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成立於1986年,是一個以植物保護學科研究為主的社會性公益科研機構,主要任務是以農業有害生物(包括病、蟲、草、鼠)和農藥為對象,研究和解決農業生產中植物保護的套用基礎和套用技術問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服務。

基本信息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九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九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

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成立於1986年,是一個以植物保護學科研究為主的社會性公益科研機構,主要任務是以農業有害生物(包括病、蟲、草、鼠)和農藥為對象,研究和解決農業生產中植物保護的套用基礎和套用技術問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服務。

機構設定

植保所下設5個研究室:
1、植物病理研究室
2、昆蟲與生物農藥研究室
3、微生物研究室
4、農藥研究室
5、廣西植物源農藥研究重點實驗室。

領導班子

曾濤曾濤

所 長:曾濤
書 記:韋善富
副所長:覃建林、楊朗、

科研力量

現有在職職工6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8人,高級職稱人員23人,中級職稱人員14人。現有博士7人,碩士15人。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人選1人、廣西突出貢獻專家2人,廣西“跨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選5人。現與華南農業大學、廣西大學等高等院校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有碩士研究生導師6人。
主要專家:
1、曾濤
2、黃思良
3、黃鳳寬
4、王助引
5、韓美麗
6、蔡健和

研究方向

本所目前承擔有國家“十五”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西科技攻關、廣西科學基金等40多項科研項目,包括農林重大病蟲防治技術、植物源農藥研究與開發、水稻抗病蟲品種篩選和選育(包括抗稻瘟病、白葉枯病、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等)、廣西特色經濟作物病蟲鑑定和防治技術(包括芒果、香蕉、龍眼、荔枝、羅漢果、菸草、茉莉花等作物)、害蟲抗藥性的研究與監測、農業雜草防除、新農藥田間藥效評價與推廣套用、農藥殘留分析與安全使用標準研究、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及安全性檢測、作物抗病蟲轉基因等研究。

技術力量

本所現有在職職工6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8人,高級職稱人員23人,中級職稱人員14人。現有博士7人,碩士15人。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人選1人、廣西突出貢獻專家2人,廣西“跨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選5人。現與華南農業大學、廣西大學等高等院校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有碩士研究生導師6人。
科研條件及設施:本所下設5個研究室,即植物病理研究室、昆蟲與生物農藥研究室、微生物研究室、農藥研究室和廣西植物源農藥研究重點實驗室。擁有5棟近6000M2的辦公實驗樓和近1000M2的溫室與網室,具有現代化儀器設備及先進的試驗設施。建立了4個經濟開發實體,即廣西農科植保實驗廠、廣西農科院植保所技術服務中心、廣西農科院植保所技術推廣中心、廣西農科院套用農藥技術服務部。現為國家農業部“新農藥大田藥效試驗”和“農藥殘留分析檢測試驗”的認證單位。是廣西崑蟲學會的掛靠單位。與國外許多國家和地區有著廣泛的業務聯繫。
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科研成果

近二十年來,本所共榮獲科技成果獎95項,其中國家級5項,省部級70項,廳局級20項。在國內外正式刊物發表論文600多篇,出版科技著作30多部,共300多萬字。2003年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4項。在“七五”和“八五”期間在農業部組織的對全國一千多個農業科研機構綜合評估中名列第46位和106位,居廣西之首。1994年被廣西科委授予“振興科技先進單位”稱號。所屬廣西植物源農藥研究重點實驗室2004年獲廣西科技廳授予“科技創新金源單位”榮譽稱號。全所累計創社會經濟效益超過30億元。

獲獎項目

1996年~2000年,該所取得科技成果31項,獲獎成果10項,其中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4項,自治區農業廳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自治區農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在國內外刊物上正式發表科研論文62篇,編寫出版科技著作16部。
褐稻虱生物型的監測和控制對策研究 該項目根據害蟲生物型對含不同抗性基因的寄主品種具有不同的致害力,某一生物型隨品種變化又可逐漸適應而變為另一生物型的原理,建立了準確簡便的監測方法,測定了我國11個省、市、自治區18個代表點的褐稻虱計有1型、2型和孟加拉型,且以2型為優勢種群,還測定發現了越南九龍江型的致害力最強。觀察分析了生物2型的變化趨勢,鑑定出9個抗2型的優良品種供推廣套用。還從廣西野生稻和國際抗褐稻虱圃中發掘224個具有廣譜抗性的材料和品種,可用於培育抗蟲品種。這些結果在國內均為首次報導。1995年經自治區科委組織鑑定,該項成果達到國際同類先進水平。成果套用於生產,累計創經濟效益1.2億元。該成果獲1996年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獲1999年自治區重獎研製推廣科技成果有功人員(農業)三等獎,獎金10萬元。
菸草氣候斑病的發生及防治研究 該研究採用物理和化學方法製造O3和SO2進行人工模擬熏苗試驗證明,O3和SO2傷害菸草葉片的症狀明顯不同,只有O3人工模擬熏苗造成的症狀才與田間菸草氣候斑症狀一致,明確了菸草氣候斑病系O3並非SO2為主的大氣污染所致,進一步澄清了國內兩種不同的見解。測定了O3傷害煙株葉片的一個新類型,這是國內外的新發現,命名為塵灰型。該研究發現了11個抗或較抗病的品種,篩選出防治效果良好的藥劑,提出了一套此病的綜合防治措施,這些成果,在生產上都得到了套用,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97年經自治區科委組織鑑定,該成果達到國內同類領先水平。獲1998年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
甘蔗病蟲草鼠及其天敵的調查和圖譜編繪 該項目對廣西甘蔗有害有益生物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基本查清了廣西甘蔗的病蟲草鼠及其天敵的種類,共查出有害和有益生物628種。發現昆蟲新種3個,甘蔗害蟲新記錄14種,廣西甘蔗有害生物新記錄140種,廣西甘蔗有益生物新記錄100多種。並確定了影響甘蔗生產的病蟲草鼠的優勢種、地理分布,還對主要害蟲的發生規律、防治方法進行了觀察記載和試驗示範,提出了綜合防治策略,編繪了一本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的彩色圖志。1994年通過自治區農業廳組織的技術鑑定,成果達到國內同類先進水平。獲1999年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