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友

他對記者說,草有草法,不能隨意草草,必須有嚴謹的法度、優美的結體和流暢的行筆。 他對記者說,草有草法,不能隨意草草,必須有嚴謹的法度、優美的結體和流暢的行筆。 因此,縱觀張老的書法,大有唐宋的法度和魏晉的風範,其藝術不僅有傳統的奇峭、恣肆和沉厚,更有自己強勁、高古、奇譎的個人風格。

黃山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人物簡介

張定友,字宗正,號墨農,室名秉直堂。男,漢族,1924年生於浙江諸暨。1956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學院藝術系。書法取法于右任、工行草,善用長毫中鋒,行筆流暢,剛柔相濟、筆勢生動。其藝術事跡已被收入《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現為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黃山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黃山市中山書畫社理事長、黃山市屯溪人民影都高級美術師。張定友是黃山市舉辦“個人書法展覽”的第一人,事跡收入《屯溪市志》318頁。早年他所題寫的“黃山廣播電視報”刊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電視報刊會議上曾得到好評。徽州地區書法家協會首屆秘書長。如今,他是國家二級電影美術師,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化名家協會會員,北京書畫名家研究會副理事長,原黃山市中山書畫社理事長,其作品曾三度被選入中國美術館展出,並邀至日本、菲律賓參展,榮獲國際文化交流展金獎和中國藝術博覽會等多項金獎,其經歷、照片、書作入編《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世界書法家銘錄》、《中國書畫家志》《中國書畫家大辭典》等多種專集,出版了張定友《行草書千字書》一書。楷書:“桃花源記”勒石在中國元極碑林。草書勒石在“長春淑園碑廊”、黃山市世紀廣場休寧縣園地、屯溪老街牌坊南、北店家《寶善齋》、《一品閣的金字》拓牌都是張定友手書。張老自幼習字,書法功底深厚紮實,年長後尤喜草書,又遍臨歷代草聖法帖,對於右任書藝還作過深入研習。他對記者說,草有草法,不能隨意草草,必須有嚴謹的法度、優美的結體和流暢的行筆。因此,縱觀張老的書法,大有唐宋的法度和魏晉的風範,其藝術不僅有傳統的奇峭、恣肆和沉厚,更有自己強勁、高古、奇譎的個人風格。書法新秀姬臣先生在評價張老的書作時指出:其草書以奇崛蒼茫取勝,筆致厚重,中筆必折,結體拗曲,其筆法自然,不拖沓,不媚俗,隨意揮毫,拙姿逸態,如閒之野鶴,具林下之風。天然氣息很濃,雕飾味道難覓,實屬不易。張老精力充沛,身體硬朗,心胸豁達。

社會評說

庚寅仲春的一天,記者慕名造訪。在他屯溪的寓所,張老精神矍鑠,臉色紅潤,笑容可掬,滿頭的銀髮與炯炯的目光,令人感到可親可敬。記者早在30多年前就晤過面,當時只知張老師是原屯溪市文化館的老師,電影院的畫師,所有的電影海報和有關宣傳的標語都出自他手。且知道他是多面手,待人寬容,熱心助人。師生近距離敘舊,這還是第一次,張老更是樂呵呵,無拘束,打開話匣,侃侃而談。這是一段塵封的記憶。1924年1月,張老出生在浙江省諸暨縣水霞張村。上初小就喜歡書法課,用心臨摹《柳公權碑帖》。高小時在牌頭鎮中心國小全校寫字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同學們都說:定友小鬼,寫字大王。然而正值風華正茂,嶄露頭角之際,日本鬼子侵略中國,他考學、失學,1938年為逃命便跟隨堂姐到西安,15歲開始就在陝西、甘肅、寧夏、河南的一些地方流浪,在蘭州、天水都謀過差事。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投降,他才隨就業的西安被服長於年底遷到了鄭州。在該廠學會了成本會計。張老與早幾年在患難中邂逅,從相識、相交到相知,最後相愛的河南姑娘郭秀蓮在鄭州結婚。他們一個是南方人,一個是北方人,千里之隔,因緣相會,成為當時一段佳話。至今,他們婚姻美滿,歷時60多個春秋,仍然相互尊重,恩恩愛愛。他們婚後養育了三男兩女,現在已由一對夫妻發展到一個擁有18個人的和諧、美滿、幸福的大家庭。談到解放,張老心情更是高興。1949年6月,河南全部解放,適逢該省企業局招聘技術人員,他以成本會計技術人員資格報名應試,錄取後,企業局辦了三個月的政治學習班,享受幹部供給制待遇,九月底結業,就分配到商丘市植物油廠為主辦會計。與黃山結緣,則來自一次機遇。1954年,國家號召在職幹部報考全國高等院校點報考,結果被錄取在安徽師範大學(在蕪湖,今安徽師範大學)學習了繪畫專業。畢業後,他被分配來屯溪師範學校任美術老師,後調至屯溪市文化館,1961年隨著電影事業發展,又被調至屯溪電影院畫海報,直至1986年離休。他介紹:這30多年,書畫創作是他的專業。就是這30多年,他的書畫技藝日臻日進,離休那年,人民美術出版社與光明日報社聯合舉辦了一次全國離退休老幹部“春聯書法”;比賽,一舉奪得二等獎,作品在“光明畫刊”;上發表。也是從那時候起,他受到國家頂級書法家沈鵬先生的讚揚,稱其書作“法度嚴謹,結體優美,行筆流暢,神韻瀟灑,溶冶變化,已自成一家”;。從此他便放棄了繪畫,專攻書法。現在,老張可以說是一個“黃山通”。在黃山屯溪生活了50多年,他帶出的弟子遍布全國各地,可謂桃李滿天下。他的書法作品在全國獲得褒獎後,時任徽州地委副主記的沈榮和徽州行署副專員的耿治安策劃籌組成立首屆徽州地區書法協會,張定友擔任首屆書協的秘書長,開始了他以書交友,以書娛己,以書養生的生涯。如今,他是國家二級電影美術師,省書法協會會員,中國文化名家協會會員,北京書畫名家研究會副理事長,原黃山市中山書畫社理事長,其作品曾三度被選入中國美術館展出,並邀至日本、菲律賓參展,榮獲國際文化交流展金獎和中國藝術博覽會等多項金獎,其經歷、照片、書作入編《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世界書法家銘錄》、《中國書畫家志》《中國書畫家大辭典》等多種專集,出版了張定友《行草書千字書》一書。楷書:“桃花源記”;勒石在中國元極碑林。草書勒石在“長春淑園碑廊”;、黃山市世紀廣場休寧縣園地。屯溪老街牌坊南、北店家《寶善齋》《一品閣的金字》拓牌都是張定友手書。張老自幼習字,書法功底深厚紮實,年長後尤喜草書,又遍臨歷代草聖法帖,對於右任書藝還作過深入研習。他對記者說,草有草法,不能隨意草草,必須有嚴謹的法度、優美的結體和流暢的行筆。因此,縱觀張老的書法,大有唐宋的法度和魏晉的風範,其藝術不僅有傳統的奇峭、恣肆和沉厚,更有自己強勁、高古、奇譎的個人風格。書法新秀姬臣先生在評價張老的書作時指出:其草書以奇崛蒼茫取勝,筆致厚重,中筆必折,結體拗曲,其筆法自然,不拖沓,不媚俗,隨意揮毫,拙姿逸態,如閒之野鶴,具林下之風。天然氣息很濃,雕飾味道難覓,實屬不易。張老精力充沛,身體硬朗,心胸豁達。這在於他一直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他介紹自己婚後60多年來,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堅信“明天會更好”;,在做人做事過程中一直堅持以和為本、助人為樂、真誠待人,並常有這十二個字來教育、要求子孫後代。因此,在他的書法活動中,並經常寫些修生養心、淡泊世態、理解寬容之類的內容,從而又提升了其書法作品的藝術品位,使其神采飛揚,格調高雅。慕名採訪過他的王彩霞女士在《古樹老滕顯神采-張定友與他的草書》一文中寫道:張老寫書整幅字一氣呵成,以勁利取勢,以靈轉取款,狂不亂草,奔而有節,一點一畫,起使運作,轉折分明,有形有質,方圓得勢,情性飛揚。記者認為:書如其人,張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尺”;的良好心態,書寫的不僅僅是藝術,而是豁達的人生和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正由於此,書者壽,仁者壽,張老雖居高齡,仍鶴髮童顏,在無涯的藝術海洋里奮力前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