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縣泥河國小

廬江縣泥河國小

泥河國小建校迄今已九十周年,隨歷史變革曾用“廬江縣立第三高等學”、“沙溪國小”、“廬江縣泥河區中心國小”、“泥河鎮中心國小”等名。歷經動亂變遷,泥河國小的“滄海桑田”曾無人問津,幸逢盛世教育編志,僅以年大事為縱,興衰變改當橫,作簡志為考。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泥河國小 建校迄今已九十周年,隨歷史變革曾用“廬江縣立第三高等學”、“沙溪國小”、“廬江縣泥河區中心國小”、“泥河鎮中心國小”等名。歷經動亂變遷,泥河國小的“滄海桑田”曾無人問津,幸逢盛世教育編志,僅以年大事為縱,興衰變改當橫,作簡志為考。

泥河國小創辦於公元一九一四年,晚清舉人丁琢成,熱心辦教育,用私人登門拜訪、致電求助及公開勸募等方式向親朋摯友、當地商人紳士、社團及關心桑梓的教育名流,募捐辦學經費,將泥河鎮王家倉房改為校舍(現泥河中學校址),泥河國小在丁先生慘澹經營下奠基,始名“廬江縣立第三高等國小”,丁任校長。分三個班,高小一、二、三年級,初小一個班,又曰“國民班”。1939年學校分春、秋兩季招生,均有高小畢業生,開設高小四個班(五上、五下各一個班),初小兩個班(一、二複式,三、四複式),分為四、二學段。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泥河國小四、二分為制步入正軌共有六個班。1955年起,五、六年級開雙軌班。1956年,一至六年級都開雙軌班,1958年原校址讓泥河中學,國小遷至泥河社區南關胡家瓦屋前後(現校址),興建校舍728平方米。一至六年級全部雙軌,文革期間,學制縮短改為五年一貫雙軌制直至2000年。1980年以後,學生增至600人,教師40人。1992年以後,開設15~20個班不等,學生在800人至1000人之間,教師40人左右,2001年恢復六年制,現有學生850人,一、二年級三軌制,三、四、五年級四軌制,教師37人,學校占地面積17畝,校舍建築面積3500m2,教學設施較為齊全。

據《中共廬江縣黨史》記載:1929年下半年,中共黃泥河支部成立。1930年3月,中共黃泥河區委員會成立,機關設在黃泥河國小,書記王家盈。一九三○年七月在黃泥河國小召開中共六個區的黨代表會議,會上正式成立了中共廬江縣委員會。建立起黨的地方領導核心,縣委機關設在黃泥河國小。鄭中強同志任廬江縣委第一任書記。據《泥河區志》記載:1930年10月,共青團廬南區委成立,區委機關設在黃泥河國小。

新舊思想的鬥爭:泥河國小辦學初期開設了國語、數學、歷史、地理、體育、唱歌等課程,傳播新文化、新思想,與當時私塾里教的“四書”、“五經”針鋒相對。提倡講文明、禮貌,博得了社會上進步人士的支持,戰勝了守舊派。

國共兩黨爭奪教育陣地的鬥爭:一九二七年後,泥河國小教師胡延木、王家盈、鄭中強等同志,以教師職業為掩護,從事黨的地下鬥爭。國民黨黨員蔡昌德及宋道興等受當局委派來校主持校務,把持教育陣地進行反共宣傳,破壞革命組織,我黨地下工作者,發動師生罷課,揭露反對校長貪污教育經費的惡劣行徑,大滅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一九四七年,我游擊隊對敵鬥爭日益激烈,國民黨聯防隊為了盤踞泥河防地,強占校舍為大隊部並駐兵,停學一年半,後迫於各方壓力,國民軍隊退出學校。

復校工作:一九四九年二月,泥河全境解放,被迫離校的校長楊天一,教師吳蔭生、楊宏奎、洪澤民等先後歸校,共商復校工作,適逢熱心教育的革命前輩呂漢翔來泥河視政,大力支持復校,立即召開前校董事會成員會議,公推呂漢翔為名譽董事長和名譽校長,楊天一為校長。學校在呂的領導下,將原公學租部分收入交由學校催取,為復校後臨時辦公經費。呂、楊等聯名擬寫“勸募書”,設法勸募辦學經費。此時暫借泥西老倉庫復校上課。

學校現占地14500M2,校舍建築面積2940M2,電腦教室,圖書閱覽室等教學設施齊全。現有在校學生1487人,教職工60人。其中省級優秀教師一人、市級先進教師2人、市級教壇新星一人、市級骨幹教師3人、縣級青年教師教學大獎賽獲得者8人、縣級教學能手5人、縣級師德標兵一人、鎮級教學能手舉不勝舉。

學校始終堅持“科研活校,特色強校”的發展之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名列全鎮之首。近年來,有一批學生在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的徵文、演講等比賽中獲獎。2003年,被縣教育局評為先進單位。2004年,被確定為縣級農村示範國小。

校長寄語

給你一個空間,讓你自己往前進;

給你一個條件,讓你自己去鍛鍊;

給你一個問題,讓你自己去解答;

給你一個機遇,讓你自己去抓住;

給你一個衝突,讓你自己去討論;

給你一個權力,讓你自己去選擇;

給你一個題目,讓你自己去創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