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革命遺址及紀念館

延安革命遺址及紀念館

成立於1950年7月1日,是中國解放後成立最早的革命歷史紀念館,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城西北延河之濱的王家坪。延安革命紀念館常設《延安革命》、《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兩個基本陳列,館藏文物34000多件、圖書13000餘冊、歷史照片18000餘幅、資料卷宗百餘冊,同時還管理革命遺址130處。現對外開放的有鳳凰山、楊家嶺、棗園、王家坪、南泥灣等五處遺址建築群。紀念館與眾多的遺址展覽一起,生動地再現了黨中央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領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歲月。

資料

延安革命遺址及紀念館 延安革命遺址及紀念館

場館名稱: 延安革命遺址及紀念館

場館位置: 陝西省延安市

關鍵字或主題詞: 中國 軍事機構 紀念館 革命遺址

輔助分類項: 軍事機構

基本信息

位於延安城北1公里處的王家坪。占地面積約7公頃,展出面積5500平方米。始建於1950年7月,是中國最早成立的革命紀念館之一。管理革命遺址100多處,收藏、保護中共中央在延安領導中國革命13年期間3萬餘件(幅)珍貴歷史照片、文物和資料。1996年9月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展廳前動工建設毛澤東塑像廣場,面積2.7萬平方米,廣場中央塑毛澤東銅像,高8.15米,總投資1000多萬元。延安革命紀念館是向廣大民眾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建館40多年來,累計接待中外觀眾1800多萬人次。

偉人故居 偉人故居

延安革命紀念館展出的大量珍貴革命文物、文獻和照片,主要介紹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領導中國人民英勇鬥爭的光輝歷史,那一件件簡樸的甚至簡陋的珍貴歷史遺物,仿佛無聲的歷史,向人們傾訴著它們曾經經歷過的崢嶸歲月。吃的是小米,用的是步槍,昏黃的油燈下依稀可見他們伏案工作的辛勞場景。

楊家嶺,位於延安城西北方,中共中央辦公廳所在地,歷史性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就是在楊家嶺的中央大禮堂召開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都曾在這裡居住過,在毛主席舊居院外的小石桌旁,毛主席會見了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棗園,一處風景秀麗的果園。園內果樹密密匝匝,環境幽雅寧靜。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張聞天、彭德懷曾分別居住在依山修建的上下兩排窯洞裡。在棗園,有毛主席為悼念張思德同志而發表的“為人民服務”講話的講話台,有為大生產運動而興修的長15公里的“幸福渠”。

館內建築

在延安市西北王家坪革命舊址西邊,該館創辦於1950年,是一座陳列展出革命文物,反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陝西地區革命鬥爭歷史的紀念館。

延安革命遺址及紀念館 延安革命遺址及紀念館

紀念館原址在鳳凰山麓,1973年重建新館。新館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使用面積4500平方米,其中陳列館由6個面積相等的展廳組成,展廳內部高大寬敞,采旋光性能良好。整個紀念館外觀樸素大方,結構緊湊,高大宏偉,具有傳統的民族風格。

延安革命紀念館展出的大量珍貴革命文物、文獻和照片,按歷史順序列了11個單元,主要介紹1937年10月至1948年3月將近12年間,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領導中國人民英勇鬥爭的光輝歷史;介紹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介紹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對研究中國革命史和陝西地區陝甘寧邊區革命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延安革命紀念館,位於延安市城西北方的王家坪。郭沫若題寫的“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匾牌懸掛在陳列大廳中央。

陳列館前廣場中央塑有毛澤東銅像一座,周圍植有名貴花草,兩側有由柏樹組成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八個大字。

陳列大廳里,展出“延安革命史”和“西北革命鬥爭簡史”運用聲光電等現代化陳列手法,以800餘幅照片及千件革命文物及雕塑、油畫、圖表、場景復原等展品形象、生動地再現了黨中央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領導中國革命的艱苦歲月。“延安革命史”分10個單元展出,1997年該陳列獲全國“十大精品陳列”提名獎。

補充

延安革命遺址及紀念館在陝西省延安市。1937~1947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所在地,陝甘寧邊區首府。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延安以後,在此召開過許多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制定了中國革命的正確路線和策略,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春,國民黨軍隊向陝甘寧邊區發動重點進攻, 3月18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動撤離延安。國民黨軍隊占領延安後,許多革命舊址遭到嚴重破壞。現存革命舊址 140多處。其中主要有鳳凰山、楊家嶺、棗園、王家坪、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等 5處。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山革命舊址

鳳凰山革命舊址位於市內鳳凰山腳下。1937年 1月至 1938年 11月中共中央、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部駐此。1938年11月20~21日,日本侵略軍的飛機轟炸延安,中共中央等大部建築遭到破壞,此後中共中央機關和領導遷往楊家嶺。舊址原有窯洞15孔,房屋50間,包括毛澤東舊居、朱德和周恩來舊居、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部舊址。毛澤東舊居為四孔石窯洞和九間小平房,分前後兩院,後院東邊 3孔窯洞相通,中間一孔開會、會客,右側一間是毛澤東的辦公室兼臥室,左側一間為書報室。西邊一孔外接半間平房,是警衛員住房。毛澤東在此寫下《實踐論》、《矛盾論》和《論持久戰》等著作。朱德舊居為一個小四合院,一排 3孔石窯洞,一進兩開。左起一孔是寢室,中間是會客室,右邊一孔是辦公室。周恩來也曾在這裡居住。總參謀部舊址為三孔石窯洞和14間房子組成的四合院。

楊家嶺革命舊址

楊家嶺革命舊址在城西北楊家嶺村,1938年11月至1947年 3月中共中央駐此。1939年中共中央在此依山修建了中央大禮堂、辦公廳大樓和石窯洞14孔,接石口土窯洞19孔、平房100多間,還在兩面山腰挖土窯洞100餘孔。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也在這裡居住、辦公。中央禮堂和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在溝南岸,為磚石砌築的二層小樓,分正廳、舞廳、休息室三部分,室內屋頂呈穹窿式。中央辦公廳大樓是一座磚木結構三層樓房,在主樓的二層和三層分別有一石拱橋和一木橋通向溝南岸住處。第一層西邊是會議室、飯廳,延安文藝座談會就在此召開;第二層是辦公室;第三層是中央政治局會議室。毛澤東舊居為 3孔接石口窯洞,他在此寫有《新民主主義論》、《整頓黨的作風》等著作。

棗園革命舊址

棗園革命舊址在城西北 8公里處,總面積約 5.3萬平方米,是1944年11月至1947年 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駐地。1941年開始修建,1943年竣工。共有窯洞20餘孔、磚瓦平房80餘間、小禮堂1座、水渠1條。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張聞天、彭德懷等先後在這裡居住、辦公。舊居均為磚、石窯洞和平房組成的院落。小禮堂是一座磚木結構丁字形平房,前部是餐廳,後部是會議室。中共中央曾在此召開許多重要會議。

王家坪革命舊址

王家坪革命舊址在市西北延河北岸王家坪村。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八路軍總司令部(後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駐此,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葉劍英曾在此居住。1939年修建,以後又進行擴建。分南北兩院,一般稱南院為總政治部,北院為司令部。舊址共有土窯洞 130餘孔,房屋210 間,石窯洞20孔。南院有軍委禮堂和毛澤東舊居,北院有軍委會議室和朱德、彭德懷舊居。會議室為 3間平房。中共代表同國民黨代表和美國大使曾在此舉行會談和簽字儀式。毛澤東舊居的臥室和辦公室為石窯洞,會客室是一間平房。他在此發表了《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等重要文章。

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

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位於城南關,是1937~1949年陝甘寧邊區政府的駐地。辦公用房於 1938 年開始修建,1939年建成。共建石窯洞50餘孔、平房 100餘間。窯洞依山而建,呈凹字形排列,共 3層。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銘住在 3層,其餘為各廳、局辦公室。舊址建築物大部分保存較好。

展覽

1950年成立延安革命紀念館,負責革命舊址的保護、維修和有關文物的徵集工作。1954年後陸續按原狀修復楊家嶺、鳳凰山、王家坪、棗園等處的革命舊址。1973年在王家坪建立紀念館新館。

館藏文物有 3.5萬多件,歷史照片5500多張,圖書資料 1.2萬餘冊。其中,一、二級文物有1700餘件,延安時期出版發行的報刊雜誌 100餘種。還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林伯渠的藏書、手跡石刻及辦公和生活用品。毛澤東長征時用過的手槍,轉戰陝北時騎的馬(已製成標本)為該館的獨藏。懷安詩社的詩畫原稿,也是珍貴的藏品。

該館展出面積3200平方米,展線長 400米,展出革命文物1300多件,歷史照片 200餘幅,還有圖表、油畫、雕塑、模型等輔助陳列展品,介紹了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以及黨中央在陝北13年的革命歷史。該館舉辦過“延安革命文物展覽”、“延安精神展覽”,並赴外地展出。

該館出版有《毛主席的故事》、《革命聖地延安》、《延安大生產運動》等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