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庚(1911~  )

張庚(1911~  )

1952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後又兼任中國戲曲學院院長。 30年代,張庚從事話劇運動,撰寫關於話劇的評論和研究文章,並著有《戲劇概論》出版。 1954年《戲劇報》連載了他的《中國話劇運動史初稿》,論述了中國話劇形成的歷史原因和特點。

張庚(1911~)

正文

張庚(1911~)中國戲劇理論家、教育家、戲曲史家。原名姚禹玄,湖南長沙人。生於1911年 1月22日。1932年在武漢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武漢分盟工作,1934年在上海任劇聯常委,抗日戰爭爆發後,組織蟻社流動演劇隊進行抗燒宣傳活動。1938年到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解放戰爭期間,任東北魯迅文藝學院副院長兼文工團四團團長。1950年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1952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後又兼任中國戲曲學院院長。1979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30年代,張庚從事話劇運動,撰寫關於話劇的評論和研究文章,並著有《戲劇概論》出版。到延安魯藝後,講授戲劇概論和話劇運動史,有《戲劇藝術引論》出版。40年代初從事秧歌劇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又致力於新歌劇的創立和研究工作。嗣後則以主要精力從事戲曲研究工作,同時也關注著話劇和歌劇的發展。
張庚早年曾翻譯過德國唯物主義藝術史家格羅塞的《藝術的起源》中部分章節,並從事劇本創作和導演的藝術實踐。他參加過《保衛蘆溝橋》等劇本的集體創作,改編、創作過話劇《秋陽》、歌劇《異國之秋》、《永安屯翻身》等,還導演過多部話劇、歌劇,寫過不少有關戲劇的文章,及時總結了戲劇運動的經驗,推動了戲劇運動的發展。
張庚強調,創作、評論都要為讀者和觀眾著想,他在30年代的一篇評論中指出:“真正的批評應當是為讀者──觀眾來解釋著作品的內容,它成功的原因,或者它之所以不能達到最崇高的境界的原因等等。”針對當時劇運內部和民眾理論水平不高的情況,他致力於戲劇基本理論的研究和普及,並綜合藝術的特點闡述了劇本、演員、導演、舞美、音樂等各個部門在戲劇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戲劇與觀眾的密切關係,強調了演出的藝術完整性。1942年在延安出版的《戲劇藝術引論》對這些理論問題做了更為深入和詳細的闡述。
張庚重視民族戲劇遺產和民族戲劇形式。他在1939年寫的《話劇民族化與舊劇現代化》一文,對此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他主張:“要徹底轉變過去話劇洋化的作風,使它完全適合於中國廣大的民眾”,“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方向就是大眾化。大眾化這口號,在現階段具體化起來,就是民族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繼續深入探討了話劇民族化的問題。張庚是中國較早介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人。他尊重民族藝術傳統,注意洋為中用,反對片面理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他對戲曲史的研究卓有成就,也是中國話劇史最早的研究者之一。1954年《戲劇報》連載了他的《中國話劇運動史初稿》,論述了中國話劇形成的歷史原因和特點。他認為中國“話劇的產生,並不是把某種外國的戲劇形式簡單地運輸到中國來的結果;也不是由於當時人們主觀追求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因而在我國發生的一種特殊現象,而是在舞台上表現新生活的強烈要求的實現。”幾十年來,張庚一面研究戲劇創作中的實際問題,一面通過這些研究總結中國戲劇體系的特點,在他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劇詩”說理論。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