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博物館

延邊博物館

延邊博物館始建於1960年,坐落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首府城市--延吉市,是一座集地方歷史和朝鮮族民族特色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館舍三經變遷,現館舍占地面積2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4570萬平方米,陳列面積達7200平方米。館藏文物達近1.5萬件,國家珍貴文物541件。館藏文物主要是以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和朝鮮族民俗文物組成。

基本信息

簡介

延邊博物館始建於1960年,坐落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首府城市--延吉市,是一座集地方歷史和朝鮮族民族特色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館
延邊博物館延邊博物館
舍三經變遷,現館舍占地面積2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4570萬平方米,陳列面積達7200平方米。館藏文物達近1.5萬件,國家珍貴文物500多件。館藏文物主要是以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和朝鮮族民俗文物組成。延邊博物館區域劃分科學、合理,功能完善,有藏品保管區、文物修復區、展覽區、觀眾互動區、公眾服務區、科研區、辦公區七大功能區域,基本陳列有朝鮮族民俗陳列、千秋正氣-朝鮮族革命鬥爭史陳列、延邊出土文物陳列共三大陳列,另外還有三個臨時展廳。延邊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傳統的民俗風情賦予了延邊博物館獨有的社會地位和民族特色,延邊博物館以精美的設計及豐富的內涵,生動展現了延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延邊博物館是全國地、縣級文明館,全國“百家重點博物館”,國家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黨史教育基地。2009年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2010年被評為州級文明單位,2011年被州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狀”。2015年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歷史來源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博物館暨延邊朝鮮族民俗博物館,建於1960年4月。座落於吉林省延吉市金達萊廣場西側,是延吉市的標誌性建築。1982年落成初具規模的館舍,2002年建成現代化的新館舍。建館40多年來,延邊博物館充分發揮文物藏品優勢,堅持“有效保護、合理利用、有機結合”的辦館方針,把藏品保護、科學管理和宣教功能有機結合,成為文物收藏、展示、教育、服務、科研、交流等功能齊全的綜合性博物館,為延邊州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

延邊博物館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其中,陳列室3500平方米,文物庫房700平方米。延邊博物館分為延邊古代史、朝鮮族民俗史,館藏文物10680件,其中,古代文物5744件,近現代革命文物1212件,朝鮮族民俗文物2801件,渤海文物1203件,包括國家級珍貴文物500件。近年來,延邊博物館利用一萬多件各類文物,舉辦過數十個固定展覽和一些臨時展覽。

文化傳統

延邊博物館延邊博物館
延邊博物館充分運用文物、資料和研究成果,向廣大人民民眾和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民族團結和民族文化教育等,為促進我州民族文化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延邊博物館建於1960年,是集延邊博物館、朝鮮族民俗博物館、延邊朝鮮族革命紀念館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同時也是向世人展示朝鮮族百年歷史的重要基地。現有館藏文物1萬兩千多件,其中古代文物5700多件、近現代文物1200多件,民俗文物2800多件,國家珍貴文物600多件。

這些年來,延邊博物館學術研究成果豐碩,先後在國際國內各級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400多篇,編輯出版《延邊文物簡編》、《延吉市文物志》等7本書,約160萬字;編寫了《可愛的延邊》、《朝鮮族歷史故事》、《延邊抗日史跡地研究》等書籍。作為全國百家重點博物館之一、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延邊博物館自建館以來,共舉辦陳列展覽、流動展覽、臨時性展覽120多次,把優秀文化和精神食糧送到人民民眾中,增進了各民族間的團結與友誼,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積極作用。此外,還向國內外遊客廣泛宣傳延邊朝鮮族的風土人情與民俗習慣,讓青少年進一步了解中國朝鮮族的抗日鬥爭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今後,延邊博物館將充分發揮收藏、研究、宣傳功能,把發展民族文化作為工作的主線,以民俗展覽、抗日鬥爭史展覽等為載體,創延邊民族文化精品,弘揚朝鮮族文化,為延邊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貢獻。

相關部門

延邊博物館延邊博物館
館內設有歷史考古部、近現代文物部、民俗文物部和文物藏品部。

歷史考古部

延邊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是延邊博物館下屬的主要業務部門,業務職能為:對延邊市區地下文物進行監管保護;對全市範圍內建設工地進行地下文物調查並對發現的遺址及墓葬進行搶救性清理髮掘;對社會上流散文物進行徵集和鑑定。對遺址進行保護和監管;配合國家重點工程進行考古工作。

近現代文物部

負責近現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文物的鑑定、徵集、保管、陳列展覽策劃和內容設計;
協調館藏文物資料庫建設工作;
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

民俗文物部

延邊博物館延邊博物館
負責民族民俗文物的鑑定、徵集、保管、陳列展覽策劃和內容設計;
協調館藏文物資料庫建設工作;
承擔相關的科學研究任務。

文物藏品部

負責館藏文物登錄和總賬建設管理,組織、指導館藏文物的建檔、建賬、建卡工作;
協調館藏文物資料庫建設工作;
組織協調館藏文物的鑑定與定級工作;
監督館藏文物的使用情況和保存狀況;
指導、檢查文物庫房和展廳文物的管理工作;
負責館藏文物的科學保護、保養、修復、裝裱工作,開展文物科學技術保護的研究工作。

館藏陳列

該館陳列展覽有“延邊古代歷史文物展覽”、“延邊人民革命鬥爭史陳列”、“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朝鮮族政治活動家──朱德海同志生平事跡展覽”。“延邊古代歷史文物展覽”展示自舊石器時期一直到清代的延邊地區歷史發展面貌,突出原始社會和唐代渤海國及金末東夏國時期的文物,既反映位於祖國東北邊疆的延邊地區歷代文化發展與中原文化的密切聯繫,又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延邊人民革命鬥爭史陳列”反映延邊各族人民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尤其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所進行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鬥爭,以及他們對於開發邊疆、建設邊疆、保衛邊疆做出的貢獻。

奚琴

延邊博物館奚琴
朝鮮族弓拉弦鳴樂器。古代又稱胡琴、稽(同奚)琴,亦稱奚胡鄉胡。歷史悠久、形制古樸。發音柔美,音色動聽。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

遠在古代,中原的漢族人民,把居住在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數民族統稱為胡,對他們所用的樂器、音樂以及服飾等,也都冠以胡字。《後漢書·五行志》中有:“靈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漢劉熙《釋名》載:“批把本出於胡中”之句,琵琶以出胡中,而名胡琴。唐初四川射洪大詩人陳子昂,曾以千金買一胡琴,即是琵琶,直至唐宋之時,對琵琶、忽雷等彈弦樂器,還稱之為胡琴

所以,胡琴是我國古代北方、西北方少數民族所用樂器的統稱,近代才作為奚琴類拉弦樂器的專稱。奚琴始於唐代。在宋代音樂理論家陳暘於公元1099年所著的《樂書》(卷一二八)中載有:“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鞀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兩弦軸的裝置方向與今日二胡相反,不用千斤。奚族在南北朝時稱庫莫奚,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的西拉木倫河流域,唐末之時,一部分奚人西徙媯州(今河北省懷來縣),別稱西奚,五代十國時,東、西奚漸與契丹人相融合。據陳暘所考,奚琴當為唐代末年我國北方西奚所用的一種樂器。它是在古代彈弦樂器弦鞀的基礎上衍變發展而成的,其演奏方法與軋箏相似,完全是受到唐初漢族軋箏的影響所致,不同之處是奚琴只有兩條琴弦,軋時竹片不在弦的上(外)面而處於兩弦之間。

歷史人物

延邊博物館楊靖宇
延邊的抗日武裝鬥爭是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開端,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爭取民族解放的大旗下,抗日烽火燃遍延邊大地。以延邊人民的優秀兒女組成的東北抗聯第二軍英勇善戰,令日寇聞風喪膽,成為東北抗日武裝的重要力量。在艱苦的抗日鬥爭歲月里,無數抗聯戰士壯烈犧牲、血染山河,延邊大地處處傳頌著先烈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抗聯名將楊靖宇、中國工農紅軍第75師參謀長楊林,東北抗聯第一路軍政委、副總司令魏拯民,抗聯第一路軍第二軍軍長王德泰,中共東滿特委書記董長榮、抗聯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總指揮陳翰章等優秀人物都曾在延邊留有戰鬥的足跡。延邊有近千處革命遺址,烈士紀念牌523座,革命烈士1.6萬餘人。只要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開發紅色旅遊,它將成為延邊重要的旅遊資源。

歷史事件

1939年8月,抗日聯軍曾在此與日軍激戰兩日,殲敵350餘人,是延邊境內抗聯殲敵最多的一次戰鬥。開發這一旅遊景點,可以推出“當一天抗聯戰士”系列活動,通過模擬槍戰遊戲、體驗抗聯戰士生活等活動吸引遊客。既滿足遊客好奇心,也激起遊客的民族尊嚴和愛國心。在各縣市通往長白山公路兩側的戰跡地還有敦化的寒蔥嶺大蒲柴河戰跡地,和龍的“漁浪村十三勇士”戰跡地等。

交通及注意事項

(圖)延邊博物館延邊博物館

開館時間:夏季8:30—16:30

位置:延吉市市區金達萊廣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