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1928 年廣西大學建校, 1938 年廣西大學創建電機工程系。學院現有教職工108人,博士研究生導師1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0多人。教授22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共40多人,專任教師88人。具有博士學位者30餘人,碩士學位和研究生學歷的36人。 學院現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一支結構合理的教學、科研梯隊正在形成。學院還承擔著國家“西電東送”關鍵技術的研究。爭取創建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國家重點學科。 風雨七十餘載,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為國家培養了各種層次的人才15000餘名。源生八桂,電耀南疆,為我國電力事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歷史概況

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1928 年廣西大學建校, 1938 年廣西大學創建電機工程系。院長李運華兼任系主任。裘獻尊教授、杭維翰教授也應聘到系任教,設電訊和電力兩個本科專業。

1939年8月,廣西大學由省立改為國立廣西大學,馬君武校長改訂西大組織大綱,李運華為教務長,裘獻尊教授出任電機系主任。

1944年夏,日寇南侵,長沙、衡陽相繼淪陷,廣西告急,西大提前放假疏散。九月,學校遷至融縣。十一月,柳州進入戰時狀態,學校再遷至貴州榕江。

1945年9月,日本法西斯投降,西大由貴州榕江遷回廣西,暫棲柳州鷓鴣江。

1946年春,由學生髮起“返梧運動”,遷回梧州蝴蝶山。九月再遷回桂林,校本部設在將軍橋。一九四六、一九四七、一九四八和一九四九年,電機系畢業生分別為24人、36人、39人和48人。

1949年,幾經輾轉,廣西大學電機工程系已成為南方實力最強,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電機院系之一。

1953 年,國家根據蘇聯高等教育模式,進行院系調整,廣西大學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一度停辦,廣西大學電機工程系併入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

1957年,國務院決定改廣西省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1958 年,國務院同意在廣西南寧恢復重建廣西大學,從華中工學院調回原廣西大學電機工程系部分教授教師,重新開辦電機系,同年開設有電機與電器、發電與配電 2 個本科專業。

1977 年,設發電廠與電力系統、工業企業自動化 2 個本科專業。

1979 年,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開始招收 碩士研究生

1984 年,工業自動化專業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1990 年,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和工業自動化專業同時獲碩士學位授予權。

1996 年 10 月,廣西大學通過國家“ 211 工程”部門預審,電氣工程學科成為自治區級重點建設學科,電氣工程系改名為電氣工程學院。

2003年學校獲得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博士點

2008年為充分適應社會需求及科研發展,學院集中力量只開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兩個專業。

2009學院獲得電氣工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2010 由韋化教授帶領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教學團隊評為 國家級教學團隊

2011年學院獲得“電氣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所涵蓋的各方向自動獲得博士授權資格。

七十多年來,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為社會培養了各種層次的人才約15000餘名。

師資設備

學院現有電力系統最最佳化與節能技術重點實驗室、電力系統仿真及過電壓實驗室和計算機監控實驗室3個 自治區重點實驗室,1個廣西高校人才小高地——運籌學與最最佳化控制創新團隊,廣西自治區理工中心--IPSO(電力系統最最佳化)研究所,1個自動化研究所、1個防雷技術研究室。電工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3個基礎實驗室,2 個實驗中心:電氣工程與控制實驗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下設立 12 個功能實驗室。1個電工實習基地,1個研究生培養基地,13個校外實習基地。有中高級計算機技能、中高級電工培訓、自動化系統工程師等 3 個資格認證培訓中心。實驗室面積近8000平方米,設備儀器固定資產額3400萬元。各個專業的教學實驗設施齊備:電力系統仿真實驗室配備有國際上先進的SUN-Ultra-60工作站和20台高檔微機和仿真終端,該實驗室在國內高校中第一個擁有世界先進的RTDS數字仿真設備;計算機監控實驗室建立有小型集散控制系統;計算機實驗室擁有各種微機200多台;高壓實驗室裝備有進口的100萬伏衝擊電壓發生器等設備;圖書資料室有中外文期刊、資料、工具書5千多種,2.6萬冊;創作實驗室則是專門為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建立的開放性實驗室。

學位狀況

學位點

一級學科博士點二級學科碩士點專業學位碩士點高校碩士
電氣工程電機與電器電氣工程(工程碩士)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二級學科博士點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控制工程(工程碩士)
電機與電器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工業工程(工程碩士)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複雜系統控制與最佳化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電力裝備與智慧型信息技術
複雜系統控制與最佳化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電力裝備與智慧型信息技術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一級學科碩士點系統工程
電氣工程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
控制科學與工程導航、制導與控制
管理科學與工程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

一級學科博士點

電氣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

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工理論與新技術、複雜系統控制與最佳化、電力裝備與智慧型信息技術

一級學科碩士點

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點

電機與電器、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高電壓與絕緣技術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複雜系統控制與最佳化 、電力裝備與智慧型信息技術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系統工程、 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 、導航、制導與控制 、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

工程碩士點

電氣工程、控制工程、工業工程

高校教師碩士點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本科專業

1、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該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而且所屬學科是廣西省級重點學科。擁有電氣工程博士後流動站,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包括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機與電器、電工理論與新技術五個二級學科博士點),電氣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包括電氣工程一級學科所有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以及電氣工程專業學位碩士點,擁有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國家級教學團隊。

2、自動化

該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省級優質專業。擁有複雜系統控制與最佳化、電力裝備與智慧型信息技術兩個博士點。“控制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及下屬二級學科碩士點。

3、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專業

4、電力工程與管理

教育部的學科評估排名

電氣工程23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18

控制科學與工程45

學院現狀

學院現有各類在校生4300多人,在校博士生38名,全日制碩士生300多人;在職碩士生200多人。全日制本科生1200多人,繼續教育學歷生2700人。學院按照“寬專業、厚基礎、強適應、高素質”的要求,深化教學改革,根據科技發展和社會需求,拓寬專業口徑,實行模組化教學,更新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注重實踐,強化工程素質的培養,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都有較大提高,有多項教學成果獲得教育部和教育廳的獎勵;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在“挑戰杯”、電子設計、數學建模以及文化體育等各種競賽中屢創佳績。

十一五期間,我院共承擔各級教學改革項目13項,獲得了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3項,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10項 。承擔科研項目133項,其中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省部級項目共48項,獲廣西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國家專利15項,成果推廣套用30餘項。共發表學術論文57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175篇。

七十多年來年來,電氣工程學院培養了各種層次的人才15000多名,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嚴謹刻苦是學院的治學宗旨,一屆屆的畢業生繼承了學院傳統精神。他們當中,有的為了民族獨立和祖國解放出生入死,而更多的人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他們當中,有專家學者,有黨政領導,有實業家、企業家,也有更多奔赴於電力行業及製造業的學子。越來越多的電氣學子已經成為祖國電氣化自動化事業的棟樑之材,成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尤其是廣西經濟建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骨幹力量。

歷史沿革

七十多年來,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為社會培養了各種層次的人才約15000名。

1938年9月,廣西大學理工學院(校址在梧州)創建電機工程學系(簡稱電機系),院長李運華教授兼任系主任。設電訊和電力兩個本科專業(當時稱組),學制四年。由於累遭侵華日軍轟炸,梧州校址受嚴重破壞,同年十月學院遷至桂林郊區大埠鄉。隨後再由大埠鄉遷回校本部西林公院內。

1944年夏,日寇南侵,長沙、衡陽相繼淪陷,廣西告急,西大提前放假疏散。九月,學校遷至融縣。十一月,柳州進入戰時狀態,學校再遷至貴州榕江。

1945年9月,西大由榕江遷回廣西,暫棲柳州鷓鴣江。

1950年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後,下半年校內作了院系調整,陳泰楷教授出任電機系主任。

1952年春,全國工科院校長會議決定進行全國性院系調整並相繼執行。1953年8月,廣西大學電機系併入華中工學院(校址在武昌)。全系學生和圖書、儀器設備和大部分的教師都合併去華中工學院。當時的陳泰楷、杭維翰、梁鴻飛、葉朗等教授也隨去華中工學院執教。另有部分教師調到華南工學院、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長沙中南土建學院(後為湖南大學)、中南礦冶學院、哈爾濱軍工學院等。電機系建系至此,風風雨雨十五年,歷經滄桑,總共培養了學生511人。在民族危難的年代中,電機系仍能不斷發展壯大,辦學條件不斷得到完善,雖不能與今日情況同日而語,但在當時國內亦堪稱上乘。教員治學嚴謹,學生勤奮好學,教學質量頗高,十五年來,電機係為國家民族的興亡及後來為新中國的建設培養造就了許多寶貴的人才。

1953年院系調整後,廣西當時便不再有綜合性的大學,這對廣西的建設和發展非常不利。經過自治區領導向中央請示和積極的準備,經國務院批准,1958年在南寧重建了廣西大學,電機系再次獲得新生。重建的電機系叫電力工程系(簡稱電力系)。她和原西大的電機系一脈相承,系主任是從華中工學院調回的杭維翰教授。此外,葉朗教授(當時為副教授)、唐興祚教授(當時為講師)也都是從華中工學院請調回來的,還有留學英國的王發慶教授等;另有一部分教師由清華大學、華中工學院、西安交大、浙江大學等國內高校分配來的優秀畢業生充實,其中黃克祥同志後來擔任廣西大學副校長。

復系初時設發電廠電力網及電力系統(簡稱發配電)和電機與電器製造兩個本科專業。1958年秋共招生110人。1959年和1960年分別招生135人和172人。1961年和1962年,國家處於暫時困難時期,一度停止招生。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1963年又恢復招生,隨後三年分別招生41人、41人和69人。1964年9月,電力系與機械系合併為機電系,由杭維翰教授任系主任。文革期間有幾年學校處於癱瘓狀態,再次停止招生。一九七一年恢復招生,從工農兵中選拔招收大學普通班學員,學制為三年和三年半,同時增設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

1974年春,機電系又分為機械系和電力系。電力系設發電廠電力網及電力系統和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一九七一至一九七六年,共招收了六屆大學普通班學員。

1977年恢復大學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制度。入學新生文化基礎比較整齊,課程大幅度更新了內容,特別是滲透了計算機在各方面的套用,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由於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發配電專業的教學計畫中自動化的內容不斷增加和突出。

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乘著科教興國、尊師重教之春風,電氣人發揚優良辦學傳統,抓住機遇,努力進取,使學院的發展邁上一個個新的台階。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唐興祚教授成為當時的電力系的第一位碩士生導師。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一九八四年也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第一位碩士生導師是王維亞博士。一九九零年,上述兩專業同時獲得了碩士學位授予權。一九九四年起開設了在職研究生班,一九九七年起開設了在職碩士學位班,開始用多種形式培養高層次的人才。

1981年,發配電專業更名為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對各層次人才需求量大增。為適應這一需求,電力系從1982年起開始招收成人學歷教育學員。

1987年,為便於在國內、外交往,經區教委批准,電力系改為電氣工程系。為適應電子科學和計算機技術發展的需要,一九八八年電氣工程系創辦了計算機套用專業,。根據學校專業調整的要求,該專業於一九九三年四月合併到新組建的計算機科學系。化工系的生產過程自動化專業(本科)從一九九三年六月合併到電氣工程系,並在一九九五年與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合併成工業自動化專業。。

1989年設立了成人教育部,負責成人教育的招生和管理工作,促進了成人教育的進一步發展。1989年和一九九零年舉辦了二期專業證書班(電機專業和機電一體化專業)。1989年起,開始招收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專科函授班。1996年開始增辦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本科函授班,1998年開始招收工業自動化專業函授班。1993年開辦了成人非學歷教育的大專助考班,設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和工業自動化兩個專業,1995年合併為電氣工程專業(設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和工業自動化兩個方向)。1994年增辦計算機套用專業大專自考班。

1993年,在計算機套用教研室和計算機套用專業合併到計算機科學系後,為確保計算機教學的需要,成立了計算機教研室。1994年,出於設備和人力資源共享的考慮,由所有實驗室及其人員組建成立獨立的實驗教研室,實驗室不再隸屬於其它教研室。

1996年10月5日,廣西大學通過了“211工程”部門預審,廣西大學進入了國家面向二十一世紀重點建設的一百所大學的行列,電氣工程學科(包括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電機電器及其控制、電力電子等主幹學科)同時成為學校十二個自治區級重點建設的學科之一,王輯祥教授為學科帶頭人。同年底,廣西區黨委和人民政府決定將廣西大學與廣西農業大學合併,成立新的廣西大學。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學校作了重大的機構調整,1997年3月,通過對原有系的合併和改建,成立了17個二級學院。電氣工程系在原有基礎上改建成電氣工程學院,電氣工程系黨總支也同時改建為電氣工程學院黨委。呂祖沛教授任院長,顏卓勝副教授任黨委書記。

1997年7月,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廣西大學的“211工程”建設項目立項,學校“211工程”開始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作為自治區重點建設的學科之一,電氣工程學科將投入500百萬元的建設經費,第一期100萬元於一九九八年八月到位,用於建設電力系統仿真實驗室和計算機監控實驗室。

學院成立後,學院內部的機構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學院下設兩個系電力工程系和自動化系。1997年10月,原廣西農業大學的電工及電子教研室合併到學院的電工學教研室。1998年4月,原電工基礎教研室、電子學教研室和電機教研室合併成立電工技術教研室。至此,學院的機構設定為:學院下屬有行政辦公室、教學辦公室、學生工作組、資料室、成人教學部;設兩個系棗電力工程系統工程系和自動化系;南寧市西達電氣開發公司。

從1938年廣西大學電機系創建,到後來的電力系、電氣工程系,電氣工程學院在風風雨雨之中已經走過了六十年。

六十年來,特別是1958年學校重建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歷屆校友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下,重建的電氣工程學院歷經風雨,得到了迅速發展。全院現有實驗室18個,辦公室及實驗室面積近七千平方米,設備儀器固定資產額一千多萬元。各個專業的教學實驗手段基本齊備。計算機室擁有各種微機、終端50多台;高壓實驗室裝備有進口的100萬伏衝擊電壓發生器等設備;即將建成的電力系統仿真實驗室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系資料室有各種中外文期刊、資料、工具書5千多種,2.6萬冊。一九九七年學院自籌經費創建了擁有40多台全新高配置電腦的創新電腦室,可為師生和面向社會提供優質的上機、培訓服務。

學院近幾年來在教學和科研這兩方面均取得了較大進展。在教學方面,面向二十一世紀,按照“寬專業、厚基礎、強適應、高素質”的要求,深入進行教學改革,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有多項教學成果獲得了教育部和區教委的獎勵,培養出的人才深受社會各界歡迎。在科研方面,面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套用研究和理論研究相結合,縱向和橫向並舉,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學院共承擔縱向、橫向項目100多項,科研經費500多萬元,獲省部級獎勵23項,出版專著8部,發表論文300多篇。

為了加快學院的建設和發展,使學院的教學科研能跟上國內國際的發展步伐,學院從八十年代開始注意和不斷加強對外交流和合作。先後派出高中級訪問學者十幾人赴歐、美、澳州各國從事中、短期科研工作。派出公費或自費留學教師14人,有7位獲博士學位。同學院建立有科技學術交流或合作研究關係的國外大學,包括前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大學和馬里堡大學、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學院、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日本廣島大學和悉尼理工大學等。在國內,同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湖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澳門大學和台灣成功大學等都有密切的來往和合作研究關係。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的盧強教授,美國Alfred大學教授唐建新博士,浙江大學韓禎祥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陳德樹教授等現是(或曾是)學院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世界著名的自動控制專家邁索爾教授曾兩次來系講學和交流,並應聘為我院名譽教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