名固然需要學習,但學習並非僅僅為了功名。如若不然,將學習視為進身之階,那么,即使獲得高官厚祿,也會因心術之不正,導致“謗怒於天下”,甚至“殆其生之不能保”。不僅如此,許衡還以“樂育英才,面教胄子”為宗旨,“因覺以明善,因明以開蔽”,即循循善誘,潛移默化。許衡可謂是早期的素質教育家,因此才會桃李遍天下。

許衡中學以許衡的名字命名,可想而知,這其中蘊涵了多少人的期望和深意啊!

曉色逐漸開朗,空氣中早已滲入了清晨特有的濕潤。

在全校大會上,張璧宏關於辦學方向的論述擲地有聲,令人盪氣迴腸:“與其他學校相比,我們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應試教育走下去勢必是一條絕路,不僅摧殘了我們自己,而且要誤人子弟。因此,我們絕對不能再走下去了。素質教育這條路我們沒有走過,要摸著石頭過河,走下去要費精力、冒風險,但是,這是我們真正的育人之道,是我們應該走的正道,我們應當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教育思想與神話

“校長對學校的領導其實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其實,許衡中學的綜合條件很一般:地理位置偏僻、辦公條件簡陋、教師待遇一般、生源素質較差。但是,凡是走進許衡中學的人,都會驚奇地伸出大拇指:沒有補課,沒有拖堂,沒有題海戰術,不分重點班,不實行坐班制,不檢查教師的教案……是什麼力量讓許衡中學的教師忘我工作,渴望成長?是什麼原因讓學生朝氣蓬勃、成績輝煌?

2002年建校,之後短短的幾年間,張璧宏帶領著許衡中學師生締造了一個又一個教育神話:2004年,許衡中學在全市中招及格率、優秀率、焦作一中上線率等13項考核指標中12項第一、1項第二,被譽為“焦作市最耀眼的學校”;連續多年,許衡中學的教育教學質量均名列全市第一。2010年中考,市區44所國中,600分的卷面分,許衡中學總分平均分比第二名的學校高27.5分。在其他獎項方面,許衡中學也連連出彩:2004年在焦作市政府評選的科研型學校及科研型校長中,建校僅兩年多的許衡中學榮獲了“科研型學校”稱號(全市僅5所學校),張璧宏被評為科研型校長(全市僅4人)。2006年度是焦作市的“教育質量年”,市委市政府拿出1010萬元獎金獎勵教育質量取得突出成績的學校和教師,許衡中學在2006年9月的激烈角逐中,從眾多所學校中脫穎而出,張璧宏成為“功勳校長”(全市僅有5人),王翠老師成為“功勳教師”(全市僅有10名)。8年間,許衡中學湧現出國家級優秀教師4人,省優質課一等獎、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省科研先進個人、省骨幹教師16人,市級優秀教師數不勝數。近幾年,付艷青、張玉玲、王翠連續當選“焦作市十佳班主任”。2009年5月,在焦作市評選“百名名師”活動中,許衡中學的李小軍、許紅青、劉永興、王春芳4人當選,入選率全市第一。其中李小軍老師名列全市國中語文學科第一名,許紅青老師名列全市國中化學學科第一名。2010年5月,王翠老師當選“全國勞動模範”。

教育奇蹟的背後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到什麼樣的學校就讀,就把我們的學校首先辦成這樣的學校吧!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麼樣的教師,你自己就首先成為這樣的教師吧!”這是張璧宏對學校所有教師提出的希望,也是許衡中學追求的教育理想。

張璧宏對教師的管理其實不算嚴格:學校不實行坐班制;年齡超過50歲的教師,除了按時上課外,可以去活動室鍛鍊,或者去操場散步;像50多歲的王翠老師,由於連續幾年擔任班主任和畢業班數學教學工作,學校特許她每天可以晚到一個小時;對懷孕的女教師,除了減少工作量,學校還儘量讓她們多休息。此外,許衡中學評價教師的教學成果,不僅是看教師的工作態度,還要看教課的過程是否科學合理,是否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是否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學成績顯著,卻以犧牲教師和學生的睡眠、娛樂、鍛鍊等為代價,同樣不予鼓勵。

“沒有成績過不了今天,只有成績過不了明天。”就是在張璧宏這個“輕負擔、高質量”教育思想的引導下,許衡中學打造出了一批富有戰鬥力的教師隊伍。張玉玲老師被譽為許衡中學的“鐵補丁”,哪個班難治理,哪個班教學質量有差距,學校領導首先想到的是讓她上!每次她都能在短時間內讓“困難班”步入正軌,取得優異成績。2006年9月,張玉玲榮獲全市“十佳班主任”。楊玲玲老師被譽為“學生人生征途中的發動機”,她班的學生全面發展,校籃球隊、足球隊和排球隊的主力隊員大多數是她班的學生。她所教的班學生學習情緒飽滿,上進心強。

而更為難得的是,一大批年輕教師快速成長起來,成為學校的骨幹力量。許衡中學的“希望之星”——郭靜靜老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02年她剛參加工作就來到了剛誕生的許衡中學:她送的第一屆畢業班,20名學生超過了焦作一中錄取分數線;她輔導的學生,有3名學生因在全國數學奧賽中成績優異被焦作一中特招;她獲得了全市優質課比賽一等獎。

2007年,許衡中學補充進了一批剛畢業的大學生。初一數學組裡,除了39歲的付艷青老師、29歲的郭靜靜老師,和芳芳、楊騫、馮國瑾、劉振都是二十剛出頭的大學生。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年輕的組合,2010年所送的畢業班,中考數學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均居全市第一。

在彈性管理機制之外,張璧宏憑著自己兢兢業業的工作作風,坦坦蕩蕩的做人原則,把全體教師擰成了一股繩,使這支隊伍真正成為拉出去能打得響、拉進來能叫得贏的戰鬥隊伍。

2005年,許衡中學的許紅青和楊江藍老師分別代表焦作市的化學、英語兩個學科去參加河南省優質課大賽。當時正是許衡中學經濟最困難的時期,但是,張璧宏說:“去省里參加比賽不僅代表教師自己,也代表許衡中學,代表焦作市,其他錢都可以不花,這個機會不能失去,再困難,哪怕學校貸款也要讓教師參加!”拿著張璧宏東拼西湊的錢,兩位教師含著淚上路了。在全省眾多優秀教師大比武的擂台上,許紅青和楊江藍不負眾望,都取得了一等獎的優異成績,填補了中站區教育史上的空白。賽後,兩位教師感慨地說:張校長對我們支持的力度,是其他教師想都不敢想的。沒有許衡中學,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成功!

“書迷”校長

溫家寶總理曾說過,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動手,學會動腦,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與別人共同生活。這是對教育願景的描繪,也是教育界應當銘記的。按照這個目標,張璧宏給許衡中學的孩子們接連上了一堂堂特殊的課:

一是不分“重點班”。新生入校,嚴格按照入校成績平行分班;分班後定班主任,班主任抓鬮選班;老教師和新教師搭配,有經驗的和經驗不太豐富的搭配;學校沒有特殊的教師和學生,在許衡中學,任何一個學生,都會受到應有的尊重。這就為師生創造了施展才能的機會,提供了公平競爭的舞台。

二是培優扶弱,讓每一個學生走向成功。許衡中學對每位學生都一樣重視,提出了“抓兩頭,促中間”的教學思路,對學有餘力的學生進行“培優”輔導;對於學習基礎差的學生,鼓勵教師常年補差。

三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許衡中學規定:自習課不允許教師進班講課;按時下課和放學,不允許拖堂;課餘時間和節假日不許加班給學生補課;每天作業量不能超過1.5小時,超量布置作業,學生可以拒絕做。凡是違反上述規定的行為均為教學事故,對多次違規的教師要進行全校通報、誡勉培訓、調離教學崗位。這樣做是讓學生有進步後勁,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率,維護好身心健康,培養學習能力,同時也讓教師有提高和學習的時間。

四是把副課放在比主課還重要的地位。在許衡中學,從來不忽視副課,體、音、美、計算機、勞技、心理等課程開齊開足,即使在中考或期末考試前也不允許擠占副課。通過主副課互動更替,不僅不影響學生應試能力的訓練,還能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張程鵬,這個剛入校時靦腆的男孩,在張璧宏新的教育模式下,竟如小小的雛鷹漸漸展開了翅膀。2004年,喜愛天文觀測的他,用自己積攢3年的零花錢和壓歲錢買了一架天文望遠鏡。張璧宏知道後,悄悄替他買來了大量天文觀測的書籍,供他閱讀。從此,不管是嚴冬還是酷暑,黃昏的校園裡,人們都會看到那個瘦弱的背影,對著望遠鏡在仰望著遙遠的星空。

2006年11月,張程鵬代表中國赴印度參加國際天文奧賽,並獲得銅獎中的第一名,這是我國代表團中的最好成績。2007年中考,他以總分637分獲得全市第一名(滿分645分)。張程鵬激動地說:“是許衡中學博學而睿智的張校長成就了我的今天,是許衡中學的教育模式讓我有了新的開始。沒有他的鼓勵和支持,我還是一隻醜小鴨。”

張玄,代表焦作參加了河南省第十屆運動會,獲桌球比賽的金牌,打破了焦作人在省運會上桌球比賽金牌零的紀錄。剛入許衡中學時,他的成績排在年級400多名、班級40多名。在許衡中學良好的學習氛圍里,他的成績迅速提升,一個學期後躍入全年級前50名,班裡前5名。2009年中考他以604分的高分被焦作一中錄取。

學生王松濤,初二時參加全國計算機比賽,因取得優異成績,被省里一所名校破格錄取……

8年來,學校參加全市田徑運動會均取得突出成績,焦作一中錄取的特長生,許衡中學絕對數和比例都是第一。

師生讀書風暴

沒有理想的熾烈,就沒有生命的輝煌;沒有熾熱的核心,就沒有壯美的人生。

志向起初是模糊的,但是能夠把你從地平線帶到遠方,讓你毫不猶豫地從一個山峰爬向另一個山峰,這就是自強。一個人擁有了自強的信念以後,就永遠不會停止尋找自己生命高度的步伐,因此你會走得很遠,不知不覺就會走出你根本想像不到的距離。

在許衡中學的教學樓上,有這樣一些醒目的標語:迎著晨風想一想,今天該怎樣努力?踏著夕陽問一問,今天有多少長進?讓閱讀成為伴隨自己終身的生活習慣,讓閱讀成為自己人生旅途所必須經歷的精神跋涉;遠大的理想在這裡孕育,高尚的情操在這裡萌生,良好的習慣在這裡養成,生命的輝煌在這裡鑄就……

以理念為導航燈,以質量為生命線,激活了師生髮展的原動力。在許衡中學,全體師生都會背誦一篇文章:《目標的威力》。這是張璧宏為全體師生特設的一個考試科目。學校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根據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撰寫座右銘,以提醒自己牢記目標的威力;讓理想教育扎紮實實地深入學生心中,震撼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北校區教學樓則豎立著一條“以天下為己任”的巨幅標語。

讀書、買書,是張璧宏最大的嗜好。正因讀書多,他和魏書生、李鎮西、傅東纓等教育家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僅他自己讀,還要讓全體師生讀。教師讀書還要考試,考試不過關,要罰。要寫讀書筆記,寫得好,有獎。說到獎勵,在許衡中學也是個特色,學生不管因何獲獎,獎品無一例外,都是書。結果,教師們被“逼”著讀了一本又一本教育專著。長期堅持下來,讀書竟漸漸成為教師的一種自覺生活方式。一日不讀書,總覺飯菜不香。教師終於品嘗到了讀書之益:不僅增加了才幹,還提升了境界。

張璧宏認為,讀書是讓教師修練內功,是“厚積”後的“薄發”。教師要傳授給學生一碗水,自身必須裝有十桶甚至數百桶水。為了創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張璧宏盡最大努力為師生提供條件,只要是學生喜歡看的書,說出書名,學校就一定購買;個人已經購買的,學校可以報銷。學校還專門開設了閱讀課,閱覽室常年開放,雙休日、假期學生都可以到閱覽室讀書。在其他學校被視為“洪水猛獸”的課外書,在許衡中學,卻受到了極高的禮遇。

張璧宏常跟師生們說:“只有文化才是根深蒂固、刻骨銘心的東西。我們無法預測30年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但是孩子有一個終身熱愛讀書的好習慣,再加上一個好身體、一門特長,我們許衡中學培養出的人永遠不會落伍。”

有了文化的支撐,許衡中學怎么能不快速發展、獲得成功呢?2006年全市評選十佳班主任,國中教師共有3名,許衡中學的張玉玲老師是其中之一。評審組成員說:“許衡中學推薦的老師是‘免檢產品’,原因之一是我們相信他們的學校,相信他們的校長。那樣愛讀書、有品位的校長推薦出來的教師一定夠格。”

求索之路永不停歇

花香引得滿園春。校園雖小而理想遠大,條件艱苦而人才輩出。一路走來,我們沒有理由不為那沉甸甸的豐收歌唱,我們沒有理由不為那紅火火的事業歌唱。數不勝數的獎項、遍布祖國大地的桃李,都飽含著張璧宏所有的激情和希望。

一時間,小小的許衡中學成為南北同行們學習的榜樣,人們抑制不住心中的好奇,來到了焦作,走進了許衡。原國家教委副主任、國家總督學柳斌考察過許衡中學後,不住稱讚:“許衡中學素質教育開展得好,是全國最好的學校之一。”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國家副總督學郭振有先生這樣說:“許衡中學是素質教育的典範,是全國最好的教育創新的楷模。”

許衡中學的辦學模式和辦學經驗,甚至還驚動了國家級“大師”。一個是東北的“中國大教育文學第一人”傅東纓,一個是西南的“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李鎮西。他們應張璧宏的邀請,欣然加盟許衡中學,做了許衡中學的“名譽校長”,此事震撼了焦作整個教育界。

有人說,許衡中學的成功得益於素質教育模式;有人說,許衡中學的輝煌是因為貫徹了不分重點班、不許補課,允許學生不做教師超量布置的作業、允許學生隨時進入圖書館等的教育方針。而張璧宏則謙虛地說:“我們所做的大家都能做,只不過我們比別人做得更細心、更持久罷了。”

“素質教育的路還很遠,我們一直在路上。”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我們應該倍加珍視素質教育在山陽大地綻放的這抹盎然春意。風雪、嚴寒,都不能阻擋張璧宏思維的觸角和流血的雙腳。他翻山越嶺走向遠方,去迎接那一片燦爛的春陽。愛是連綿不斷的,一如野外旅途的遙無目的、茫茫蒼蒼。愛因此而變得開闊,變得無所不在和沒有盡頭。

這就是“僅僅因為愛而愛”的人生。

教育專家(一)

教育專家,一般是指對學校教育教學及學校辦學實踐有專門研究的人或擅長某項教育教學技術的人,他們不僅是對教育領域工作有專門研究的高人,而且還是特別擅長解決基層學校中實際問題的高人。教育專家不僅需要在學術上具有一定的成就,而且他們更應該用自己的學術成就為基層學校服務,能務實並有效地解決基層學校中的實際問題、攻克具體工作中的各種難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