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微信創始人]

張小龍,1969年12月出生,Foxmail創始人,現任騰訊集團副總裁,帶領騰訊公司廣州研發部創建QQmail和微信兩款代表性產品,獨特的產品理念成為中國產品經理的代表性人物。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小龍,1969年12月出生,Foxmail創始人,現任騰訊集團副總裁,帶領騰訊公司廣州研發部創建QQmail和微信兩款代表性產品,獨特的產品理念成為中國產品經理的代表性人物。

生平履歷

男,1969年12月出生,湖南人。
1987年考入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電信系;
1994年畢業,獲碩士學位。

1994年到廣州工作,從事軟體開發。此後,他開發了電子郵件客戶端軟體——Foxmail。
2000年4月18日,張小龍以1200萬元的價格把Foxmail出售給博大公司,並任公司副總裁。
2005年3月16日,騰訊收購Foxmail軟體,張小龍加盟騰訊公司,擔任廣州研發部總經理,全面負責並帶領QQ信箱團隊。

2010年11月20日,騰訊微信正式立項,由張小龍負責;

2011年8月2日,張小龍被任命為騰訊公司副總裁,負責騰訊公司廣州研發部的管理工作。
2012年8月,騰訊微信推出4.2版本。

2013年2月,微信透露進軍北美。

2014年5月6日,騰訊​公司宣布對組織架構進行調整,成立微信事業群,由張小龍擔任微信事業群總裁,(高級執行副總裁級別),領導微信事業群的工作,向公司總裁劉熾平匯報。

Foxmail發展

FoxMail是近年來最著名、最成功的國產軟體之一。它以使用簡單、對中文有很好的兼容性,支持GB,BIG5,HZ編碼等特性在國內贏得了一大批的擁護者。在信箱和帳號管理方面,Foxmail使用了流行的樹型結構來管理不同帳號的郵件。Foxmail的信件編輯功能非常出色,並不輸於其他獨立的文本編輯器,在信件編輯器中採用了獨立的視窗編輯,並且支持拖拽編輯和無限恢復的功能,此外還採用了類似Word2000中滑鼠隨意定位的編輯功能。另外在撰寫信件上FoxMail支持模版和自定義宏的功能。

qqmail

QQ信箱是騰訊公司2002年推出,向用戶提供安全、穩定、快速、便捷電子郵件服務的信箱產品,已為超過1億的信箱用戶提供免費和增值信箱服務。QQ郵件服務以高速電信骨幹網為強大後盾,獨有獨立的境外郵件出口鏈路,免受境內外網路瓶頸影響,全球傳信。採用高容錯性的內部伺服器架構,確保任何故障都不影響用戶的使用,隨時隨地穩定登錄信箱,收發郵件通暢無阻。

微信

微信(WeChat)是騰訊推出的類Kik免費即時通訊服務應用程式,用戶可以通過微信與好友進行文字或圖片訊息的傳送。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推出,微信具有零資費、跨平台、拍照發給好友、發手機圖片、移動即時通信等功能。同時,可以顯示對方實時打字狀態,以實時掌握對方的回響情況 。

微信起步時僅通過QQ賬號體系來導入關係 鏈,之後才通過導入手機通訊錄來獲取用戶[3]。2011年5月前,微信積累了約四五百萬用戶,微信對講功能的加入使得用戶數量進一步增長[3]。2011年8月,微信添加了“查看附近的人”的陌生人交友功能,用戶達到1500萬[4]。到2011年底,微信用戶已超過5000萬;2012年3月,微信用戶破億[4]。2012年4月,騰訊公司開始做出將微信推向國際市場的嘗試,為了微信的歐美化,將其4.0英文版更名為“Wechat”,之後推出多種語言支持[5]。2012年9月17日,騰訊微信團隊發布訊息稱,微信用戶數突破2億[6]。2013年1月15日深夜,騰訊微信團隊在微博上宣布微信用戶數突破3億。[7]2013年2月因進行實名化,要求用戶上載手持身份證照片引起部分網民反彈。[8]
[編輯]版本

張小龍的產品觀

自然:

個人對用戶體驗的目標是,做到“自然”。
舉幾個例子,
1,我觀察3歲的小孩用iphone很容易上手。比如,iphone的開鎖,小孩甚至不用學就會用。因為觸摸是人的天性,同時iphone通過箭頭圖示,向右滑動的文字條(小孩看不懂文字),來暗示手指觸摸向右滑動來解鎖。自然和人的天性是一致的。大人因為成年後受污染較多,反而不一定立即學會iphone解鎖,可能需要看文字解釋來理解。所以不識字的小孩可能比老年人更快學會使用iphone。需要用文字來解釋的互動不是好互動。
2,Apple在“自然”體驗上做了很多嘗試。比如,通常PC下的“資料夾”(甚至“檔案”)是不太自然的電腦概念,被從iOS裡面取消(檔案只有和能解釋它的套用關聯才有意義)。MacOS嘗試改變觸控板的傳統滾動方向,將手指滑動改為和內容一致的方向,並稱之為“自然”模式,即,以前的觸控板的滑動方向是“不自然”的。這樣的改變很需要勇氣,但也許Apple覺得長遠來看更自然的模式才更有生命力,哪怕暫時會改變用戶習慣而讓用戶不適應。
3,自然往往和人的本性相關的。微信的搖一搖是個以“自然”為目標的設計。“抓握”,“搖晃”,是人在遠古時代沒有工具時必須具備的本能。手機提供了激發人類這項遠古本能的條件。設計“搖一搖”時,目標是和人的“自然”或者說“本能”動作體驗做到一致。搖一搖的體驗包括:動作-搖動;視覺-螢幕裂開併合上來回響動作;聽覺:有吸引力(男性是來福槍,女性是鈴鐺)的聲音來回響動作;結果-從螢幕中央滑下的一張名片。整個界面沒有選單和按鈕。但幾乎沒有比它更簡單的互動體驗了。感謝手機,讓遠古時代人們通過投擲石頭來“連線”到其他人,進化到搖動手機來虛擬地“連線”人。
搖一搖上線後,很快就達到每天一億次以上的搖一搖使用次數。“簡單而自然”的體驗人人都會用,並且因為“自然”,而“自然而然”地去用它。它也沒有高端和低端人群之分。搖一搖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一種通過肢體而非滑鼠(甚至觸屏)來完成的互動,也許代表了未來移動設備的互動方向(bump在這方面做得更早)。(順便說下,經常有人說微信搖一搖是學line的,事實上,我們做搖一搖的時候,還不知道有line這個軟體。考據一個套用“抄襲”了誰,除了獲得心理安慰之外,並不能提升自身的能力)
pony三年前曾經送給很多人一本書,《don'tmakemethink》,光從字面理解,也是這個意思。自然的體驗是不需要用戶去思考的。我個人也欣賞原研哉等設計師的設計理念,設計應當挖掘人的本原的體驗傾向。
“自然”並不只是在互動等體驗上體現,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程式設計師都知道面向對象的方法的核心是更“自然”的對複雜事物的建模方法,“分類”是其核心之一。同樣地,產品經理在面對一個複雜問題時,需要有一種符合“自然”原則的建模方法,來通過產品結構模組以及模組之間的聯繫來映射和解決問題。沒有開發訓練的人同樣可以建立“自然”思維方式,事實上,“分類”是人類模式化和識別外部世界的本能方式,如果有意識地對任何問題都從“分類是否合理”的角度來考察,時間長了,會建立起直覺式的分類感覺,而避免形成“大雜燴”式的結果。而對任何一個界面和互動,同樣可以用“don'tmakemethink”或者“是否自然到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使用”來反覆思考。
比如,我們會鼓勵每個界面儘可能有且只有一個突出的按鈕作為用戶不用思考就默認去點的操作點。當思考過一千個界面的互動後,對哪些互動是自然的哪些是不自然的就會很容易判斷到。即便對於司空見慣的體驗點,加以反思也會發現改進餘地,比如,對一個列表,需要顯示總的條目數嗎(比如通訊錄有多少人,用戶需要這個數字嗎)?一個進度條,需要顯示百分比嗎?數字對用戶是自然能接受的反饋嗎?
“自然”可能容易導致玄學,因此這裡想強調的是,“自然”的思維方式一般是需要長期的非常理性的訓練才能獲得,而不是突然幻想自己獲得了一種使用“自然原則”的能力。記得知乎上有個問題問“賈伯斯為什麼能憑直覺知道該怎么做”。我認為沒有任何人有天生的可重複的直覺來立即成為一個領域的專業人員。比如,對於複雜事物,如何“抽象”為一個簡單模型,是需要大量案例鍛鍊的。但是,如果經過一萬小時的有意識的朝某個方向的訓練(比如對“自然”的反覆思考和實際工作練習),並且是極為理性的思維和實踐訓練,是可以獲得一些直覺的。大量的理性訓練有助於形成一種對同類事物的識別模式,這種模式形成直覺。比如大部分中國人其實是沒有經受過“簡單是美”的訓練的,表現在現實中,很多人其實是很難接受一套極簡主義的裝修風格的居室的。只有當對“極簡”有反覆體驗和思考,才能將“簡單是美”變成骨子裡的審美觀,並體現在設計中。
簡單和自然是什麼關係?簡單為什麼就美了?留給你去想。

統計數據的使用

做產品的人或許會經常看用戶數據,從用戶數據里發現用戶的特性,並為用戶提供針對性服務。但對於微信團隊來說,統計數據的重要性並沒那么高。
張小龍說,“近期有個同事找我聊,問我是如何通過統計數據來看用戶的喜好,通過數據來做一些東西。結果我的回答是,其實我們很少看統計數據,也幾乎沒從統計數據里看到用戶的喜好。根據統計數據來找需求和方向是挺難的。我們也不會去了解手機QQ的統計數據來指導微信的工作。”

簡單就是美

為什麼少就是多?為什麼簡單就是美?為什麼複雜就不美了?
微信我相信男生都用了,女生用了也不會告訴我們。我搖到了一個叫Tina的,在三公里以外,如果大家想加我的話可以一起搖一下。(演示微信搖一搖功能,編者注)但是深圳的同事,你們在100公里以外就加不到我了。1、2、3,搖!必須在3秒之內搖,然後我們會看到一個列表,剛好我們搖的人就在這裡面了。我們看到這個列表裡面有十幾個人,就是我們剛才一起搖的人,基本上都能捕捉到。
大家可能已經在討論這裡面的技術問題了,技術問題我相信不是一個問題,對於騰訊來說非常容易做到。我這裡想說的是,作為一個產品功能,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功能非常簡單,優秀的開發同事可能一兩天就可以開發出來,但是我們怎樣把一個功能做成一種極簡的體驗,這個難度非常難。
你可能今天看到搖一搖的功能很簡單,我們要做也很容易,可問題就在這裡:如果面對一個功能,我們能做到別人還沒有這樣做過的東西,這是非常難的。這裡是有一些方法可以遵循的,也就是簡單是美的方法。我們看一下裡面體現出來什麼樣簡單的特點。
搖一搖界面里沒有任何按鈕和選單,也沒有任何其它入口。現在下面有一個選單可以拉出來,顯示上一次搖到的人,這是我們的一個敗筆,正準備把它給取消掉。也就是這個界面沒有任何東西,只有一個圖案,就像是iPhone或者馬桶只有一個按鈕。它只有一張圖片,這張圖片只需要用戶做一個動作,就是“搖一搖”。這個動作非常簡單,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有啟發性的一個動作。我因此研究過人類的起源,人類為什麼會直立行走?因為人類要用手來抓石頭打獵,最後腳就用來做別的事了,最後就直立行走了。
我們內部開發這個功能時把它叫做“(錄一錄)”(音譯,懷疑應為“擼一擼”,編者注),伺服器上開發的代碼叫“Lusefor”。(也是音譯,懷疑應為墮落天使路西法Lucifer,編者注)這是人類最原始的東西,最原始的東西往往就是體驗最好的。
前不久我在微博上寫過一句話,我們怎樣體現出最原始的東西就是體驗最好的。我們回憶一下在Windows時代,多任務是怎么體現出來的?我們要摁“ALT+Tab”鍵。在iPhone里我們只要摁兩次底下這個按鈕就可以了,這個簡單很多。在iPad里,4個指頭把它擼上去就可以了,它就可以把多任務給切換過來。這是一個從複雜到簡單的演化過程。實際上ALT+Tab非常複雜,很不人性化,所以我們說Windows體驗不好,MacOS體驗好,判斷依據是哪個更人性化或者更簡單,或者更原始,它就是好的。我們買一個iPhone或iPad給一個4歲小孩都會用,這體現的是它的原始或者簡單。
同樣的,我們來看“搖一搖”,它非常簡單,不用做任何學習。我們避免在界面里出現任何的文字解釋,一旦一個功能需要文字解釋,這個功能的設計已經失敗了。
很多產品人喜歡在程式里加一些Tips,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手段,可如果你需要有Tips去教育用戶,證明也很失敗,你沒有辦法通過功能本身讓用戶一看就知道。用戶看了圖片,他會下意識地搖一下,這時候要給他一些刺激回饋出來,所以他會聽到一個來福槍的聲音——我們故意找了來福槍的聲音,這個聲音很刺激,原來以為只有男生喜歡,後來發現女生也很喜歡,因為它代表了雄性。本來我們給女生設計的是一個“叮叮噹噹”的聲音,後來把它取消了,都做成這個聲音了。
最初的搖一搖,搖開後的背景是一個裸體女人的上半身,那是維納斯,是藝術。但是我們的很多用戶,包括公司內部的同事甚至領導說這個影響會不太好吧?我們就把它改成了一朵小花。所以到我們要放棄藝術去追求一種大眾喜好的時候,其實損失就更多了。
你會看到這個過程很有意思:(搖了以後)先有一個聲音,然後有一扇門打開,再合上。甚至在打開的時候,如果你想換一張圖片,你可以把手指伸到縫裡面去點一下,點一下可以換一個背景圖——沒有發現吧?
上一次Pony(騰訊CEO馬化騰,編者注)很認真地給我發了一封郵件,說搖一搖的功能真的很好,但是我們要防止競爭對手抄襲模仿我們的功能。之前我們做了一個查看附近的人,然後競爭對手也做了,並且加了一個小創新在裡面,叫做表白功能,這樣跟我們就不一樣了。Pony說為什麼我們沒有預先把這些該想到的都想進去,讓別人想模仿的時候都沒有辦法再來做一個微創新?我說微創新是永無止境的,別人總可以加一點東西來跟你不太一樣。我們這個功能已經做到最簡化了,別人沒法超越——我們當時是有這種自信的。自信一方面是說我們已經最簡化——因為就像iPhone只有一個按鈕,除非你做一個沒有按鈕的手機——這裡只有一個動作,甚至連按鈕都沒有;另外一個原因,我說這個體驗的整個過程是非常嚴實的,它是一種人類的性驅動力在完成整個過程,沒有什麼吸引你的驅動力比性的驅動力會更原始——這是佛洛依德說的,不是我說的,所以這也是科學,不是一個道德低下的問題。
從這兩個角度,一方面是它確實做得很簡單,另外一方面它讓你很爽,這個爽是來自很深層次的原因,所以我們說競爭對手無法超越。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贊同或者理解這一點。看起來很簡單的東西,但是它要有一些方法或思考去達成這種簡單。手機里可以體現出這種東西,因為手機可以認為是手指的衍生,是你的第六根指頭。所以在手機底下,體驗的突破空間非常有潛力,這跟你在電腦上通過滑鼠和鍵盤來互動是不一樣的。手機跟身體連在一起,很直接。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汽車,對汽車那么追求?汽車是你雙腿的延伸。
怎樣看待簡單是美?我的理解是,簡單是一種審美觀,它不是一種完全理性的結論。不是說我們儘可能做得簡陋一點,而是說你腦袋裡是不是有一種觀念在這裡——你看到一個界面,一看它密密麻麻鋪滿了按鈕,你就知道這東西一點都不美,想要把它給簡化一下。這種審美很難解釋了,不多講。

了解人性

我記得看過一句話:我們喜歡簡單,因為上帝創造宇宙的時候,定下來的規則也非常簡單。這句話好像是克卜勒說的。有沒有誰記得克卜勒定律?很多物理學家會說發現宇宙的規律很簡單,既然宇宙的規律都這么簡單,我為什麼要把很多事情搞複雜?
為什麼說產品經理是站在上帝身邊的人?一是我想奉承一下產品經理,讚美一下大家,另外一點是說大家很像上帝。上帝是什麼樣的人?他建立了簡單的規則,然後讓這個世界演化。
我想表達的是,產品經理和上帝一樣也會俯瞰芸芸眾生,知道他們的欲望,然後給他們制定一些規則,讓他們按照這個規則來運轉。當你做到這一點,你就會像上帝一樣,會有上帝的成就感。
首先你要了解人們的欲望,然後通過你的產品去滿足,並且他們使用的過程是按照你的預期來的。你知道他們會怎樣自己去演化,然後你就在旁邊看熱鬧就行了。
就像我們只做了一個很小的功能“搖一搖”,然後每天有幾千萬上億次搖動在發生。我們知道這耗費了很多能量,所以我們下一步的計畫是在搖動的時候做一個能量收集器,能夠把搖動產生的動能收集起來用於發電,然後把它做慈善捐出去。(應該是開玩笑,編者注)因為每天浪費了太多的生物能,很多(男)人都在做無用功,其實他又找不到女孩子。我們後台的數據顯示這種搭訕的成功率是很低的。但是無數的男性在那裡拚命地搖啊搖,還有很多女性在那裡搖,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如果你們對女性的心理研究不透徹的話,你就損失了一半的用戶。所以我們的產品經理現在都在看一本叫《女性的起源》的書,我推薦你們也看一下。我們(微信)有一半的用戶是女性。
女性為什麼會搖呢?
(台下:檢驗魅力值。)
說得非常對。這裡說一個小插曲,它可以體現出產品經理對女性的無知。當時做“搖一搖”的人總以為我們會讓女性用戶受到騷擾,我們很對不起她們,我們為了讓這個功能用起來真的對不起這些女用戶,會有負罪感。
發布第二天,我趕緊給女同事說,是不是有很多人騷擾你們,跟你們打招呼?跟我想的相反,她們說我們每個人都在底下看誰收到的“打招呼”多一些。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說對用戶很了解。當然我們隱私做得非常好,她會收到打招呼,但是她不會被騷擾,這些是我們做得好的地方。
你必須要像上帝一樣知道用戶的心理,並且知道用什麼樣的規則去引導他。為什麼這么說?規則是很簡單的,只有簡單的規則才可以演化出非常複雜的事情。所以我很不認同很多產品,一開始就做一個複雜的規則,最後沒有任何演化的空間。我們看到很多產品比如Twitter都非常簡單,它的規則簡單到你們都瞧不起它,但是這樣的東西是最有生命力的。如果誰一上來給我拿一個產品計畫的邏輯,我要花一個小時才能看懂,那一定不是好產品。
我們再回來看,演繹賈伯斯說的那句話:我們要讓用戶保持飢餓,讓他們保持愚蠢。看起來是在嘲弄用戶,對嗎?(20世紀70年代,《WholeEarthCatalog》停刊號封底有一行字“StayHungry,StayFoolish”,後因為被賈伯斯引用而著名。編者注)
但如果你在做產品時沒有這種信心把握住用戶需求,沒辦法控制他每一步所要做的方向,那你就控制不住這個產品,這個產品就已經在失控之中了。作為產品經理,一方面自身要保持饑渴,保持一個覺得自己很無知的狀態,但對我們的用戶來說,我們要想辦法讓他們知道他們的饑渴在哪裡。
第二點,我們要滿足他們的“貪嗔痴”。貪嗔痴是什麼?佛教說人的本性是貪嗔痴,佛認為所有的人是瞎子,是無名的,而睜開了眼的人就是看到了光明的人,覺悟了的人就叫佛。佛教認為有三個基本的約束力使得普通的人不是佛,就是貪嗔痴:貪是貪婪,嗔是嫉妒,痴是執著。
我們要洞察這一點,因為我們的產品對用戶產生黏性,就是讓用戶對你的產品產生貪,產生嗔,產生痴。
騰訊給大家各種“鑽”(騰訊會員與特權體系,編者注),“鑽”體現了什麼心理?其實都體現了人性的這幾個弱點。各種黃鑽、綠鑽,他會貪,他要升級;他會嗔,他會跟人比較,說你的鑽比我的等級高,所以我也要升上去;他會痴,覺得我一定要把所有的鑽給收齊。不是說所有的東西都要去做“鑽”之類的東西,即使是一個體驗好的產品,就像蘋果的手機,同樣會對用戶產生這樣的吸引力,因為這是人性本身的共同弱點。
所以當我們在做一個產品的時候,我們在研究人性,而不是研究一個產品的邏輯。
邏輯本身沒什麼好研究的,開發的同事可能更懂一些,但最重要的是“你的產品為什麼是這樣子,而不是那樣子”,最後是對人性的分析。所有的產品都需要有人性的研究。為什麼要有白色的iPhone,為什麼iPhone只有兩種顏色?你可以對每個好產品都提出問題,它背後肯定都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別的。所以賈伯斯曾經說過一句話,記者問他:你們推出新產品的背後是做了很多用戶調研嗎?還是用別的方式來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麼產品?賈伯斯說我們不需要去做調研,不需要看統計數據,但我們知道用戶心裡需要什麼樣的東西。這個知道並不是說你去問一萬個用戶,而是你對人心的洞察或者人在內心裡的一些渴望的洞察,那你就會知道了。
什麼是產品體驗?總結一個字就是“爽”,兩個字是“好玩”。事實上如果我們問用戶為什麼喜歡用微信,沒一個人會說它可以省錢,或者是很方便地發簡訊。他們會告訴你這個東西挺好玩的,或者用起來挺爽的。這會超出你的預期,你會覺得本來是做一個通訊工具,但用戶不這么看。用戶看的重點和你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你在拚命地說我幫你解決了通訊問題,用戶說其實這不是我關心的。如果出現這種很大層面上的偏差,就很麻煩了。
有一次我在一個聚會,來了好幾個女生,我跟她們說裝一個微信吧,她們問為什麼。我說裝微信可以免費發簡訊、發圖片,省了彩信的錢;還可以直接說話,連打字都不需要。這幾個女孩沒有一個有興趣,很奇怪地看著我,問:“我為什麼要用這個東西?”然後我現場給她們演示了一下,說你看附近有很多美女,我可以跟她們直接打招呼,這些人立馬兩眼放光,一個個拿出手機讓我幫她們裝。我當時都很震撼,這兩個差別會這么大。我承認我當時對人了解太少了,但是真實的結果就是這樣子的。
所以當我們的競爭對手360做了一個“口信”,他們的定位很清晰,因為他們很善於做用戶需求把握,覺得越實在的產品、對用戶有實惠的產品,用戶就會越喜歡。事實上很多產品之前也是這么成功的,所以他們做口信也是按照這個思路,說我幫你省了簡訊費,可以集成到一起。我看了以後就竊喜,因為我知道這條路是不對的。很多時候,用戶在你這裡省一點錢乾什麼?他會去買別的東西,奢侈品什麼的,他的錢總是要花掉的,他要的是一種很爽的感覺。
所以我們做產品要找到用戶心理訴求的本質。本質是什麼?可以簡化一下,比如對微博來說,用戶上微博乾什麼?用戶上微博的原因是為了炫耀,是因為害怕孤獨,不是利群而離群,是用它有追趕。(“有追趕”是音譯,不一定準確。編者注)前面大家可能明白,後面這個“有追趕”會比較難理解。想一下你們在微博上乾什麼?
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你寫一句話的時候腦袋裡想到哪些聽眾會看到,你會為他們寫東西,你會構築一個自己的形象,你會想我寫了這句話以後別人看了我的形象是不是又朝我想要的方向變了一點。你會看到一個人愛上你了,或者給你發私信了,馬上第一時間去看一下。你會很在意。
實際上微博是構築另一個自我的地方,就像我們平時在生活里通過各種行為來構建一個自我。那裡面爆出來很多人心的缺陷,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是不需要寫微博的,比如韓寒不寫微博。韓寒前兩天寫了一篇文章,他說他為什麼不寫微博的原因,我當時說了一句話:韓寒對微博的用戶心理分析得這么清晰,他要不做網際網路產品是中國網際網路事業的一大損失。
如果做微博的人對於用戶為什麼寫微博的心理不能分析得很透徹的話,那我們就是在一個很膚淺的層面上來做產品。所以微博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主題,我們自己寫微博的時候,你觀察一下自己的動靜也發現挺有意思的。自言自語為什麼做不到?因為沒有人會寫日記寫那么多,那個才是自言自語。一旦有人群的地方就不是自言自語了,那挺難的。

群體用戶與個體用戶

凱文·凱利的《失控》我給很多人推薦。這本書很厚,所以很多人都沒有耐心的看完它,我自己也是,可是如果我們面試一個大學生,他告訴我他看完了這本書,我肯定就錄用他——不過他們不知道這個秘訣。如果做網際網路產品的不看一下這本書,我認為知識是不全面的。他從生物學、社會學的角度描述了一種群體效應,總的來說,結論是群體的智商低於個體智商。這個觀點不在那本書里,而是在另外一本書里,我不記得書名。一個人在組織里,組織的平均智商是低於個體智商的,個體的智商更高一些,群體會拉平這個智商。比如說在微博里,微博上多了你的智商會降低,大家認同嗎?你沒有發現這個變化,因為你每天降低一點。
很簡單的,你每天在微博上說的話,你會發現跟大眾越來越一致,別人在說什麼,你也在說什麼。你不會說一些大家不能理解的東西了,因為你會覺得那很突兀,會讓大家不舒服。所以微博的轉發那么高,自己寫的那么低,就是這個原因,大家拚命的一團和氣,互相夸兩句。群體有趨同性。
另外一個觀點是群體是一個完整的生命。我們小時候都看過蜜蜂怎么飛,有一堆蜜蜂一起飛,在這裡大家忽略了一個有趣的事,就是這堆蜜蜂誰是領頭的,誰來組織它們。一堆蜜蜂有一個目標,它們會統一行動,但是每一個蜜蜂都是個體,沒有一個領導,不像我們公司還分出一層層的管理幹部。那么誰在指揮這一群蜜蜂?趨同性讓他們統一,但他們表現的像一個有生命的獨立個體一樣,會朝一個目標一起過去,沒有人發號施令。
一群蜜蜂體現出單獨個體的特徵,有一個獨立個體的屬性,雖然這個屬性從哪來沒有人知道。同樣的道理,一群人會體現出一群人的屬性,跟個人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到前線當了一個戰士,你可能對殺人這件事情會很麻木,完全變了一個人,因為那個群體都是那樣的,那是一個群體性。
群體有群體的運作規律。為什麼我們要說群體?因為這和我們的產品很相關。我們的產品是什麼?我們只要找幾十號人開發一個東西,然後我們會給幾千萬、幾億人來用。這些用戶是一個群體,而不是一隻蜜蜂,不是一個人。
很多年前我們寫軟體時,針對一個客戶來寫,這個客戶要什麼我就給他做什麼。但現在不是,現在你的客戶是誰?你的客戶是一群蜜蜂,不是單個的蜜蜂。你決定一個單個個體的需要,不代表群體的需要。
第三點,群體的含義是很難預測的,因為沒有人知道群體性從哪兒來。所以我們對這種群體的反映,做產品就是一個群體反映的引發器。對群體反映,我們應該去試驗而不是去策劃。
如果有人告訴我說我們做了一個產品規劃,把未來半年或者一年的版本都計畫好了,那一定是在扯淡。三個月都做不到,更不要說一年以後的計畫。同樣,如果有一個產品經理信誓旦旦地跟我說,做一個東西一定會在用戶里產生一個什麼樣的效果,多半也是不可信的,因為群體的效應是很難預料的。你會很難預料往群體裡面放一個產品,它們自己滾動會形成一個什麼樣的東西。
就像漂流瓶。(QQ信箱和微信中的一個功能,編者注)現在漂流瓶很火,火到它成為一個獨立的社區——這是從用戶的使用覆蓋面來說,信箱1/3的活躍用戶是它貢獻的。但是漂流瓶很簡單,我們做時其實不知道它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是預料不到的。漂流瓶是一個很簡單的東西,就是一個人扔一個瓶子,然後有人很弱智地回答了並漂回來。但是我們把它放在一個海量的用戶群體裡,它會產生一個群體效應。這個群體效應是不可預測的,大家千萬記住這件事。雖然我們可以憑經驗、感覺它會怎么樣,但如果要很客觀地預測是不可能的。漂流瓶是群體效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所以這裡鼓勵我們有很多思路,應該多去嘗試,而不是去分析。
產品規則越簡單,越能讓群體形成自發的互動。漂流瓶很簡單,如果規則太複雜,把複雜的規則放到一起,用戶反而不知道怎么樣用這個規則互動起來。只有簡單的規則用戶群才能很好的互動,但並不是說規則簡單就一定會傳染開來。這裡存在一個引導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工作是在群體裡做一個加速器、催化劑,是做這一類的工作,而不是把這一塊釘死了之後,用戶進來以後,只能怎么樣,一步一步的走。

產品定位和人性化滿足用戶

用一隻蝴蝶引發一場風暴,雖然這樣的事在自然界非常少發生,但理論上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我們更多的聊一聊這個功能,覺得挺自豪,因為它是非常簡單的一個東西,但是在用戶裡面引起了一場“風暴”。
產品定位很重要,我們說很多時候產品經理做的是功能而不是定位。功能是做需求,定位是做一種心理訴求,也就是說定位是更底層的一些心理供給。
最後說我們做的東西,能夠把它做到底層的需求。就像我們做微博,如果只是說我們要打開微博,跟用戶無關係,跟用戶的心理動機無關。如果我們說微博能夠滿足用戶的心理訴求,讓他獲得安慰感、排除孤獨感,讓他獲得成就感,讓他在裡面更加自信,讓他在裡面像一個敵人一樣,雖然這些訴求對用戶來說不一定是好事,但是他自己意識不到。
定位很重要,所以我們在微信的3.5版本里做了一個換界頁面,這個頁面寫的字是“微信不只是一個聊天工具”,它還是別的。其實當時想寫的一句話後來沒敢寫上去,當時想寫“微信不是QQ”,然後再翻一頁,“微信真的不是QQ”,再翻一頁,“微信確實不是QQ”。後來覺得我們還是要溫和一點,不要這么急。後來又想了一個方案,“微信不是一個聊天工具”。這句話很激烈,但是用戶看不懂,說不只是一個聊天工具。然後翻幾頁到最後,我們會說“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而不是說它就是一個聊天工具,這就不一樣。到了最後一頁,我們就說開始我的“信”生活,是微信的信。然後他一點就會進入到一個很神秘的空間裡面去了,這有一個“洞房”,其實值得看一下,就會有一扇門打開了,然後一個頁面就出來了。
通常我們做軟體:一個換頁,此版本功能更新,1、2、3、4、5,然後儘可能把一些技術指標羅列在上面,告訴用戶說我們這個性能又增強了,格式又多了,下載的速度又從每秒鐘多少K提升到多少K了。
我們總把用戶當做技術專家來看待、當做機器人來看待,但是用戶要的不是這個東西。所以在產品里,我們一直要堅持的一個原則是,儘可能不要把技術指標暴露給用戶:會禁止顯示正在下載,每秒鐘多少K的這些數字,“下載”兩個字樣儘可能不顯示。
同樣,我們在做一個“what’snew”的時候,為什麼要做一個新功能介紹?用戶真的對你的功能、特性感興趣嗎?雖然這是大家的日常工作,但用戶不需要。用戶要的不是了解你的參數、特性、技術指標這些東西,用戶要的是你給他提供了什麼新的體驗。
比如微信第一次你可以使用透明背景動畫表情來表達你此刻的心情,我們告訴用戶的是這可以表達你的心情,而不是說我們做了一個很牛B的動畫表情。用戶要的不是動畫,用戶要的是我可以表達心情,這點是最重要的。雖然我們這裡面包含了很複雜的技術,但我們把它隱藏起來了。很複雜的技術是什麼?從技術的角度我也挺自豪的,因為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可以把任何GIF的動畫,從背景裡面摳出來然後放到這個螢幕里去,螢幕可以設任何背景。GIF動畫只有動的東西,背後全是透明的,是這樣一種效果。就不會有一個方框,框裡有一個背景,動畫只能在這裡面——這是QQ表情的做法。
但我們即使做了這么強的技術,我們也不會跟哪個用戶說,你看我們這個技術很牛。我們會告訴什麼才是他要的,是表達他的心情。我們寧願把那個隱藏起來,告訴用戶說你可以和朋友玩剪刀、石頭、布的遊戲,它是可以玩的。
有的時候我們程式里肯定有bug,當產品做得很好的時候,我就容忍這種bug。我說有bug也是人性的體現。我們引用老喬的一句話,產品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或者產品是技術和人文的結合。說得非常容易,但是你怎么樣在你的產品里包含這種人文或者藝術的成分?這挺不容易的。
所以對一個產品經理來說,需要提高自身修養,在技術之外的人文方面有一些自己的認識。微信有一個版本的換頁里是麥可·傑克遜的畫像,那裡面還有一句話,有沒有誰記得?
其實產品是可以表達產品經理自己情感的地方,如果大家用得好的話。麥可·傑克遜這個東西,當時是我個人主張要放上去的,因為有一段時間我在車裡整天都在放邁克爾·傑克遜的音樂。聽起來很流暢,節奏很快,你一聽到那個節奏就會越開越快,所以經常會超速。但它確實非常流暢,以至於我覺得我們產品,很大的程度上流暢度是由麥可·傑克遜的音樂帶來的啟發,所以我覺得一定要感謝這個人才行,感謝的衝動非常強烈,我說一定要放上去。
放上去後,正好我們以前也放過麥可·傑克遜的這一句話:“如果你說我是錯的,那你最好證明你是對的。”為什麼放這一句話?其實當時很多評論家老是批評我們,你們這裡做得不好,那裡做得不好。我覺得用這句話來回應這些評論家挺好。
所以你看,如果你把你個人的情感包含到產品裡面,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我們不要把人機器化,也是這樣一個觀點。這種例子在我們產品里太多見了,我們太多產品太機器化了。我們動不動就告訴他這個圖象有250K。我用了一下微博,看微博的點圖片下載,正在下載85.97%,精確到小數點後面兩位,這些都是不人性的體現。
再舉一個例子說人性化的用戶交流——如何把信箱系統管理員改為具象的產品經理。
我們信箱里經常會發一些系統郵件,管理員的郵件給用戶。事實上我相信很多業務也會傳送郵件出去,提醒用戶之類的。
有一天,我們把這個格式改了一下,很多用戶覺得感覺非常好。什麼改了一下?以前是系統管理員這樣的郵件,把它去掉,改成我們具體的一個產品經理人的名字和他的圖象。這樣的話,用戶每收到一個郵件,全部是一個信箱的產品經理髮過來的,並且有他自己的圖象、名字、落款和日期。這就像有一個服務專員給你發郵件,而不是一個系統管理員,後者純粹是垃圾郵件。
我覺得這在我們很多產品里可以推廣一下,用戶的被認同感非常好,用戶會覺得我在跟這個產品後面的人一對一交流。其實成本很低,你就是把一個產品經理人的頭像拍個照片放上去就完了。所以我們做產品,是我們和用戶交流的媒介,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都知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騰訊的產品這么低端、這么低齡化,為什麼高端用戶都不用?因為我們總是在想忽悠那一些小孩子。這裡暴露出一點,很多人在做產品的時候都以為我們的用戶是一些低齡用戶,我們要描述他們的需求來做,然後儘可能的往幼稚這個方向去做。
我們不是這么認為的,不管做信箱還是微信。當時,甚至信箱都考慮過要不要專門做個幼兒版或者少年版,再做個老年版和中年版,我們認為這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只做一個版本,這個版本是老少通殺的,最後用戶很認可。商務的人會覺得用信箱很好用,然後一直到國小生,他也會覺得這個滿足他的需要,他用起來很好。
我們在iPhone里也同樣看得到這樣的例子,所以並不存在我們一定要故意的把產品做得低齡化、幼稚化。我們自己並不是一些低齡的人,為什麼要那樣去做東西?如果那樣做,我們引過來的用戶也是那樣一個群體。自然原則這裡就不講太多了,但是稍微提一下。如果舉個例子來說,我會認為Windows是一個不自然的平台,這是從它的體驗上來說,麥可·傑克遜我覺得會更加自然。雖然經常因為蘋果機的用戶耽誤了很多時間,但是我還是不願意切換到Windows裡面去。雖然說我自己用了很多年Windows,我在Windows里也算是個開發專家,但我好幾年前轉到蘋果平台以後,就發現Windows設計得非常不人性,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舉一個例子,在Windows里有一個專門的“程式管理器”來管理要卸載哪些程式、安裝哪些程式,普通用戶還專門去卸載,這個挺有難度,但是我們在iPhone里是怎么卸載程式的?常按並刪了就沒有了。你不會看到有一個“程式管理器”在那裡,不會看到“卸載”兩個字。而且你常按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圖表在那裡晃動,為什麼在晃動?表示不穩定狀態,表示你可以操作。我後來看那個解釋,解釋得非常好,他說表示那些表情在哀求你不要刪掉我。如果你把那個圖示畫成一張臉,你會發現確實是這樣,在抖啊抖。
這裡再提供一個觀點,是說我們只做一件事情,一個產品只能有一個定位,或者說一個主線功能。
我們經常會想到要做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提供兩個功能服務給用戶,然後我們就在螢幕上放兩個按鈕,這個按鈕是A,那個按鈕是B。我們甚至已經預估到第一個按鈕會有60%的人點,第二個有40%的人點。這樣的界面我相信在我們產品裡面非常非常多,但這是不好的。
比如說一個Windows頁面或者一個客戶端頁面,我們儘可能在一個界面里只有一個主要的按鈕,這個按鈕非常顯眼。然後用戶到這裡基本上不用思考,點這個按鈕就行了。如果一個界面里並排著兩個或者更多的按鈕,說明有問題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家可以回去檢查一下我們有多少界面里並排著有兩個以上按鈕的,這都是有問題的,意味著這個界面以後有一個分叉路口,用戶要做思考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我們沒有給他任何的暗示,就是這樣子。
就像我們經常會簽署一些檔案,其實體驗做得很不好,因為是甲乙雙方來簽,你要思考一下到底簽左邊還是右邊,你要看裡面的字。這就像兩個按鈕一樣,假如我們換一種方式,把你要簽的圈起來或者標個顏色,寫個字,請你簽這裡,你就很清晰。所以在我們的界面里也是,即使一個螢幕有多個按鈕,我們會標一個默認按鈕,它是綠色的或者是加重的,使得你進來以後只會點這一個按鈕,其他的可以忽略掉。
所以在這裡我們會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你這個版本做了10個功能的替換,你想一下10個功能都上線以後,它們各自對用戶帶來的幫助有多大?如果你真的想這個問題,你會發現其實你做其中兩個功能就夠了,做其他8個功能的時間讓同事放假去旅遊真的會更好一些。也就是說,我們做了很多事情是浪費的,這裡就提到一個“基架”的重要性。
開發的同志都知道,我們加的東西越多,將來維護的麻煩就越大,而且你還去不掉——哪怕只有很少的用戶在用,但是你就去不掉,這挺可怕的。所以有時候,我們的產品經理經常是在做壞事,不是做好事,因為他拚命引入新的功能進來,後面反正又不用自己寫代碼就不管,然後就把開發的累死了。運維的也很累,因為東西越來越多以後,帶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後來我對待我們的產品經理方法很簡單,我說我對你所有的提議不說“不”,一般是不會錯的,因為這個錯的機率只有0.01%、0.1%那么大。但是如果我任何一次說“可以”,錯的機率非常大,往往超過80%可能是錯的。單從機率上來說,真的是這么一回事情。因為我們要冒出一個想法來太容易了,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東西是否一個正確的想法,就太難了。我們開一下午頭腦風暴的會議就可以冒出無數的想法。

從用戶體驗出發

剛才我提到其實我們的產品經理工作里很多是研究人的心理,你們肯定會問我們怎么樣去研究心理,我們是不是應該有心理學的培訓課程,那個挺難的。其實研究客戶心理就是研究自我,很多時候我們是瞄準自我的需求來做產品的。我看到這裡有Qzone的同事,也發現Qzone的產品經理都跑到別的部落格裡面去寫部落格去了,自己都不用自己的東西。不是為我這種用戶設計的,那是為誰設計的呢?
當我們研究不到用戶需求時,我們就會說只要讓我們自己用得爽,這個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一點。怎么樣讓用戶用得爽呢?如果光憑一些體驗的話,其實是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把自己當作一個傻瓜來用產品,傻瓜心態。
把自己當作傻瓜,這個挺難的,但據我所知賈伯斯也是用這個方法,而且他這方面功力特彆強,他能瞬間把自己變成一個傻瓜。我就不行,我要經過5-10分鐘的醞釀才能進入到這個狀況,這是非常難的一個功力。我觀察公司裡面有一個人也很厲害,就是Pony,他大概能在1分鐘的時間內醞釀成。但是我發現我們的產品經理經常花了3天還達不到一個傻瓜的狀態,所以他們總是太專家了。你要知道我們有上億的用戶,他沒有這么多的背景,他們用這個東西只是第一眼的感覺或者用一次,一、兩分鐘的體驗就決定了。
但是我們自己會把事情想得很複雜。我們FreeWifi的體驗特別差,(騰訊內部的免費Wifi,編者注)你們有沒有發現?特別是手機訪問的話每天都要確認一下,搞到最後我就不用了,我寧願用3G上網。所以有的時候往往好心做不了好事,就是這樣子。
這是我的一個附屬檔案,是前兩天信箱新改版後昨天剛剛上線的。以前沒有這個東西,現在你可以在裡面直接查看你的附屬檔案,也可以搜尋,看起來很方便。像這些Word檔案、圖片都可以直接閱覽,看起來挺方便,而且你可以把所有的附屬檔案都列出來翻頁。最後這是電腦做出來的圖象,不是真實拍攝的,這樣看附屬檔案是不是很快?對吧,所有的附屬檔案都在這裡。然後用了3分鐘的時間進入到一個傻瓜狀態,就說這個地方做得不對,這是錯的。我想請問一下你們覺得這個東西是對的還是錯的?是考驗大家的傻瓜發展力。這個功能挺高級的,我還可以全選、傳送或者查看。這是把圖片分出來,我還可以下載一個來看。有沒有人覺得這裡面有問題?(這段很難編輯,多看幾遍就看懂了。編者注)
如果你是做這個東西的產品經理,你會很容易陷入到一個誤區里去,覺得你把它做得很高級了,用戶就需要了。事情往往不這樣。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每天的工作里,每天我都要查看很多次,所以現在感覺自己越來越傻了。但做的人不會意識到這裡面會有問題,我們都以為自己的工作應該把功能都做上去,然後說我的KPI可以完成了,但這往往是違背用戶需求的。
什麼是一個“傻瓜化”的過程?把你自己當傻瓜的過程是說你要放下你腦袋裡面所有裝下的事,這個時候你就想你就是一個很初級、什麼都不懂的用戶,然後你來用這個東西,這個非常難做到。
如果做不到,你就拉一個用戶過來,你看著他用。當我們進入到一個很傻瓜的狀態,你會問自己問題,我現在乾什麼?我為什麼要進來?我進來想完成什麼?用戶進來,看著附屬檔案他想乾什麼?他想搜尋到附屬檔案,找到某一個郵件裡面的附屬檔案。他需要把所有的附屬檔案列出來嗎?列出來一頁最多20個,然後他再翻頁,他會這樣瀏覽嗎?其實不存在瀏覽的需要。
我們進到信箱里為什麼會瀏覽郵件列表?因為你一天可能收到幾封新郵件,它必須按時間列在那裡。但附屬檔案是你歷史的東西,它可能是很早以前的,而且因為太多了,你根本不可能把它瀏覽完。你真正找到的時候,你也不會用預覽的方式去一個個下載。對於當前頁來說,我也並沒有一個要分組查看的需要,雖然這個東西很高級,但問題是這個需求不存在,這是最大的問題。
也就是說我們做了很多東西,對用戶來說不是他需要的,我們完全做偏了。我當時就問我們一個產品經理,說這個東西可能不是用戶需要的,你們這樣做了,用戶也不會買賬,他進來一次就不來了。然後他就不好意思地告訴我,說他們上線一天,發現用戶確實沒有什麼增長。之前做了一個“飛度”(音譯,沒搞明白,編者注)也是,沒有增長,沒有對用戶產生任何吸引力。
這樣的案例在我們工作里是非常非常多的,我相信在座的可能都做過這樣的事情,做的一個功能或頁面弄上去,然後很奇怪,為什麼我們做得這么好,用戶數沒增長?因為那不是用戶要的東西。如果你能真的讓自己進入一個初級用戶的狀態,並且進來感受一下,你能感受到那種初級用戶的心態,那你就能看到這裡面的問題所在。
能夠進騰訊的,相信大家的邏輯、推理能力都很強,但很多時候邏輯、推理不能解決問題。所以這時我們應該多調查一些用戶或者感知一些趨勢。趨勢怎么感知?用戶只能對過去的事情產生認知,未來的東西才是趨勢,你怎么知道下一階段會流行什麼樣的潮流,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怎么去了解趨勢是什麼?有很多方法,比如分析數據。分析數據當然很重要,但第一你的分析方法很容易出錯,以至於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然後還振振有詞說我是從數據里分析出來的,那更可怕。
有個故事,一個飛機修理廠為了了解飛機哪個部分最容易被擊中,就到飛機修理廠看,看飛機出故障主要在哪些部位,然後他們發現飛機身上主要是在機翼的部分,那裡彈孔最多,於是他們決定把機翼部分加強,做得更加不容易被擊傷。後來有一個人說這可能不對,因為被擊中機頭的飛機就掉下去了,沒有回修理廠,所以你們光統計修理廠的飛機是沒有意義的。數據統計也是這么一回事,嚴格依賴於統計數據所用的方法非常難找。(應該是指找齊所有維度並乘以相關係數,編者注)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得出一個有利於你的數據結果出來,那非常容易。
所以有時去感知一種趨勢,來自於我們的各種渠道,包括生活中的各種渠道,或者微博上的各種渠道。我自己的個人喜好是看一些論壇或者微博,去看這些離我很遠的用戶,他們在什麼樣的氛圍、什麼樣的場景里去用我們的產品。
所以這裡管人的同事們長期會堅持一個習慣,以前提過“1000、100、10”,每周要去看1000個帖子,100篇部落格,做10個CE(用戶調查,編者注)。所以人人都想用的產品,大概騰訊也是這樣子,因為用戶量實在太大了,我們要做一個小眾的產品都很難。
用戶是很懶惰的,我們要針對這些懶惰的人來做設計。因為懶人他不喜歡去學習,也不想多花一分鐘先去了解一下,所以就像我們之前說的,如果你的產品需要有一個彈出來的Tip來告訴他該怎么做,那你就失敗了,因為用戶連一個Tip都不願意去看。
現在喜歡閱讀的人越來越少,大家都說微博出來以後把閱讀給扼殺了。事實上,可能大家剛畢業姑且會用一下GoogleReader這樣的東西讀一些文章,現在讀得越來越少了。這並不是說大家的學習性出了問題,而是一種天性在這裡。
最近我們也在準備做一些閱讀類的東西,因為信箱做了一個閱讀空間。然後我們又想在微信裡面,能夠每天給你推薦幾篇文章過來。如果我們要做這一類產品我們怎么做?因為大家都是很懶的人,我們應該專門為你們做一個不需要任何查詢的閱讀器、閱讀產品。這個產品你進來以後不需要訂閱的過程,我們可以根據你微博上的愛好分析出你的喜好來,然後自動找到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自動發給你。你進來以後,也不需要看到目錄——那些都是不人性的,你只要看到就像一份小報紙、小雜誌一樣,只需要翻頁,並且只給你10篇文章,看完以後就告訴你沒有了,你該休息了。這是做閱讀器的一種新思路,我覺得它反而是符合人性的。相反你做一個GoogleReader類似的東西就顯得非常不人性了。這裡考驗的地方是,你這么有勇氣把這個東西做得非常人性,並且做得很簡單;另外你的後台技術有這個能力,真的能找到用戶感興趣的,不需要他訂閱。一旦需要訂閱了,體驗就已經折扣了80%。
之前有一句話說web已死,大概從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來說,確實是有這個趨勢。手機的增長非常快,手機套用的增長也非常快,可能很多人還是集中在web這塊,但是這一刻,我覺得不管怎么樣都要把眼光放到手機里去,因為PC的不增長和手機的快速增長,對比實在是太強烈了。不管我們是做什麼樣的web產品,都應該試圖擴展到手機端去,而手機端的話,瀏覽器可能不是一個主要的入口,APP才是。
而且APP的趨勢,不是要做一個大而全的APP,而是做成儘可能小的APP。為什麼不是大而全的呢?因為用戶很懶,我要看天氣我就點天氣的APP,我要看股票就點股票的APP。我不會跑到騰訊所有服務的APP里去,然後鑽到裡面去找天氣、找股票。甚至將來,我認為每一個明星都會有一個APP,而不會在新浪微博裡面,沒有自己的個性。假如一個明星比如李宇春有個自己的APP,我相信她APP的用戶會挺多的,下載這個APP的用戶可能都是百萬級的。她為什麼非要到一個很多明星集合的微博裡面去?
用完就走其實是Google的哲學,但是我們很多產品的考核指標是用戶在這裡停留的時長有多少。這是一個選擇,你是選擇給用戶自由一些,還是把他拉到這裡。我們的選擇是說用完就走了,而不是說一定要讓他黏在這裡,因為他下次還會回來。
我們也要鼓勵一種外掛程式化的思路,這個看起來很技術化,但是對外掛程式的架構也是這樣子的。如果是外掛程式化的,你核心的技術規則就會非常簡單,而不是一開始就做一個很複雜的產品出來。好的技術人員都會有這種思維,我覺得好的產品也應該有這種思維,產品也是有架構的。很多產品設計一開始就去拉動用戶,(導流量,編者注)這種拉動是不好的,為什麼不好呢?因為一個產品之初是要去檢驗它有沒有生命力,你剛做出來就通過拉動的手段,拉了100萬用戶進來,你就把一個沒有生命力的場景裝得像有生命力一樣,最後誤導了大家,後期又投入了很多在繼續做。而且你會把那些事實有掩蓋了,本來做得不好的人都以為這樣是挺對的。
所以當我們做第一版出來時,應該做的事情是放一部分用戶進來,比如10萬用戶,然後這10萬用戶能不能產生一個自然的增長,是不是會有一些用戶口碑、用戶示範的傳播,那才是體現你這個產品是不是好產品,是否有生命力的一個表征。
第二個是打通、整合,這是大公司經常喜歡提的一個東西。我們都知道幾個億的產品,賣不出去了才廉價推銷,(指合併到一起,編者注)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在一個點上把兩個普通的產品非要整合起來,這並不會讓它加分,可能是減分的。這裡鼓勵的是我們在某一個點上取得突破,用戶會因為這一個亮點而來用,而不是說你有兩個、三個平庸的點來用,這個沒有意義。
第三個,我們的習慣會說向競爭對手學習。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受到這個氛圍,平常會不會接觸到這種壓力:你看競爭對手做了一個什麼東西,你們為什麼不做呢?
(台下:有,尤其是一些商業模式。)
如果別的做得好的話,你們覺得該不該學習?
(台下:關鍵要看你是否比他強,如果你不比他強,你最好得學。你要學他某個好的東西,你要看你的能力。你發現你沒有那個資源能力的話,最好還是他最適合做。)
但是別人的東西,已經獲得用戶認可了,已經取得成功了。
(台下:如果我沒有這個能力我學他肯定不行。)
騰訊肯定有這個能力,什麼東西都可以學過來。
(台下:關鍵是學他為什麼做的好,而不是死搬硬套的。有一句話說“像我者生,學我者死”。)
這個話題我覺得比較刺激,在公司內部是可以引起討論的東西。上次一個分享會,我跟一些部門的經理分享這個東西,他們說爭議也是挺大的。我當時舉了一個例子,在微信的競爭里,我們的競爭對手做了一個塗鴉功能,(指米聊,編者注)這個時候我們該不該做?他這個功能其實很多用戶都很喜歡,很受歡迎,對吧?甚至有人說我們做了,等騰訊來抄襲。這樣的地方該不該學?所以這些話說起來挺容易的,你說學其神,但是神是什麼?就是那個東西,如果做的話就是一樣的。
當你面對這樣一些東西的時候,會怎么選擇?我的觀點是要儘可能站得比別人更高一些,而不是把跟隨當作一種策略。所謂站的更高一些就是說不要在乎這種一時的得失,這個功能再好但它不是一個扭轉戰局的決定性的東西,那我寧願不去做它也沒有關係。我可以去想新的辦法來做,否則的話你在氣勢上就會輸給別人。最後承認它是一個好功能,但是我們不做它。我們同時通過一些別的方式做更好的東西,例如我們首先做了導入功能,對方就很被動,他們不知道該做還是不做。
這樣的地方我相信在工作里會非常多,因為每個產品都有很多同類產品。當然也會感受到很多壓力,因為來自上面的壓力會說你們為什麼不做?問你怎么樣有信心、有方法的面對這種挑戰,其實是挺不容易的,我也非常理解。但這也是我們面對挑戰的一個處理能力。
我感覺這已經變成類似文化的東西了,(指學習別人產品,編者注)所以個體很難去抗衡它,但我的建議是儘可能在小地方體現這種差異化出來,即使做也換一個方式來做。
第四,按規則行事,不按規划行事。就像我剛開始說的,一個產品如果有半年或者一年的規劃,那可能是有問題的。如果你跟我說微信下一個版本能做什麼,我會告訴你我不知道,因為下一個版本我可能知道,但是下下個版本我真的不知道。我從來不做超過一個版本的規劃。那你會很奇怪,這樣做不會忘掉嗎?我們會把一些可能忘掉的東西都砍掉,每做一件事情我們會很保守。從頭一個版本到現在,我會認為從結果來看,版本規劃的非常有序,但其實它是沒有規劃的。
沒有規劃很重要的原因是這個市場變化實在太快了,你的任何規劃都是跟不上這種變化的。我們好幾個功能點都起到了轉折性的作用,但是這個轉折性作用點都是在做之前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才做出來的。所以這裡經常給人的一個感受是,3個月的感受是很危機的。你必須在這3個月的時間裡去積累這種感知,到了3個月之後你會說,我經過這3個月的積累我有什麼想法,哪個時候做出決定才是比較好的。
另外就是看註冊用戶,當然這個不用說了,因為這些對騰訊來說太容易,我們看重的是真正的活躍用戶。什麼是活躍用戶?儘可能給自己的產品定一個嚴格的標準。活躍用戶是什麼?實際上最嚴格的,現在信箱的活躍用戶大概是1.2億,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別的產品會這樣來定義活躍程度:它的定義是在最近的30天裡,有不同的3天登入過信箱,並且還發過信的用戶。這很複雜對吧?但很嚴格。這避免一個什麼情況呢?因為QQ上有一個入口,很容易就進來了,只算最近30天有登入過的用戶太容易了。對我們來說定這樣的目標沒有挑戰性。
最早的時候,我們信箱給自己定的活躍用戶就是這樣一個指標:最近30天有不同的3天登入,並且還發過信的用戶才叫活躍用戶。然後從100萬用戶開始漲,一直到現在的1.2億。但這個指標定的非常合理的話,我們就會避免為了去拉動登入或者拉動什麼,比如跟QQ談,你們這個報告量多一點,用戶量現在大了。這點就沒有意義。
這個活躍用戶的指標會幫助大家真正關注用戶體驗,用戶留下來並且願意給人發信,給人發信是很難的。我們的很多指標如果通過比較容易,你就很容易由拉動的方法把指標給拉上來。這樣就挺不好的,不是一個長線的做法。
另外一點是說用戶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這個在內部很高層的用戶裡面甚至也會出現。比如你的上級可能會說,你看用戶給你提出這個需求了,你為什麼不做?這是需求,但是這個需求不一定是對的。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如果用戶要什麼就給什麼,那還要產品經理做什麼?就不需要產品經理了,找一個接線員他能夠接線就可以了,對吧?我可以舉一個例子,你如果用到一些微信的同類軟體,你可能會知道,微信里沒有引入狀態,(指提示給用戶,信息已經發出、對方收到、對方已讀的狀態,編者注)這點包括很多公司內部的同事都在經常問我們。這是不是用戶需求,當然是用戶需求。為什麼不做?因為我們覺得不能用戶要什麼就給他什麼,要變個花樣給他,用戶要的不一定是對的。
如果我們針對需求一個個去滿足,你可能獲取了這部分用戶,但是得罪了另外一部分用戶。可以說我自己就挺不喜歡把我的已讀狀態暴露給別人,你想如果有狀態,如果你的上級(通過微信)找你,你看瞭然後你又不回,就很麻煩。
我們要給人撒謊的機會。我們說人性是什麼?給他撒謊的機會,說我沒有看到。你看簡訊不太準確,我們經常會說,你那個簡訊丟了,我們沒有看到。如果我們把人都像機器一樣約束起來不一定是好事。
我們為什麼不做已送達的狀態?因為我們覺得未來的系統是絕對可靠的,我們有這個信心,肯定會送達,除非他關機了,我們不會再專門做一個是不是已送達,只有不自信的系統才會做這樣的狀態。而且你每發一個訊息還有個已送達或者傳送中,那很醜陋的,多了一個東西在那裡。所以這也是一種態度。對於這種用戶要什麼就給什麼,其實是考驗產品經理水準的東西,因為我滿足需求很容易,但是我怎么找到理由拒絕他,或者說找到什麼方式實現它,這個非常難。
不要太過重視評論家的意見。實際上業界有很多評論家會對你做的東西寫評論或者部落格,但是你要知道一點,這些在電視裡做股票評論的人都是炒股虧了的人。所以真正有水準的評論家應該不會到外面去寫這個評論。很多時候評論家的意見我們去重視,不如我們真正了解幾個用戶他們是怎么想的,怎么用的,這個才是我們要關注的。
下面一條我們說避免定義複雜的邏輯和形態,這個前面已經反覆強調了好多次,一個簡單的規則才是上帝比較認可的。說到這個,我想說一下的是,最近信箱的漂流瓶很火,以至於公司經常請我們的產品經理去講課,講關於做QQ信箱漂流瓶的。這裡有沒有人聽過?
有一次我和那個產品經理說,你這樣老是出去講會把別的同事都給害了,因為你們現在把事情越做越複雜,那是我們不認同的。我們做產品不應該那樣做。怎么做呢?漂流瓶你會發現每周都在升級,都在放一些新的瓶子進去,放一些新的花樣進去,靠這個不斷刺激用戶,使用戶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活躍水準上。我說這已經變成一種運營性的產品了,這不是我們應該做的,這個方向不對。
所以在微信的漂流瓶里,我們不會做任何複雜度在裡面,我們不會說還提供幾種瓶子給你選擇,然後還提供很多花樣在裡面玩。不會的,因為他們那樣做最終的結果會很慘,每個星期都要更新,都要提供新的東西才能刺激用戶。也就是說他們在把事情搞的越來越複雜,雖然最終的數據反饋還不錯,總體的服務用戶在增長,但那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是把對底層的規則梳理的更加清晰,然後能夠發揮作用,而不是不斷打補丁的方式。
這個可能非常難解釋,我就比較簡單的說一下。這裡可能有些開發人員會非常理解,其實跟代碼非常像,但你把代碼變成複雜的系統的時候,它是有自己的結構的。產品也是,很簡單的一個產品可能包含了上百個功能在裡面,這些功能你可以像寫代碼一樣,按一個線性的方式把它串起來,但是也可以做成一個很有架構在裡面的東西。這是考驗一個人對產品的見解是什麼樣的。我們心中一定要有一個產品的架構在這裡,而不是說我們這個產品就是一大堆功能的集合,只是一個無序的集合,那樣就很糟糕了。那樣他就沒有自己的骨骼和系統架構。
另外還有一個產品技能的心態,這也是我感觸比較深的,就是跟人討論問題的時候會爭論起來。對產品性能來說,我覺得它是抱著一種求知的態度來討論,而不是爭論誰贏了誰輸了這樣一個觀點。如果是這種求知的話,當別人說服了你,辯贏了你,那你很高興,因為你接觸到了新的知識。我們應該鼓勵這種辯駁,但不是為了自尊心而戰。
所謂自尊心而戰就是我經常持一個觀點,然後領導不同意,我覺得很受傷。那這個就不是一種辯駁,不是一種求知的心態了。不像代碼我們驗證一下就運行出了,產品方面的觀點其實會容易產生分歧,這種分歧爭執可能也會比較多。如果為了抱著從中獲得更多一些洞察或者更多一些知識,我就不希望別人能夠說服我。我舉一個例子,像剛才我們一言帶過的功能,比如說已讀和已傳送的狀態,這個東西就是我們的技術總監(大衛)提出的,他是邏輯性非常強的人,跟我爭論說他覺得要有這個東西,一定要有,這是我們區別於QQ或者傳統IM的一個不同的地方。我認為不應該有,我們在這個點上開始爭論,爭論了整整3天,什麼事情都沒幹就在爭論這個問題。這樣爭論的結果很好,他為了說服他會做一些CE,給同事發一些問卷,然後在問卷裡面列一大堆問題,通過這種調研的方式來找到證據。這樣的過程我覺得非常好,大家是要給一些證明。後面兩句話其實有點矛盾,這個其實不太好解釋,我們就不說了。
如果我們拿微博做案例的話,它的重點用戶是誰,把用戶分出來,它的核心需求是什麼,是一種自我存在感,就是心理訴求是什麼。它的黏性是什麼?是好友圈。就像我不會認同新浪微博是因為有些名人在那裡,所以有人去,我認為陌生人是黏不住人的,只有朋友關係才會讓你有黏性。一個陌生人寫的微博再多,你幾天不看你都不會覺得有什麼,但是朋友們的動態你會覺得很感興趣,所以我會認為說這種核心的黏性會在好友圈來產生。那多少好友才算多?我覺得三五個好友就可以了,而不是說越多越好。這些觀點會影響你在做的產品。
就像在微信里,我們不會把你所有的QQ好友導到你的微信通訊錄,也不會把你的手機通訊錄好友全部導到你的微信好友里來,這個也是同樣的觀點:我們不認為好友越多越好。我們再回答一些問題,比如說怎樣傳播、怎樣滾動起來,當然不是拉動,是自發的滾動。怎么樣互動,怎么樣有一個重點用戶的突破口,從當時做的一個小的案例分析。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所說的都是錯的”,這是我在微博里的簽名。這是為了告訴大家,我今天說的大家不要當作一個正確的東西,事實上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可以想辦法去找到證據推翻它。教條是沒有意義的,我平時也不大喜歡到處分享東西,因為分享的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
相反每個人自己體會到的東西才是自己的,就像我們要解釋“什麼是光”這個問題。如果有人生下來天生就是瞎子,你跟他解釋一輩子什麼是光他也不會知道,除非他睜開眼睛看了一次,那不用解釋他也知道了。這對一個瞎子而言是解釋不清楚的,不管你用多少語言都解釋不清楚。我覺得產品里的思考和體驗也是這樣。

其他分享

1.為什麼簡單是美?
-比如夏天女孩子穿得少(就是美),而windows的多任務切換alt+tab就很不人性。-任何一個好功能,不需要任何文字來解釋【我們有很多細節可以反思,比如】
-如果做到最簡化,就可以讓別人無法超越(和米聊等的競爭為例)
微信搖一搖的設計
-代號擼一擼
-來福槍的聲音(最早對女生是丁玲聲之類,後來發現這個更好)
-過程動畫由“維納斯”變為“小花”(大家對維納斯這種藝術有挑戰,so花,即菊花)
-搖的過程可以“插”(即換背景圖,很多女生都發現了)
-這裡的體驗是最原始的(性),體驗要讓你很爽
-在研發一個“搖動能量採集器”的特性,採集後會捐贈做公益
2.PM是站在上帝身旁的人
-為什麼女生願意用微信——女性會比收到多少個“打招呼”,她們不怕騷擾
-推薦書目:《女人的起源》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22424/
-上帝建立簡單規則,讓世界演化
-(讓他們)stayhungry,stayfoolish
-滿足他們的貪嗔痴(即貪婪嫉妒欲望)
-對人性的洞察,勝過對管理,對產品的洞察
-一個字來形容產品體驗:爽。兩個字:好玩。
-用戶看到的重點和你看到的不一樣【對於女生為什麼用微信,讓小龍很震撼】
-360“口信”省錢的方向是無法和微信競爭的
-找到用戶心理訴求的本質。微博:炫耀,害怕孤獨,害怕利群,有罪感。。。如何化解?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是不會寫微博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dxmp.html(韓寒)
-一般人做不到自言自語
3.網際網路產品和傳統工具的區別
《失控》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75620/【小龍說微信的每個PDM都要求讀一遍】
-群體智商低於個體智商(上微博越多智商越低)
-群體是個完整生命
-群體反應是難以預測的:實驗,而非策劃
-產品規則越簡單,越能讓群體自發形成互動(搖腦袋實驗)——會議室里一起搖微信,所有人都能被發現
-做讓群體產生活力的工作,做加速器
-讓一隻蝴蝶引發一場風暴
案例:人海進去後先問是男是女
4.產品定位
-功能不等於產品-功能是滿足需求,定位是滿足心理訴求
-定位是單一的,功能是多元的
-功能很難取勝,定位可以
-思考:QQ和微信的區別是什麼?
-小龍:微信不是QQ→微信不是一個聊天工具→微信不僅是一個聊天工具
-思考:騰訊微博和新浪微博的區別是什麼?
-微信3.5,開始我的“信”生活
-一般的升級都把用戶當成專家了
-儘可能不要把技術指標暴露給用戶,比如不用“下載”【我們有很多細節可以參考,比如】
-微信做了個很扭擺的創新,即可以摳GIF動畫為透明背景
5.設計,而非功能
-設計圍繞定位而作,功能圍繞需求而作
-設計的目標是體驗,功能的目標是kpi
-產品是功能,體驗,品味的有機結合(Q,微)
-產品是個創作過程你在完成kpi,還是在創作?
6.產品的人性
-有bug也是一種人性的體現-Jobs:產品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
-允許人性的缺陷,勿將人機器化。(微信沒有做“已讀”)
-人性化用戶交流。(微信通知郵件的末位,署名一個真實的產品經理)【我們可以在官方部落格和官方郵件時都借鑑下】
-產品是我們和用戶交流的媒介。(找到同類)自然原則。(看看iOS和windows的區別)
-騰訊用戶低端的辯證:我們本身不是低齡的人,為什麼要做成低齡化的產品
7.只做一件事情
-一個產品只有一個定位-一個定位只有一個主線功能
-一個功能只做一件事情
-勿將所有功能都羅列在主界面。
-回顧:微博上有多少功能了?微信(小龍向tony保證兩年之內主TAB不超四個)
案例:兩行按鈕很不好,需要用戶思考
8.如何聚焦?
-如果核心功能沒有活力,增加再多輔助功能都於事無補
-新功能真的有助於提高用戶活躍度嗎?做之前這么問自己(假如不上,會有什麼影響?)
-新功能會破壞產品架構嗎?(濾鏡)
-每增加一個功能,都帶來了長期的產品維護成本。
9.如何獲取用戶心理?
-研究用戶心理,就是研究自我。-讓自己用得爽起來
-傻瓜心態來體驗產品(Jobs可以馬上變為傻瓜,pony可以1分鐘,小龍自稱5-10分鐘)
-邏輯推理,不如CE用戶,感知趨勢;數據不一定對,不一定有CE有用
-習慣決定意識。多用好產品。
-1000,100,10每周,長期堅持(每周看1000篇帖子或微博、100篇部落格,做10個CE)
-移情:將酣暢淋漓的體驗移植到產品中(mj)
案例:QQ信箱左側右下的“我的附屬檔案”,這種產品思路是不對的【經典案例】
10.做人人都想用的產品
-用戶是懶惰的:面向懶人做設計(reader,TWT,愛看,20篇馬桶閱讀)
-用戶不願意想(don‘tmakemethink)
-讓普通大眾用戶用起來
-省錢適用不如花錢時尚
-找到功能背後的心理驅動力
11.碎片化產品
-“web已死”,app來了
-每個明星都是一個app
-用完就走,給用戶自由
-外掛程式,而不是集成
12.要避免的習慣
-產品之初就開始拉動-打通,整合
-向競爭對手學習(不要把跟隨做為一種策略,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個人理解是不要直接學習國內競爭對手,但可以多學習國外同類產品,比如QQmail高度學習了Gmail1.0,iPad版也高度學習了GmailiPad】
-按規划行事(小龍不知道微信的下下個版本有哪些功能)
-看重註冊用戶(Email活躍定義為1個月內登錄過三次且發過一封郵件)
-用戶要什麼就給什麼
-嘲諷別人抄襲。那只是給自己的平庸找到一個心安理得的理由
-重視評論家的意見
-定義複雜的邏輯和形態(清晰,保留變化)【先把最基礎的體驗做好,儘量簡單】
案例:漂流瓶web版的當前方向是不對的——事情越來越複雜,變成一個強運營產品,這不是最好的方法,應該把底層規則梳理得越來越清晰簡單。【經典案例】
13.產品之美
-產品是有人流動的建築
-系統是由獨立的子系統連線而成。一個功能不是簡單疊加,是影響整個系統的。
-可以沒有文檔,但心中要由架構
-隱藏技術細節
-如果不能做得優雅,就放棄
-你的品位,決定了產品的品位
14.PM的心態
-求知,而非任務。-辯駁,不為自尊心而戰
-可以偏執,前提是你富於遠見
-時刻懷疑自己的偏執,因為那可能是錯的
-實驗者心態
-面向兩年後的環境來做設計
-錯的可以證明為對的(啟動畫面)
-機會在路上
15.微博案例
-重點用戶是誰?普通人-核心需求?自我存在感
-核心粘性?好友圈
-好友多少?三五好友
-如何口碑傳播?產品時尚
-如何滾動?時尚帶來的口碑,以及系統推薦
-如何方便互動?手機,分享生活
-重點用戶群?行業精英
-你爽了嗎?

和菜頭評價張小龍

15年前,張小龍是中國Top10的程式設計師。
他一個人寫代碼,完成了Foxmail的頭三個版本。
Foxmail如此受到歡迎,以至於他不得不外放了語言包,讓各種忠實冬粉翻譯為十幾種語言。
直至今日,Foxmail被收購,QQmail推出,Foxmail的企業用戶依然有數百萬。
在被騰訊收購之後,Foxmail開始了艱難的轉變,從客戶端轉變為Web產品。
一開始非常不順利,最早的版本類似Web上的巨無霸,幾乎無法操作。
從程式設計師到管理者,從客戶端產品經理到Web產品經理,
張小龍度過了極為孤獨的三年時光
三年後,他完成了第一次變形。
QQmail被騰訊內部稱為“七星級產品”。
人們經常用一個例子來說明QQmail在產品體驗上的細膩入微:
如果你在郵件正文裡提到“附屬檔案”,而你在傳送時並沒有貼上任何附屬檔案,
那么系統會立即提醒:您是否忘了加上附屬檔案。
這一體驗現在Gmail也有了。
QQmail的成功,卻讓張小龍感覺到焦灼。
因為信箱對於大數量的普通網民而言,依然是一個門檻極高的產品。
也許,教會他們用@符號都需要許多年。
還有什麼是海量網民所需要的產品?
張小龍開始了他的第二次轉變
從Web工具類產品,進入Web社交類產品。
這一過程大約耗費了不到兩年時間,
難度比上一次更大,周折更多。
張小龍和他的團隊最先試驗了閱讀空間,
這是跳出工具類產品的第一個接榫。
做閱讀空間貌似是一個工具,但是其中會有簡單的人際互動。
可以觀察用戶的行為和互動習慣。
閱讀空間獲得了成功,
於是就有了QQ信箱廣播的嘗試。
這是在QQ信箱中試圖打造一個類Twitter產品的嘗試。
163信箱也做過類似的事情,
但是這個項目失敗了,用戶和內容併入了騰訊微博。
在信箱的使用場景下,
閱讀空間的慢速閱讀和深閱讀是和信箱調性相契合的,
但是和快速流動的Tweets流卻不能相容。
於是,又有了QQ信箱漂流瓶。
這是一場試驗,
主題是:假設在大用戶數量基礎上,做輕SNS類套用,尤其是陌生人交友,是否能夠獲得成功?
結果空前成功。
每天的漂流瓶達到了駭人聽聞的數量級,
用戶粘性也得到了非常可觀的增長。
這個試驗的副產品是正視了普通網民內心深處是何等孤獨。
以至於他們願意一次次用盡寫瓶中信的每日三次機會,
願意一次次打撈藍色頁面中轉瞬即逝的電子漂流瓶。
第三次轉變突然到來,
張小龍的目光早已經從Web跳轉到了移動網際網路。
只是一個簡單的要求,
團隊中的程式設計師就從原來的崗位離開,
開始學習手機客戶端的編程。
原來在QQmail手機隨身郵上的經驗,
被廣泛套用到了微信的打造過程中。
新的手機團隊不是做一個客戶端,
而是IOS、安卓、塞班三個客戶端同時開始做,
放出IOS版本之後,立即轉安卓做下一個版本,
安卓做完轉塞班,然後再轉回做IOS。
這叫全天候手機開發團隊。
他們喜歡在黑夜裡通宵開發,
此時廣州寂寥無人,
適合集中精力並行開發。
程式設計師三五成群,在工作區過道上低聲討論,
有的就地開始做伏地挺身,以提振精神。
有人把他們稱為“礦工”,
因為他們總是在黑暗裡工作,
而他們以這稱號為傲。
微信在8個月裡就橫掃了整個市場,
比它炫的沒它簡單,
比它簡單的沒它快,
沒有誰比它更快,
哪怕在GPRS下,微信也能把進度條輕易推到底。
萬法歸宗,唯快不破。
在各家拼單點功能的時候,
微信在11年下半年突然跳離主戰場,
在LBS和視頻通話上布下兩粒棋子。
隨即,在LBS上開發了“搖一搖”功能。
滿城的“卡嚓”聲響起,
無窮盡的寂寞之心終於有了簡單的去處。
從WebSNS產品到移動網際網路SNS產品,
張小龍第三跳只用了8個月。
在這八個月里,
微信從無人看好到炙手可熱,
巨大的轉變下讓張小龍感覺到更多的是孤獨。
在11年上半年的一個月時間內,
他曾經一篇篇仔細讀過幾乎所有業界對微信的評價。
讀過一邊倒認為微信無望的論調,
讀過各種關於微信抄襲KIK和talkbox的指責。
11年下半年,一起都逆轉了過來。
張小龍依然沉默不語,
但是微信3.0的開機頁面上放出了麥可.傑克遜的圖片,
邊上寫了MJ的一句話:
"你說我是錯的,那你最好證明你是對的."
"謹以此版本紀念麥可傑克遜,感謝他的音樂陪伴我們的產品開發之旅。“
同年11月,TalkBox放出了TXT和圖片輸入功能。
而此時,微信開始提供自定義透明背景頭像、二維碼名片
開始試驗時尚感對產品流行度的影響。
除了每周一次的網球,和每天深夜的音樂,
張小龍沒有什麼別的嗜好。
程式設計師時代的菸癮一直保持了下來,
他是廣州深夜裡最大的Kent消費者,
沉默到像謎一樣的男人
中國為數不多具有文藝氣質的產品經理。
他是那種因為喜歡《藍蓮花》歌詞,
就一定要問許巍買下著作權,
掛在QQ信箱入口的人。
他也是那種喜歡同事小女兒塗鴉,
就把一幅塗鴉畫和《藍蓮花》一樣掛在QQ信箱入口的人。
如果世界上又出現了什麼新鮮的APP套用,
在發布後的48小時之內,
如果你也下載嘗鮮,
可能你會遇到個名叫Allen的人,
如果這人沉默不語,甚至連頭像都沒有。
那么你也許已經遇見了張小龍。

其他人對張小龍的看法

05年知道張小龍,因為當時騰訊內部開始用foxmail的郵件系統,當然那個時候很難用。08年QQmail因為良好的體驗以及用戶數量的增加,成為pony口中天天稱讚的產品。內部產品人員之間也開始經常討論相關話題,於是當時從各個渠道得到有關張小龍的幾點評價:沉得住氣,花3年時間打造業內最好的信箱服務,團隊士氣激勵的方法和願景規劃能力,體貼入微的用戶溝通和敏銳的產品直覺,對上溝通和管理的技巧,等等等等。同年,也開始因為手機信箱跟張小龍有些合作。幾次在月度戰略會上,他當著pony的面提到過無線應該多支持一下手機信箱的發展,首當其衝的就是手機QQ的入口分享和用戶引導合作。雖然有一些實質合作的進展,但是我能感覺到其實他們已經自己動手了,靜觀其變。果然,symbian郵件客戶端不久便問世了,wap2.0的信箱也上線了(我當時還提了一個意見,能不能不要把“刪除”和“傳送”放在一起,我已經誤操作n次了,很快回響改動了)。執行力可見一斑,同時也應證了一句話,男兒當自強(最近zhuang哥老提這句話)。————by mily———————————————————————————————————————————————————————————————————————————————————————————————————————————————
張小龍說話語速較為平緩,基本上在一個聲線上,但是當開始聊到我們所共同熱愛的話題的時候眼神里充滿著那種自信和閃爍!但是音調也是基本上在那條線上沒有改變。再聊到我的性格(相對較弱)是否適合做產品經理的話題上的時候,張小龍給了我一個不管是我曾經、還是後來我遇到的一些人給我的建議都讓我覺得備受鼓舞和期待一百倍。(未參加工作前:“你太適合產品經理一職,你對產品的感受實在太敏銳了”、參加工作三個月後:“你的性格完全不適合去做產品經理,產品經理需要很強勢的性格和資源調度協調的能力,這方面你實在太弱了,你可以考慮其他的職業發展”.......)
當時張小龍問了我一句,從小家教是否十分嚴格;我說,恩,是的,家裡人從小把我管的很嚴,有些時候會比較內向和缺乏自信。(這是事實,校招階段,所有的面試過程中,我表面上都很平和,實際上內心有時會出現那么一點的小自卑,因為當時應屆生能進騰訊基本上都是985、211這樣子的名校,而我當時只是江西師範大學這樣一個很沒有名氣的小本科生;而且同台競技的研究生也居多)。然後張小龍開始回憶說,他曾經跟我一樣,十分的不自信,但是在尋找成長的過程,他過去的那些種經歷反而造就了他謙遜、冷靜、不驕不躁的性格以及做事風格。然後,他繼續跟我比劃說他相信我過去這種處於劣勢的性格會伴隨著我的成長和自信,終有一天會跟壓迫中的彈簧一樣反跳的更高,從而成為優勢。
簡單總結一下吧,張小龍應該是那種外表羞澀,內心躁動,在屬於自己的某一個小領域自信心爆棚、卻不輕易拿出來賣弄,期待影響很多人的人等等等等。應該就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的悶騷男,或許,他應該還是具備另外一個品質,完美主義者。
————by 盜盜———————————————————————————————————————————————————————————————————————————————————————————————————————————————
“企業的管理,首先是管理產品,其次才是管理人”,所以,他是名符其實的第一產品經理,是QQ信箱和微信的靈魂人物,也是驅動產品研發的執行力引擎。
是一個有品位的人,提出“產品要有愛”的觀點並踐行。
keso覺得他是一個低調到可怕的人,所以,廣研也是一個低調的團隊。
李方老師覺得他是一個純粹的人,如果不是工作中的上下級關係,我想,與小龍聊天會深刻感受到這一點。
菜頭精彩的分享勾起了許多回憶,好吧,多說一些。
qqmail最初用了許多新技術,用客戶端的思路做web端體驗,很不流暢,幾次推倒重來終於問世簡潔版,快速、簡單、穩定成為產品核心,小龍在一次季度會這樣總結qqmail涅磐的經歷:七星級的產品需要七星級的團隊來打造,我們現在只是個三星級團隊,那么我們就先做三星級產品吧。
閱讀空間,包括後來的信箱廣播和QQ閱讀,是同一個團隊打造。耗時三年多,從閱讀器到分享到sns到微博到電子雜誌,經
歷了若干次的重大產品轉化,這個系列產品是承上啟下的,解決大眾化的社交訴求,但是以閱讀為綱,做得很鬱悶,小眾套用做大眾化真的難度太高了,小龍在信箱廣播發布後給我們打氣:別人都在談論微博,但是你們卻可以自己做一個。這個系列產品重塑了幾次關係鏈,這為微信關係鏈的建設積累了經驗,還有,信心。
短訊息這個產品可以認為是輕量溝通的首次嘗試,是微信的啟子,可以從這個產品看到小龍思路的轉變,有一次,小龍把大家叫過去,為我們上了一堂協定演化課,展示了他對通信協定的深刻理解
早期的產品一直以實現有價值的功能為目標,做出來的往往是冷冰凍的工具。慢慢的加入一些“有文化”的元素,產品氣質就出來了。更進一步的,做有趣又有價值的產品成為目標,漂流瓶是這樣的產品,信箱廣播是這樣的產品,qq閱讀是這樣的產品,微信也是這樣的產品。這些產品中,簡單的那些獲得了巨大成功,複雜的那些挺慘澹。這些產品數百項的特性,是小龍運用試錯法在幫用戶去尋找更快的馬。這些特性,許多都和其他優秀的團隊優秀的產品不謀而合,信箱動態背景與gmail不謀而合、信箱廣播與googlebuzz不謀而合、微信群與kik不謀而合,等等等等,只要用心為用戶挖掘想要的功能,這些不謀而合的想法就會不斷出現。也許是萬法歸宗吧。
有幸全程參與了qq信箱、閱讀空間、信箱廣播、qq閱讀和微信的研發,也間接參與了漂流瓶的研發,這些經歷非常難得,雖然頻繁轉變有很多困難,但是挑戰與機遇並存,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是很幸運的,而且可以獨立去做更加難得,非常感謝小龍給予我這么多次嘗鮮的機會,這么多的鼓勵。————by 啃餅
———————————————————————————————————————————————————————————————————————————————————————————————————————————————
騰訊最牛的產品經理之一(另外一個是pony)。產品的sense跟他的技術功底一樣的深厚。平易近人,重視用戶反饋,絲毫沒有老大的架子。做起事來,雷厲風行,效率極高,記得前年跟他討論QQmail在教育網下的網速問題,他能立馬開始調研,說做就做,不拖泥帶水。對其我相當佩服————by秋慧

———————————————————————————————————————————————————————————————————————————————————————————————————————————————

 八月中旬我和NetAnts的作者洪以容去了一趟廣州,專程拜會張小龍。到達當晚,張小龍和博大的幾位開發人員作陪,其中有開發過漢神的丁鳴飛,Cterm的作者陳琦,還有兩位據說是大學畢業剛工作不久。從共享軟體開始,談到很多東西,談得最多還是技術問題。總的說來,這個團隊給人的感覺相當不錯。
第二天,我們會合了中國漢化同盟的關子,一起去博大公司參觀。博大占了整整一層樓,裝修得很好,但大多數座位是空著的。博大共有七八十位員工,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最近幾個月進入的。據洪以容說,博大在上海有一個分公司,大約有二十人左右,租了一個很大的地方(這個分公司現在已經關閉了)。
博大總裁朱粵先生率領公司的十來位骨幹,在會議室為我們開了一個小小的招待會。張小龍講解了博大的發展戰略,主要是三個方向(我的記憶可能有誤):一個是WSP(WebServiceProvider),一個是移動通信,一個是類似於LotusNotes的辦公自動化解決方案。關於最後一個,博大已經在著手繼續張小龍開發過MailServer,計畫很大。在回去的路上,我和洪交換了看法,覺得他們的方向確有可行性,不過回報周期可能會很長。
我們走的前一天晚上,張小龍驅車來訪,三個人在白雲山頂一家茶座一直談到凌晨。張本人的淡泊氣質令人佩服。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當我忍不住問他為什麼不把他的經歷說出來時,他笑笑回答:“說出來,怕後來的人不敢再寫程式了。”這句話讓我陷入沉思。
回來不久,就從網上看到博大陷入困境的訊息,以及各種傳言,雖然不知道真實的成分有多少。在瞬息萬變的網路時代,聽到這樣的訊息其實也並不奇怪。但要說博大已經面臨倒閉,那恐怕也未必盡然。雖然我對博大管理層的情況並不熟悉,但我所見到的技術團隊和張小龍揭示的戰略方向,都是極有價值的。也許博大象早期的瀛海威一樣,沒有處理好遠期和近期價值鏈的關係。不過從我所知的情況出發,也只能說到此為止了。————by左輕侯

———————————————————————————————————————————————————————————————————————————————————————————————————————————————

QQ閱讀源於張小龍賣給過一家好像叫博大的公司,做郵件訂閱的,好像當時賣了1000多萬我記得。算是一脈相承吧。2002年見他的時候,企業規模中等,在廣州的科技園區,整體還是比較簡樸的。不知道二次賣給騰訊以後,是否有變化。
張是非常技術型的,穿著、言談舉止、語言還有肢體習慣,讓同樣是IT人的我覺得很輕切。沒有國際李開復那樣的精緻包裝和精心炮製的每一句言語。不會太officail。
FoxmailServer1.0企業版2002年推出,當時只是構架在Qmail和Postfix這類MTA上的郵件MIS。功能超級簡單,比國外盛行的Imail還是差了蠻大一截。不過效率很好!這是張最可貴的地方。
十年沒見,看到QQmail深感欣慰。國人做事情能堅持自己風格的不多。QQmail做到現在可以說很多方面超過了gmail,但還保持著技術架構的簡練和高效率,實屬難得。微信只能說是騰訊一貫的山寨作風,憑藉財力,可以做的更好。但味道和kik、talkbox就無法比擬了,不管是視覺、體驗還是原創,缺少了一種IT本質文化。硬要和張套在一起,也只能說,忠於QQ的文化而至行吧。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好的創意、年輕人湧現。佩服一個人就夠了,膜拜倒也不必。————by 林凡

———————————————————————————————————————————————————————————————————————————————————————————————————————————————

張小龍是中國最早一代程式英雄,是偶像級的程式設計師。求伯君、王峻濤、王江民等等,那個時代,這些人真的是超級大牛,一個人就能完成一款企業級產品的所有編碼、美工、市場推廣等工作。張小龍在加盟騰訊之前已經盡人皆知了。他最強的地方在於,能夠成功三次,這太令人崩潰了。foxmail成功了一次,已經足矣功成名就,誰知道他又打造了無敵的QQ信箱,這已經讓人望塵莫及了,居然又搞出一個微信,實在是無語啊 —————by朱小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