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香山

張家港香山

香山旅遊風景區位於張家港市西陲南沙鎮境內,西接錫澄高速公路、江陰長江大橋和江陰市區,北靠國際貿易商港張家港港和全國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的張楊路,與長江邊的長山、巫山相對,南傍東橫河,與稷山相望。香山於1993年至今被評為文明單位,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景區,2002年被評為精品公園,2004年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12年6月正式確認香山成為中國第5家成員單位,成為繼中國廬山、泰山、黃山、峨眉山之後又一加入世界名山協會的中國山脈。

基本信息

簡介

香山旅遊風景區位於張家港市西陲南沙鎮境內,西接錫澄高速公路、江陰長江大橋和江陰市區,北靠國際貿易商港張家港港和全國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的張楊路,與長江邊的長山、巫山相對,南傍東橫河,與稷山相望。東距張家港市區15公里,交通便捷,全山占地面積4.3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為136.6米。山體呈菱形狀,由大、小香山組成,為全市之冠。北坡險峻,南坡平緩,頂部開闊,素有江南名山之譽。清康熙《江陰縣誌》中贊:“香山突出平壤,高峻磅礴,甲於他山。”
山上長有成片的馬尾松、水杉、毛竹,山坡栽有桃、梨果園,品種多樣的野生藥材遍及全山。樹木覆蓋率達87%,山草覆蓋率為100%。香山,因傳說春秋時吳王夫差遣美人上山采香而得名。自然風光秀麗,人文資源豐富,加上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歷來吸引文人墨客來此觀光賞游,宋代詩人蘇東坡游香山時曾為梅花堂題匾額;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多次登上香山,為這裡的山、水風光留下了詩詞、賦文,他在《游小香山梅花堂序》中讚嘆曰:“千年跡冷荒丘,一旦香生群玉,不特花香、境香、夢亦香,可謂不負此山矣!”

主要景觀

香山香山

香山有廣為人知的“十八景”:釣魚台、采香徑梅花堂、洗硯池、石虎門、聖過潭、觀音殿、荷花茶廳、圓寂塔、聽松吟、桃花澗、聖清池、毗陵井、巫山夜雨、天台石、歸雲洞、烽火墩、藏軍洞。然歲月流逝,滄桑巨變,傳說中的大部分景點已蕩然無存。

發展沿革

1993年開始經市鎮兩級政府的努力,已有一大批景點建成並對外開放,其中有傲立孤峰,縱覽長江、碼頭、保稅區的望江亭;有怪石叢生、山勢險峻的老虎嘴;有繁花似錦、香草滿坡、相傳吳王夫差偕美人步行上山的采香徑;有徐霞客稱為“九天風雨、三峽波濤、觀斯盡矣”的桃花澗,還有聖過潭、滴血岩、仙牛背、聽松吟等一批天然景區。著名書法家沈鵬、沙曼等20多人為景點題名或書寫詩文。
當代古詩文學者馬超曾經遊玩後,為香山題寫了一首詞《滿江紅·張家港香山詠記》:
舉目山河、風雲起,金蛟騰入。屏薊魯,敞闔吳郡,縱橫浙滬。跌宕直插煙嶺埠,風流徑掃濱江浦。繞太湖、跨日月星河,斜陽瀑。
駕鸞鳳,吞龍虎。飛壑障,流沙擄。臥金戈鐵馬、叩關無數。浩海回眸烽火洞,長川聚首香山麓。號天公、歲月主沉浮,朝歌賦。
1995年,投資6000萬元、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的大型寺廟——香山寺建成。該寺坐落在香山主峰,由古樸、典雅、富有氣派的廟宇群組成。寺內塑一尊高1.5米、淨重1.5噸的玉佛及由台北佛佗教育基金會會長徐業鴻贈送的《大藏經》一部計1718卷。1999年10月,香山寺素齋館落成開業,成為全市首家素齋館。
自古以來,香山就是有名的風景旅遊勝地,“香山十八景”名聞遐邇,有大禹王、姜尚;吳王夫差、西施、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元代張士誠、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清代皇帝乾隆等一批極具價值的人文資源,有藏軍洞、烽火台等軍事文化遺址,有佛教、道教、天主教等宗教活動場所。它以悠久的歷史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在蘇南眾山中獨領風騷。尤其登高遠眺,長江美景和張家港全景盡攬眼底,極目天舒,令人進入一番別有風味的意境。南沙還擁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一具有八千年歷史的東山村古遺址,是著名的文學、音樂、教育家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的誕生地。
近年來,隨著不斷加大對香山旅遊風景區基礎建設的投入,交通衛生、通訊、電力等設施配套齊全,逐步形成了以香山旅遊風景區為品牌,商貿、旅遊、服務、房地產聯動發展的新格局。隨著全市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加快旅遊景點建設開發已成為全市三產經濟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目前香山旅遊風景區開發已列入全市旅遊整體規劃重點項目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