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斗

明亡後,張天斗秉持民族氣節,積極參加抗清鬥爭。 抗清失敗後,張天斗寓居黎城縣繡屏山下的長寧村。 張天斗字仲宿,明季布衣。

張天斗:仲宿,山西省忻州市北場村人,生活於明萬曆38年(公元1610年)至清康熙25年(公元1686年)間。少習經史,兼學釋道,勤奮善思,博學篤行,性伉爽,重節義。一生流寓交遊,鰥居獨處,最終客死黎城,葬於趙店村東南山中。
張天斗青年時期,以卓越的才華躋身三晉士林,與當世的通儒巨擘顧炎武、傅青主戴廷拭等詩酬唱和,堪稱思想文化界的精英。
明亡後,張天斗秉持民族氣節,積極參加抗清鬥爭。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河南宋謙抗清起義失敗,張天斗因參與串聯謀劃被牽連入獄。在太原府大獄中,張天斗與同案的傅青主等堅貞不屈,機智應對,後經朝中漢族官員營救出獄。期間,黎城長寧村的李占黃“周旋不少畏避”,與張天斗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出獄後,張天斗與眾多海內名流奔走密謀,播火凝志,戮力抗清,山西祁縣戴廷拭的丹楓閣就是他們經常聚會的地方。儘管天不佑明,抗清鬥爭日趨式微,但張天斗歷亂世而志不渝,陷囹圄而節彌堅的民族精神,如日月經天光耀千秋!
抗清失敗後,張天斗寓居黎城縣繡屏山下的長寧村。他寄情山水,踏荒履險,寫下了許多記游狀景,情幽意遠,韻味深長的詩作;他幽居斗室,伏案勞形,“學仙學佛,俱臻妙境而不窮”;他睦主友鄰,重修身,布德化,醇風尚禮,民鹹樂之;他精堪輿,善望氣,為摯友李占黃母親堪點督建的冥宮,“不泥格套死法,妙裁生乎心,巧奪造化之秘”,被鄉民譽為“行不猶人而卒為人所不及”之奇人也!張天斗潛身著述,“縹緗之業甚富”。可惜歷經兵豳災異,損毀殆盡,現僅存書目三種,即《中宿紀言》、《蠲吉辨惑》、《步步知蹤》。
張天斗晚年寄居黎城縣下桂花村高家,高家上下待若上賓。為報知遇厚待之恩,張天斗在濁漳河南岸的馬鞍山上為高家點穴一處,據說能保高家九世三百年,代代出官,世世興旺,至今應驗不爽,人皆神之!張天斗死後,高家人遵囑抬靈柩往東南方向直走,走在趙店村東南山中,擔折棺墜,就地掩埋,人稱孤墳。後人們築祠以祭之,至今香火鼎盛!張天斗生前精通醫術,懸壺濟世,恤老惜貧,鰥寡孤獨者尤甚。及至死後,每年的驚蟄廟會期間,四方乞丐會聚孤墳廟,晝夜禱頌,至虔至誠,乃至人稱趙店驚蟄會為討乞會。
嗚呼天斗,煌煌鴻儒,仙釋兼通,生逢亂世,持節佑庶,天人也,地師也,志士也,生民仰之若神,萬世永祀!
紀九行氣練形訣
張天斗字仲宿,明季布衣。生而穎異,少孤且貧,嘗師事同里楊圖南,屬文別出機杼,師由此奇之。甫弱冠,逸氣翩翩,泛覽諸子百家,能詩善書,尤喜縱橫家言,及輿圖象緯,罔不研習。博極群書,負幹濟才,由是聲譽日遠。雁門孫忠靖公督師關陝,引參戎幕。嗣忠靖柿園之敗,以身殉國,遂歸里。迨明鼎革,放浪山水,南粵北燕,偏探名勝,篤嗜內典,喜與僧徒往來縱論。中年喪妻,即不復娶。無子,嘗修家譜,置祭田、義田。晚年自營生壙有詩紀其事。所著有《象緯成書》、《陽宅發徵》(“徵”當是“微”之誤)、《地理六經》、《地理四書》、《斗酒篇》、《客窗嘯》、《朱批周易》、《渾僧三夢》、《十年底事》等書,皆未刊行,惟《紀九行氣鍊形圖》里人杜立齋醵金刊刻,五台徐松龕太僕為之序,頗似道家養生導引之術,或亦遭時多故,托此自晦,未可知也。見《忻州志》卷三十四隱逸《張天斗傳》、卷三十七藝文(上)方淵如《張中宿山人傳》。錄原文,有刪略。《忻州志》卷三十八藝文(下)載張天斗《過十八盤》五律一首、《雪竹》七絕一首、《自題生壙(乙巳清明前一日)》七絕四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