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孖繪秋風雙駿圖

張善孖繪秋風雙駿圖

張善孖以畫虎稱世,畫虎之外,他並善山水、花卉及獅、熊、馬、牛、猿等走獸。他的畫作,造型生動,筆法圓轉淳和,山石類雲頭皴,沒有劍拔弩張的習氣,如綿里藏針,且筆墨層次十分豐厚。設色濃郁而無躁氣,偶施青綠,往往能使整幅畫作通體生輝。揮寫蘆叢草木筆致灑脫,生氣勃勃。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張善孖以畫虎稱世之外,他並善山水、花卉及獅、熊、馬、牛、猿等走獸。他的畫作,造型生動,筆法圓轉淳和,山石類雲頭皴,沒有劍拔弩張的習氣,如綿里藏針,且筆墨層次十分豐厚。設色濃郁而無躁氣,偶施青綠,往往能使整幅畫作通體生輝。揮寫蘆叢草木筆致灑脫,生氣勃勃。

此作《秋風雙駿》圖寫風松下屹立雙馬,風吹松蘿,枝葉披拂,馬鬃飄然。整幅構圖不事繁瑣,山石用了南宗的大斧劈皴,十分罕見。畫面氣息蕭然,令人不禁想起徐悲鴻常用以題馬圖的杜甫名句:“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

款識:辛未(1931年)暮秋善孖張澤寫於大風堂下。

鈐印:善孖、虎痴

作者簡介

張善孖(1882-1940),名澤,原名正蘭,字善孖,一作善子,號虎痴,室名大風堂,信天主教,教名安琪。四川內江人。張善孖為張大千胞兄,兄弟十二人,其排行第二,大千第八。少時從母曾有貞習畫,及長入讀內江師範學校,1903年赴日本留學,1905年加入同盟會,兩年後返川,參加過辛亥革命,曾任蜀軍旅長,後因參加反袁鬥爭失敗,於1914年亡命日本。三年後返川,1917年偕大千東渡日本,回國後寓上海,與大千投曾熙、李瑞清門下習書畫,1927年應日本佛界之邀,舉辦訪問畫展。回國後偕眷遷居松江,潛心畫事,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與張大千在上海參加了寒之友畫社、藝苑繪畫研究所、爛漫社、蜜蜂畫社、中國畫會等美術社團活動,與海上書畫名流切磋技藝,研究中西繪畫之結合,創新繪畫風格。1937年,抗日軍興,創作了《怒吼吧,中國》一畫,激勵士氣。“八一三”淞滬戰後,舉家西遷,至武漢、重慶,受聘於政府,從事賑濟難胞工作。1939年以教徒名義赴歐美宣傳抗日,舉辦畫展賣畫為抗戰籌款,歷時兩年,成績斐然。因積勞成疾,回重慶後去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