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巴克圖[地理區域]

廷巴克圖[地理區域]
廷巴克圖[地理區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廷巴克圖的的地理位置位於北非阿拉伯人、柏柏爾人文明和黑非洲黑人文明的交匯點,因此商業往來頻繁,民族成分複雜,歷史上是一個交通要道、文化中心,許多穆斯林學者和聖徒在此定居,許多著名的書籍是從這裡寫出和流傳的。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廷巴克圖廷巴克圖

廷巴克圖位於撒哈拉沙漠南部,一個叫做“尼日河之岸”(“BoucleduNiger”)的地方,距尼日河7公里。它坐落在尼日河河道和薩赫勒地區陸地通道的交匯處,是從開羅或的黎波里經貢達姆漫長之路的終點。建城歷史可以追溯至12世紀,一度是商貿重鎮和伊斯蘭文化中心之一。

城內3座清真寺和16座陵墓具建築和文化價值。另外,當地大約60個私人圖書館藏有70萬冊古籍手稿。

氣候

當地氣候屬熱帶沙漠氣候,全年氣候乾熱。4至6月氣溫最高,可達40°C以上,12月至次年2月氣溫稍低,但總體上平均氣溫仍高於30°℃。

歷史

延巴克圖延巴克圖

廷巴克圖於公元1100年由圖阿雷格人所建,並成為旅客的中途短暫停留地以及上蘇丹商人進行貿易的場所。由於其位於水陸交通要道,黃金、象牙、奴隸和食鹽在此集散,逐漸成為一個富庶的城市。時該城被加納帝國統治,同時被所有周圍鄰居所覬覦。

1324年,馬里帝國占領了廷巴克圖。

1468年桑海帝國又征服了廷巴克圖,並沿著尼日河擴大自己的領土,廷巴克圖很快就成為桑海帝國的中心城市。當地的商業、文化臻於鼎盛。

1591年,用從歐洲人那裡得到的火器武裝的摩洛哥人占領了廷巴克圖。

1670年又被班巴拉王國統治。

1787年圖阿雷格人捲土重來。

1894年被法國占為殖民地要塞,成為法屬西非的首府。

1960年,歸屬於新獨立的馬利共和國,成為北部通布圖區的首府。

20世紀90年代當地圖阿雷格人暴動,要建立自己的城市國家,直到1996年才完全平復。

城市發展

廷巴克圖(Timbuktu),現名通布圖(Tombouctou),是西非馬利共和國的一個城市,位於撒哈拉沙漠南緣,尼日河北岸。廷巴克圖

公元13世紀,隨著以尼日河為經濟中心的馬里帝國的崛起,廷巴克圖日漸重要。由於它與傑姆之間發展的食鹽、谷糧和黃金貿易,其商業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軍事作用。它不僅接納了許多從撒哈拉沙漠邊界城鎮逃出來的外國商人,而且吸引了眾多伊斯蘭學者。所有這些人為廷巴克圖的發展及其包括貢達姆等鄰近地區的確立作出了貢獻。
公元14世紀修建了防衛城牆和清真寺。此時的廷巴克圖在曼丁哥帝國的統治下已成為重要的文化中心。城市結構的基本布局就在那個時候確定下來。
15世紀初,廷巴克圖在阿斯吉亞王朝統治時期發展到頂峰。其影響不斷擴大,此時,城市建設密集發展。城市布局:雖然早在16世紀廷巴克圖就已具城市規模,但其現今的規劃布局應追溯到19世紀。
環繞在城市五個城區外的是5公里長的城牆。在這個商業性城市裡,市場和公共聚集地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空間。寬窄不同的、彎彎曲曲的砂石街巷從作為城市兩個中心的兩個清真寺向外延展。
津加里貝爾清真寺的金字塔狀平頭光塔在市區以外也清晰可見,已成為城市一道景觀。建於公元1325年曼丁哥王朝統治時期的津加里貝爾清真寺整體厚重,但其拱廊使這一感覺有所緩解。另外兩個清真寺也為城市景觀增添了這一基本視覺效果,其中桑克爾清真寺已轉變成為大學。城市景觀還包括那些低矮建築。
廷巴克圖的清真寺以及聖地在其發展的鼎盛時期伊斯蘭教非洲的傳播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6世紀由班迪亞拉基拉修復的廷巴克圖三大清真寺是阿士基亞王朝末期廷巴克圖作為首府達到黃金時代的見證。廷巴克圖清真寺向世人解說了傳統的建築藝術,但這些建築在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影響下極易破壞。

世界遺產

廷巴克圖在15-16世紀成為了精神文化中心,同時也是伊斯蘭文化向非洲傳播的中心。津加里貝爾、桑科爾和西迪.牙希亞這三座雄偉的清真寺反映了廷巴克圖的黃金年代。儘管這些建築在16世紀被修復,但是今天它們仍然受到風沙侵蝕的威脅。由於風沙侵蝕的威脅,世界遺產委員會在第14屆會議上把廷巴克圖列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1990年至2005年)。為了抵禦這些最嚴重的危險,一項保護世界財產的計畫已經啟動,包括修固津加里貝爾清真寺和雨水排放系統的改建。

1988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部分區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世界遺產被認為滿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2)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裡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
(4)關於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者建築及技術的組合,或者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5)代表某一個或數個文化的人類傳統聚落或土地使用,提供出色的典範-特別是因為難以抗拒的歷史潮流而處於消滅危機的場合。

由於馬里內戰,2012年6月2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通布圖古城列為“瀕危世界遺產”,以保護這一“傑出建築奇觀”。

遭破壞

2012年3月馬里發生政變後,北部武裝分子快速推進占領北部基達爾、通布圖、加奧3個大區首府,通布圖古城遭到嚴重破壞。占領馬里北部地區的宗教極端組織“伊斯蘭捍衛者”6月30日開始破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瀕危世界遺產的通布圖(廷巴克圖)古城。“伊斯蘭捍衛者”成員從當天凌晨開始陸續破壞古城中的16個陵墓。“伊斯蘭捍衛者”發言人稱,這16座墓違背了他們希望在整個馬里推行的“伊斯蘭教法”,他們將全部摧毀這些陵墓。

2012年12月23日,盤踞在馬里北部的宗教極端組織武裝人員開始破壞通布圖城內古墓,誓言毀掉城內所有古墓。宗教極端組織“伊斯蘭支持者”頭目阿布·達達爾說,武裝人員開始用鎬搗毀這座古城內全部剩餘古墓。

2013年1月28日,據英國《衛報》報導,控制西非國家馬里北部的伊斯蘭教極端勢力再次破壞馬里文化古城廷巴克圖,武裝分子26日在撤出該城時燒毀了兩座存有珍貴手卷的建築,一座是歷史悠久的圖書館,另一座是南非資助建立的研究中心。據悉,這些被焚毀的手稿主要用阿拉伯語和非洲語言撰寫,內容涉及天文學詩歌、音樂、醫藥和女性權利。最古老的手捲來自1204年。一名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稱,這些手稿的重要意義在於打破了非洲只有口述史神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