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萍[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舞蹈演員]

張玉萍[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舞蹈演員]

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舞蹈演員,被藝術界譽為“全軍第一腿”以獨舞《江姐上山》獲舞蹈表演一等獎在舞蹈藝術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閃光的足跡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張玉萍[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舞蹈演員] 張玉萍[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舞蹈演員]

張玉萍1986年以獨舞《江姐上山》在羊城舞台首次亮相併赴京參加全軍文藝會演獲舞蹈表演一等獎,被藝術界譽為“全軍第一腿”,從此便聲名鵲起,在舞壇獨領風騷。榮譽、成功,伴著她旋轉的紅舞鞋,在舞蹈藝術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閃光的足跡:

1986年起,連續3年獲全軍文藝會演舞蹈表演一等獎;獲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表演二等獎和“’88羊城國際舞蹈節”金獎;

1994年起連續3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演出;

1994年和1995年分別參加“當代著名舞蹈藝術家舞蹈專場晚會”演出。

先後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在廣州軍區“青春獻南疆”掛獎章活動和“南國軍人之星”評選活動中榜上有名。參演了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歌舞《兵哥哥》。

個人經歷

剛剛懂事起,奶奶便帶著她在千年瓷都的工藝廠、攤鋪邊轉悠。她的眼前,是一片潔白晶瑩、細膩別致、千姿萬態的藝術世界。她特別喜歡那些造型典雅、輕盈俊逸、飄飄欲飛的舞女。9歲那年,江西省體操隊發現了這位氣質不凡的象瓷娃娃一般靈秀的苗子,將她帶到了南昌。

1976年,剛滿12歲的她又跨進軍營成了福州軍區歌舞團一名文藝兵,從此穿上了紅舞鞋。嚴格的近乎殘酷的3年學員生活,使她出落得柔美挺秀,那紮實的基本功和超常的藝術“悟性”更是常令專家們驚詫不已。

1980年,她首次參加福建“武夷山之春”文藝會演,便一連獲得7個優秀節目表演獎。

1985年底,張玉萍調進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南國,那日煦月柔的秀姿,那椰風蕉雨的甜潤,那特區軍營的丰采,使她在藝術的道路上產生了質的飛躍。舞韻、軍魂,成了她全部生活的主旋律。

事業,在於創造;成功,源於追求。張玉萍對舞蹈事業的熱愛近乎瘋狂,對藝術境界的追求幾達痴迷。為使舞蹈的基本能力、舞姿、軟度、開度、力度、彈跳、技巧、音樂感等綜合素質有機地融為一體,她經常放棄午間和節假日的休息時間,獨自沉迷在排練場,對著鏡子反覆琢磨、揣度。為了豐富藝術底蘊,她抓住參加比賽、演出的機會,虛心向教師和同行請教。部隊和地方組織的一些採風活動,每次她都積極參加。有一次,她正參加團里一台大型晚會的組台排練,家裡來電告知奶奶病危,要她速回。奶奶是她最最敬重的親人,她是奶奶最最疼愛的孫女,她多么想回家最後看奶奶一眼。想到自己擔負的領舞重任,她打電話安慰了奶奶,噙著淚花又回到排練場。長年的舞蹈生涯,張玉萍落下了頸椎痛的毛病。按說像她這樣功成名就的台柱子,在工作時間上可以比其他人有更大的自由。可她從來是一絲不苟,堅持同大家一起參加練功、演出。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張玉萍以腰腿功夫過硬、舞姿優美、動作穩健,受到舞蹈界一致好評。在戰士歌舞團,她一直擔任獨舞、領舞角色。她的表演路子很寬,內容有古典的,也有現代的,形式包括民族舞和芭蕾舞。表演中,她能自如地運用身體的每個關節和肌肉,去完成各種舞姿造型和技術技巧。《敦煌彩塑》、《春江花月夜》、《女兵》、《春韻》、《漁女》、《山妹子》、《雪地紅星》、《椰林醉了》、《金蛇狂舞》等,便是展示她藝術天賦的縮影。

人物評價

用形體和心靈訴說舞韻,用血汗和忠誠鑄造軍魂,是張玉萍對自己藝術生活的體驗和總結。從舞蹈思維、舞蹈意識上有了更新之後,如何理解作品的內涵、把握人物的靈魂,如何融入新的表現手法和表演技巧,成了她一直潛心探索的課題。她把平時的藝術體驗,同在北京舞蹈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和上海歌舞劇院學習時的理論積累結合起來,努力用心靈感悟角色,用情感融塑角色,用形體線條的流動來表現角色的心理世界。看張玉萍表演,那一招一式,不是在看簡單動態的重複,而是在欣賞一幅幅立體的畫,一首首流動的詩。通過對角色的刻劃,也多方面展示了她在藝術上的可塑性和表現力。《戰地華爾茲》中,她寄情於舞,通過女衛生員那端莊又不失浪漫的形象,表現了軍營生活的壯美,揭示了戰爭與和平的主題,把人們帶進了一種真善美的神聖境界。她在大型舞劇《項羽》中飾演的虞姬,在《李慧娘》、《祥林嫂》中飾演的李慧娘、祥林嫂,又是那么地悽美悲壯,婉麗動人,神形兼備,維妙維肖。在參加北京’95世界婦女大會和前不久赴港參加香港婦女慶祝“97回歸”專場晚會演出時,她的一段《金蛇狂舞》,藝驚四座,令人驚嘆不已。一位記者這樣評論張玉萍:她的每個造型,都是角色內在感情的凝聚點,每一個高難技巧,又是角色思想升華的折射點。又如:張玉萍在《江姐上山》中,把高超的技巧運用得非常自如,難度極高的“旁轉腿”作得灑脫利落,她一口氣連轉24圈,超過了國際慣例對男子這一規定動作18圈即可達標的要求。結尾處,為表現江姐目睹丈夫被害,臨危不懼的悲憤之情和浩然之氣,張玉萍抬腿至180度,直立剪叉,然後以腰為軸心把身子一轉,變成前抬腿180度,再立半腳尖,這一抬一控,在人體的生理結構上,已達到了最大限度的擴張。張玉萍表演得穩健、流暢,把江姐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光彩照人。正是緣於此,張玉萍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有內在美,又富外在動感美與力量美。

張玉萍用心血和汗水編織出藝術的桂冠,她的名字常見諸各種報章。去年,中央電視台“藝苑風景線”和軍事欄目,分別錄製了她的舞蹈專輯和專訪。省、市電視台也多次對她進行報導。作為中國舞蹈界的優秀青年演員,她曾隨中國友好藝術團、中國舞蹈家代表團出訪美國,德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東南亞等國家。一次,在美國百老匯觀摩美國藝術家的表演後,美國同行要求中國藝術家表演一段。在既沒穿演出服裝又沒化妝的情況下,張玉萍迎著全團鼓勵的目光,光著腳丫,在舞台上表演了幾個東南亞國家舞蹈造型和一段中國的古典舞,只見她雙手展開,一個直立180度大抬腿,東方女性那挺秀、典雅的氣質和中國傳統舞蹈的剛勁、柔美,頓時使滿台生輝,驚慕得美國人連連豎起大拇指直呼“神腿張……”!面對著這些撲面而來的鮮花和掌聲,張玉萍顯得十分平靜。她懂得藝無止境,成功只是繼續登攀的前奏,奉獻才能體現藝術的真正價值。成績越多,知名度越高,她越是覺得應該把最優秀的藝術獻給軍隊、獻給人民。多年來,她一直堅持同戰友們一起送歌獻舞到邊關、海島、城鎮、村寨。作為一級演員,她早已享受軍隊副師職待遇,但卻從不搞特殊化,時時處處把自己看成普通一員。一次,她隨隊到萬山群島的一個小島慰問演出,由於風急浪大,登入艇來回顛簸,她頭暈腦脹,一個勁地嘔吐,連膽汁都快吐出來了。島上官兵看到她疲倦的神情,執意不讓她登台。她謝絕大家的好意,硬是在砂石地上表演了《女兵》、《漁女》等節目。演出下來,她大汗淋漓,看到海島吃水困難,她捨不得多用一滴戰士們省下給演出隊用的淡水,只是用毛巾角輕輕地蘸了蘸。一段時間,文藝界出現了一股“炒更”走穴之風,有些人許以高額報酬,請她撐面子組台演出,張玉萍從不為之所動,一個心眼撲在工作崗位上。

生活其他

生活中的張玉萍,穿著隨意,不施粉黛,少了幾分修飾,卻多了幾分穩重、清麗、端莊。快33歲的人,可她成天還是泡在舞台上,有人勸她趁年青激流勇退,早點改行。她淡然一笑,算是作答。為了事業,她現仍不打算要孩子,她覺得還有好多工作等著她去乾,還有好多高峰等著她去攀。她的日程表上,列著好多計畫:7月參加慶祝香港回歸演出;8月參加紀念建軍70周年文藝會演……她還要隨團下部隊慰問,還要籌劃舉辦個人專場舞蹈晚會。她告訴記者:哪一天我不能再跳了,我就當教員,辦培訓班,還爭取寫寫自己從事舞蹈藝術的體會文章。她說:舞蹈是我的根,我青春的根、生命的根,就扎在舞台,扎在黨和人民給我的這塊肥沃的土壤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