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新村街道

延吉新村街道

延吉新村街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楊浦區中部,區號021,車牌號碼滬。 2018年12月29日,延吉新村街道被國家民委命名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延吉新村街道位於楊浦區中部。東以內江路、敦化路、安圖路為界,與長白新村街道相接;西以雙陽路為界,與控江路街道毗鄰;南沿周家嘴路與定海路、隆昌路街道相鄰;北隔走馬塘與五角場鎮,長白新村街道相望。1984年底,從長白街道分出,並劃入控江街道部分組建而成。面積2.04平方公里,社區戶籍人口約7.47萬人,外來人員1.1萬;老年人2.3萬人,占戶籍人口30.96%。街道辦事處在延吉中路77號。

歷史沿革

延吉新村街道 延吉新村街道

解放前,街境屬新市街區。解放後屬新市區。1952年改屬江灣區。地境曾先後屬虬江、五角場、黃長、楊家浜、馬橋5個鄉和10個辦事處。1956年劃歸楊浦區。1984年建立延吉新村街道辦事處。

地境原系偏僻鄉村,明代中葉始形成賈浜。之後有13個村落,散落在橫貫東西的9條河浜之間。境內鄉民,多以務農為生。從清乾隆期間開始於地境石家浜行醫的“王氏七代世醫”名聞遐邇。

民國11年(1922年)馬玉山路建成(北起沈家行鎮經盧家橋穿越地境西北角,南抵引翔港鎮)。位於地境一側的盧家橋南堍曾一度呈現繁榮景象。茶館、雜貨店、石灰行等店鋪出現,集市逐漸形成。八一三戰火蔓延,集市毀於一旦,自然村被燒毀。重建的自然村大都是簡房陋屋。

解放後,地境被劃為新辟住宅區,由農村向城市發展。

1952年,住宅建設起動。1953年在敦化路建成浦江機器廠等4家工廠的宿舍共1.2萬平方米(分別為磚木結構2層和3層樓新工房)。

1958年在東張家弄境地建成內江新村1.24萬平方米;在工廠宿舍之北拆除南溝橋的部分房舍,建成長白三村4.8萬平方米,大部為磚木結構三層樓新工房。以上共建工房7.21萬平方米。配套新建有控江路、內江路、靖宇東路、水豐路、安圖路和1所國小。

1959年以後,住宅建設緩慢。到1976年,18年中累計造房6.65萬平方米,都為混合結構5層樓。配套的有1所幼稚園、2所初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以及油醬雜貨、點心店、菜場門市部等少許商業網點。

1980年,市規劃為長白住宅小區。境內6個生產隊的全部土地被徵用。拆除許家宅等8個自然村,部分拆除范家宅等3個自然村。原有河浜,除與五角場交界的走馬塘外,全部填沒。從1977年到1987年共建成延吉一村到七村的居住小區,共建69.52萬平方米。長白居住區中高層住宅面積占總面積的38.5%。住宅設計新穎,房屋高低錯落,外型結構多變,各幢樓房外牆色彩各異,綠化與住宅同步竣工,公共配套建築5.98萬平方米,包括1所中學、2所國小、5所幼稚園、5所託兒所和文化館(含小劇場)、圖書館、街道醫院、公園以及品類齊全的商業網點。居住區中心,靖宇東路上的沿街鋪面長達530米,其中市第三百貨商店分店擁有6000多平方米鋪面,是一家融購物娛樂於一體,吃穿用功能齊全的大型商店。結合居住區的開發,拓寬延伸的道路有松花江路、靖宇東路、營口路、永吉北路、水豐路等6條。排置污水管、鋪設電纜、埋放煤氣管。1987年10月12日居住區全部交付使用。市長江澤民等參加建成慶功會,參觀新村,並題詞“建設配套齊全,設施完善,生活方便,環境優美的住宅區,為改善上海人民的居住條件而努力”。

行政區劃

延吉新村街道轄:敦化路、控江路645弄、控江七村、友誼新村、松花江路、舒蘭路、內江新村、長白三村、延吉一村、延吉二三村、延吉四村、延吉五、六村、延吉七村、控江東三村、控江西三村、控江五村、楊家浜17個居委會。

生態環境

延吉新村街道小區內各新村住宅樓前後遍植樹木花草,一村一風格,一地一景色。二、三村以紅花綠樹,遍植芳草為主。四村以春花為主。五村、六村以夏花為主。七村以秋、冬花為主。新村花園中有假山、雕塑、亭子、水池和小片林木。各街心花園與宅旁花木連成一片。綠化面積不斷擴大,形成了喬、灌、花、藤、草多層次結構。1990年綠化面積已擴大到21.39萬平方米,人均3.55平方米。環境安靜幽雅,是勞動人民休想的優美新村,被評為全國植樹造林先進單位。

長白小區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生活方便,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率先建成的面積在5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住宅區。住宅區綠化規範,硬軟體配套,管理養護工作措施落實。1990年由國家建設部確定為全國住宅管理試點單位之一。1992年評為全國文明住宅小區。

街道資源

1987年10月,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江澤民同志親臨延吉社區並題詞:建設配套齊全、設施完善、生活方便、環境優美的居住區,為改善上海人民的居住條件而努力。

轄區內有楊浦公園和延春公園,綠化總面積558316平方米,人均綠地約6.49平方米;交通便利,有20條公交路線41個公交站點,還有軌交8號線通過;文教資源豐富:有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學院和出版印刷專科學院、中學3所、職校1所,國小4所,特殊學校1所,幼稚園、託兒所9所,還有區科技館、區少科站、區體育活動中心、延吉圖書館等。生活便利:有1200多平方米的社區事務受理大廳和37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中心;有“小南京路”之稱的靖宇東路社區商業一條街;敦化路、楊家浜、永吉路三個集貿菜市場寬敞明亮、品種豐富,深得社區居民歡迎。

近兩年街道先後被評為全國社區教育示範街道、全國學習型家庭示範社區以及上海市平安家庭創建活動先進集體、上海市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上海市三八紅旗集體、上海市平安社區、上海市雙擁工作模範等10多項市級榮譽稱號。獲得上海市文明社區八連冠稱號,2012年成功創建國際安全社區。自2010年起,街道連續三年被區委區政府考核為優秀,被區委評為“敢於創新”先進集體。

經濟發展

延吉新村街道 延吉新村街道

街道圍繞區委、區政府下達的經濟指標,牢牢把握科學的發展觀,不斷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經過各方齊心協力的努力,取得較好的發展速度。2004年完成營業收入7.07億元,完成地方稅5034萬,新引進企業188家,註冊資金1.9億元,其中註冊資金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2家,提前1個月超額完成區委、區政府和街道黨工委年初確定的各項經濟指標。招商機制有新舉措。街道經濟在體制和機制上不斷創新,進一步探索具有延吉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辦事處新出台的《招商引資工作獎勵辦法》確定了引薦招商、委託招商和自主招商體制的權利和義務,延長了工作手臂,拓展了招商領域。我們通過中介招商和委託招商,既降低了招商成本,又規避了招商風險,實現了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效益。招商載體有新發展。在原有的三大園區基礎上,通過尋求新的合作夥伴,與市印刷三廠多方協商,建成了“印刷專業園區”,該園區已入駐企業50家,成為我街道園區建設中的又一個新的引資視窗。園區作為經濟發展的載體在開發中前進,在前進中發展,有效地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稅源。

設施建設

延吉新村街道 延吉新村街道

延吉新村街道是一個建成區,隨著新建小區的不斷凸現,區域內的建成小區就越顯得陳舊,各類生活設施也已經老化。為此黨工委、辦事處想方設法向區有關部門爭取,努力把有限的建設項目引到延吉地區來,有序、有力地推進舊房綜合整治和成套改造工作,使延吉的小區改造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勢頭。經過居委會、延吉物業、派出所、街道舊改辦的共同努力,內江一村完成4幢居民樓改造工作,並已經結構封頂;控江東、西三村二期7幢居民樓已經完工。控江五村也進場開工。舊房成套改造工程,使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條件有了改善。綜合整治工作基本完成。長白三村和117弄興宇街坊是街道列為綜合整治的小區,117弄興宇街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上半年已全面完成。長白三村小區綜合整治工作是上報市級的整治達標小區,又是市治安綜合治理達標小區,倍受市、區各級主管部門的重視。辦事處用於底層居民安裝標準防盜窗400扇,共投入拆違專項經費達30萬元,拆除各類居民違法建築513處(間)1492平方米,單位違法建築14處(間)475平方米。現拆違工作和整治工作都已基本完成。平改坡工程順利完成。延吉四村作為區政府平改坡綜合整治試點小區的方案推出後,街道辦事處積極呼應,在年初沒有經濟預算的情況下,籌措300萬元資金用於改善居民生活環境,而且還抽調了科級幹部負責配合此項實事的完成。共完成平改坡22幢8.6萬平方米,新建、改建道口房3間102平方米,建造封閉透視圍牆150米。此項工作於已通過市有關部門的竣工驗收。

民生保障

延吉新村街道 延吉新村街道

街道辦事處是區政府的派出機構,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實踐者,因此,我們密切關注和重視社區居民的生活保障、就業崗位開發、居家養老等急、難、愁問題,並盡最大的努力去解決、去改善,以贏得廣大居民對改革和發展的擁護和認同。積極推進再就業工作。為確保區勞動部門下達的各項指標,街道採取了有效措施,將促進就業同經濟發展相結合,將開發就業崗位與開發區域資源相結合,向發展要崗位,向資源要崗位,全面促進了就業工作的落實。我們組建了“衛生消毒服務社”、“居家養老服務社”、“助殘服務社”、“市容環境協管服務所”、“房屋協管服務社”、“煤氣安檢服務社”等,安排就業困難人員達100個崗位。啟動了非正規就業組織“延吉後勤服務社”,為社區新增就業崗位129個。通過全體幹部的努力,街道新增就業崗位2296個,完成全年指標的114.8%,在全區排名第三。社會救助落在實處,救助幫困4.3萬人次,金額達657萬元。為了落實社會保障,幫助困難群體緩解矛盾,街道採用了結對幫困、臨時幫困、定時幫困、慈善幫困的形式,構築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格線管理,切實保障了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同時我們還開展了公務員與困難民眾“手拉手、面對面、心貼心”的幫困結對活動,黨政領導與困難學生家庭結對助學,堅持每季度上門關心助學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狀況,從精神上、物質上予以幫助。後備幹部和社區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的志願者與因病致貧、因貧失學、因殘失業的人員開展助學助困活動,使公務員不斷增強民眾意識,進一步落實了聯繫民眾、宣傳民眾、幫助民眾的工作。

社會服務

延吉新村街道 延吉新村街道

各類服務設施不斷最佳化。街道始終把改善居民民眾的生活質量作為常抓不懈的工作來落實。努力挖潛、整合社區資源,緩解社區公共設施不足與9萬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休閒和生活需求的矛盾。在資金匱乏的情況下投資550萬元,用於建立黨員活動中心、社區教育中心、社區保障中心、社區事務受理中心和星光老年活動室。加強全民健身工程建設,對20個社區健身點和1個健身苑進行普查,共更新器材25件,整新器材47件。加強小區宣傳廊建設,在敦化、舒蘭等7個居委會建立10米宣傳廊,實現了社區兩廊向小區延伸全覆蓋的計畫。認真貫徹市民政局關於進一步深化居家養老服務的精神,勇於探索居家養老服務的新模式,為居家老人送去黨的關懷。街道成立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在社區中組織“4050”失業人員和協保人員74名參加市有關部門組織的居家養老服務崗位培訓,在取得居家養老服務上崗證後為社區老人提供生活保障和方便。同時對居家養老服務申請對象進行了經濟評估和身體評估,共落實了103名居家養老對象。這項工作不僅幫助了特困老人,使他們老有所靠,老有所幫,而且也解決了4050人員的再就業崗位,為他們體現人生價值搭建了平台。通過服務社的“愛心、熱心、細心、耐心”的服務,使社區中居家老人共享改革成果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