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馬山鄉

沿著大小石條鋪成的台階,我們來到了李萼樓莊園的正門。 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的李萼樓莊園,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 在李萼樓莊園大宅院,有三座最大的宅屋叫“三昆堂”,即德惠堂、光裕堂和敬修堂。

馬山鄉位於橫縣東部,鄉人民政府駐馬山街,距縣城40千米。轄17個村委會。年末總人口54160人。面積142平方千米,轄衛民社區居委會;南面、公平、六壯、新龍、克安、太寧、象旺、長塘、平安、小向、金石、雙橋、龍棉、汗橋、西竹、羅板16個村委會

馬山鄉-經濟建設

編輯本段
蜜梨該鄉最負盛名的農副產品是蜜梨果,有“蜜梨之鄉”的美稱,年產蜜梨2464噸,新鮮蜜梨和醃酸蜜梨遠銷區內外。竹編工藝是該鄉的傳統工藝,鄉鎮企業以竹編(年產值超2000萬元,創稅達100萬元,安排就業近萬人),澱粉(產量約3000噸,創稅40多萬元)、紅磚和木器(材)生產為支柱,其他產品生產加工類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活躍發展。2002年,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078萬元,財稅收入369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3950萬元,總收入6670萬元,農業總產值5224萬元,糧食總產量1618.6萬公斤。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93元。
橫縣馬山鄉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引導農民種植新品種大余甘果,讓這種千年野果變成增加農民收入的致富果。余甘果,又名牛甘果,是原產於亞熱帶地區的一種野生水果。余甘果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可作為生產保健食品的優質原料,具有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早在幾年前,余甘果種植就成為了馬山鄉山區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但近年來由於缺乏技術管理,農民種植的余甘果產量不高,價格偏低,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為此,該鎮因勢利導,經過考察和論證,引進新品種、新技術,計畫將馬山鄉的余甘果種植擴大到1萬畝,並引進余甘果嫁接苗,與公司簽訂技術和保價收購協定,走“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發展模式。據悉,余甘果每株可產果30至40公斤,每畝收入可達3000至4000元。目前,該鄉已種植新品種余甘果1500畝。

馬山鄉-文衛建設

編輯本段
城鄉清潔工程督查組馬山鄉積極探索城鄉清潔工程長效管理機制新路子,促進城鄉清潔工程不斷縱深發展。
該鄉成立了“城鄉清潔工程督查組”,組長由鄉黨委書記和鄉人民政府鄉長擔任,該督查組實行圩日八小時步行巡查。與此同時,各黨政班子成員對各自的責任區域,除了平時督查指導搞好環境衛生外,充分利用八小時以外的時間,深入街道、市場以及重點公路沿線步行巡查,一旦發現問題立即落實該責任區人員整改,促進了保潔工作持續進行。
為了提高保潔質量,該鄉將“五亂”整治的重點範圍劃分為九個責任區,由鄉直各單位分區負責,實行包乾負責制,各單位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各責任區同時都還有一個責任領導,分別由該鄉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擔任。
該鄉還充分利用數位相機等工具開展督查工作,把督查發現的問題拍成照片,形成感性材料,召集有關責任人觀看,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其責任區存在的問題的嚴重性,迅速組織整改。
通過建立城鄉清潔工程長效管理機制,該鄉的保潔工作得到有效堅持。

馬山鄉-黨政建設

編輯本段
黨政建設鄉鎮黨政領導班子成員與民眾朝夕相處,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落實者。鄉鎮黨政領導班子的選強配好與否,直接關係到黨和政府在人民民眾中的威信,影響到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影響到黨的執政基礎,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重大問題。筆者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出發,結合《黨政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的要求,對選配和管理、監督鄉鎮領導班子作一些思考。7月10日,全市鄉鎮黨政正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培訓班在市委黨校開班。來自全市各縣(市、區)的50名鄉鎮黨政正職參加培訓。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王新民出席開學典禮並講話。
王新民就如何更好地推進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講了四點意見:首先是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加強學習是工作的需要,是幹部成長的必然要求,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作為黨員幹部、作為黨和政府最基層的主要負責人,要學好黨章,學習科學發展觀,學習社會主義榮辱觀,學習“十一五”規劃,學習胡錦濤同志的“七一”講話。其次是圍繞主題,加快發展。新一屆鄉鎮黨委必須抓住發展這個主題,以發展促進鄉鎮各項工作全面上水平。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學習貫徹的自覺性;全面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內涵和戰略重點,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第三是轉變作風,求真務實。樹立和堅持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認真念好“真”、“實”、“新”三字經。第四是深入實際,聯繫民眾。密切聯繫民眾就是要切實做到尊重民權、順應民意、維護民利、贏得民心,在感情上貼近民眾,在工作上依靠民眾,在生活上關心民眾。
這次培訓的主要內容有《我市“三農”問題現狀及發展方向》、《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與黨風廉政建設》、《新農村建設視野下的農村公共財政》、《農村金融改革與創新》、《“一村一品”與新農村建設》等。參加這次培訓班的鄉鎮黨政正職,多數是今年以來新任職的同志,培訓為期一周,實行全封閉式管理。

馬山鄉-旅遊資源

編輯本段
李萼樓莊園李萼樓莊園全區少有,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2005年,李萼樓莊園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早就聽說橫縣馬山鄉李萼樓莊園,一直沒有機會參觀。近日,記者專程前往採訪,才了解到李萼樓莊園之所以出名,不僅在於它是橫縣境內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民宅,還在於它非凡的氣勢、精湛的建築工藝和栩栩如生的雕塑。
一磚一瓦盡顯奢華
當日,我們邀請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一同前往。李萼樓莊園位於馬山鄉汗橋村委西汗村。一路上,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陸彩紅介紹說,“李萼樓”並非莊園樓名,而是莊園的末代主人,原為新中國成立前的一個大地主。因人們對他較為熟悉,加上後期他僱人對莊園進行擴建,增建了幾座宅屋、花園和碉樓,使莊園更顯氣派,因而後人便將莊園稱為“李萼樓莊園”。
車行駛了一個多小時,來到西汗村已是下午4時多。犬吠雞鳴、炊煙繚繞,西汗村讓我們倍感親切。沿著村里彎彎曲曲的小巷,穿過汩汩流淌的溪水,我們來到了李萼樓莊園山腳下。
抬頭望去,李萼樓莊園依山勢而建,盤踞半山腰的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整體造型優美,立體感很強,既有西歐古雅城堡的美感,又具嶺南建築典型的風格。錯落有致的屋舍,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古樸莊重而不失磅礴之勢。
沿著大小石條鋪成的台階,我們來到了李萼樓莊園的正門。門前的階梯、門檻和門框均用石條或大理石砌成與裝飾,故稱“石大門”。正參觀時,宅院內一間房門突然“嘎吱”一聲打開,走出一位鬢髮斑白的老者。老人名叫李受欽,是李萼樓莊園李氏家族的後人。
老人介紹,當年其祖輩為了修建莊園,專門從上海等地請來工匠,選用上等材料,精工細作,歷經兩年才建成這座大宅院。宅院青磚黛瓦,牆體磚縫勾畫均勻,細小如線。據說初建之時,每塊磚均經人工磨研,稜角工整,四面平滑。就連砌階梯的石條,也是工匠花了半年多時間在廣東精心打磨後才運回來的。
李萼樓莊園的創始人是李萼樓的曾祖父李自超。李自超出身貧苦,但人窮志高,勤儉持家,漸有積蓄,後碰到三年大旱,附近村民賣田買糧,李自超就買下別人的田地,然後出租土地收谷,最多時收租穀物達6000擔。發家致富後,李自超就開始籌建莊園。
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的李萼樓莊園,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它由德惠堂、光裕堂、敬修堂、花園、碉樓等幾部分組成,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土改時,李萼樓莊園被沒收,分給部分貧農居住,現莊園內居住有4戶村民。
“三昆堂”建築之美
在李萼樓莊園大宅院,有三座最大的宅屋叫“三昆堂”,即德惠堂、光裕堂和敬修堂。它們是莊園所有建築中工藝最好、藝術價值最高的建築。
探訪“三昆堂”,首先進入光裕堂。光裕堂進深兩間,左右有耳房連線,中間為天井,前面有圍牆圍成一個小院,圍牆邊有小門相通。光裕堂屋脊雙鳳朝陽,飛檐斗拱,飄靈逸動。房屋前後檐板,飾以彩繪,並雕有飛禽走獸,人像花卉,栩栩如生。
在光裕堂的木桌上,靜靜地躺著一塊長匾,匾上刻著“貢元”兩個大字。牌匾是李自超的孫子李景蓮於道光十九年參加廣西鄉試中舉時所獲。西汗村文書李士海稱,這塊匾原本懸掛於光裕堂的大門之上,但在“文革”時遭到破壞,被拆了下來,且匾額上約有5厘米的木板受損,不知去向,以至匾上部分字跡無法看清。
穿過小門便是德惠堂。德惠堂是李景蓮的堂弟李景華的廳堂,建築模式與光裕堂一樣,檐牆上同樣雕塑有形象逼真的花草、小橋、牧童等圖案塑像,且層次分明,活靈活現。在德惠堂大門上方懸有一塊牌匾,其中“武魁”兩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據記載,此牌匾為道光十四年李景華參加廣西鄉試獲得武舉人時所立,上面還有兩廣總兵陳階平的題字。而在德惠堂門前,擺放有兩個鑽有孔的石砣。相傳,以前李景華每天清晨起床用木棍串起門前這對大石砣,以此習武練功。
敬修堂在德惠堂的東邊。在該宅院檐牆、院落圍牆、大門上方及內牆、屋脊、門窗上均有各種圖案,以及以田園風光、人物故事等為內容的壁畫和詩詞楹聯,這些圖案一詩一景、景文相配,清雅秀麗。
“三昆堂”東邊,是民國初年李萼樓擴建的幾棟宅屋,為上下兩層磚木結構,房屋東牆開有歐式窗台,給莊園增添了幾分洋氣。西邊是一個花園,園中原來建有亭台樓閣、雕柱畫廊、假山魚池,如今已被毀,只剩些殘垣斷柱,依稀可見當年容貌。
在莊園的東西兩側,分別聳立著兩座碉樓。碉樓分上下三層,各設數個圓形或方形的觀察孔和射擊台。碉樓居高臨下,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李萼樓莊園選址講究背靠大山,左右兩側各有兩座山形成屏障。李萼樓莊園就如坐在太師椅上的主人,前面村中民房瓦舍盡收眼底,若有風吹草動也不會逃過它的眼睛。
雕塑壁畫堪稱珍品
李萼樓莊園全景雕塑工藝是李萼樓莊園最為突出的藝術成就。通過橫縣電視台記者的攝像機鏡頭,我們看到莊園屋脊上,堆塑有博古、花鳥、靈芝、祥雲、山獸等雕像。雕花博古英姿錯落,繁縟有序;鵝鴨悠然獨步,引吭高歌;虎獅山獸威風凜凜,呼之欲出;石鶴松鹿構思精巧,惟妙惟肖。
院落圍牆上也雕有多層雕像,人像、鳥雀、梅竹、蛟龍、獸面,繁華富麗,尤其是山水田園圖,其構圖巧妙,層巒疊嶂,綠樹森然,流水潺潺,“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令觀者如置身其中,意味無窮。
除牆雕外,木雕在李萼樓莊園也大量使用。從屋頂的梁枋、挑首、檐板到廳堂、廂房的門窗、屏風,幾乎全是由精雕細鑿的木雕構成。木雕內容豐富,除了雕刻寶塔、鳥雀、虎獅、螃蟹、鳳凰等圖飾外,更多地涉及棋琴書畫、松竹梅蘭等內容,書香氣息濃郁。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木雕雕刻技法成熟,刀法細膩,一氣呵成,絲毫看不出刀痕停頓或修改的跡象。
壁畫也是李萼樓莊園藝術的主要成就。在宅院的內外牆體上,繪有豐富多彩的山水田園風光、人物故事壁畫,如耕讀圖、馬鹿圖、松鶴延年圖、牡丹鳳凰圖等,畫中的山水、人物、禽鳥、花草樹木融為一體,人與自然融洽相處,表現的淋漓盡致
李萼樓莊園的獨特魅力,不是花一兩個小時就能完全領略的,若配以專業人員細細講解、慢慢品味,遊人便可真正明白什麼叫做“流連忘返”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