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家族墓地

張九齡家族墓地

張九齡墓位於廣東韶關市北郊羅源洞山麓。張九齡是唐玄宗開元年間丞相,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回鄉掃墓,因病逝世於其家中,享年63歲,被溢為“文獻公”。開元東南方二十九年葬。

基本信息

簡介

張九齡家族墓地張九齡家族墓地
張九齡家族墓地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地前面是張文獻公祠,祠堂後山約120米處是張九齡及其妻盧氏、弟張九皋、九章的墓冢,是廣東省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大墓。張九齡為磚室結構,座北面南,平面呈“古”字形,分墓室、甬道、耳室三部分。墓室為主體建築,成四角攢尖式頂,長7.98米,寬4.8米,高5.35米,四壁及甬道均有侍女蟠桃園等壁畫,是廣東境內最早出土的、絕無僅有的唐代壁畫。墓前神道原有石座像分立於兩旁,今有唐嶺南節度使、著名書法家徐浩撰寫的《神道碑》和杜甫作詩的《故右僕射相國張九公齡詩碑》。墓下有饗堂。今饗堂內還保存著明清以來的碑刻。1960年7月,經文物管事委員會愈墓。
張九齡及其家族墓地位於韶關市武江區墩子頭村翠珠嶺。為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遷葬墓。墓面為半圓土堆構築,是座磚室墓,平面“古”字形,通長8米,分墓道、耳室和棺室,墓道和耳室皆為券頂,墓道長3.18米、寬1.09米、高1.70米,兩個耳室分別長0.80米、寬0.52~0.54米、高0.33米;棺室為錐形尖頂,長4.82米、寬4.80米、高5.35米,有殘存人物壁畫。墓曾多次被盜,殘存隨葬品有陶罐、滑石器具、“張拯”陶硯和一方墓志銘(見第五章第二節墓誌)。墓側有神道碑1通。墓前現存石羊三隻,二進深院落張文獻公祠一座,硬山頂,面積約200平方米。墓中出土一批滑石佩飾和兩件玉器,較為珍貴。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墓主

張九齡家族墓地張九齡家族墓地
張九齡官至尚書右丞相,卒於唐開元二十九年,享年六十三歲。墓前下方有其妻盧氏墓,兩側有其父張宏愈、弟張九皋、張九章墓。皆為半圓形堆磚室墓。張九皋卒於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張九齡,曲江人。唐開元尚書丞相。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每宰相薦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
張九齡出生於官宦世家。少聰慧能文,弱冠參加科舉考試獲中進士,為秘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他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後因與主政者不合,一度辭官返回家鄉。期間,主持修築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暢通。唐開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張說重其文才,稱為“後出詞人之冠”。開元十一年(723年)被任為中書舍人。及張說罷相,因受權力鬥爭風波的牽連而被調往外地任官。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由於他才學超群,風度亦甚佳,因而頗受玄宗的讚賞。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時,唐朝處在全盛時期,但卻又隱伏著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征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遊說九齡,九齡叱退使者,及時據理力爭,從而平息了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而對安祿山、李林甫等奸佞所為,張九齡更痛斥其非,並竭力挫敗其陰謀。玄宗欲以范陽(今北京)節度使張守珪為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悅,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玄宗遂於開元二十四年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罷相後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八年(740),張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