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萍[演員]

張月萍[演員]

張月萍,廈門市集美區人,1964年4月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廈門歌仔說唱第二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廈門月琴彈唱傳承人,民間職業劇團“十佳”優秀演員。1980年,張月萍高中畢業後,參加後溪公社薌劇團當演員,自學彈奏月琴。1995年加入集美區精神文明曲藝隊,經常下鄉宣傳演出,負責配曲。她擅長表演月琴彈唱,表演技巧是坐著手持月琴,邊彈邊唱,語言生動詼諧,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其唱腔溫文婉約、幽雅纖細,說唱內容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色彩濃烈,深受民眾喜愛,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好花偏要插牛屎》《梁祝傳新》《炎黃子孫學雷鋒》《白鷺女神劉惜芬》《閩南婚禮》等。2012年她以歌仔說唱形式重新編輯《逛新城》,獲得“激情夢想”國際老年藝術大賽表演金獎和最佳編導獎,並赴安徽參加第三屆中國老年文化藝術節綜藝類大賽,再次奪得金獎。

張月萍張月萍

國小四年級的時候,張月萍就參加過獨唱比賽。第一次上台張月萍就很很自然,不會怯場,生來就是來演戲的一樣。”高中畢業,17歲的張月萍參加後溪公社薌劇團,從主角學起,學樂隊“十八般樂器”,一個月後就上場演出。月萍說:“當時我們都自個帶米過去學戲,晚上哪裡有演戲,我們趕快找輛手扶拖拉機載過去看,各自看各自的角色,都是這樣子學,到了後來可以演角色了,才叫師傅來排劇本。”1983年,張月萍第一次參加廈門市調演曲目《奴婢恩仇記》獲獎,並接連主演《司馬忠斬子》、《真假附馬》、《薛丁山與樊梨花》等四十餘個劇目,當年,十里八鄉都是她的戲迷。1991年,集美文化館發現張月萍會彈月琴也會唱,便讓她參排一個彈唱節目參加比賽,甚至把樂隊拉到張月萍家,方便她帶孩子。於是張月萍從戲劇跨界到曲藝,開始了“歌仔說唱”,一發不可收拾,在省市屢獲大獎。

為了傳承閩南曲藝,張月萍聯繫湖裡一所國小,集美的雙塔國小和濱水學校。每次都是背著琴擠公交去學校,幫助學校排練節目。去年她為學生們量身創作的兩個作品都在匯演中獲獎。

張月萍演出劇照張月萍演出劇照

延平閩南戲曲藝術團,經常送文化下鄉和進村居,今年元宵節組織首個專場演出。張月萍說:“辦團的初衷就是召集民間喜歡曲藝的人才,籠絡到一起來,培養人才,延續閩南曲藝的生命力。”《逛新城》是張月萍參與創作的一部作品,描述古代才子佳人唐伯虎和秋香“穿越”到集美,遇到一群“潮大媽”一同逛集美新城的情景。作品摘得廈門市第五屆民眾文化藝術節金獎,第三屆中國老年文化藝術節金獎等。
不僅是主創人員,張月萍還是戲中才子唐伯虎扮演者,隨著《逛新城》熱演,張月萍也因此被圈內人贊為最美“唐伯虎”。

張月萍團長介紹,藝術團目前有團員45人,以“80後”、“90後”為主,都是來自廈門各行各業的閩南戲曲曲藝表演者和愛好者。今後,藝術團將整合集美非遺文化資源,利用區戲曲曲藝家協會這一平台,集合本地區與台灣地區閩台戲曲優秀藝人,開展閩台戲曲演藝事業交流與合作,加強歌仔說唱、答嘴鼓、歌仔戲、高甲戲、小戲、薌曲小品、南音等閩南特色地方戲曲表演,並舉辦相關培訓活動,培養戲曲人才,傳承閩南文化。 

濱水國小開課濱水國小開課

另據了解,廈門市集美區近年在保護傳承地方曲藝、非物質遺產方面做出諸多努力。該區先後舉辦“閩南傳統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邀請陳清平、黃亞水、張月萍等曲藝家與師生互動,以生動的表演,向孩子們展示答嘴鼓、木偶戲、歌仔戲的魅力。今年初,該區又在轄區8所中國小設立“閩南戲曲示範點”,弘揚閩南文化,培養閩南文化接班人。

榮譽成就

集美區舉行慶元宵文藝晚會展現閩南戲曲文化魅力.廈門文明網 ​廈門設立“閩南戲曲示範點”閩南傳統文化走進校園.廈門日報 民眾文化藝術節集美奪9金最"潮"歌仔戲玩穿越跳街舞.東南網 廈門延平閩南戲曲藝術團首演將開展閩台戲曲交流合作.海峽之聲網 台上唱大戲台下嗨一片.廈門日報社 廈集美8所中國小成閩南戲曲示範點培養傳統文化接班人.海峽教育網 [集美]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鑄造“人文集美”軟實力.廈門文明網 “新鮮血液”注入傳統曲藝.廈門網 “唐伯虎”穿越來廈門.台海網 省級歌仔說唱傳承人—張月萍(集美新聞).台海網路電視台 閩南歌仔說唱講述好人好事.海西晨報 從戲劇跨界到曲藝.廈門集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