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非洲國家]

馬里[非洲國家]

馬利共和國(République du Mali)是西非的一個內陸國家,向北與阿爾及利亞、向東與尼日、向南與布吉納法索和象牙海岸、向西南與幾內亞、向西與茅利塔尼亞和塞內加爾接壤,是西非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它的北部邊界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大多數人集中在南部,尼日河和塞內加爾河源於這裡。馬里過去也被稱為法屬蘇丹,它的名字來源於馬里帝國。馬里國家面積的2%是農用地,同時80%的勞動力在農業工作。2012年3月,馬里發生軍人騷亂,起因是不滿撫恤政策,總統政權被終結。

基本信息

簡介

國名

馬利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Mali;法語:La République du Mali),簡稱馬里。是西非的一個內陸國家,北與阿爾及利亞、東與尼日、南與布吉納法索和象牙海岸、西南與幾內亞共和國、西與茅利塔尼亞和塞內加爾 接壤 ,是西非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它的北部邊界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大多數人集中在南部,尼日河和塞內加爾河源於這裡。馬里過去也被稱為法屬蘇丹,它的名字來源於 馬里帝國

國旗

馬里國旗是一面由綠、黃、紅三條直線組成的 三色旗 ,長與寬的比例為3:2。1961年3月1日,被採用為國旗,以取代馬里聯邦旗幟中間的黑色人形圖案。

國徽

馬里國徽呈 圓形 。圓面為藍色,中間是馬里著名建築傑內大清真寺,其上為一隻展翅的和平鴿,下方是光芒四射的太陽和兩張引箭待發的弓。圓周上方為法文寫的“馬利共和國”;下方用法文寫著格言“一個民族、一個目標、一個信念”。

人口

1630萬(2012年)。全國有23個民族,主要有班巴拉(占全國人口的34%)、頗爾(11%)、塞努福(9%)和薩拉考列族(8%)等。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官方語言為法語,通用班巴拉語(1972年形成文字)。80%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18%信奉傳統拜物教,2%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首都

巴馬科(Bamako),人口192.7萬(2012年);4月氣溫最高,平均為34~39°C,1月氣溫最低,平均為16~33°C。獨立日:9月22日(1968年)。

地理

自然資源

馬里 馬里
現已探明的主要礦藏資源及其儲量:黃金900噸,鐵13.6億噸,鋁礬土12億噸,硅藻土6500萬噸,岩鹽5300萬噸,磷酸鹽1180萬噸。森林面積110萬公頃,覆蓋率不到1%。水力資源豐富。有3個水電站,12個火力發電站,1個 太陽能站

自然環境

位於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緣,西鄰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北、東與阿爾及利亞和尼日為鄰,南接 幾內亞 、象牙海岸和布吉納法索,為內陸國。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乾旱炎熱。中、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全年分為三個季節:3~5月為熱季,6~10月為雨季,11~2月為涼季。熱季最高氣溫達50℃,涼季最低氣溫為14℃。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19個大區和1箇中央直轄管區(首都巴馬科)。

重要城市

巴馬科、卡伊、庫里克羅、錫加索塞古、莫普提、通布圖、加奧、基達爾、桑、捷內、泰薩利特。

歷史

馬里 馬里
馬里原來是加納南部 尼日河 上游康加巴(今巴馬科南部)地區的一個小國,居民主要是馬林凱人(黑人曼丁哥族的一支),信仰伊斯蘭教。11世紀以前,曾隸屬於加納。加納衰落後,索索人一度強盛,馬里又被索索人征服。13世紀,馬里強盛起來。1235年,馬里王子松迪亞塔在人民的支持下,打敗索索人,隨後征服加納,建都於尼亞尼(康加巴附近),是為馬里王國。松迪亞塔注意發展生產,砍伐森林,擴大耕地,種植穀物和棉花,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所發展。馬里的糧食自給,棉織品行銷國外,黃金大量運往北非。生產發展,經濟繁榮,馬里國家日益強大起來。
曼薩·穆薩(1307—1332年或1312—1337年)統治時期,馬里國勢達於極盛。版圖西起大西洋,東至加奧,向北深入撒哈拉,占領著名的陶德尼產鹽區,向南直至赤道熱帶森林的邊緣,占領了加納未曾占有的產金區。馬里同北非各國進行頻繁的貿易,從北方輸入高級紡織品、服裝和馬匹;輸出食鹽、黃金和奴隸。馬里把整個蘇丹、摩洛哥和南部阿爾及利亞的黃金和鹽的貿易,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據14世紀中葉到達馬里的旅行家伊本· 巴圖 塔記載,馬里每年都有定期商隊去開羅,商隊的駱駝數量多達12000頭。埃及、馬格里布的阿拉伯商隊也到馬里來。隨著大規模貿易的發展,馬里帝國出現了一些繁榮的城市,重要的如廷巴克圖、瓦拉塔、 迭內 、加奧等。在廷巴克圖,有外國商人的專門住地,其規模之大,整整占據了一個街區。
馬里帝國,經濟繁榮,國家富強。1324—1326年,曼薩·穆薩率領龐大隊伍去麥加朝覲。隊前有500名手執金仗的奴隸開道,隊後有80頭駱駝,滿載黃金,聲勢浩大。曼薩·穆薩沿途施捨,慷慨大方,揮金如土。途經開羅時,他賞賜埃及官吏的黃金,竟然引起開羅黃金價格暴跌,可見所賜黃金數量之巨。從此,馬里富強之聲譽,遠揚歐洲。
曼薩·穆薩關心和鼓勵文化教育事業。他從國外請來許多穆斯林學者,修建王宮和清真寺,創辦學校,促進了馬里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廷巴克圖的桑科爾清真寺是著名的學術中心,桑科爾大學有數千名學生,其中有不少是歐洲白人留學生。埃及、摩洛哥的學者都應邀前來講學。圖書館藏有大量的圖書、文獻和資料。馬里君主尊重學者,對法官、醫生、詩人、教授和建築師等,都給予很高的禮遇。格拉納達的著名詩人兼建築家薩希利,對馬里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他的建築設計使馬里的建築藝術為之一新,開創了馬格里布風格的新時期。
馬里國王不僅富有,並且享有極大權威。他擁有一支10萬人的軍隊,包括1萬名的騎兵,在尼日河上還有水軍。馬里君主致力於集權統治,他親自向地方派遣行政長官,農村則由傳統的部落首領負責。各地藩屬都須對他效忠、納貢。因此,馬里君主有“曼薩”(意為“眾王之王”)的尊號。
馬里國家存在著大量的奴隸。在征服戰爭中,許多戰俘變為奴隸,奴隸買賣也很盛行。王室和大貴族都占有很多奴隸,金礦、苦役和家庭服役,廣泛使用奴隸勞動,奴隸也被用來充軍。被征服的部落,往往集體淪為“奴隸部落”。“奴隸部落”須向國王繳納貢賦,接受國王派來的官吏的監督。其實際地位,類似依附農奴。這說明馬里國家已出現了封建剝削關係。
馬里帝國主要是武力征服的的結果,內部存在許多彼此毫無聯繫或利益衝突的部落、集團、種族和階層,社會關係複雜,矛盾很多。14世紀末以後,馬里統治階級開始了爭奪王位的長期混戰,內部受壓迫的部落人民乘機自立,外族頻頻入侵,國勢日趨衰落。1546年,曾一度臣服於馬里的桑海人攻占了馬里首都,馬里被迫淪為偏安一隅的小國,勉強維持統治。17世紀中葉,終於被班巴拉人征服。盛極一時的馬里帝國終於滅亡了。

早期

馬里 馬里
早在石器時代,馬里就有了原始居民。進入鐵器時代,部落興起,並逐漸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國家。主要有位於今馬里西部的加納王國和上尼日河地區的馬里帝國。馬里原名蘇丹,歷史上曾是加納王國、 馬里帝國 、桑海帝國的中心地區。1591年,摩洛哥軍隊越過撒哈拉沙漠入侵,消滅了桑海帝國,在尼日河谷建立統治。在抗擊摩洛哥總督統治的鬥爭中,班巴拉人崛起,成為馬里中部地區的主人。1852年伊斯蘭教蒂賈尼耶教派領袖、西蘇丹哈里發哈吉·奧馬爾逐步征服了塞內加爾河及尼日河上游地區,建立起強大的圖庫洛爾帝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