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策略

延遲策略

“延遲”概念最初是由alderson(1950)在《行銷效率和延遲原理》一文中引入的,他將延遲定義為一種行銷戰略,即將形式和特徵的變化儘可能向後推遲。這一概念在實踐中被廣泛運用於物流和配遲業務。消費品行業也在運用這一理念對顧客定單實施快速回響。

延遲策略產生的背景

在全球市場中,由於不同國家和地區客戶的 偏好、 語言、 環境以及所遵行的政府法規的不同,單一產品常常需要有多個型號和版本來各自滿足特定地區客戶的特定要求。例如,售往不同國家的計算機,其電源模件為適應當地 電壓、 頻率和插頭型式而會有所不同; 鍵盤和 說明書必須適合當地 語言;通訊產品由於支持它的通訊協定不同,也會有所差異。在有些情況下,一種產品的本地化版本的要求是由於政府干預而產生的。對於 運作管理人員而言,迎接這些存在於大多數產品中的、和大量產品種類相關的挑戰,日益迫切。

即使在同一地區,由於產品的不同功能和能力,一個 產品族也會有多個產品型號。這些不同型號的產品反映了不同市場區隔的不同需求,如商務、教育、個人或政府部門的不同需求。因此,在一個 產品族裡產品數量極其眾多並不少見。此外,隨著技術更新速度的加快,企業必須生產多個版本以應對不同的升級需求,這些因素都促成了對 大規模定製的迫切需要。

市場全球化、多樣化的 客戶需求和技術更新加速是產品種類激增的根本原因。這種“激增”帶來多重消極影響。首先,對預測者而言,預測多個版本的需求簡直就是天方夜潭。對於諸如計算機及其外設等高技術產品的預測錯誤常常超過400%。預測錯誤導致對一些版本的產品過多預測,而對另一些版本則過少預測,其結果就是一些產品 庫存過多而另一些則缺貨。其次。在保持一定的 客戶服務水平的高壓之下,許多 運作管理人員僅僅選擇了一種簡單方法預予以應對——盡其所能多存儲 產成品以備不時之需。由於技術更新相當迅猛,每年由於陳舊過時而核銷作廢的 庫存常以千萬甚至億元記。此外,由產品種類激增帶給運作的另一負面影響是,由於企業必須管理大量的產品供貨,需要有高額的 行政管理開支。產品供貨的高複雜度也意味著較高的 製造成本,這是由於需要有較專業化的工藝、 物料、準備轉換手段和 質量保證方法。同時,由於不同的產品需要有不同的現場支持 物料和技術,因而要保持有效的總體產品支持或高水準的客戶現場服務,將更加困難。

為了解決上述運作問題,企業投入大量資源以提高 供應鏈 效率。這些投資包括:建立可減少定理單處理信息延誤的信息網路;使用包括特殊運載工具的快速運輸手段;重新設廠以更接近客戶;使用更尖端的預測技術;建立複雜 供應鏈庫存管理系統;使用各種高效的 物料轉運和加工的工廠自動化設備。這些措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近些年來,我們看到一種趨勢在增多,即重新設計產品和工藝以使產品種類的負面影響得到改善。child等人(1991)發現, 製造成本的80%、質量的50%、加工時間的50%和業務複雜程度受到產品和工藝設計的影響。由此,一種“重新設計產品和工藝以使流程中形成多個產品的差異點儘可能向後延遲”的策略,即所謂“延遲”策略應運而生。換言之,“延遲”就是在 流程下游的某一點(差異點)之前,將不採用特定工藝使 在制品轉變成具體的 產成品。

產品激增一方面使 運作管理人員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壓力,另一方面 在產品和工藝設計,甚而在供應鏈設計中也蘊含巨大的機遇。實施恰當的延遲策略,可提升 供應鏈的柔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改進顧客服務水平。

概念、內容和類型

“延遲”概念最初是由alderson(1950)在<行銷效率和延遲原理>一文中引入的,他將延遲定義為一種行銷戰略,即將形式和特徵的變化儘可能向後推遲。這一概念在實踐中被廣泛運用於物流和配遲業務。消費品行業也在運用這一理念對顧客定單實施快速回響。例如,benetton公司存儲未染色的服裝,直到銷售季節開始,可獲得更多顧客偏好的信息後才開始染色。其它服裝企業,如生產滑雪裝的obermeyer公司也使用類似的策略。

實施的關鍵

延遲策略實施的關鍵———顧客需求切入點的定位

延遲策略延遲策略

在延遲策略中,我們把推式流程與拉式流程的分界點稱為顧客需求切入點(CODP:Customer Order Post-ponement Decoupling Point)。它是供應鏈中產品的生產從基於預測轉向回響客戶需求的轉折點。在上邊PC例子中,物流中心內進行的裝配業務便是CODP的起點,在PC裝配之前的業務流程為推式流程,而裝配流程及其之後的業務流程都始於回響客戶訂單,為拉式流程。在供應鏈中,CODP的定位是延遲策略成敗的關鍵,因為它直接影響到規模與變化的程度,若CODP過於偏向供應鏈的上游,那么通用化階段就無法產生相應的規模經濟;而反之,若CODP過於偏向供應鏈下游,差異化階段也無法獲得多樣化的優勢。 CODP處於裝配與發運之間,此時裝配及其上游的所有生產業務均已按通用化階段要求生產,產品已經被製造出來,顧客只能在其中選購,常見於日常生活用品、家用電器等產品生產模式中。

CODP處於加工與裝配之間,這是一種常見的定位,也是實現大規模定製最常用的手段,一般發生在ATO環境下,常見於汽車、個人計算機等產品生產中。

CODP處於原材料採購與零部件加工之間,一般發生在MTO方式中,常見於機械產品、一些軟體系統如ERP、MRP等產品生產中。

CODP處於設計與採購之間,顧客對產品的原材料、加工裝配工藝有特殊要求,常見於BTO方式中。

CODP處於設計階段之前,此時設計及其下游生產業務均按顧客的特定要求進行,一般發生在ETO方式中,常見於大型機電設備和船舶等產品的生產以及建築行業中。

因此,CODP的定位既要考慮到規模與變化的因素,還要結合具體產品結構與顧客需求的特點,在權衡利弊,綜合分析後,才能加以確定。

供應鏈環境下採用的延遲模式

(1)拉動式延遲

延遲策略延遲策略

現代生產存在兩個極端,一個是在建立庫存的環境下把產品存儲起來賣給消費者。由於生產是在顧客發出訂單之前就已經發生了,這種建立存貨的計畫完全是建立在預測基礎上的。另一個極端是,企業等顧客下訂單,然後運用訂單的完全特定的信息,啟動整個供應鏈流程來生產和配送產品。這樣就不可能生產出不恰當的產品,但是這是以顧客長時間的等待為代價的。大多數企業是在建立存貨的生產和按訂單生產之間的某一個點上進行運作的。一些供應鏈中,早期的步驟是在預測的基礎上進行的,然後生產出的中間產品被存儲起來。剩下的定製化步驟僅僅是在收到客戶訂單後才進行。根據預測生產的模式(推的模式)向根據訂單生產的模式(拉的模式)轉換的鄰接點常常被稱為是推拉邊界,或者說是去耦點。拉動式延遲就是要使去耦點儘早地在流程中出現。根據預測生產的步驟越少,則半成品的存貨量就越少,按照顧客訂單的確切要求而實施的步驟就會越多。通過這種方式,更多的流程步驟被延遲到了下了訂單之後。 成功地實施拉動式延遲策略,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因素:

延遲策略延遲策略

流程步驟必須是有次序的,這樣可以使較少的有差別的步驟(就是在產品結構中產生較少輸出端的步驟)出現在去耦點之前。較少的輸出連線埠使得預測更加容易、更加準確。為了使根據預測生產的流程有效地實施,準確的預測是關鍵性的因素。 去耦點後的流程步驟要能夠靈活而快速地實施。有效、快速的客戶反應是很重要的。在節省時間的壓力下,這些步驟能夠被精確地、符合質量標準地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精確地獲得訂單是根據訂單生產策略成功的關鍵因素。系統必須能夠記錄顧客的確切訂單(配置和規格)並且進行信息傳遞,從而開始進行這些流程生產。例如,作為一個主要的服裝製造商,過去Benetton在生產其產品的時候,往往先把紗線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然後把這些染好顏色的紗線編織成最終產品。顏色各異的服裝存貨的估計失誤導致代價昂貴的季末大減價。公司主席創造性地通過調換染色和編織這兩個過程來改變了供應鏈。現在,漂白的紗線先編織成各式各樣和型號,然後在季節流行顏色更加清楚的時候再將這些最終產品染色。Benetton 的例子說明了拉動式延遲是怎樣起作用的。染色和編織的互換不是將去耦點放在成行的毛線衫這一水平上,而是將去耦點移到了編織之後、染色之前。這種情況下,染色這一程式就是定製化,是按照根據訂單生產的模式進行的。

(2)物流式延遲

第二個延遲戰略之所以稱之為物流式延遲策略,是因為這種延遲是建立在改變定製化步驟發生地點基礎上的,要求重新設計供應鏈流程所包含的任務和模組,以便於定製化步驟可以在靠近顧客的下游進行。比如說,傳統的方法是所有的步驟都是在遠離消費者的工廠進行,而運用設計改變的方法可以使得那些下游的步驟在配送中心完成,通常用在地理位置上比較靠近主要的消費市場。事實上,有一些步驟是在零售和分銷渠道這些更加靠近消費者的地方進行的。最後,產品設計改變還能使得產品最終由消費者自己組裝成形成為可能。

為了確保物流式延遲戰略的成功實施,企業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來保證下游實施的定製化不會導致質量降低,並且保證下游位置有能力完成這些任務而不帶來成本和時間的額外增加,同時還要有獲得定製化所必須的零部件和模組的能力。另外,企業還要確保工程團隊能夠並且願意設計出產品和流程,來使得定製化步驟能被有效地推遲到下游位置。

延遲策略延遲策略

(3)結構式延遲

第三個延遲策略要求徹底改變產品結構,使用那些能夠使一些零部件和流程步驟標準化的設計。如果早期的步驟能夠標準化,使這些步驟產生的結果無差別,那么產生產品差異的點就會有效地得以推遲。我們稱之為結構式延遲,是因為延遲是通過產品結構形式的改變而得以實現的。 過去,在日本生產組裝的主機有兩種電源和保險絲裝置,一種是面向北美市場的110伏電壓的;另一種是面向歐洲市場的220伏電壓的。當時訂貨至交貨的時間很長,並且很難預測在北美和歐洲的需求量,這就可能導致一個洲的產品大量積壓,而另一個洲的產品又供貨不足出現脫銷。但是,如果重新設計一下主機,使之具有通用的電源和保險絲裝置,那么產品在送達最終客戶之前就不需要進行差異化設計。採用通用的電源裝置還有一個附加的好處,就是無論什麼時候,只要產品的供求不平衡,產品就可以順暢地由一個洲運往另一個洲。這樣,在日本的主機產量就是全球所需印表機數量的總和,而不用再像以前使用有差異的電源時那樣,需要預測 110伏和220伏的裸機應該各自生產多少。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結構式延遲的例子,電源和保險絲裝置被標準化了,從而改變了產品的結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