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然

張樂然原名張鳳歧,又名興周,曾用名張子孚,張中孚。遼寧省鐵嶺市清河區人,1936年投身革命,去黑龍江省富錦縣,先任教,後參加東北抗日聯軍,於193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抗聯獨立師秘書長、十一軍秘書長、第三路軍秘書長,是我省早期參加抗聯的先驅,曾兩次去蘇聯參加抗聯整編。1945年秋,從蘇聯回國,在同江渡口被反動派武裝包圍,壯烈犧牲,年僅35歲。

基本信息

抗聯三路軍秘書長張樂然簡介

張樂然,原名張鳳岐,又名興周,曾用名張中孚,1911年出生於開原縣八棵樹村刁皮屯,幼時家境比較富裕,9歲時入刁皮屯國小讀書,畢業後考入八棵樹高小。他品學兼優,在學6年,歷次考試中都名列前茅,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歡。他的高小老師崔作民先生讚揚說,鳳岐念書與眾不同,開學課本發到手,不到幾天時間,不但都能通讀,尚能背誦大半,真是個小天才。他從不自滿,善於幫助團結同學,特別是對學習差和落後的同學。他愛衛生,講道德,懂禮貌,守紀律,尊師長,在校都稱他是個好學生。課餘時間,他博覽古今中外書籍,特別喜讀《岳飛傳》、《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書中的愛國人物對他影響較深,從精忠愛國、叱吒風雲的人物中得到啟迪,為他後來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

求學經歷

1926年,張樂然以優異成績考入開原老城兩級中學。由於他勤奮學習,各科成績在學生中均屬第一,深受老師的讚賞。張樂然的中學時代正是中國局勢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日本帝國主義鐵蹄加緊對我國的踐踏,夢想吞併全中國,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加劇。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瀋陽,東北各大院校被迫停課,大批學生流亡北平,部分中學也時有罷課之勢。東北當局對日本侵略者無能為力,各院校準備罷課,以示反抗。張樂然利用此時在校內積極傳播外地學生罷課訊息和鼓動進步學生抗日報國,並不斷和進步學生談論時局,抨擊時政,議論國家未來大事。他還鼓動學生閱讀進步書籍,從中尋求革命真理,使進步學生真正感到了人生的意義,為中國革命獻身,為拯救中華民族貢獻力量。

張樂然小時即愛好書畫,他於開原老城中學畢業後,在1931年冬考入北平郁文大學美術系。在校期間,張樂然和進步同學積極參加校內救亡講演活動。為了擴大抗日救國宣傳,他還利用假期秘密回到開原宣傳抗日救亡活動。至今開原仍有些老人記得他在大學念書回開原宣傳抗日的事情。張樂然在北平郁文大學學習中,不但對美術專業認真專研,漢語和英語成績也很突出。這時,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越來越堅定,以極大的熱情追求革命,尋求真理,政見愈趨深化。

"九·一八"事後,國民黨當局採取不抵抗政策,把東北拱手讓給日本帝國主義,使東北人民處於水火熱之中。這時,張樂然同東北流亡學生和進步人士接觸更為頻繁,和東北流亡學生共同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如饑似渴地學習進步書籍,愛國思想愈加強烈,開始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

1935年冬,張樂然在北平郁文大學畢業後,關心家鄉教育事業,毅然回到家鄉當了國小教員。他教學認真,謙虛謹慎,衣著樸素,喜談愛國思想。他對學生要求嚴格,態度和藹可親,學生把他看作良師益友,感情十分融合,都願意聽他的教誨。他平易近人,家鄉的父老特別是一進步人士,更喜歡接近他。他善於講古比今,以史為鑑,潛移默化地講述愛國道理,宣傳反帝愛國思想,講的深入淺出,條理明白。他認為國家的興亡,與人民素質有關。他說,一些已開發國家都非常重視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質,我們為什麼不能?他不僅抓校內教育,也關心平民的教育,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平民識字班,想方設法幫助家鄉人民提高文化水平。在刁皮屯工作二年後,張樂然轉到八棵樹兩級國小任教。在那裡,他仍組織識字班,廣泛開展識字活動,並注重教學質量。在他教育下的進步學生和青年後來成為各方面人才者頗多,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

抗日經歷

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步伐加緊向關內逼進,祖國大好河山已有半壁淪陷。國民黨政府對日本侵略者採取不抵抗政策,對內卻積極"剿共",迫害進步人士。面對國破家亡的現實,張樂然進一步認識到,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必須有組織有領導地團結民眾。1936年冬,他毅然離開了年邁的父母和善良的妻子兒女,離開了他朝夕相處的學生,離開了生他養他的家鄉,挺身北疆,投身革命,經人介紹到黑龍江省富錦縣兩級中學任教。

富錦兩級中學是中共北滿省委在邊境地區開闢新戰區的活動據點。主要負責人是張進思,其公開份是富錦兩級中學校長。張進思是黑龍江省巴彥縣人,早年畢業於北平清華大學,與胡喬木、於天放是同學,曾任中共北平西郊區委書記、代理北平市委書記。中共北平市委被破壞後,張進恩去往上海,旋即到東北。在中共滿洲省委領導下,他在黑龍江巴彥縣組建東北工農紅軍第十六軍,任軍事指揮員,以後又在中共滿洲省委領導下做秘密工作。張樂然在富錦兩級中學任教期間,積極聯繫進步教師,使他們都勇躍參加抗日救亡秘密活動。因張樂然的學識和書畫水平及進步思想受到張進思的賞識,於是很多工作委以張樂然去做。張樂然並以能畫和善講的特點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從而教育啟發愛國學生和青年參加救亡活動,在全校師生中頗有影響。張樂然抗日救國的秘密活動被日本特務察覺並將其照片寄回開原警察當局,招來警察對其家屬大肆搜查和秘密監視,致使全家無法安居,終日提心弔膽並處於隨時都伴有生命危險的處境。因此,中共北滿省委把張進思和張樂然列為重點培養人才,準備調往省委另行分配,但由於當時日本侵略者對北滿控制很嚴,省委工展工作比較困難,加之校長張進思活動有所暴露,日本侵略者有目的把張進思提升為偽縣教育股長,以便對他的活動進行監視。張進思察覺後,未赴任並離開了學校。為了不使富錦兩級中學這個抗日據點受到損失,張進思離校前任張樂然為該校校長。張樂然感到自己的責任重大,更加熱愛、團結進步師生,積極參加抗日活動,出色地完成了地下黨交給的各項任務。據張樂然當年的學生王善述和劉向書說,張樂然在特務密集、刀槍如林的困難環境中不畏艱險,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參加和領導進步師生進行愛國抗日活動,是一位了不起的愛國人士、進步教師。

1937年8月28日,根據中共北滿省委馮仲雲的指示,抗聯獨立師師長祁致中派副官郭革一去富錦縣接張進思、張樂然、於樹屏(即於天放)和陳森到部隊工作。途中遇敵,張進思壯烈犧牲。到部隊後,張樂然被任命為獨立師秘書長,於樹屏被任命為隨軍校長,從此張樂然成為師的高級文職官員。但當時由於日本侵略者瘋狂地加緊對北滿進行封鎖,同年11月,根據中共北滿省委決定,抗聯獨立師改編為抗聯第十一軍,張樂然被任命為軍秘書長。當時新改編的十一軍武器彈藥極度缺乏,原來雖有小型兵工廠也因缺少藥劑難以生產。抗聯千餘名戰士被圍困在深山密林之中,日本關東軍、日偽靖安軍及江上軍常從水陸兩方面對抗聯進行"圍剿"。面對這種艱難的環境,張樂然選擇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的道路,於1938年1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為擺脫敵軍的圍困,保存實力,突破敵人對北滿的重重封鎖,第十一軍在1938年1月奉命"西征",去嫩江、鐵力、慶城(慶安)一帶,伺機打擊日本侵略軍,壯大革命力量,最後消滅日本侵略者,不久又回師富錦,仍在原來的密林中活動。由於當時正處冰天雪地的嚴冬季節,氣候異常惡劣,全軍已彈盡糧絕,身無棉衣,尚在被圍困之中,致使抗聯多數官兵活活被凍死、餓死在深山老林。1938年春季,只剩下百餘人的抗聯十一軍,奉命與第三路軍合併,張樂然帶領十一軍餘部完成了這一任務。第三路軍軍長是李兆麟,張樂然被任命為第三路軍秘書長,跟隨李兆麟將軍繼續抗日,1941年初和1943年冬兩次跟隨李兆麟將軍去蘇聯整編。1945年秋,張樂然從蘇聯回國途中,在中國邊境同江渡口被反動武裝包圍,壯烈犧牲,時年僅34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