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驊

張安驊

AngelChang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班,主修現代藝術和評論寫作的華裔張安驊,最近於紐約創刊發行了屬於自己的雜誌:《我》(MeMagazine)。28歲的華裔服裝設計師張安驊(Angel Chang)獲“唐曼尼時裝基金會”(Ecco Domani Fash-ion Foundation,簡稱EDFF)選為時尚界明日之星獎金得主。

基本信息

簡介

她的父母移民自中國台灣,她在美國出生,厭惡紐約客最愛的一成不變的黑色,於是兩年前大膽涉足服裝設計界。設計新潮且極富創意是她迅速崛起於設計界的制勝法寶。她曾經設計了一套黑色塑膠風衣,胸前有一連串燈泡裝飾,並內接電池,只要按下開關,燈泡發出藍光。她說這個設計靈感來自紐約大停電事件,當時她住蘇荷區,沒有手電筒,下樓梯時漆黑一片,摸不清方向,她想要是有會發光的衣服多好。張安驊出身書香世家,父母親皆來自中國台灣,其父張德光是印地安納州立博爾大學政治系教授。張安驊大學就讀於哥大巴納德女子學院藝術史系、任知名的DonnaKaran公司布料發展與設計方向部門助理設計師。張安驊在求學時代便表現出對時裝與雜誌的高度興趣。學生時期的她就曾在華裔設計師蕭志美工作室和Visionaire雜誌藝廊實習。

張安驊在Visionaire雜誌實習時,遇到她的好友兼共同實現創辦雜誌夢想的ClaudiaWu。由於張安驊的專長在文字、以及在時尚與藝文界廣闊的交遊,而Claudia則出身知名的羅得島設計學院,視覺設計能力極強,就憑著這兩個20多歲女生的力量,“MeMagazine”誕生了。

設計理念

張安驊 張安驊

張安驊展示自己上一季的設計作品,其中一件鵝黃色拉練背心背後抓出特殊的皺摺,拉開前方拉練,內里有放置iPod的口袋和按鈕設計。她說,她喜歡設計實用、功能性強、好玩、方便穿著的服飾,適合現代紐約客通勤、逛街時穿著。她使用的布料材質通常防水、防皺,不需要送乾洗,她也會選用因旅遊帶給她回憶的布料或設計靈感。

她特別鍾愛“熱變色布料”(thermochromic),溫度一到華氏60度或80度,服裝就開始變色,她覺得很好玩。她設計的另一套黑色塑膠風衣,胸前有一連串燈泡裝飾,因為內接電池,只要按下開關,燈泡發出藍光,她說這個設計靈感來自紐約大停電事件,當時她住蘇荷區,沒有手電筒,下樓梯時漆黑一片,摸不清方向,她想要是有會發光的衣服多好。

張安驊設計的服裝 張安驊設計的服裝

美國華裔時裝設計師張安驊也別出心裁地把高科技元素融入到了時裝設計中來。這是一件變色服裝,它能夠隨著溫度的不同而變色。而這件發光雨衣採用特殊防水材料製成,上面鑲嵌著發光二極體,通過電池供電。從外觀看上去,它不但時尚,而且還能在下雨天提醒車輛注意前方行人。在商場試衣服時,你需要的是美國人發明的這面“魔鏡”。“魔鏡”共有三面組成,左邊的鏡子上有觸控螢幕,顧客可以從資料庫里挑選不同的服飾;之後,中間的鏡子將顯示出這些服裝“穿”在顧客身上的效果圖;最後,顧客搭配自己喜歡的鞋子和飾物後的整體形象將在右邊的鏡子裡顯示出來。

自己的雜誌

談到為何要創辦一本雜誌,張安驊表示,市面上看得到的時尚、人物雜誌,除了充斥著商品、就是介紹明星,她感到值得被報導、被紀錄的,並不僅止於這些。尤其從學生時代開始就在時尚、藝文圈中打滾,張安驊說,她認識許多極具才華、同時生命中充滿創造力與獨特性的人物。這些人或許年紀尚輕、未成氣候,或許甘心成為知名設計師、創作者背後的推手,張安驊認為,她與Claudia看到許許多多有趣的人與事,她們希望說出屬於這一群創作者的獨特故事與觀點,所以她們以迥異於坊間一般雜誌的寫作方式,創辦了《MeMagazine》。

《MeMagazine》為季刊,在每一期的雜誌中將特寫一位人物,由特寫人物提供認為在自己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或是有特殊意義的朋友、家人、同事等名單。經過篩選,張安驊發出一份經過精心設計的問卷給特寫人物所選的親友,由他們自由發揮之後e-mail回給自己。張安驊說,由於這些人本身深具特色,她通常不太刪改他們的答案。透過這些逸趣橫生的隻字詞組,讀者們不但可以認識到該期雜誌主角的生命歷程、人際關係、與一些不為人知、甚至連主角自己都忘記的小故事,更可以了解主角周邊人物的生命狀態與獨特性。

張安驊表示,我們生活在一個節奏過於快速、溝通過於便利的時代與城市,但這些快速與便利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疏離。我們跟朋友僅止於禮貌上的人際社交,不再真正認識身邊的人,並與他們溝通互動。張安驊說,這本雜誌的目的,是希望“幫助我們更加了解那些我們敬佩的人,介紹讀者認識那些我們希望遇到的新朋友。這本雜誌是關於真真實實的人物以及這些人物富含情感、冒險的日常生活。”

白天必須在號稱“時尚特區”的曼哈頓第七大道上的DonnaKaran設計部門全職工作,張安驊說,她利用下班之後到午夜的時間編輯設計雜誌。目前創刊號已經發行,首期的特寫人物是畫家阿貝婁(JoshuaAbelow)。

目前,《MeMagazine》每期的發行量為5000份。張安驊說,小型雜誌的預算其實並不驚人,重要的是要對自己所做的事有高度的熱情、知道自己要說的是什麼、以及找到適合的合作夥伴。

明日之星

2004年10月,張安驊與友人吳佩瑜(ClaudiaWu)創辦了《我》(MeMagazine)雜誌。她說,以前在DonnaKaran工作時,發現穿好看的衣服通常很花時間,除了設計繁複,配色也要講究,她後來乾脆都選紐約客最愛的黑色穿出門。但天天穿一成不變的黑色也不是辦法,所以激發了自己設計品牌服飾的動力。

張安驊設計的服裝 張安驊設計的服裝

她特別鍾愛“熱變色布料”(thermochromic),溫度一到華氏60度或80度,服裝就開始變色,她覺得很好玩。她設計的另一套黑色塑膠風衣,胸前有一連串燈泡裝飾,因為內接電池,只要按下開關,燈泡發出藍光,她說這個設計靈感來自紐約大停電事件,當時她住蘇荷區,沒有手電筒,下樓梯時漆黑一片,摸不清方向,她想要是有會發光的衣服多好。唐曼尼是葡萄酒公司,2001年創立“唐曼尼時裝基金會”,每年評選全美有潛力的年輕服裝設計師(從事服裝設計業五年以下,至少有一個零售點)來頒發獎金,以鼓勵他們在伸展台上發揮所長,鄧志明(PeterSom)、平美美(MaryPing)、林達克(DerekLam,譯音)等亞裔設計師都曾獲獎。今年從上百個申請件中選出六名得獎者,張安驊是唯一華裔。

時尚設計師

時尚設計師是由英文的“Fashion Designer”直翻而來,過去也許翻成“服裝設計師”,但由於今日趨勢中,服裝設計師經常跨領域設計了其他相關產品,而其他產品類別的設計師也有可能同時進入了服裝設計,所以此類別開放廣度,可列入了時裝、服裝,鞋類,服飾配件與劇場服飾等設計範圍,也可詳細稱之為“時尚與服裝設計師”。
安娜·蘇| 安迪·沃霍爾| 奧利維爾·泰斯金斯| 波西米亞| 鄧兆萍| 鄧達智| 范曉玉| 李東田 | 祁剛| 屈汀南| 喬治·阿瑪尼| 斯特拉·麥卡托尼| 石岡瑛子| 薇薇恩·韋斯特伍德| 王薇薇| 野田凪| 張肇達 | 卓凡尼·華倫天奴| 張安驊| 張義超 | 彼雅泊| 陳儷文| 邁克·柯爾| 扎克·珀森| 易茗| 路易·威登 | 可可·香奈爾| 亞歷山大·麥昆| 金鳳男| 計文波| 羅崢| 葉桂燕| 賈爾斯·迪肯| 保羅·波烈 | 理察·瑞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