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概念:紅不只是一種顏色

建築概念:紅不只是一種顏色

《建築概念:紅不只是一種顏色》一書附有大量插圖,追溯了建築大師伯納德屈米30多年來的建築探索歷程。從他早期受觀念藝術啟發而創作的《建築宣言》和《建築廣告》,到巴黎拉維萊特公園、魯昂和利摩日的大型音樂廳,再到近期公開的雅典衛城博物館,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建築和建築創造的奇妙之旅。本書為一般讀者和建築專業人士而作,以作者的口吻敘述了當今的建築形勢,並穿插了許多重要理論著作的節選。本書的觀點是,將建築同“建築物”區分開來是建築所體現的思想和概念,它探討了如下建築議題:空間和發生在空間中的事件的關係、運動向量、圍層、程式和概念—形式等創新思想。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建築概念:紅不只是一種顏色》的觀點是,將建築同“建築物”區分開來是建築所體現的思想和概念,它探討了如下建築議題:空間和發生在空間中的事件的關係、運動向量、圍層、程式和概念—形式等創新思想。

作者簡介

伯納德·屈米(Bernard Tschumi),世界著名建築評論家、設計師。他出生於瑞士,畢業於蘇黎世科技大學,具有法國、瑞士以及美國國籍。在美法兩國之間工作與居住,擁有美國與法國建築師的執照,長期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他著名的設計項目包括巴黎拉維萊特公園、東京歌劇院、德國Karlsruhe-媒體傳播中心以及哥倫比亞學生活動中心等。

圖書目錄

序言
6為什麼是概念?
12致謝A篇
空間事件運動
16攝影實錄
38建築宣言
1975—
42建築廣告
1976—1978
48關於空間的問題
1975
52輸入/輸出:喬伊斯的花園
1976—1977
60序列
論文,1981
66電影劇本
1978
74建築的暴力元素
論文,1981
80曼哈頓手稿
1977—1981
106《曼哈頓手稿》的幾個主題
論文,1981
112拉·維萊特公園
巴黎,法國
1982—1998
162抽象媒介和策略
論文,1987
168煙花
巴黎,法國
1992
176事件:轉折點
論文,1991
177斷層和事件
論文,2010
B篇
程式:並置/疊置
182攝影實錄
192程式
論文,1981
交叉程式
論文,1994
程式和疏離
論文,1987
建築的多元性
論文,2010
196程式的分解
東京歌劇院
東京,日本
1986
206超程式
法國國家圖書館
巴黎,法國
1989
214混搭風格的走廊,流動不居的形象
德國藝術與媒體中心(ZKM)
卡爾斯魯厄,德國
1989
222組合
(選自“瘋狂與可組合的”)
論文,1991
226橋樑—城市——
總體規劃和交通樞紐工程
洛桑,瑞士
1988—2009
242線形城市
關西國際機場
大阪,日本
1988
250城市外緣
沙特爾商業園
沙特爾,法國
1991
258夾縫策略
LeFresnoy當代藝術中心
圖爾昆,法國
1991—1997
274LeFresnoy建築項目
論文,1999
280離經叛道
LernerHall學生中心,哥倫比亞大學
紐約,紐約州
1994—1999
298離經叛道
論文,2001
300虛空間序列
現代藝術博物館擴建工程
紐約,紐約州
1997
308零度建築
建築學校
巴黎/馬恩河谷地區,法國
1994—1999
320奇特的引力場
建築學校
佛羅里達國際大學
邁阿密,佛羅里達州
1999—2003
C篇
向量與圍層
344攝影實錄
356向量與圍層
論文,2003
358紅色向量
人行橋
永河畔拉羅什區,法國
2007—2010
368非物質的表征
玻璃影廊
格羅寧根,荷蘭
1990
378城市玻璃房子
《時代》雜誌委託的調研項目
1999
386圍層間隙
魯昂音樂廳和展覽中心
魯昂,法國
1998—2001
402概念和物質的再情境化
利摩日音樂廳
利摩日,法國
2003—2007
420吞噬細胞
卡內基科學中心擴建
匹茲堡,賓夕法尼亞州
2000
426時間工廠
江詩丹頓總部和製造中心
日內瓦,瑞士
2001—2004
442塑造和包裝
洛桑藝術學校(ECAL)
洛桑/沃州,瑞士
2005—2007
454木構輪廓,玻璃圍層
非洲藝術博物館
紐約,紐約州
2000
464雙圍層
電子媒體表演藝術中心
特洛伊,紐約州
2001
474博物館立面草圖
現代藝術博物館
聖保羅,巴西
2001
D篇
概念/背景/內容
488攝影實錄
492概念/背景/內容
論文,2004
494背景的概念化
衛城博物館
雅典,希臘
2001—2009
540柵格疊置
798工廠
北京,中國
2003—2004
552背景的自由形式
理察·E·林德納體育中心
辛辛那提大學,俄亥俄州
2001—2006
570法則——發生器
藍色住宅塔樓
紐約,紐約州
2004—2007
586誰是背景的對象?
三塔式巴別塔
紐約城市工程
2002
E篇
概念—形式
602攝影實錄
606概念—形式
論文,2010
612橢圓城市
美洲獨立金融中心整體規劃
聖多明各,多米尼加共和國
2005—
630重複,拓撲/類型
扎伊德國家博物館
阿布達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2007
646媒體園區
阿布達比媒體園區總體規劃
阿布達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2008
660它不是一個沙丘
杜拜歌劇院
杜拜,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2005
670圓/方疊合
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總體規劃和博物館
深圳,中國
2011
680延音
Carnal圓頂表演藝術中心
羅爾,瑞士
2009—
694阿萊西亞博物館
阿萊西亞遊客中心
阿萊西亞,法國
2002—
724無定形的過濾器
巴黎樊尚動物園改建工程
巴黎,法國
2009—
後記
741建築概念
論文,2012
附錄
752項目列表
756項目年表
766參考書目
767參考展覽
768圖片著作權
775譯後記

序言

為什麼是概念?
在世界文化史中,“建築”一詞通常與美麗非凡或氣勢磅礴的建築物聯繫在一塊。建築常常僅被表征為形式的知識。然而可以證明建築像數學、哲學或藝術一樣,首先是一種知識的形式。它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激發有關人類自身生存世界的思想和概念。建築幫我們理解那個世界,它同樣也提出與功能和社交活動相關的問題,並給出答案。儘管如此,建築的物質必然性決定它與哲學、數學或文學的根本差異。建築就本質而言是概念或思想的實體化。
建築同樣也表現或體現了美學教義或普遍真理。但是,它總是從一個麻煩(程式、場地、造價、背景、限制條件等)或一個問題(為什麼、如何做、是什麼)出發。為了回答這些問題,人們創立了建築概念或思想。然後將這些概念或思想轉化為物質空間,予以實現。
《建築概念:紅不只是一種顏色》一書通過多年來開展的工程項目來追溯建築的研究歷程。對建築的熱情以及對建築教條的不滿激勵著本書的創作,它在信條或規範之外尋求建築的普遍定義。這一過程離不開一個相當重要的觀點:正如建築有利於人們理解當今文化,主流文化觀念也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建築的本質。
總體上,本書立足於建築的邊緣而非中心。在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思潮盛行之際,為了避免掉進它們的陷阱,我認為在建築領域之外進行研究不失為一個雖矛盾卻切實可行的選擇。在這種遠離了形式主義或功能主義信條的另類闡釋中,電影、藝術、哲學、文學甚至政治學都成了與建築研究相關的知識領域。
用建築師的視角——置換、借入,甚至誤讀——來審視其他創造領域,是一種頗有收效的研究方法,早期的《曼哈頓手稿》和拉·維萊特公園項目都採用了此法。那時,正統的建築學派常將這種做法視為怪物。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巴塞隆納(隨後成為建築自主性思想的溫床)的一次講座中,聽眾激烈地抨擊了我的觀點,頗有韻律地大聲喊道:“建築就是建築,藝術就是藝術,電影就是電影,戲劇就是戲劇,不能把它們混淆!”我把各種學科間的對話看作有益的結合——借用其他學科的概念和方法,將之套用到建築領域,是一種鼓勵並拓展不同思維方式的途徑。正如建築一直影響著其他知識領域(思考一下“結構”或“功能”的隱喻),其他知識領域也能擴大建築的實踐範圍。我把這種對話稱為“輸入”和“輸出”,意指不同思想間的交流和互動。但是很快建築便顯露出它自身的獨特性:它同時體現著概念和概念的實體化,或概念和對概念的體驗。用哲學術語概括就是,建築同時是概念、知覺和情感——“被構思、被知覺和被經驗的事物”。建築不僅涉及建築物的外觀,還與建築物對思維、知覺和社交空間的作用有關。
結構
本書有兩個初衷:一是通過某一背景下的建築方案的論證,將本書敘述呈現給廣大讀者;二是出版作者多年來的理論著述,包括一些近來或迄今為止尚未發表的論文。本書由五部分組成,分別是“空間事件運動”、“程式:並置/疊置”、“向量和圍層”、“概念/背景/內容”、“概念—形式”。每部分由幾個相互纏繞的“文本”組合而成,對應總體論述的某個特定階段。儘管這些文本既可放在序列中也可拿出來單獨解讀,它們卻是一個研究整體,關注建築話語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同時具有個體性和非個體性或歷史性的特徵。

每一部分都展現了一個“內部”故事——敘述推動每個建築方案發展的想法和事件。本書敘述大部分採用第二人稱,仿佛和某個人或某些人在對話或討論。這一策略源於文學,有多種含義。
一方面,它在本書的自傳性(或個人色彩)與個人敘事間拉開了距離,使語言具有客觀性。(在這些情況下,在這些條件下,你,伯納德·屈米,做了這件事。)另一方面,第二人稱敘事可以在口語和普遍的抽象性間過渡轉換(在這些情況下,你做了這件事;在那些條件下,有人做了那件事)。然而在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層面上,文本面向的是讀者,讀者是在這片建築疆土上進行敘述/歷險/旅行的主人公,在各種障礙和交叉處穿行,在眾多不同的變體間做出選擇。在此意義上,“你”的作用是使讀者身臨其境地接觸當今的某些建築問題。所有人——不只是“人們”,而是“你”和“我”——都應關注的根本問題是,今天誰對建築感興趣,誰參與到建築中。作為一項社會實踐,建築牽涉到每個人,本書記錄了我們面對這些含義時的思路歷程。
伯納德·屈米,201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