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格心

國中畢業後,張格心回到故鄉,擔任了李集鎮國小教員。 1938年春,他返回家鄉,將自己的打算告訴了父母。 自1938年張格心離開家鄉,一別十年。

簡介

格心,916年11月生,江蘇省睢寧縣李集鎮人。原名張純家。1938年2月參加革命,193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簡歷

早年經歷

十多歲時,在私塾即已讀完“四書”“五經”,能夠背誦許多舊體詩文,有比較深厚的古漢語基礎。稍長,自學了國小課程,直接報考國中,但由於沒有國小文憑,臨報名時,只得向一位名叫張格心的同鄉借用文憑,即以張格心的名字報名,最後以考試成績優異為江蘇省宿遷中學所錄取。從此便易名為張格心。國中畢業後回到故鄉,擔任了李集鎮國小教員。1936年夏,為了進一步開闊自己的視野,探求救國的真理,決定放棄教職,再求深造,考入江蘇省立徐州中學高中部(徐州市第一中學)。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

1938年春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他們到達山西臨汾,先進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學學習。不久轉道北上,2月到達革命聖地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為第四期學員。後任中共山東分局黨校教員、指導員,魯中區黨委黨校教育科科長,魯中區黨委宣傳部教育科科長,巡視團主任,魯中區黨委民運部部長(中共魯中五地委民運部部長),中共魯中淄博特委宣傳部部長,中共沂南、泰安縣委書記。1949年隨軍南下入閩,同年9月9日至1950年4月任中共福建省晉江縣委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歷任中共福建省建陽地委宣傳部部長,中共福建省建陽地委副書記,中共福建省建陽地委書記。1955年起,先後擔任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福建省文教辦公室副主任、主任,福建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副省長,福建省人民政府顧問。1972年3月至1974年8月兼任原福建農林大學籌備領導小組組長,1974年8月至1975年5月兼任原福建農林大學黨的核心小組組長。1978年7月20日至1986年7月任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第一屆委員會(簡稱省社聯)主任。1979年2月至1981年12月兼任福建廣播電視大學校長。1979年11月至1995年5月任福建省紅十字會第三屆、第四屆會長。1983年6月25日兼任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85年7月至199 0年10月任中共福建省顧問委員會副主任。曾任福建教育畫院董事長,福建省計畫生育協會首任會長。是中共十二大代表。1989年3月22日逝世。

生平事跡

格心離我們而去,到今年3月22日已經整整一周年了。早想從他家鄉的角度寫篇紀念性的文章,但一直沒有動筆。他一生寫過不少文章,但卻沒有為自己寫過一篇傳記。我們曾希冀從他遺留下來的日記、文稿中尋找有關他早期革命生涯的記錄,但是卻失望了。他就是這樣一種人:不願過多地談論自己;更不願標榜自己,他心胸里裝的是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最近我特地去他的家鄉——江蘇省睢寧縣李集鎮調查了解了他早年生活、學習及傳播革命思想等情況,深有感觸。特草此文,以寄懷念。
江蘇省睢寧縣李集鎮位於蘇皖兩省、泗(泗縣)、靈(靈璧縣)、睢(睢寧)三縣交匯處,因位處交通要道,故商業比較發達,早有“小南京”之稱。這個蘇北小鎮,雖談不上人傑地靈,但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它卻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兒女。這些人中後來有的成為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也有成為黨和政府的高級幹部。張格心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個。
張格心原名張純家,1916年11月誕生於李集鎮一個貧寒的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張重甫是晚清秀才,一生以設館授徒為業,在當地很有聲望。由於子女多,靠微薄的束修只能勉強維持家計,張格心在兄弟中排行第三,自幼與兄長一道接受嚴格的啟蒙教育,十多歲時,在私塾即已讀完“四書”“五經”,能夠背誦許多舊體詩文,有比較深厚的古漢語基礎。稍長,他自學了國小課程,直接報考國中,但由於他沒有國小文憑,臨報名時,只得向一位名叫張格心的同鄉借用文憑,即以張格心的名字報名,最後以考試成績優異為江蘇省宿遷中學所錄取。從此,他便易名為張格心。
張格心在宿遷中學讀書期間,正值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繼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占我東三省以後,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軍又悍然進攻上海。當時駐滬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的將士給予堅決抵抗,舉國人心為之振奮。在這外侮憑凌,國難當頭時刻,張格心和許多愛國師生一樣,走上街頭參加抗日救亡行列,聲援十九路軍。深入城鄉,宣傳抗日,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這一時期,張格心成了愛國學生中的活躍分子。在宿遷縣教育界舉辦的抗日演講比賽中,他的演講受到好評,榮獲刻有“救國之精”字樣的銀盾獎。(這面銀盾解放後尚保存在他的舊居中,可惜在十年動亂中亡佚了。)
三年的國中教育,在他接近的進步師友中初步接受了革命思想,開始了解到在世界上有一個由列寧締造的,廢除了人剝削人的制度,由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中國也有一個類似於蘇俄布爾什維克那樣的政黨——中國共產黨,他們也正在為消滅封建的剝削制度,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建立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制度而奮鬥不息。
國中畢業後,張格心回到故鄉,擔任了李集鎮國小教員。當時的李集鎮被國民黨基層政權機構樹立為“模範鎮”,實際上社會風氣閉塞,封建落後思想仍嚴重禁錮著人們的頭腦,受害最深的是廣大婦女。她們幼小時即受纏足之苦,成年後還要遭束胸之害;平時不準拋頭露面,更談不上進學堂讀書識字。面對種種封建陋習對婦女的摧殘,張格心決心要革除這些封建陋習,決定先從張氏家族中姊妹做起。他鼓勵她們抵制纏足和束胸,並分別找長輩講道理,痛陳此種陋習貽害之大。他說:“纏足束胸實為對身體的一大摧殘。束胸不僅限制肺活量而且直接影響哺育後代。把天足人為地裹束成畸型小腳,與跛子何異?何以勞動?何以走路?”在他們說服和鼓勵下,張氏姊妹中有的主動放足,有的斷然拒絕纏足。他還積極鼓勵女孩子讀書識字,求知明理。在他的啟發下,他的兩個堂妹和另外一些女孩子先後進入學堂讀書。兩個堂妹都先後參加了革命。她們後來深有感觸地說:“如果當時沒有三哥的鼓勵和幫助,使我們免受纏足之苦,獲得讀書機會,我們也就不可能參加革命。”
張格心為人耿直倔強,嫉惡如仇,青年時敢於打抱不平。一次,他從學校回家,路上看到一個警察正在打罵一個年輕人。他立即上前勸阻,原來是那個年輕人騎腳踏車不慎碰著了這個警察,道了歉後警察仍蠻橫地打罵不休。張格心氣憤地指責警察說:“你身為警察,理應知法,怎能如此無理罵人、扣人?”警察惱羞成怒,要把張格心揪到鄉公所去。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張格心給了他狠狠兩個耳光,結果惹下了麻煩。第二天鄉公所傳令他前去向警察道歉。張格心氣憤地說:“需要道歉的是那位無理扣人、打人的警察,我無歉可道!”拒而不往。後來還是由一位年長的族人出面調解,才算了結此事。
在李集國小任教期間,張格心周圍已聚集了一批有志青年,他們關心國內外形勢,經常聚會,談論俄國革命,抗日前途,中國未來等等,表現了青年關心社會的熱忱。
1936年夏,為了進一步開闊自己的視野,探求救國的真理,張格心決定放棄教職,再求深造,考入江蘇省立徐州中學高中部(徐州市第一中學)。由於其父衰病輟教,家庭經濟拮据,無力交付學費,只得向族長求援。最後族長從宗祠祭祖費中拿出一些錢替他代繳了學費,他才得以赴徐州就讀。在徐州中學,他進一步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教育,萌發了投身革命的念頭。不久“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相繼侵占德州、平定、綏遠、上海、太原等地。張格心感到這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準備輟學從軍,奔赴抗日前線。
1938年春,他返回家鄉,將自己的打算告訴了父母。躺在病榻上的老父理解兒子的心情,他含著眼淚說:“國無寧日,家也不得安寧,你從軍抗日的路是對的。你去吧!不要記掛家里。”這位身歷了兩個朝代,飽經風霜的老人沒有料到,這一次與兒子的暫別竟成永訣。幾天后,張格心與六、七位青年一道告別家鄉,踏上了西行之路。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他們到達山西臨汾,先進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學學習。不久他們轉道北上,到達革命聖地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為第四期學員,從此正式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自1938年張格心離開家鄉,一別十年。1948年,隨解放大軍南下時,他才得匆匆重返故鄉一次。這一階段,他在魯南已分別擔任了沂南、泰安縣委書記等職。在這十年中,他的家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他的直接影響下,他的弟弟、二個堂妹及他的侄兒也都相繼參加了革命。他的一個年僅14歲的侄女為黨的地下工作者傳遞情報,不幸被捕,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這十年中,他那年逾花甲的雙親忍受著各種反動的政治迫害,他們為有獻身於革命的兒子而驕傲;也希望能在遲暮之年,見到他外出多年的兒子一面。但遺憾的是,就在張格心重返故鄉的前一個月,他的父親因病不起,離開了人間。這一次張格心在家鄉只停留了不到三天,然後又隨大軍南下,直奔八閩。這一去,又歷經三十七個寒暑。三十七年中,他從閩南調至閩北,又從閩北調至福州,從縣委書記、地委書記而省委宣傳部長直至副省長,革命的擔子越來越重。他的足跡幾乎遍及閩省各縣,他把自己的光和熱全都無私地奉獻給福建人民。這三十七年中,他多次途經離家鄉不遠的徐州去北京開會,但他始終以公務為重,沒有返鄉探望一次。他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對他青少年時代生活過的故土鄉情,時縈懷念。在他給家鄉親人的信中,字裡行間常常流露出深深的思鄉之情。直到1986年秋,當他得知自己已身患絕症後。才決定利用到北京看病的機會,順道返回老家,看望家鄉父老。這一次他重返闊別三十七年的故鄉,心情格外的激動。他逐一拜訪了昔日的同學、朋友;參觀了他昔日執教過的國小。對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表現出由衷的高興。臨別時,這位獻身革命近半個世紀的老人兩眼飽含淚花,告別了家鄉的親人,告別了生他育他的這塊江淮故土。走了,終於再也沒有回來……。他在臨終前的日子裡,還不時記掛著家鄉的父老鄉親;在不能進食的情況下,還想吃一碗家鄉的萊粥。他深深眷戀著他的故鄉——那個蘇北不太出名的小鎮。
作為張格心同志的一個親人(編者按:本文作者是張格心的外甥),當他逝世周年之際,我寫了此文,主要是寄託我對逝者的無盡哀思;也寄託我對他一生忠誠於革命事業的崇敬和對他正直、誠摯、篤厚的為人的仰慕。
(作者:楊緒敏 單位:江蘇省徐州師範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