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亭棟

張亭棟

張亭棟,1932年11月出生於河北省吳橋縣,哈爾濱醫科大學終身教授,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教研室主任 。 1950年張亭棟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之後到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工作 ;2011年獲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2012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被授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2015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張亭棟是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 。重點研究血液病,承擔白血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與療效的機理研究,先後發表有關癌靈1號治療M3型白血病相關的學術論文 。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張亭棟 張亭棟

1932年11月,張亭棟出生於河北省吳橋縣。

1950年,張亭棟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之後到黑龍江中醫學院參加西學中班,後來又到遼寧中醫學院研究生班學習。完成學業後就來到了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

1996年,張亭棟和陳竺一起去美國參加血液病年會。

2011年9月,張亭東獲頒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2012年,張亭東被中國科協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2014年7月1日,張亭東被授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

2015年9月19日,張亭棟獲“求是傑出科學家獎”。12月22日,獲第六屆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醫藥發展獎——中藥研究獎。

2016年1月19日,張亭棟被評為“2015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砒霜治療白血病

砒霜的化學成分為三氧化二砷。用砒霜治病,中藥有傳統,西方也曾用過。含砷的中藥有砒霜、砒石、雄黃、雌黃等。北宋的《開寶詳定本草》、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記載了砒霜的藥性。西方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也曾用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但未獲普遍接受。

1971年,哈爾濱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藥師韓太雲偶然發現一個由中藥砒霜、輕粉(氯化亞汞)和蟾酥等配製而成的民間秘方。相傳,這一年在東北林甸縣一個公社衛生院能治癌症,能讓大腸癌、肝癌和食道癌等患者“起死回生”。為了探究真相,省衛生廳派以張亭棟為組長的調查隊去調查,他們發現林甸縣一位民間中醫正在用砒霜、輕粉、蟾酥等中藥組成一個藥方給人治療淋巴結核。當時韓太雲下鄉巡回醫療,於是幫他改為針劑。因事情發生在1971年3月,故而命名為“713”針劑或“癌靈”注射液。後來,專家組確認了“713”的療效,回哈爾濱後向衛生廳做了匯報,認為臨床上對有的腫瘤病例的確有效,吸引眾多的患者前往求治 。

1972年後,張亭棟等一方面主要集中做白血病,而不是無選擇地套用於很多疾病,另一方面他們分別檢測“癌靈”的組分,發現只要有砒霜就有效,而輕粉帶來腎臟毒性、蟾酥帶來升高血壓的副作用,後兩者無治療作用。

1973年,張亭棟、張鵬飛、王守仁、韓太雲在《黑龍江醫藥》報導他們用“癌靈注射液”(以後也稱“癌靈1號”)治療6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病人。他們明確知道主要用了砒霜的化學成分“亞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輕粉(氯化低汞)”。經過治療,6例病人症狀都有改善,其中一例為慢性白血病發生急性變的患者也有效。該文還提到還在研究對急性白血病的治療效果。

1974年,他們以哈醫大一院中醫科和哈醫大一院檢驗科署名在《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發表“癌靈1號注射液與辨證論治對17例白血病的療效觀察”,總結從1973年1月至1974年4月對不同類型白血病的治療效果,發現“癌靈1號”對多種白血病有效、對急性白血病可以達到完全緩解。1976年哈醫大一院中醫科曾撰文“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白血病完全緩解五例臨床紀實”,介紹5例經治療後完全緩解的患者的診治過程及各種臨床表。

1979年,榮福祥和張亭棟在《新醫藥雜誌》報導“癌靈1號”治療後存活4年半和3年的兩例病人,皆為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1979年張亭棟和榮福祥發表他們當年的第二篇論文,在《黑龍江醫藥》,題為“癌靈一號注射液與辯證論治治療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總吉他們從1973年至1978年治療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共55例。其中1973年至1974年單用“癌靈一號”治療23例,1975年至1976年用“癌靈一號”加其他中藥和少量化療藥物治療20例,1977年至1978年用“癌靈一號”加其他中藥和加少量化療治12例。對每一個病例,他們都根據血象分型,有明確的療效觀察。全部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轉,緩解率70%,12例完全緩解,對病人的毒副作用小。他們還用十倍於成人的劑量,給12隻家兔注射“癌靈一號”,未見心、肝、脾、腎毒性作用。如果說,1973年的論文是他們發現“癌靈一號”的開創性論文,1979年這篇就是張亭棟等有關 “癌靈一號”的代表性論文。

有三個重要問題值得討論:1)張亭棟等是否確切知道治療癌症的作用來源於“癌靈一號”,而不是同時使用的其他中藥和化療西藥;2)他們是否意識到“癌靈一號”的作用來源於三氧化二砷,而無需汞;3)他們是否知道三氧化二砷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作用。

這三個問題,在1979年《黑龍江醫藥》雜誌中可以看到張亭棟和榮福祥有明確答案:1)有三例病人(一位成人、兩位兒童),單純使用“癌靈一號”,不用其他中藥、不用化療西藥,也顯示療效,其中當時兒童存活已經4年,成人已存活9個月。在使用其他中藥時,他們也指出其他中藥並非治療白血病、而用來支撐病人身體狀況;2)在第11頁,他們指出“癌靈一號”之有效成分為三氧化二砷;3)在第10頁和第11頁,他們兩次明確指出對早幼粒型白血病效果最好。

可以說,到1979年,張亭棟和不同的同事合作發表的論文,清晰地奠定了我們今天的認識: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療白血病,特別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法國-美國-英國FAB分型的M3型白血病,也即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

1981年,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 (文章最後註腳標明 指導:張亭棟;執筆:李元善,胡曉晨;參加人:李明祥,張鵬飛,榮福祥,孫洪德,李會榮,吳雲霞,檢驗科血研究室)在《黑龍江中醫藥》發表“癌靈1號結合辨證施治治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73例臨床小結”,報導“癌靈一號”對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完全緩解率達24%、總緩解率達86%。

1982年,在全國中西醫結合治療白血病座談會上,張亭棟、李元善交流了“癌靈1號治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臨床實驗研究—附22例完全緩解分析”和“98例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分型與臨床療效探討”。

1984年,張亭棟和李元善在《中西醫結合雜誌》發表“癌靈1號治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臨床分析及實驗研究”,總吉他們1972年以來治療的81例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分析其中完全緩解的22例。他們指出,完全緩解的22例中,7例為M2型,15例為M3型白血病。他們也再次指出“以M3型效果尤為顯著”。

1985年,張亭棟等撰寫“癌靈1號(713)注射液治療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

1991年,在《中醫藥信息》雜誌,孫鴻德、馬玲、胡曉晨、張亭棟、榮福祥、王欽華、李金梅、馮秀芹發表“癌靈1號結合中醫辨證施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長期存活16例報告”,應該是延伸1984年張亭棟和李元善的文章。他們報導從1974年到1985年以“癌靈一號”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19例完全緩解,16例存活超過五年。

1992年,孫鴻德、馬玲、胡曉晨、張亭棟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發表“癌靈1號結合中醫辨證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作為“經驗交流”,實質相同於1991年論文。比較奇怪的是,英文文獻基本都引用這篇文章。該文同1991年論文一樣都是中文,內容不過是1991年論文的簡介,而實際發現最早發表於1973年,到1979年已明確了對APL的作用最好。而1992的論文在本質上與1979年的文章無差別,既沒有改變所用的藥物成分、也沒有改變適應症。可見國際同行對於此一重要發現的年代毫不知情。

註:2013年2月,一篇“睡美人”式文獻被發現,朝陽人民醫院兒科:砷劑合併化療治療白血病的體會,《遼寧抗癌戰訊》,1972.4期。這表明1972年錦州朝陽人民醫院已經用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但似乎沒有針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該文的歷史地位有待於進一步評價。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1年9月,張亭棟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專利優秀獎;杜邦科技創新獎;第三屆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專利金獎;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 。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資料來源
2011年9月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2012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2015年09月19日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2015年12月22日第六屆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醫藥發展獎——中藥研究獎
2016年01月19日2015年度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血液病專業委員會顧問、腎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81年10月至1986年6月黑龍江省中西醫結合醫藥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2001年4月至2013年5月黑龍江省中西醫結合醫藥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長

人物評價

張亭棟一直致力於中西醫結合治療白血病的研究,在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上作出了奠基性貢獻,讓公眾再一次感受到中醫的神奇魅力 。 (新華網評)

“你的藥把我給救了,咱們手拉手,打出中國的旗幟來,走上世界。” (血液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評)

張亭棟的最主要的貢獻是創新性地研究了白血病的砒霜(三氧化二砷)療法。和屠呦呦一樣,張亭棟也是無博士學位、無留學經歷、無院士頭銜的“三無”教授,但他開創的白血病砒霜療法,不僅為全世界白血病人的治療帶來了福音,而且其進一步研究,還有望對其他癌症的治療產生積極效果 。 (光明網、人民網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