廩餼

基本信息

廩餼(lǐn xì)
亦作“廩餼”。 1.舊指由公家供給的糧食之類的生活物資。《南史·蕭正德傳》:“敕所在給汝廩餼。” 唐 李渤 《喜弟淑再至為長歌》:“雖然廩餼各不一,就中總免拘常倫。”《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五回:“衛君是日竟不朝見,亦不復給廩餼。(齊)湣王甚愧,候至日昃餓甚,恐衛君圖己,與夷維數人,連夜逃去。”
2.指科舉時代由公家發給在學生員的膳食津貼。 唐 杜牧 《禮部尚書崔公行狀》:“復建立儒宮,置博士,設生徒,廩餼必具,頑惰必遷。”《元史·選舉志一》:“百官子弟之就學者,常不下二三百人,宜增其廩餼。”
3.泛指薪給。 鄭觀應 《盛世危言·銀行下》:“另舉在股董事十人,襄贊其成,重其事權,豐其廩餼。”
4.贈送給人糧食之類生活物資。 宋 王讜 《唐語林·豪爽》:“﹝李丞相﹞久之方省曰:‘故人也。’遂廩餼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