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多勇

 張多勇,男,漢族,1966年生,甘肅華池人。現為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隴東學院科技處副處長,博士,主要從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擔任中國范仲淹研究會文史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教師教育學會歷史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古生物學會會員,甘肅省敦煌學會常務理事,慶陽市荒漠化防治研究中主任。曾獲2015年甘肅省社科成果二等獎;2014年甘肅省高等學校社科成果三等獎;2015年甘肅省高等學校社科成果二等獎;獲慶陽市2014年社科成果二等獎;獲第二屆“甘肅省青年教學能手”稱號;獲第一屆中國范仲淹國際學術論文評比“優秀論文獎”。主持2014年國家自然基金項目、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9年教育部社科規劃項目、2014年甘肅省科技支撐項目、2009年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等。
師從西北師範大學李並成研究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參加2010、2011中國社科院和寧夏大學舉辦的西夏文初級、高級研修班,師從史金波先生學習西夏文,具有西夏文釋讀、翻譯能力。
學術貢獻:
通過對我國第一件舊石器野外調查,發表了《對中國第一件舊石器出土地點的調查》(《人類學學報》2012,1),一文,解決了我國第一件舊石器出土地點爭議;藉助遙感技術(RS)判讀航空照片、衛星照片,並與田野考古方法的地層學、物驗法結合,來復原古城遺址,近年來,在陝甘寧蒙毗鄰地區騎機車進行古城址考察,行程10000多公里,發現了秦漢安定縣、撫夷縣、安武縣、五街縣、大要縣、略畔道古城遺址,解決部分爭議。又發現了漢代直路縣、五街縣、略畔道、泥陽縣、烏氏縣、月氏道、撫夷縣、安俾縣、復累縣、爰得縣、陰槃縣、鹵縣、鶉觚縣、義渠古都等20多個漢代古城遺址,有一定的影響。對董志原的古城遺址進行普查,繪製《董志原古城遺址分布圖》。通過對隴山以東,陝甘寧古城、石窟寺、古道、烽燧遺址的調查考證,搞清了絲綢之路隴山以東段的走向,並命名為回中道、涇河道、茹河道、馬蓮河道、秦直道、洛河道、延河道、榆林道,填補了絲綢之路在本區研究的空白。
對宋夏古城考察研究,認為西夏以監軍司為核心修築一系列城堡,北宋為了防禦西夏也大量修築城堡,在宋夏邊境形成帶狀的軍事工程——堡寨群,宋夏之間雖然沒有長城作軍事分界線,但各自依據這個堡寨群構築防禦線。提出“宋夏用堡寨群構築軍事防禦線”的概念,城堡寨防禦線是我國古代長城以外的軍事防禦工事,戰略防守採取“堡寨防禦”,軍事進軍採用“堡寨推進”。
通過對陝甘寧沒毗鄰地區鄂爾多斯盆地古代的戰爭的研究,揭示鄂爾多斯地區在關中作都的周秦漢唐各王朝的軍事地位,尤其是隴東地區是防禦關中,進軍塞外的軍事橋頭堡,是兵家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董志原及周邊地區,是中央王朝北上控制河朔,南下建瓴爭奪關中的軍事橋頭堡。
通過對陝甘寧蒙毗鄰地區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布局研究,提出建立陝甘寧蒙毗鄰地區國家級資源型戰略經濟特區的構想。並對鄂爾多斯盆地南接西安,東通山西、河南,西與寧夏、甘肅接壤,北與內蒙相連的橋樑和輻射中心進行研究,提出在適當的時候建立鄂爾多斯省成為東中西良性互動的行政特區的建議,將成為東、中、西部貿易的物流中心,西部開發的橋頭堡,中部崛起的帶頭羊,東部地區的能源供應基地,發揮東引西進、東拓西展的區位優勢,形成西部開發的大後方。
通過對馬蓮河流域歷史遺址的野外考察、歷史資料收集整理,理清清代同治年間回漢衝突至今,本地區荒漠化的進程。認為清代同治年間(18

野外考察野外考察
61-1867)回漢衝突事件,慶陽府(治所今慶城縣)人口大量減少,土地荒蕪,清末至民國年間,在子午嶺以及余脈周邊生長了稠密的次生林,出現了良好的植被恢復時期;1942年,陝甘寧邊區軍民大生產運動對子午嶺一帶開始了新的開發;1949年以後,隨著人口的增長,土地開墾面積不斷擴大,牧羊密度增加,加上樵採、建築伐木等森林開始減少,荒漠化開始出現;1980年甘肅開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坡地開墾面積大為增加,大量牧羊,出現了嚴重的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荒漠化加劇;1990年該流域開始禁牧,鼓勵植樹造林,草地植被有所恢復,荒漠化呈現減輕趨勢;2005年以來,降雨量增加,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年輕居民遷居縣城和中心鄉鎮,大量耕地撂荒,又出現了植被恢復的良好時期,荒漠化趨於好轉。
主持項目:
1.主持2014年國家自然基金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清代同治以來黃土高原馬蓮河流域荒漠化風險評估與防治研究》(31460090),在研;
2.主持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西夏監軍司古城遺址考察及其防禦體系研究》(13BZS084),在研;
3.主持2009年教育部社科規劃一般項目《絲綢之路隴山以東以東走向考察研究》(09YJA770025),完成;
4.主持2014年甘肅省科技支撐項目《慶陽市北三縣黃土溝壑地帶清代以來荒漠化進程與防治措施研究》(144fkcm070),在研;
5.主持2010年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漢代隴東城鎮布局考察研究》,完成;
6.主持2011年甘肅省教育廳研究生導師項目《涇河流域古城址及其變遷研究》,完成;
7.主持2011年慶陽市社科重點支助項目《慶陽先周文化遺址考古調查》,完成;
8.主持2011年慶陽市軟科學項目《慶陽與農耕文化契機研究》,完成;
9.主持2013年慶陽市科技合作項目《環縣農牧交錯地帶植物優勢種群篩選及荒漠化進程研究》(KH201305),在研。
10.主持2010年隴東學院科技預研項目《絲綢之路隴東段考察研究》
11.參與200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歷史時期我國西北地區沙塵暴研究”(08BZS050);參與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水資源約束下的黑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蓋變化模擬研究”(40961038)等。
學術論文:
1.《秦直道研究綜論》,《甘肅社會科學》2005第5期。
2.《遙感技術在考古學中的套用進展》,《測繪與地理空間信息》,2007(2)。
3.《從居延E•P•T59•582漢簡看漢代涇陽縣、烏氏縣、月氏道城址》,《敦煌研究》2008(2)。
4.《歷史時期朝那縣城址的變遷》,《寧夏大學學報》,2009(1)。
5.《陝甘寧蒙毗鄰地區石窟寺的分布與地理環境探析》,《隴東學院學報》2009,(1)。
6.《北石窟的研究現狀與尚待解決的問題》,《敦煌學輯刊》2009(4)。
7.《建立陝甘寧蒙毗鄰地區國家級資源型戰略重點經濟帶的構想》,《開發研究》,2009(3)。
8.《民間易學的“漢易”印記》,《隴東學院學報》,2009(6)。
9.《影響西夏興衰的地理環境因素》,《隴東學院學報》,2010(3)。
10.《黃土高原的景觀格局變化與水土流失研究——以黃土高原馬蓮河流域為例》,《自然資源學報》,2011(5)。
11.《宋代大順城與大順城防禦系統》,《西夏學》,2011(7)。
12.《鄂爾多斯盆地舊石器時代的地理環境變遷》,《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5)。
13.《論自然環境對馬家窯文化的影響》,《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14.《黑河中上游地區最高、最低氣溫非對稱變化的時空特徵分析》,《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
15.《“西夏乾祐二年(1171)黑水城般馱、腳戶運輸文契”漢文文書與西夏交通運輸》,《敦煌研究》,2012(2)。
16.《華池縣境內宋代古城考察研究》,《西夏研究》,2012(3)。
17.《從考古發現看馬家窯人的生產活動》,《農業考古》,2012(6)。
18.《西夏金湯、白豹、後橋古城與紹聖以前宋夏邊境線考察研究》,《寧夏社會科學》,2012(5)。
19.《漢代鹵縣古城遺址考察研究》,《寧夏師範學院學報》,2012(5)。
20.《中國第一件舊石器出土地調查》,《人類學學報》,2012(2)。
21.《歷史文化名城涇州古城保護工作亟待加強》,《中國文物報》,2012-11-07
22.《歷史時期彭陽縣城址的變遷》,《歷史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3.《甘肅河東地區地表濕潤特徵及其氣候影響因子》,《地理科學進展》,2013(1)。
24.《戰國秦長城的研究現狀和尚待解決的問題》,《華夏考古》2013(1)。
25.《黃土高原北部邊緣地帶舊石器時代黃土地層對比表及環境變遷》,《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科學出版社,2010。
26.《慶城縣鵝池洞詩文碑刻研究》,《蘭州工業學院學報》,2013(4)。
27.《范仲淹構築的環慶路防禦線考察研究》,《第三次中國范仲淹研究會國際學術學術會議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8.《北宋環州境內城堡寨與防禦線考察研究》,《第四次中國范仲淹研究會國際學術會議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9.《十六國時期“嶺北”地名與地理形勝》,《統萬城建城一千六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陝西人民出版社,2013.
30.《宋代“橫山”地域範圍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3(6)。
31.《甘肅河東地區地表濕潤特徵及其氣候影響因子》,《地理科學進展》,2013(1)。
32.《關於創建“內陸型”經濟特區的構想》,《絲綢之路》,2014年24期。
33.《北宋防禦西夏的前沿陣地環州城考察研究》,《西夏研究》,2014(1)。
34.《西夏白馬強鎮監軍司地望考察》,《西夏學》,寧夏人民出版社,2014。
35.《歷史時期哈密綠洲的時空分布特徵與動力機制》,《乾旱區研究》,2014(1)。
36.《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與氣候變化外交》,《中國軟科學》,2014(6)。
37.《黃土高原甘肅區降水變化與氣候指數關係》,《地理科學》,2015(4)。
38.《瓜州東千佛洞泥壽桃洞西夏文兩件印本殘頁考釋》,《敦煌研究》,2015(1)。
39.《西夏京畿鎮守體系蠡測》,《歷史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0.《黃土高原植被景觀多尺度變化及其與地形的回響關係》,《生態學雜誌》,2015(3)。
41.《歷史時期三水縣城址變遷考察》,《西夏研究》,2015(3)。
42.《西夏白馬強鎮監軍司地望考察》,《西夏學》(第十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43.《西夏監軍司的研究現狀和尚待解決的問題》,《西夏研究》,2015(3)。
學術專著:
1.主編《豳風論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2.《西北邊疆歷史地理》,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3.《西北歷史要籍提要》(陝西部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獲獎:
1.《中國第一件舊石器出土地調查》獲慶陽市2014年社科成果二等獎。
2.《隴東地區歷史地理考察研究》獲2014年甘肅省高等學校社科成果三等獎。
3.論文《范仲淹構築的對夏戰爭的環慶路軍事防禦體系》榮獲第一屆中國范仲淹國際學術論文評比“優秀論文獎”。
4.獲2015年甘肅省社科成果二等獎。
5.2015年甘肅省高等學校社科成果二等獎;

野外考察野外考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