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欽禮

張欽禮

張欽禮,河南蘭考南彰鄉張莊人。1945年參加革命。年輕有為,能說會道。二十二歲就當了考城縣縣長。1954年蘭封考城合為蘭考縣,他當過縣長。1957年反右派時,因說真話險成右派;1959年,為民請命,打成嚴重右傾而免職下放到蘭考農村勞動改造。1962年經平反而重回縣委領導崗位。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張欽禮張欽禮

一個曾被穆青的《焦裕祿》寫成“焦裕祿親密戰友”的人
1962年12月,焦裕祿調來蘭考。張欽禮時任縣委副書記。縣委分工,由張欽禮抓蘭考除三害。成立了“除三害辦公室"。焦裕祿是個好乾部,他一到蘭考,就發現了張欽禮的冤屈、幹勁和才華,和張欽禮結合在一起了。在張欽禮的建議下,焦裕祿大膽給抵制浮誇風、共產風的2000多名幹部平反,使蘭考各級領導班子的面貌煥然一新。張欽禮又受命制定治理"三害"的規劃。焦裕祿和張欽禮齊心協力,帶領幹部和民眾查風口、治沙丘,查洪水走向,排內澇,深翻土壤,治理鹽鹼地,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使蘭考的自然面貌和農業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逝世。張欽禮此時主持縣委全面工作。一年後的1965年5月上級調來周化民任蘭考縣委書記,不久蘭考搞四清運動。縣委書記去領導四清,分工仍由張欽禮抓面上的生產和工作。此時,新華社記者來蘭考採訪。張自然成了焦裕祿事跡的主要介紹人。
1965年底,穆青、馮健、周原來採訪焦裕祿的事跡,張欽禮就花了大量時間對焦裕祿的事跡做了生動詳細的介紹,一介紹就感動了穆青。穆青聽後,感動地說:"我參加工作28年了也沒有哭,這次被焦書記的精神感動得流下了眼淚,這是咱的寶貴財富,我們要重新報導焦裕祿。"他們本來是想報導整個豫東災區的面貌,經過張欽禮介紹後,決定著重報導焦裕祿的事跡。那天晚上7點開座談會,張欽禮了解得最全面,他一介紹,穆青就開始流下眼淚,晚上談到後半夜。穆青被深深地打動了,他才作出報導的決定。《人民日報》宣傳焦裕祿的長篇通訊發表在1966年初,通訊上把張欽禮稱為焦裕祿的親密戰友。

卓越功績

左為張欽禮左為張欽禮
主政蘭考,功績卓著
1966年文革爆發,蘭考同樣爆發政局動盪。期間張欽禮一度被批鬥,但是終在毛主席周總理的保護下,於九一三事件後,當選為開封地委書記兼蘭考第一書記,再次帶領全縣人民恢復了落實藍圖的戰鬥。
從1973年到1977年,是蘭考人聚精會神搞建設的四年。僅1973年,全縣共挖大小排水河道125條,配套支渠154條,拆除阻水工程164處,共完成1171萬土方,基本達到排水暢通。全縣治沙造林總計19萬畝,占沙荒面積的80%治理鹽鹼地22.7萬畝,占鹽鹼地的86.3%。至此,蘭考的"風沙、內澇、鹽鹼"三大災害再也不能為非作歹了。1973年秋,省委書記劉建勛、中商部部長姚依林等領導人花了5天時間考察了蘭考的路、河、橋、閘、林、田,看到昔日逃荒要飯的重災區的確成了魚米之鄉、錦繡江南,感慨萬千,直誇張欽禮,讚佩焦裕祿。
劉建勛他們不知道,張欽禮帶領的幹部們,為了治沙治水,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和病痛。這批跟著焦裕祿、張欽禮一再受批鬥的幹部都是與普通農民一起勞動的。民眾身上有多少泥,他們身上就有多少泥。久而久之,這些幹部的腿上就成了"一無二有":腿上無汗毛,膝蓋骨以下有數不清的血口子。腿上的汗毛是被黃河泥粘掉的。俗話說,跳進黃河洗不清,是說黃河的水質粘稠。年輕人到了冬天,還能長出汗毛來,上了年紀的人就長不出來了。血口子是被黃河水浸過來泡過去,泡掉了表皮保護膜,形成乾裂的口子。血口子裂開了長住,長住了又裂開,到冬天就脫一層皮,他們就是這樣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利用黃河水灌淤,把沙荒鹽鹼地改造成良田的。

與世長辭

張欽禮張欽禮
沿途祭拜,萬人空巷
千古張欽禮,一代英雄人千古張欽禮,一代英雄人
2004年4月7日張與世長辭。
這樣一個人,得到民眾擁戴的人,民眾祭拜他時,靈車都走不動了,"張書記回來了,張書記回來了"。靈車走到跟前,一個人喊:跪吧!"撲踏"幾百人就跪下了。蘭考這個街走了四個多小時,原來估計只有30分鐘就走完了。走完縣城,本來可以直著走去張欽禮家,但是有許多民眾早就在路上等著了。那是國道,為了不影響交通,堵塞道路,抄小路走了。路邊等待的幾千農民又連夜趕到他老家。下葬的時候,為了不引起人員傷亡,又提前改葬。因為光是蘭考縣城就有十萬人,加上全縣農村趕過來的人,如果下葬如期舉行,就會聚到十五萬人以上。張欽禮家鄉是一個一千人的村子,如果擠入十幾萬人,必然要出事故,或者把人踩傷,或者踩壞莊稼。五月二十幾號,小麥快成熟了,不能給民眾造成損失。張欽禮是5月7號去世,5月13號火化.所以,張欽禮的喪事是一喪三改,改喪期,改道路,改埋期。結果,張欽禮埋的時候連一般農村的農民的葬禮都不如。現在的喪事是大操大辦,大收禮,但張欽禮的是一分錢不收。這二十多年來,葬禮的規格越來越高,場面越來越排場。但是,參加張欽禮喪禮的,不管你是什麼人,都是大鍋熬菜,不夠就用速食麵。我在悼詞中給他戴了四頂帽子,前三頂是老百姓給戴的,"張青天"、"新包公"、"活地圖",再加上《人民日報》的通訊中稱他是焦裕祿的親密戰友,這算第四頂帽子。我給他總結有三個無人可比:共和國開國以來對蘭考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貢獻無人可比,樹立焦裕祿這個典型的功勞無人可比,勤政廉潔一塵不染的作風還無人可比。
在二十四史當中,也就是中華文明五千年來,記載地方官逝世的,也只有《明史》里的海瑞。書上說:海瑞病故在縣令任上,百姓載道焚香,沿途祭拜,哭聲動天。
張欽禮呢,700年以後的2004年,地方官里又出了個張欽禮,也是百姓載道焚香,沿途祭拜,哭聲動天,仍然是這樣。這個場面比海瑞的恐怕還大。海瑞是病故在現任上,張欽禮是離開任上27年後,我說這就超過了海瑞。

後人評價

功過是非,任後人評說
1976年周總理和毛主席相繼去,接著"四人幫"被捕。1979年12月24日,張欽禮被商丘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3年,判刑時的主要罪行是"文革中緊跟林彪、四人幫和反黨亂軍";迫害老幹部(指秦一飛、周化民);挖空心思捏造焦裕祿事跡,欺騙全黨,欺騙全國人民的欺騙罪;而且再一次,蘭考縣、公社、大隊三級幹部1200多名被捕入獄,並且被正式判刑。
張欽禮在新安監獄服刑時,蘭考的幹部、民眾、勤雜人員、小商小販及機關食堂的炊事員等,他們很不容易湊夠路費,費了很多周折,去新安探望張欽禮。東壩頭是一個很窮的小村,全村人湊錢,選出了兩位代表,買了幾斤水果糖,去探望張欽禮。他倆對張欽禮說,“全村的人都知道你在這裡坐牢,選縣長時,全村有二十六人投了你的票。”有四名在不同地方以爆玉米花為生的蘭考農民,相約在同一時間去探望張欽禮。他們能為他帶的禮物就是各自買了兩個燒餅,每個燒餅里夾兩根油條。監管人員向他們要介紹信,他們說沒有,又問他們和張犯是什麼親戚關係,他們說也沒有任何關係。“那你們為什麼來探望他?”監管人員不準他們進來。四位農民一起跪在監獄門口,不走也不起來。他們說,張欽禮是他們的老縣長,他為蘭考人民坐監獄,他在蘭考時,他們不會向他跪下,現在跪下是向他行大禮。這位監管人員被感動了,把張欽禮叫了出來。張欽禮看到這四位不相識的農民,每人手中捧著兩個夾油條的燒餅,也立即向他們跪了下來。五個人說不出一句話,只是相對痛哭。在一旁的那位監管人員也泣不成聲。
張欽禮同志刑滿出獄後,在耄耋之年,以對黨對人民對歷史負責的高度責任感和嚴肅態度,忍受著心臟病、胃病的折磨,把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坎坷多難的革命歷程,如實地寫出了二十多萬字的記載,為共和國史特別是河南省國史研究和編纂提供了真實珍貴的資料。張欽禮同志在法庭上、監獄中,都大義凜然,堅貞不屈,對妄加之罪一一據實據理駁斥,維護了黨的實事求是原則。他對昔日同志摯友中在壓力下說假話、違心話,不敢堅持真理的失節行為,不論職務多高名聲多大,一個都不寬恕地當面給以辛辣諷刺和嚴肅批評,充分表現出剛直不阿的共產黨人的革命風骨。
被官方認可,尚在路上

全國記協於上世紀90年代在北京、長沙、杭州三次召開全國會議,均特邀張欽禮同志與會,坐主席台並講話。張同志的發言,多次贏得全場雷鳴般的掌聲。上世紀90年代中葉,全國記協秘書長一行數人,前往開封採訪張欽禮同志。為表達對張欽禮同志的敬意,贈送龍泉寶劍一把,舉行了贈劍儀式。採訪報導張欽禮同志的實際見報後,全國絕大多數省市的許多新聞媒體紛紛轉載。有由許多媒體派人多次採訪報導張欽禮同志的事跡。
當時已年近八旬地張欽禮同志,仍未得到平反。沒有工資,全靠兒女供給生活費。患肺癌期間,蘭考人民凡是知情欽禮同志病情者,家家牽掛,戶戶淚啼,成群結隊,不遠數百里到鄭州醫院探病者逾兩千人。紛紛捐助醫療費,張欽禮家屬一一拒收。近年來新聞出版界登門採訪者絡繹不絕。已先後寫出兩本十五萬字以上的《張欽禮傳記》初稿。儘管都為張欽禮同志鳴冤喊屈,歌功頌德,但由於在觸及一些歷史的關鍵問題上,怕擔風險,迴避事實,均被欽禮同志婉言謝絕付梓。這更顯示出張欽禮同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不顧個人恩怨地十的高貴品質。我們相信被歪曲的歷史終有一天要還其本來面目,對張欽禮同志做出公正評價。人民期待著反映歷史真實的《張欽禮傳記》早日問世。

永遠活在百姓心中永遠活在百姓心中
永遠活在百姓心中
2004年5月17日,河南蘭考發生了一件舉世無雙、空前絕後的大事。十餘萬蘭考民眾跪地哭祭他們的老書記張欽禮魂歸蘭考。毛主席、周總理去世時,蘭考曾經有過這種場面。他們功高蓋世、澤被人民,普天同哀,理所當然.
焦裕祿去世時,蘭考也曾經有過這種場面。他帶領蘭考人民,奮不顧身,治理"三害",以身殉職,成為縣委書記的學習榜樣,蘭考人民深情緬懷,合情合理。但是,張欽禮在1978年被捕入獄,被判13年徒刑。出獄後既無黨籍,又無公職,三無基本生活保障,靠兒女贍養。這樣一位勞改釋放犯,這樣一位已經從蘭考公眾生活中消失了27年之久的老書記,在這樣一個有奶便是娘的時代,在既無政府號召、又無媒體公告的情況下,在喪禮的組織者一再低調處理,一改喪期、二改道路、三改埋期,儘量迴避民眾參與的情況下,單靠自發地口口相傳,怎么能夠聚集起十餘萬蘭考民眾,讓他們放下工作,沿路跪地哭祭呢?此情此景,舉世無雙,空前絕後,"驚天地,泣鬼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