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華[中國京劇院演員]

張春華[中國京劇院演員]

張春華(1924.12-2019.3.5),原名張士銘,祖籍河北[天津市轄區]武清(今天津武清區),生於天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京劇表演藝術家,中國京劇院著名武丑演員。

基本信息

藝術經歷

為家境所迫,年方10歲就正式到天津天華景稽古社科班學戲,工武丑、武生,得婁廷玉、丁秉春等傳授,並得尚和玉指點。出科後,在京、津等地搭班。1943年春節,代葉盛章演出《時遷偷雞》名噪津門,同年正式拜葉為師,赴京隨富連成科班演出。同年,赴滬與賀玉欽同台合作。早在上個世紀的40年代,因其主演外國故事京劇《俠盜羅賓漢》而初露崢嶸。後來憑著他主演的《盜甲》、《酒丐》、《巧連環》等多出精彩劇目活躍在京、滬京劇舞台上,尤以白口脆快、開打火爆的高超技藝取勝。在所演的劇目中,張春華先生的表演十分注重遵循技藝為塑造人物服務這一宗旨,其中尤以擅長設計武打動作而最為馳名。

1946年與張雲溪合作成立雲華社。曾因腿傷一度輟演。1949年參加戲曲改進局京劇實驗二團,後轉入中國京劇院,與李和曾、張雲溪、李洪春等長期同台合作。1951年與張雲溪一起改編《三岔口》一劇,成為馳譽南北的優秀劇目。他還演出了《三打祝家莊》、《獵虎記》、《五鼠鬧東京》等許多新編劇目,並向川劇名醜周企何學演了《秋江》,使其成為京劇保留劇目。1979年後,他仍堅持舞台演出,與李世濟、張雲溪等經常巡迴演出於全國各地。1988年在全國新劇目會演中與天津青年京劇團合作主演新編劇目《草莽劫》。

藝術特點

張春華張春華

他幼工紮實,技藝精湛,颱風光彩照人,允文善武,是葉派武丑的主要繼承人。

代表劇目

他的擅演劇目有武丑戲《三岔口》、《盜銀壺》、《打瓜園》、《酒丐》、《盜甲》、《盜鉤》、《盜戟》、《時遷偷雞》、《三盜令》、《三盜九龍杯》、《銅網陣》《白泰宮》等;武生戲有《秋江》、《連環套》、《獵虎記》、《三打祝家莊》、《草莽劫》、《林沖夜奔》、《童林出世》、《江南劍俠傳》、《石猴出世》、《鬧天宮》、《鬧龍宮》、《十八羅漢斗悟空》等;兒童戲有:《小放牛》、《沉香救母》;現代戲有:《節振國》、《喀隆灣》、移植美國電影《俠盜羅賓漢》。1957年與法國合拍電影《風箏》扮演片中的孫悟空。

獲獎情況

1951年赴德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以啞劇形式參賽,主演《三岔口》,獲表演一等獎。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獲演員一等獎。

主要藝術傳承

1924年12月生於天津

1931年入天津華景稽古社科班工武丑、武生

1944年出科到北京尋求發展,後經梨園朋友牽線又拜著名京劇武丑表演藝術家葉盛章先生為師,繼續深造,成為葉盛章先生的主要傳人

與賀玉欽等人合作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1948年與張雲溪先生合組雲華社

1950年他還在京劇《三打祝家莊》、《江漢漁歌》中擔任重要角色

1951年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在德國,以啞劇形式參賽,演出《三岔口》獲一等獎

1952年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員一等獎

國外藝術交流

1955年隨中國藝術團赴法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瑞士、英國、南斯拉夫等國演出,轟動巴黎、羅馬、倫敦等西歐城市。

中國京劇院二團成立,張春華與張雲溪、李宗義、雲燕銘同為主要演員,他們先後聯袂排演了《獵虎記》、《高亮趕水》、《九龍杯》、《三盜令》、《大破銅網陣》等一批優秀京劇劇目

1957年在與法國合拍電影《風箏》扮演片中的孫悟空

1978年隨中國藝術團赴美國各大城市演出《秋江》一劇,受到美國廣大觀眾歡迎

1987年赴英國卡迪夫,給來自世界各國的京劇愛好者講授京劇表演藝術以及京劇武丑的藝術特點,並在倫敦高夫先生舉辦的東方古典藝術研討會上演出了《秋江》與《借扇》,受到各國藝術家和新聞界知名人士的熱烈歡迎。

藝術傳人

他的弟子有孫紹東、駱煥友、靳智棋、劉佳、王浩等。

美德傳承

一生從藝獨鍾醜行

京劇行內有句老話“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它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京劇藝人若想成功只有苦練而無任何的捷徑可走的道理。在中國京劇院,一些資深人士都知道,張春華先生僅和已故著名武生演員張雲溪先生的合作演出就長達50年,此外還分別與其他眾多名家多時同台獻藝。張春華老先生主要以演武丑為主,同時兼演文丑。但懂行的人都深知,不論是講究做工、念白的文丑和武功技藝精湛的武丑,都要求演員必須具備扎紮實實令人拍案稱奇的技巧,才能把戲中人物表演得活靈活現入木三分。

張老向筆者言稱,每天少吃一頓飯可以,但絕不可一日不練功。張老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天天早起練功不輟,這已成為一條雷打不動的規矩。其代表性劇目中的許多藝術形象,就體現了只有經過長期磨練而積累形成的一種人物的特殊神韻。譬如在武丑戲中有以特別吃功夫見長的《三岔口》,《打瓜園》、《時遷偷雞》,亦有與旦角相配的《秋江》等一批令人百看不厭的京劇劇目,就很好地向世人展示了張春華先生早年刻苦練就的輕靈、綿軟、鬆弛、舒展侵佳的“童子功”功夫。張老常以一句菊壇行話自勉,即“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好戲要想贏得戲迷和觀眾,惟有靠實實在在的表演質量,否則人家決不會買你的賬”。

心裡只有觀眾

幾十年來張春華先生一直是一位深受廣大戲迷喜愛的京劇名醜,每當憶起觀眾對自己那一份厚愛,耄耋之年的張老便流露出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由衷感慨。他向筆者娓娓道出了這樣一件令其終身難忘的如煙往事。那是1955年大年三十那天的晚上,在中國大戲院門口,一些痴迷的觀眾朋友昌著冬日的嚴寒,提著小板凳,硬是排了一夜的隊買票,圖的就是看初一張老主演的劇目《三岔口》。

記得當時很不巧,正趕上張老患感冒發燒40度,京劇院領導徵詢是否變更一下時間演出,張老一口回絕,堅持如期按時開鑼。演出當中,由於一直在發燒,所以手沒勁兒,刀有些攥不住,結果耍的時候刀一下子掉在台上,但觀眾中卻沒有一個喝倒彩兒的。

當戲終謝幕時,張雲溪遂將張老患病發燒但堅持如期演出的情況告知觀眾時,贏來戲迷經久不息的陣陣熱烈掌聲。此情此景雖已過去近半個世紀,但每當想起這件往事時,他心中就久久地難以平靜。許多年來,正是戲迷的大力支持,觀眾的熱切關愛之情,一直鞭策和激勵著他演好每一齣劇目。長期以來由於責任心使然,張春華先生堅持無論演哪出戲,始終牢記要以飽滿的激情盡職盡責地塑造好所演的每一個人物,不能產生一絲一毫的懈怠情緒,當然這也是一個演員必須具備的藝德。

繼承傳統 收徒育人

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對京劇藝術的弘揚和發展給予高度的重視,在百忙中,瑞環同志親自指示有關部門搞了一個跨世紀的“百戲工程”。中國京劇院的領導也審時度勢多次來到張春華先生家中拜訪,著重與其談到醜行不能後繼無人,要抓緊時間培養的問題。

這樣,在各級領導的直接關懷下,張春華老先生識大局、顧大體,他不顧自己年事已高,身體大不如以前的一些具體困難,先後收上海京劇院的嚴慶谷、天津京劇院的石曉亮、北京京劇院的年金鵬等年輕人為徒傾心傳藝。與此同時張老還應邀為中國戲曲學院的研究生班承擔授課任務。他還誠懇地表示,要在有生之年,盡其所能地讓京劇醜行發揚光大。

最後張春老還大聲疾呼,應當加緊培養年輕的京劇苗於這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要儘量給他們更多的舞台鍛鍊與表演的機會。只有多演出、多摔打,才能練出一身過硬的本領。

人物逝世

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武丑泰斗,張春華先生,於2019年3月5日晨六時許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