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維

張其維(1850~1934)查拳名家。近代著名武師。回族。冠縣張尹莊人。自幼酷愛武術,7歲從名師張乾學藝,20歲時,查拳、滑拳、跑拳、洪拳、腿拳無不精通。尤其長拳,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又以鐵砂掌聞名魯西。善使各類器械,尤善虎頭鳳尾鐙。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其維(1850~1934),回族,山東冠縣張尹莊人。自幼酷愛習武,7歲 隨號稱“賽馬超”的祖父張乾(1810__1899)學藝,終日苦練,常年不輟。20 歲時武藝便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查拳、滑拳及各類器械無不精通,尤善使虎頭鳳尾鏜。張老師專練二指,手指如鋼似鐵,斷磚如泥,兩指一對能將新棉布捏成洞。一次趕集,被牛踩了一腳,一痛,順手用二指點了牛屁股一下 ,牛當時痛得跪在地上起不來了。又一次趕集,一輛車上放著袋大米,張老 師用二指一點,戳了一個洞,米順著洞撒了一地,拉車人沒發現。張對拉車 的說:“你這米袋怎么漏了?”張老師使的銳很重,一般人使不了。一次兩個村子打架,對方許多人拿 著長槍、短棍沖了過來,這邊村里人拿著傢伙也擁了過來,眼看就是一場火 拼,後果將不堪構想。張老師對本村村民說:“你們都別上來,我一個人就 行。你們只套好兩輛大車在後面跟著裝傢伙。”張老師手裡拿著銳一立,不 管對方是槍扎過來、棍打來,拿鏡截住吃進,一別一鎖,槍、棍就帶過來了 ,旁邊人接過來就往車上裝,沒一會兒就裝滿了兩輛大車,對方人一個也上 不來了。張老師用銳尖專扎手和腳,不傷要害,傷的人雖多,但都是輕傷。

主要經歷

那個村見打不過,就上衙門去告狀,說這邊打壞了人了。這邊村里一個人都 沒傷,人家一告肯定贏。於是村里人拿著磚頭瓦塊把自己的頭打破、手砸傷

,說是那個村的人傷的。 張其維雖身懷絕技,但從不輕意與人較量。一次,河南開封來了一位拳師要與張較量,多方相勸,無奈對方堅決要比。於是,張老師壘起十塊磚, 手起掌落,將磚拍碎。此人自知不敵,悻悻而回。 馬某善使槍,一天找張老師比槍。馬用的是大槍,而張老師只順手抄起 一桿小花槍。待馬扎來時,張老師只用了二路查槍起勢的上步點槍,點中了馬某的虎口,槍立即脫手。馬某說:“大哥,我認為你是個‘空燈籠’,原來裡面點著蠟呢。”

1899年前後他開始設場傳藝。他待徒嚴謹,授徒嚴格,注重德藝並舉,其成名弟子遍及全國。張其維畢生淡泊名利,專心致志於查拳的功法、技法 、套路及查拳理論的研究,並在繼承實戰的基礎上形成“快速敏捷,拳法嚴 謹”的張式查拳的風格特點。1936年16名弟子送書寫有“技勇總師”的掛匾 一塊,以報答其傳藝之恩。這些弟子是張錫泰張鳳嶺張西彥張英振常振芳張學振張英健李超群何振全宋義珍宋義洲沙白奎張增奎張連科張西路何亭英

張英振(1895~1977),號俊卿,回族,冠縣張尹莊人。中國著名武術家 ,尤以祖傳查拳獨步武林。1908年隨其同宗著名拳師張其維學習查拳。1917 年任泰安三中武術教員,兼任駐軍國術教練。1925年開始在濟南教拳。1928 年在南京舉辦的全國武術國考中獲最優獎。在比賽中,張英振武德高尚,以 武會友,勝而不傷人。他的對手岳某某悖強自傲,盛氣凌人,對張英振出言 不遜,引起公憤。但張英振卻顯得若無其事,笑而待之。比賽後,岳某某失 敗,慚愧非常,登門道歉,二人遂成知交。經過國考比試,張英振名揚全國 ,立即被當時的中央國術館聘為第一等教授。任教期間,還取得拳擊比賽第 一名,使查拳技術推進一步。後被聘為國民黨黃埔軍校第8期至第22期的武 術教練。1935年,日本松田伊郎來中國走訪武林高手,中國四名有名拳師迎 戰均未獲勝,最後張英振以查拳和拳擊兩者並用的神速戰術擊敗了這位日本 高手。1958年隨軍人川,後在成都定居傳藝,徒弟不下數百人。常振芳(1898—1979)回族。山東省冠縣人。武術家。 自幼酷愛武術,苦練不輟,深得張其維老師的器重,自少年時就以武藝超群而文明遐邇,享譽魯西,成為張氏門下的佼佼者。常老師一生致力於武術教學研究,造詣深篴,使查拳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風格特點更加突出,內容更加豐富。常老不但精通查拳,而且通曉諸家拳術,尤其劍術早在南京國術館時,就深得館長張之江的賞識,享譽大江南北。其動作出神入化,成為眾多武技名手追求的模式。 1928年在山東省濟南擺擂比武,常老師以“順手牽羊”、“靠身掌”輕取山東省警察局武術教習。常老早年曾先後榮獲七座銀盾。 1937年日寇侵入華北,“七七蘆溝橋事變”,億萬民眾一致要求抗日,常老師目睹國難當頭,義憤填膺,毅然投身從戍,加入了抗日大刀隊(即馮玉祥部四十四旅武術隊)並擔任隊長,在房山取琉璃河一帶的戰鬥中,殺的日寇魂喪膽破。 1955年在河南開封舉辦的“全國武術觀摩會”上,常振芳大師精湛的武術表演,贏得了全國武術精英的高度讚揚。 1956年被國家體委聘請到北京任教,常老師在京期間,先後任北京市總工會、工人體育場、公安部等處武術教練。 1960年任北京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多次參加全國武術運動會、出任裁判和總裁判長等職。工作之餘,老人不遺餘力,編寫出版了《四路查拳》和《一、二、三路查拳》等教材,並參加《大專院校武術教材》、《武術規則》、《裁判法》的編寫與制定,和國家武術甲、乙、丙組刀、槍、劍、棍、拳套路的編寫工作。 常老師一生曾傳藝于山東、河南、河北、江蘇、江西、天津、北京等地,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其中有中國第一位武術教授張文廣先生為最傑出者。常老師在北京期間首次打破不收漢族人為徒的慣例,開始吸收漢族學員入門並毫無保留地精心地系統傳授查拳技藝。較有成績的學生有: 齊謀業、翟金生、董世明、孫長立、刑寶仁、路景臣、曹崇柱、楊茂林、張旭初、馬金龍、張汝志、張汝維、李全坤、張忠良、白德金、黃雲貴、王少昆、王守仁、王立田、王立英、楊思俊、朱雲培、王世新、劉鴻池、董秉章、李國瑞、韓勇、毛淑英等。 常老師把自已的一生都獻給了中國武術事業,為中國武術的振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張錫泰(1896~1982),出身武術世家。16歲隨張其維習查拳,是查拳的 主要傳人之一。曾任傅作義部隊武術教練,後赴高麗(今朝鮮)教拳。1957年 參加山東省比賽獲二等獎。一生練功不輟,對查拳的繼承和研究卓有成就,傳徒甚眾。

張英健(1913~1988),1925年從張其維學查拳、滑拳。1928年隨兄張英振赴南京中央國術館深造。1933年參加南京國術國考獲散打亞軍。同年任部 隊手槍旅武術教官,後旅居台灣,參加打擂,勇奪冠軍。後轉習太極拳。任 教於屏東空軍幼校,退休後在高雄泰山之金馬賓館工作。

李超群(1912~1985),回族,山東冠縣張尹莊人。自幼從張其維習查拳 、滑拳,習武勤奮,精技擊,善論證。15歲便出山打擂,名蜚鄉里。18歲任 冠縣國術館館長。抗戰後期曾在山東張店、周村一帶做過抗日的地下工作。 一次,一個日本兵得知李超群會武術,要同他比武。日本兵突然抓住李超群兩手欲把他背起,李兩臂一屈,反把日本兵端起,一隻腳蹬在日本兵肚子上 ,但沒發力,停在了半空。日本兵急忙大聲喊道:“你的大大的好。”他這 才把日本兵放在地上。 一天,李超群在屋裡與兄長聊天,一壯漢進屋來要同李超群比武,李超 群不等對方出手,一溜幾十個耳光,邊走邊打,直到把對方打出屋外。李的 哥哥見狀對其弟說:“是否太狠了?”李超群說:“對這樣的人還客氣什麼? ”原來此人是漢奸。新中國成立後,李超群在周村人民公園任職。其武藝精湛,不落俗套。 他認為,習武者要在“會、對、好、妙、絕”上多下工夫。1957年獲山東省 武術比賽全能第一各。同年參加全國武術觀摩表演賽獲二等獎。他多次出任 山東省武術比賽裁判長。 李超群的武藝師承古法,法度嚴謹,不落俗套,精武論,尚武德。講究武道技擊術有形者為武,無形者為法。習武者,當以技擊為基礎,不以技擊 為主導,以技擊為目的,不以技擊為手段。“文革”期間,這位聚平生精力 於武術事業的武術大師受到迫害,身體漸衰,又添新病,終成病叟,1985年 病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