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初寺

建初寺

建初寺,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是孫吳時期江東首座寺廟,是繼洛陽白馬寺之後的中國第二座寺廟,也是江南首寺,南方最早建立的佛寺,今大報恩寺的前身。是古代著名伽藍,江南佛教中心道場之一。建初寺是佛教初傳江東的標誌,原寺後毀於戰火。但在建初寺的遺址上,歷代卻不斷有新的寺廟崛起,寺名也屢屢更易。晉為長乾寺;南陳為報恩寺,宋改天禧寺;元改慈恩旌忠教寺。明為大報恩寺,建初寺屢廢屢建,薪盡火傳,生生不息。2014年,中國佛教界批准在金陵大報恩寺遺址基礎上,復建建初寺;復建以此僅遺的三藏殿為基礎進行。

基本信息

簡介

建初寺建初寺
位於建鄴(江蘇江寧)城外之聚寶門外,為江南最早建立之寺院。又稱聚寶山、報恩寺。

建初寺是南京最早的佛寺,建於東吳初年,寺內有佛塔,稱建初寺塔。而長乾寺建於西晉時期,這在明代以前是說清楚了的,但朱元璋寫了一篇文章把兩座佛寺混為一談,通過《金陵梵剎志》流傳至今。

歷史

吳赤烏十年(247),康僧會至吳都建業(南京)弘揚佛教時,吳王孫權信服其教法而創建本寺,並建阿育王塔,據傳系阿育王八萬四千塔中之一。此地亦稱佛陀里。由此因綠,江南佛教遂興。康僧會曾於此編譯六度集經等經,並注安般守意、法鏡、道樹三經。孫皓大毀佛寺時,僅存本寺,號天子寺。西晉永嘉年間,西域僧帛屍黎蜜多羅曾於本寺譯出孔雀王經等密教經典。後歷經宋、齊、梁、陳等南朝諸國,隨朝代之更迭,亦幾經更名為長慶寺、奉先寺、天禧寺、大報恩寺等,直至明代皆為江南佛教中心道場之一。東晉孝武帝初年,支曇籥奉敕住此,制六言梵唄。梁代僧祐幼時就本寺僧范出家,並住此弘揚律學。齊永明十年(492),明徹就僧祐受誦律,亦住此寺弘諸大乘經論。此外,竺慧達、竺法曠,及禪宗法眼宗匡逸、玄則、法安等高僧皆曾住此弘法。明成祖曾賜一磁製塔,塔有八角八棱九層,五彩燦爛,炫人眼目,惜毀於太平天國兵火中,今僅存遺墟。

背景故事

佛教文化流入南京,始於東漢獻帝(189-220年)末世。自孫權建立東吳政權定鼎建業(南京)之際,佛教南漸。
公元222年,精通漢文、梵文等六國語言的西域大月支(氏)人支謙從洛陽來到吳地,孫權聞其博學有才慧,十分器重,拜為博士。支謙就在建鄴傳授佛教,翻譯佛經。這可以說是南京佛教初傳,也是佛教在吳地正式傳播的開始。
東吳赤烏十年(247年),西天竺沙門康僧會至金陵,建設茅庵,設立佛像,進行傳道。當時吳人初見佛門僧人,觀其形貌衣飾奇異,懷疑有詐。孫權在得到稟報後,馬上召見康僧會,問他“你傳之道,有何靈驗?”康僧會說:“佛祖仙去,轉眼已過千年。他的遺骨舍利,依然神光照耀。從前,印度阿育王建起寺塔八萬四千座,就是為了彰顯佛祖的遺教風化。”孫權不信,說:“如果你能得舍利,我就為你建造寺塔,如果是虛誇妄語,國有法規,你必受刑。”康僧會要求孫權給他七天的時間。他和僧徒們潔齋靜室,把銅瓶放在几案上,燒香禮請舍利。七天過去,銅瓶內悄無聲息。康僧會請求再給七天,孫權同意了。結果舍利依然沒有被請來。康僧會再次要求孫權給他第三個七天。孫權勉強準許。康僧會對法門屬眾說:“宣尼(孔子)有言: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法靈應降,而吾等無感?現在怎能面對國王的法令?只有誓死為期了!”第三個七天的晚上,還是沒有見到舍利出現,所有僧徒,莫不震驚恐懼。到了五更之時,忽然聽到瓶中有聲響,康僧會立即前往觀看,瓶中果然獲得舍利。
第二天,康僧會把舍利獻給孫權,舉朝文武大臣一起前來觀看,五色光芒,照耀到瓶外。孫權拿起裝舍利的瓶子,把舍利倒在銅盤上,銅盤立刻被穿透。孫權肅然嘆曰:“這真是世間少見!”康僧會說:“舍利的神威,豈止只有五色光芒呢?如要焚燒,火不能毀壞它;如要砸碎,金剛杵也不能破碎它。”孫權讓侍從試驗。康僧會發誓說:“法雲方被,蒼生仰澤,希望再垂神跡,以此廣示威靈。”舍利被放在鐵砧上,大力士用錘去擊打,結果錘砧俱陷而舍利無損。孫權大為嘆服,於是為康僧會造建初寺,並建阿育王塔,據傳系阿育王八萬四千塔中之一。這段歷史被敦煌壁畫記載了下來。

影響

因為這個緣故,東吳大地,始有佛寺。建初寺的建立開風氣之先,為初來江南沙門提供了生活起居之地和佛事活動的方便。由此江東吳地佛法大興。
初唐第323窟敦煌壁畫。孫權建造建初寺並阿育王塔,供奉康僧會請得的舍利,這段歷史被敦煌壁畫記載了下來。

重要意義

建初寺的建立開風氣之先,為初來江南沙門提供了生活起居之地和佛事活動的方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