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展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展,2012年4月28日晚在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廣場舉行。

成果展開幕式

2012年4月28日晚,2012年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展在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廣場舉行
開幕式分為四個環節,首先由中山市文廣新局局長鄭集思致辭,接著由活動指導單位、活動組委會向承辦、協辦單位贈送紀念品,然後是簡短而隆重的剪彩儀式,最後是非遺項目展演,我市長洲醉龍、三角麒麟舞、鹹水歌、沙溪金龍舞、醒獅等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紛紛登台亮相,現場氣氛熱烈。尤為難得的是,傍晚時分,天下起了大雨,為開幕式的舉行增添一些不確定因素。但是在活動正式開始前半個鐘頭左右,雨奇蹟般地停了,活動才得以如期舉行。 
據悉,本屆成果展,省文化廳組織了40個國家級或省級非遺項目齊聚中山,它們將以實物展示、圖片展覽、代表性傳承人現場製作等多種形式集中展示廣東非遺的精髓,為”五一”假期的中山,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論壇

2012年4月29日上午,由廣東省文化廳指導,中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協辦,中山市文化館、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2012年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論壇在市文化館隆重舉行,這也是2012年廣東省(中山)文化消費節的重要活動之一。國家文化部非遺司巡視員屈盛瑞、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張梅等國家文化部、省文化廳、省文化館相關領導,劉魁立、祁慶富、徐藝乙、柳長華、楊明敬、劉曉春等專家,以及來自全省各市的非遺保護代表共50餘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參展項目介紹

此次消費節提高辦展規格,引入廣東省非遺展示項目創歷史新高,組織了40個國家級、省級的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銷,為中山市民,以及珠三角地區乃至省港澳地區的遊客展現嶺南珍寶。包括廣州的廣彩瓷燒制技藝、核雕,汕頭的內畫和太安堂中藥文化,佛山的彩燈、剪紙、石灣陶塑技藝,河源的客家娘酒釀製技藝,江門的新會葵藝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新會陳皮,潮州的潮繡、大吳泥塑潮州抽紗刺繡,陽江的漆器、陽江風箏,惠州的羅浮山百草油,肇慶的裹蒸製作技藝,揭陽市的醬油釀造技藝、貴政山茶葉陶罐製作技藝、普寧豆醬製作技藝、老香櫞(佛手瓜)製作技藝,以及中山本地的咀香園杏仁餅、黃圃腊味、沙溪涼茶、隆都飲食、菊花飲食等傳統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將薈萃一堂,以實物展示、圖片展覽、代表性傳承人現場製作、產品銷售等形式,全面展示嶺南傳統文化的魅力。

新會葵藝

新會是著名葵鄉,晉代起就以葵葉加工葵扇銷售,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
從明清至改革開放以前,葵業曾是新會的一大支柱行業,興盛期年產上億柄葵扇。據縣誌記載,明清兩代新會葵扇被列為貢品。火畫扇始於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4);織扇於1911年首創;竹籜畫扇1915年參展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並獲得金獎。新會葵藝於1988年參加巴黎法共節民間工藝博覽會現場烙畫表演;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參加北京中國非遺傳統技藝大展;2010年參加上海世博會“廣東周”現場展演;同年參加國家文化部在山東省舉辦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展演。2011年參加文化部舉辦的“春雨工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廣東省非遺項目寧夏行展示活動。 
新會葵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白沙茅筆製作技藝源於新會,為明代廣東理學家、詩人和書法家陳獻章(陳白沙)首創。白沙茅龍筆是以新會圭峰茅草為主要材料,經採摘、剪裁、錘曬、浸泡、刮青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是傳統手工製作的典範,是以植物纖維創新制筆的傑出代表。 
茅龍筆作字古趣,由於沒有筆鋒,筆劃中留有空隙,形成其它書法難有的“飛白”,筆畫頓挫、拙重,別具一格,深得書畫界的喜愛,國內外不少書畫家不遠千里來新會找“茅龍”,以試其妙。 
茅龍筆現有單支裝、三支套裝、九支套裝,分一到七言、小號、特大等品質,並配有高級禮盒裝,是廣東名牌產品。新會“茅龍軒”設有茅龍書畫藝術陳列室、制筆文化博物館。茅龍筆榮獲首屆民間工藝精品優秀獎、茅龍國畫用筆獲銅獎。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潮 繡

潮州刺繡始於唐代。現在能見到的最早潮繡品是潮州開元寺內的裝飾品及佛像。明清以後,潮繡品廣泛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 
新中國成立後,潮州刺繡工藝得到長足的發展。潮繡藝人在原有基礎上吸收了姐妹藝術之長,以豐富繡藝。由薄浮墊發展而成厚浮墊,具有浮雕般的立體感,結合金銀線繡,使之色彩更加豐富、典雅,風格高貴獨特。 
潮繡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花卉等。品種有絨繡、釘金繡、金絨繡、線繡等四類。潮繡作品以其高超的刺繡技藝,多次榮獲全國性大獎。如潮繡品“金銀禮服”和“戲服”先後獲“廣東省優質產品”稱號。1982年,潮繡品《九龍屏風》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潮繡在全國工藝美術界中產生巨大影響,深受海內外人士的高度讚賞。 
潮繡經世代潮人的傳承和發展,豐富了中華刺繡文化寶庫。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大吳泥塑

潮州大吳泥塑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清代中葉至民國初年,是大吳泥塑發展的鼎盛時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並出現以吳潘強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藝人。泥塑藝術表現手法的雕、塑、捏、貼、刻、印、彩等相當成熟。尤其是貼、印、彩的有機結合,形成大吳泥塑的獨特風格。大吳泥塑大多取材於潮劇的主要情節,也取材於日常生活。主要分為五大門類:一是戲曲故事人物,可再分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等。但大斧批、文寸已失傳幾十年。二是臉譜、童頭、木偶頭、紗燈頭。三是肖像,多以真人形象來雕塑,非名師高手不能勝任。四是神像、佛像,供人們膜拜或瞻仰。五是兒童玩具,如動物、胖娃娃、鯉魚童,也稱“雜錦”。大吳泥塑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抽紗刺繡技藝

抽紗是按圖案間隔有序地抽除布料上的經緯紗線後再繡制,形成通透秀逸、形態各異的“花窗”並與傳統刺繡巧妙結合而成獨具一格的手工藝品。 
唐代潮州刺繡極為盛行。至清代光緒年間,潮繡藝人開始將西方國家傳入的刺繡抽通工種與潮州傳統刺繡工藝融匯貫通,推陳出新,形成技藝獨特的民間手工藝。因潮州抽紗多採用棉、麻布、法絲、玻璃紗為面料,用白色或淡淺色紗線繡制,所以民間俗稱“做白紗”,有別於傳統潮繡的“做絨”。 
潮州是全國抽紗品主產區,成功革新創造和推廣運用了許多抽紗新工種、新針法。抽紗產品的精工、高檔、技藝要求高、難度大的品種,唯潮州抽紗產區能全程圓滿完成。出自潮州抽紗女工之手的《雙鳳朝牡丹》72×108英寸玻璃紗高檔手工繡花檯布,1980年榮獲慕尼黑第32屆國際手工業品博覽會金質獎。這是中國手工藝品在國際上榮獲的第一項金獎。1981年又獲國家首屆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此外,還有其他多項產品屢獲省、部級大獎,享有“南國名花”盛譽。產品曾遠銷世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 
2009年,潮州抽紗刺繡技藝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貴政山茶葉陶罐製作

普寧貴政山茶葉陶罐是一種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品,以師承形式代代相傳,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貴政山茶葉陶罐小巧玲瓏,屬立錐式形體。罐底細,罐肩寬闊,頸長口小,蓋圓頂平。蓋中有內外雙環壁,內環緊合罐口,外環延伸至蓋頂,自然形成蓋中有蓋。這種雙層隔蓋構成“中空”的狀態,形成一種特殊的氣場,產生一定的吸力,先阻攔罐內的氣味外泄,又擋住外面的氣流進入;而外蓋有特定的斜度,與圓錐形的罐肩剛好吻合,故空氣難以進入。另外,罐體內壁不上釉,保持陶土色,罐底外層也不上釉,保留一些氣孔,使罐記憶體入物可以“深呼吸”,起到保鮮的作用。 
貴政山茶葉陶罐製作技藝於200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香雲紗染整技藝

“香雲紗染整技藝”是南方沿海地區人們在長期應對南方炎熱潮濕氣候中發明創造的智慧結晶,是目前世界上紡織品中唯一保留天然植物染料薯莨與天然礦物泥進行媒染的一種紡織品染整工藝,其製成的面料具烏黑油亮、涼爽宜人、易洗快乾、冬暖夏涼、柔潤而富有身骨等特點,深受氣候炎熱而潮濕的沿海地區的青睞,故而民間俗稱“十丈烏”、“黑膠綢”、“響雲紗”。
由於其生產過程受天氣、溫度、陽光、染色材料、人文因素及陳化周期影響較大,因而“獨一無二”、“難以複製”是其成品紡織品的最大特徵,被稱為紡織品中的“軟黃金”。 
工業化生產蠶食著傳統手工藝的商業空間,文化斷層同時也讓傳承失去市場根基,但通過現代化的品牌運作以及創意點化,一度瀕臨絕境的香雲紗重新成為社會時尚的焦點。 
香雲紗染整技藝入選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涌紅木家具雕刻工藝

大涌紅木家具傳統雕刻工藝是誕生於中山市大涌鎮的一種傳統手工技藝,糅合了嶺南雕刻風格和西洋美學風格,在我國眾多的木雕藝術中獨樹一幟。 
大涌紅木家具傳統雕刻工藝源於宋元之間,起源於家具和神像的雕刻製作。 
大涌鎮現存的廟宇宗祠台梁斗拱上的花卉雀鳥、人物故事、盤龍飛鳳等,均為精雕細刻的藝術品。百姓家的大床、門窗、台椅、神龕、祭台;文房四寶中的筆架、墨盒、鎮紙;屏風或小擺設等的木刻製品,也融入了精湛的紅木雕刻工藝。 
由於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大涌百姓將傳統的手工雕刻藝術用於紅木家具製作當中,形成了一大批傳統紅木家具製作工廠,成為大涌鎮的重要經濟支柱。2003年,大涌鎮憑藉其歷史文化內涵深厚的紅木雕刻藝術,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紅木雕刻)之鄉”的稱號。 
2011年,大涌紅木家具傳統雕刻工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彩瓷燒制技藝

廣彩即廣州彩瓷,是我國外銷瓷的主要品種之一。
廣彩產生於清康熙晚期至雍正年間,人們將景德鎮的素瓷運至廣州加彩後出口,
廣彩由此出現並日益興盛。清中後期,廣彩形成獨特風格,並經歷了第一個發展高峰。 
廣彩構圖豐滿、金碧輝煌,如萬縷金絲織白玉,迎合了西方人的喜好,受到歐美市場的熱烈歡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廣彩又迎來了第二個發展高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出現了多元發展的趨勢。 
廣彩的生產過程包括選瓷、設計、描線、填色、積金、封金鬥彩、燒制幾個步驟。 
廣彩瓷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州欖雕

廣州欖雕是指廣州地區流傳的烏欖核雕刻工藝,屬立體微雕類,作品的主要類型有座件、掛件、珠串、核舟等。廣州欖雕是嶺南一派欖雕的代表,與江蘇、山東兩地的欖雕工藝一起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流派,具有獨特的工藝價值。 
廣州欖雕秉承了嶺南文化的風格特徵,其總體藝術特色可概括為:雕刻精細入微,形態小巧玲瓏。其中以“東坡游赤壁”為題材的核舟是欖雕中的傳統題材,歷代名家均有此類作品流傳下來。 
廣州欖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州琺瑯製作技藝

琺瑯器根據製作的技法分類,主要有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畫琺瑯(俗稱廣州琺瑯)。
畫琺瑯俗稱“洋瓷”,又叫燒瓷,大約在17世紀初由歐洲傳入中國,其技術為中國工匠所接受,並很快製作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工藝品。廣州畫琺瑯以淡雅取勝,善於用西洋風景人物和舒捲自如的卷草番花作為裝飾圖案。廣州琺瑯的大幅彩畫如書法淡雅、古樸、細緻、生動。中彩琺瑯是近幾十年來廣州琺瑯工藝的又一發展,它將傳統廣州琺瑯工藝融合在掐絲琺瑯工藝裡面,是兩種琺瑯工藝上的結合。 
廣州琺瑯製作技藝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佛山剪紙

佛山古為百越之地,隨漢文化和百越文化逐漸交流和融合,由中原傳入嶺南的剪紙藝術也在佛山地域開花結果,結合佛山手工業、商業發展和民俗活動,佛山剪紙逐步成行成市,品類繁多,遠銷兩廣和東南亞各地。
佛山剪紙分為純色剪紙、襯料剪紙、寫料剪紙、銅鑿剪紙四大類,再根據用料和工具的不同,又分為純色、紙襯料、銅襯料、染色料、木刻套印料、銅寫料、銀寫料、紙寫料、銅鑿料等九種。手法採用剪和刻兩種形式。傳統佛山剪紙的題材包括社會經濟、文化意識、民風民俗,“社情民意”決定其內容和形式,如喜慶吉祥、驅邪納福、多子長壽是永恆的主題,在民間極受歡迎,是長期以來的主要內容。
研究珠江三角洲民俗活動的歷史,富有佛山特色的藝術,文化、經濟價值是佛山剪紙的主要價值。
目前,佛山剪紙處境不容樂觀,珍貴的作品、資料在文革中被破壞,老藝人退休後面臨後繼乏人的局面,最有特色的銅鑿剪紙面臨失傳。現急需採取有力的保護措施,讓佛山剪紙能繼續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
佛山剪紙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石灣陶塑技藝

“石灣公仔”陶塑藝術歷史悠久,流傳廣泛,其獨特風格歷來受社會的珍愛,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石灣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中心區域,“石灣公仔”陶塑藝術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禪城區石灣鎮街道及周邊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陸暢達的交通條件,使石灣成為嶺南重要的陶業基地。“石灣公仔”陶塑藝術是勞動人民歷千百年精心澆灌盛放的藝術之花,經過歷史演變,使其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點,在創作上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石灣公仔”陶塑藝術表現在實物上的形態為:人物陶塑、動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五大類。以人物造型為代表的“石灣公仔”陶塑藝術形神兼備,高度寫實和適度誇張相結合,使其兼有生活趣味和藝術品位,善於吸收各種文化藝術精華,形成鮮明的地方風格。
“石灣公仔”陶塑藝術是經歷千百年積澱的藝術精華,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不但對嶺南文化寶庫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在推動我國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上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石灣陶塑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佛山彩燈

佛山彩燈具有中國南方彩燈精巧秀麗的特色,民間稱為燈色,是中國傳統彩燈藝術的主要流派之一,我國南方彩燈的代表,其扎制工藝在國內有著領先的地位。
據清初康熙《南海縣誌》載:“上元作燈市,剪彩為花,張燈五夜。”佛山燈籠行名稱為“通明行”,行業有聯曰:“巧制玲瓏憑竹織;通明光亮現花紋。”
佛山彩燈曾獲得“中國彩燈之最”、“中國彩燈之王”等盛譽,並多次收入英國倫敦《世界之最紀錄大全》和《金氏世界紀錄大全》。1987年至2008年,佛山彩燈曾先後十七次到台灣舉辦燈色展覽,十三次到新加坡舉辦展演,廣受好評。
佛山彩燈品類豐富,包括大型彩燈與頭牌燈、人物故事組燈、彩龍、燈籠等幾大類,分別歸屬扎作、燈籠兩大行業。彩燈的扎制,全過程都是藝人手工操作。佛山彩燈的內容多以喜慶豐收、吉祥納福為特徵,畫面歡快熱烈,富有嶺南特色,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
佛山彩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莞香

明末詩人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卷二“四市”記載:“東粵有四市……一曰香市。在東莞之寥步。凡莞香生熟諸品皆聚焉。”
莞香貿易,傳承千年。始於宋朝,繁榮於明代,蕭索於清末。
莞香樹是中國樹木中唯一以生長地區命名的樹木。據史料記載,莞香原產於中南半島安南半島南北部,其超凡脫俗的香氣和與生俱來的高貴氣質很快吸引了盛唐時期的善男信女和仁人雅士,唐朝人將其當成奇珍異木移植中原,最終在廣東諸多地方落下腳來,其中以東莞最為適應莞香生長。
莞香於元、明、清時期就遠銷國內外,寮步碼頭是莞香外銷的主要集散地。寮步依傍著源遠流長的寒溪河,成為通往海上商埠的重要之地。寮步香市成為了與廣州花市、廉州珠市、羅浮藥市齊名的廣東“四大名市”之一,名揚天下。
“寮步香市”於2007年成功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內畫(廣東內畫)

中國內畫藝術是傳統工藝美術技藝之一,始於清嘉慶至道光年間,發祥於北京。
北京、河北衡水、山東博山、廣東汕頭四個地方的內畫藝術,被稱為京派、冀派、魯派、粵派。作為粵派唯一代表的汕頭內畫藝術,創始人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松齡。它以獨特的玻璃瓶造型、瓶外描金加彩裝飾、彩繪技藝與設色、彩繪工具的特別而獨具一格,形成自己的流派風格。以中國畫的構圖、筆墨、設色,在瓶的內壁上反手作畫。因受嶺南派畫風影響,線條比較纖秀,色彩較為濃艷,表現內容豐富多彩,納山光水色、飛禽走獸、奇花異卉於瓶內,素有“奇特的繪畫藝術”之稱。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和鮮明的地方色彩,歷來為國內外人士所鍾愛。
內畫(廣東內畫)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硯製作工藝

端硯產於廣東省肇慶市東郊羚羊峽斧柯山和北嶺山一帶,始於唐代,清計楠《石隱硯談》記載:“東坡雲,端溪石,始出於唐武德之世。”
端硯因其下墨如風、發墨如油、不耗水、不結冰、不朽(磨出的墨汁防蛀)、護毫等而聞名於世。中唐時端州所產的石硯已風行全國,其四大名硯之首的地位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奠定的。
在13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端硯藝人不斷總結經驗,因地制宜,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嚴謹的製作工藝。端硯的製作過程十分複雜,主要有採石、選料制璞、設計、雕刻、配盒、打磨、上蠟等工序。因端硯石大多不抗震,所以一直以來端硯製作的各個環節均為手工製作。
端硯的製作工具由採石工具和雕刻工具兩部分組成。採石工具因採石環境而制,古代硯坑洞高約80厘米,採石工人只能蹲著、坐著或斜躺著採石。雕刻工具因硯石的硬度,雕刻技藝和題材需要而制,20世紀70年代前,工具多由採石工或硯匠自製,之後形成專業生產。採石工具主要有:粗細不等的尖口鐵鑿、鐵筆、鐵錘、炮鑿、燈等。雕刻工具主要有:錘、鑿、鑿卡、木鑽、鋸、滑石、工夫台等。
端硯歷經1300多年而不衰,是中國石硯文化的代表,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和人文價值。
端硯製作工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陽江漆器髹飾技藝

陽江漆藝為“陽江三寶”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陽江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港和補給港,陽江地區漆藝的興起,與當地發達的造船業、桐油業有著直接的關係,在漆料的配製以及繪畫與圖案方面有明顯區別,形成一種具有廣東嶺南海洋文化特色的陽江漆器工藝。
陽江漆藝分皮胎、布胎、紙胎、木胎、瓷胎等,其中以皮胎漆器最富傳統特色。
在製作技法上有髤罩、鑲嵌、描金、蒔繪、雕填、變塗、貼金、貼銀、化漆、堆漆、潑漆、彈彩、研磨和印花等技法,用色則通過調入銀硃、石黃、石綠、寶紅、鈦白等入漆原料,使由原來的黑、朱兩色,增加到多種色漆,又加入使用螺鈿(包括各種貝殼、螺殼)、蛋殼、金箔、銀箔、石片、閃光磷等材料,極大地豐富了陽江漆藝的藝術表現手法,拓展了陽江漆藝的藝術創作空間。
陽江漆藝以生產漆箱、漆枕、漆盒等小件漆器而聞名,傳統漆藝產品具有質輕、堅固、防潮、耐水、耐鹼、耐熱、耐磨、耐大氣侵蝕、硬度高以及漆膜豐富、光亮、古雅、美觀等特徵,具有長時間不變形、長時間不褪色的優點。
漆器髹飾技藝(陽江漆器髹飾技藝)項目於2011年5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陽江風箏

中國風箏有“南鷂北鳶”之稱,陽江風箏是“南鷂”最具代表性的風箏。陽江地處廣東西南沿海,扼粵西要衝,是“南鷂”的發祥地。據《陽江縣誌》(清o嘉慶十七年版、清道光二年版)等文獻記載,陽江風箏製作技藝歷史悠久,流傳於整個陽江地區,經民間藝人代代傳承,一直延續至今。
陽江風箏最顯著的特點是純手工製作,製作技藝十分古樸精湛,以“造型美觀、形神兼備、工藝精巧、色彩鮮艷、繪製精美、放飛容易、平穩高遠”而著稱。歷代陽江風箏製作藝人一直遵循嚴格的程式和方法製作風箏,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並各自具有獨特的規格尺寸和工藝經驗。
陽江風箏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內容豐富多彩,造型千姿百態,題材多以花、鳥、蟲、魚、獸等動物及以神話、故事、戲曲、小說中的人物為主,繪畫風格以寫意中國畫為主,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
陽江風箏於2006年5月入選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圃腊味傳統製作工藝

黃圃腊味起源於清光緒年間,由黃圃民間小食作坊主人利用當地原料,加上獨特的手工技製作而成。經過一路發展,黃圃百姓利用本地的原材料,經過多種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而成色、香、味俱佳的腊味,是廣式腊味的典型代表。其刀工、醃製、晾曬、烘焙等技術,均達到較高水平。由於黃圃腊味色香味俱佳,甚受百姓歡迎,當地民間紛紛仿效製作,從而形成了腊味製作行業。到了清末民初,黃圃人還到廣州、佛山、梧州等大城市創辦多家腊味商號,從而推動了獨具特色的廣式腊味食品行業的形成和發展,使廣式腊味成為了風行省港澳甚至是世界各地華人歡迎的傳統食品。 
黃圃腊味誕生一百多年來,其傳統手工製作技藝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和發展。黃圃腊味也從最初單一的臘腸品種發展成為有臘腸、臘肉、臘魚、臘鴨、臘雞等眾多品種,產品銷量占全國市場的60%,黃圃鎮被中國食品協會命名為“中國腊味食品名鎮”稱號。 
黃圃腊味傳統製作工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咀香園杏仁餅製作技藝

咀香園杏仁餅誕生地——中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毗鄰港澳。中山人自古以來心靈手巧,一直以來有結合本地風俗、選取本地的物產因地制宜地製作出風味食品的傳統。咀香園杏仁餅是中山百姓根據祝壽款待親友賓客的傳統習俗,利用本地物產綠豆、豬肉、砂糖等原材料,用自製的木質餅模打制出形如杏仁的小餅,然後,利用本地特製的炭爐將杏仁餅烘焙,使之成為有杏仁香味的餅食,深受百姓喜愛。 
歷史上,澳門歸屬香山管轄,咀香園杏仁餅製作技藝在中山誕生後,也從石岐流傳至澳門。 
經歷百年變遷,如今,“咀香園”已成為一個著名品牌,2006年被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號”。 
咀香園杏仁餅傳統製作工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小欖菊花傳統飲食習俗

小欖鎮深厚的菊花文化底蘊,造就了豐富多彩的菊花飲食習俗,當地居民喜種食用菊花,用菊花作為健康食材運用於日常餐飲中。明朝的《嶺南雜錄》中記載:“小欖之菊花餅,中含菊花,較之杏仁餅尤為美味。菊花肉風味亦殊不俗,非他處所可比擬者也。”可見小欖人種菊、賞菊,並盛產可供吃花瓣的菊花已有了悠久的歷史。
小欖人善用菊花作配料,製作出包括菊花肉、菊花水欖、菊花八寶糯米飯、荼薇蛋卷、荼薇酒等地方小食,並製作出菊花魚球、菊花三蛇羹、菊花魚頭羹等的菜式拼成為“菊花宴”。菊花宴傳至海內外而傳譽。每年秋天菊花盛開時節,小欖當地都會舉行菊花美食評比活動,推動菊花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 
小欖菊花傳統飲食習俗被列入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鄉茶果傳統飲食習俗

清同治年間出版的《香山縣誌》中已經有三鄉茶果飲食習俗的文字記載:“三月清明插柳,三日采三丫苦葉擣作粉團蒸熟以薦祖考”。
根據三鄉鄭氏族譜記載:在800多年前的北宋期間,鄭氏族人從福建南遷廣東香山縣三鄉鎮後,三鄉老鄭均按福建俗例以茶相敬,並製作點心茶果供品茶者享用。這些來自福建的茶果飲食習俗,後與本地風俗相結合,成為了獨特的三鄉茶果飲食習俗。
時至今日,三鄉人仍然保留吃瀨粉、糕點的習俗,按照傳統習俗,到了春節的年初一大清早,村民就開始做豆撈奉神;農曆三月初三、七月節、中秋節等,三鄉人家都會製作葉仔,先供奉拜祭,再食用;到了農曆七月十一至七月十四,三鄉每條村輪流吃瀨粉,家家戶戶製作瀨粉食用;九月九重陽節,三鄉人有蒸白水餃的習慣;到了歲末的年卅晚,三鄉人有製作角仔壓歲的習俗。
三鄉茶果飲食習俗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價值和健康食療價值,深受百姓歡迎,得以代代相傳,流傳至今,有凝聚鄉情,促進諧和,促進身心健康的重要傳承價值,並成為當地發展旅遊業、傳統飲食業的重要元素。
三鄉茶果飲食習俗入選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致美齋

致美齋自1608年創號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全國四大名醬園之一。致美齋產品分為醬油、食醋、蚝油、南腐乳、調味醬、調味汁、調味粉、調味油等大類,以醬油和食醋最具代表性。
致美齋調味品的生產一直堅持以傳統工藝為核心,醬油的高鹽稀態常溫發酵工藝、食醋的醋酸菌發酵工藝等,均為致美齋代代相傳的傳統工藝。 
致美齋調味品適應嶺南地理人文環境,是粵菜重要組成部分,並隨著粵菜的流傳行銷國內外,傳播著廣府食文化。 
致美齋廣式調味品製作技藝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陽江豆豉釀製技藝

陽江豆豉屬食品類,是採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工藝製作的調味和佐餐產品。據《陽江志》(民國十四年版第二冊卷十六第732頁)記載:“豆菽也土產以黑豆為大宗可作豉造醬釀酒”,說明陽江豆豉製作技藝歷史悠久,幾百年來,風雨沉浮,興衰起伏。至晚清時,豆豉製造業已發展較成熟,產量、名氣最大的“三德豆豉”以及富記、大米、發源棧、廣亨等豆豉製作作坊、店鋪都有了一定的規模,產品除暢銷本地外,還遠銷四邑、廣州以及港澳地區。 
陽江豆豉製作要經過選豆、浸泡、蒸煮、制曲、天然發酵、曬乾、冷卻回油等十八道工序,歷時40餘天才能製成。 
陽江豆豉發展至當代,保持並發揚了傳統製作技藝的優點,它以外觀顆粒完整、色澤烏黑油潤、豉肉鬆酥、豉香味濃郁醇厚、餘味綿長且烹調方便等優點飲譽中外。 
陽江豆豉釀製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揭陽醬油釀造技藝

揭陽醬油俗稱“揭陽豉油”, 產於廣東省揭陽市,是潮汕地區久負盛名的傳統調味品。揭陽醬油(豉油)製作的工藝流程由選料、原料處理、制曲、發酵、淋油、配兌、煮煉、過濾、成油巴氏滅菌、灌裝等十個部分組成。 
醬油釀造技藝(揭陽醬油釀造技藝)於200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普寧豆醬製作技藝

普寧豆醬是一種用優質黃豆泡蒸(煮)熟發酵製成的食品,自古以來就得到廣泛套用。 
清代道光年間,普寧豆醬有了大規模的生產,是潮菜的調味佳品。它極大程度地影響潮人的飲食文化,其產生、流傳和發展是與潮汕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特別是潮汕地理環境、氣候、水土有著密切相連的。普寧豆醬生產技藝流程複雜,每道工序的細膩程度和高度要求,是其他同類生產難以比擬的。這些生產技藝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的智慧結晶,且難以為現代技術所替代。它蘊涵著豐富的科學技術基因,是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 
普寧豆醬製作技藝於200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老香櫞製作技藝

佛手(老香櫞)的生產、製作相傳數百年,以其獨特的味色、功效為依託,用古老傳統的生產、製作工藝,使佛手(老香櫞)在民間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其產品的製作工作依靠家庭作坊的方式生產,代代相傳。佛手(老香櫞)有較傳統而古老的加工工藝,即:備料、清洗、破皮鹽漬、保鮮、曬乾、清洗、鍋蒸軟化、糖漬配料、糖鍋處理、玻璃曬場曬乾、入庫、包裝出廠。 
老香櫞(佛手瓜)製作技藝於200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連平客家娘酒

連平縣地處粵北九連山區,境內居住的都是客家人。連平人的祖先在繼承民間傳統的釀酒基礎上,根據當地環境和材料,形成了一整套有連平特色的釀酒技藝,釀製出一系列連平客家娘酒,有黃糯米酒、黑糯米酒、紅糯米酒、浸缸燒酒等。糯米酒作為基酒,加入藥材後可以加工成各種保健酒。
雍正八年《連平州志》記載:“十一月冬至,五鼓取溪泉水作酒,曰暑不變味”,可見連平客家娘酒釀製歷史已有200多年。 
連平客家娘酒釀製主要有八道程式,包括:選料、浸米、蒸飯、放酒餅、發酵、浸酒、濾酒、煨酒。 
連平客家娘酒作為客家酒文化的載體,是客家飲食文化的重要體現。連平客家娘酒不僅有提神、開胃、助消化等作用,且還有營養滋補、調料、藥用等多種功能。 
連平客家娘酒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石灣玉冰燒酒釀製技藝

佛山釀酒業歷史悠久,據《佛山忠義鄉志》載:“本鄉出產素稱佳品。道、鹹、同年間以陳總聚(陳太吉)為最有名。說者謂水質佳良,米料充足,酒缸陳舊,三者兼備斯,其味獨醇。” 
陳太吉酒莊始創於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1895年第三代傳人——翰林學士陳如岳棄官返鄉,首創“缸埕陳釀,肥肉醞浸”的釀酒技藝,釀造出具有“玉潔冰清、豉香獨特、醇和細膩、餘味甘爽”口感特點的玉冰燒酒。產品推出後深得珠三角人民喜愛,並暢銷海外。該酒已被評為中國白酒香型(豉香型)的代表產品,2009年7月20日,石灣玉冰燒酒釀造技藝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該技藝目前由廣東石灣酒廠有限公司傳承,在原址生產已有180多年,至今已有八代傳承人。第七代傳人郭波(國家級白酒評審)、謝敏(兩人均為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帶領著石灣酒廠一支由專家級人員(3名省級品酒師)、6名釀酒經驗30年以上的老師傅、大學畢業生等人組成的技術團隊對該技藝進行傳承,在對傳統工藝進行研究探索的過程中,傳承人創新思維,大膽改革,不斷開發新產品,研究新技術和新工藝,先後開發出中高檔清雅型的六年埕藏石灣玉冰燒酒、廣東石灣酒等產品並投放市場,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同和喜愛,實現了產品結構的最佳化和檔次的提升,使得在傳承古法技藝的同時,走出了一條創新型的路子,讓傳統技藝永葆生機地發展。 
石灣玉冰燒酒釀製技藝入選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九江雙蒸酒釀製技藝

九江雙蒸酒傳統釀製技藝工藝十分特殊,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從釀酒這一生產技術方面展現了嶺南人民獨具一格的群體創造力,並至今傳承,被認定為“粵酒”文化的傑出代表,在海外有著其他傳統中國酒不可比擬的影響。 
古鎮九江,文脈悠長,及至二十世紀,九江雙蒸酒在當時已成為廣佛民間普遍通行的米酒。九江雙蒸酒在九江地區人民生活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如此,九江乃至整個西江龍母文化及其賽龍舟習俗對當地人的文化薰陶和對外地人的吸引,使九江雙蒸酒所體現的文化品位鮮明而獨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2009年九江雙蒸釀製技藝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肇慶裹蒸製作工藝

“裹蒸”是肇慶民間春節的傳統食品。據記載,早在漢代,端州百姓已有春節包裹蒸饋贈親友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當地家家戶戶習慣包裹蒸、吃裹蒸,並作為春節探親拜年必備的禮品,寓意五穀豐登,來年好運,生活蒸蒸日上。 
肇慶裹蒸個子大,稱大肉裹蒸,又有“茶點王”之稱,採用純手工製作。肇慶裹蒸採用本地特有的冬葉包裹、鹹水草包紮,呈四角山包形,像埃及金字塔。傳統的裹蒸主要以糯米、脫衣綠豆、豬肉為原料,或配以鹹蛋黃、冬菇、雞鴨肉再加入適量的精鹽、麯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製而成。放在大甑或鐵桶(鍋)中加水,用柴猛火熬煮,邊蒸煮邊加入大量的清水,直至糯米、綠豆、豬肉融化混為一體。熱食時清益撲鼻,入口鬆化爽滑甘香,肥而不膩,甘香可口。 
裹蒸頗具補中益氣,以及止夜尿和增加熱能作用,在寒冷時節,一家大小品嘗著熱氣騰騰的裹蒸,確實讓人感受到濃郁的過年氣氛。現在肇慶裹蒸除用糯米、綠豆和肥豬肉外,還在其中加入冬菇、雞蛋、臘腸等,這種裹蒸被稱之為“肇慶特種裹蒸王”,更能體現肇慶裹蒸的傳統風味和裹蒸文化。 
肇慶裹蒸製作工藝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會陳皮製作技藝

新會陳皮是廣東十大名藥材之一,是廣東三寶之首,有“千年人參,百年陳皮”的美譽。 
陳皮不但有健脾胃、止咳化痰平喘等作用,而且更具解酒醒神,疏肝利膽等功效。在新會,種柑取皮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新會陳皮,是“茶枝柑”的果皮經曬乾或烘乾,並在新會地區內陳化三年以上才稱為“新會陳皮”。 
新會陳皮製作技藝是通過反覆的研究、實踐,從種源、採收、取皮、陳曬、包裝銷售的每一個細節合成。新會作為陳皮的地道藥材產區,具備了深厚的積累。歷史上,新會人往往將柑皮掛在灶尾受煙燻著,以防蟲蛀防發霉,越陳越香,每家每戶如是,早已成為地方傳統,世代相傳,歷史久遠。 
新會陳皮在祖國偉大的醫藥寶典中占有特殊的一頁,在倡導中藥養生的現代化的今天,新會陳皮迎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經過多代人的苦心經營傳承,新會陳皮已經發展成集新會柑GAP種植基地、新會陳皮原材料批發、新會陳皮食品研發深加工、新會陳皮連鎖專賣店和電子商務於一體的專業化傳統新產業。 
新會陳皮製作技藝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沙溪涼茶傳統工藝

沙溪涼茶誕生於中山市沙溪鎮隆都地區,由當地轎夫黃匯潛心收集民間藥方而首創,從清光緒年十一年(1885年)所創製至今已有120多年歷史。 
根據史料記載,沙溪涼茶的創始人黃匯原是沙溪的一名轎夫,他平時愛好研究中草藥,經常利用抬轎外出的機會潛心收集民間驗方,採集中草藥為平民百姓治病。後來,在民間中醫的指點下,研製整理出一個專治四時感冒、外感傳里的藥方,該涼茶藥性平和,療效甚佳,故流傳至今。黃匯創製的涼茶所選用的藥物都是沙溪出產的中草藥,因此後來又逐漸將這種涼茶稱為“沙溪涼茶”。 
由傳統工藝生產的沙溪涼茶對四時感冒、四肢骨痛、胸膈飽滯、勞倦傷寒、消暑散熱、祛濕導滯等有特殊功效,在省港澳地區及海外華人居住地區具有廣泛影響。 
沙溪涼茶傳統工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小柴胡製劑方法

小柴胡湯出自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傷寒論》首方,以後歷代醫家多有引用,是我國幾千年傳統醫藥文化的典型代表。 
白雲山光華藥業的前身唐拾義藥廠成立於1912年,20世紀80年代廣州白雲山光華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將藥物提取物與適宜輔料結合製成的小柴胡顆粒狀製劑(當時叫小柴胡無糖型固體湯劑),被評為廣州名牌產品和中國名牌產品,入選《中國名優中藥大典》。 
小柴胡從湯劑到免煎劑型的轉變,集中體現了立足傳統、大膽革新的精神,在我國中藥飲片改革過程中具有示範性和科學性。 
小柴胡製劑方法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

潘高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緒十六年。一百多年來,潘高壽專營治咳藥物,堪稱我國治療咳嗽藥物典範,並以創製治咳藥“川貝枇杷露”馳名省港澳。 
目前的潘高壽,集“中華老字號”、“廣州老字號”、“廣東省著名商標”、“廣州市著名商標”於一身,是嶺南傳統醫藥老字號的代表之一,並集中體現了南藥文化的創新精神。 
“立足傳統、大膽革新”是潘高壽一直以來的經營理念。今天的潘高壽繼續在傳統中藥中發掘寶藏,在繼承傳統配方和傳統中藥炮製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成為現代化製藥企業。 
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太安堂中藥文化

太安堂系明代隆慶元年(1567年)由柯文紹創立。柯文紹,明嘉靖年間官拜廣西梧州府同知署理正堂,一生研習中醫藥,精通醫理,醫德高尚。1567年,獲明太醫院院使萬邦寧親贈宮廷醫藥寶典《萬氏醫貫》,在潮州創立太安堂,壽世濟民。太安堂和《萬氏醫貫》秘本在柯氏家族世代傳承,現在是第十三代傳人柯樹泉繼承祖傳醫業。太安堂依據太醫院獨特工藝配方製成的丸膏丹散,備受稱讚。在四百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太安堂融合中華傳統文化和潮汕人文精神,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太安堂中藥文化。倡導修德敬業,仁心仁術,愛國愛人,造福社會。新時代的太安堂人,秉承堂訓精神,努力弘揚中醫藥國粹。 
太安堂中藥文化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源吉林甘和茶

源吉林甘和茶配方始創於1892年,距今已有110多年歷史,一直以來,由於其包裝為紙盒,保持著紅、黑、綠三色的外觀,所以也被百姓們親切地稱為“盒仔茶”,具有疏風清熱,解暑消食,生津止渴的功能,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頭痛,骨節疼痛,食滯飽脹,腹痛吐瀉等症狀。傳統中藥里,茶劑這種劑型並不多見,而保留下來的處方也是很少,源吉林甘和茶卻能流傳至今,可謂是茶劑中的典型代表了。源吉林甘和茶因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療效和廣泛的影響力,深受人們的喜愛,是兩廣一帶百姓家中的常備藥,在國內及海內外各地均享有忠誠的消費群體。 
如今,源吉林甘和茶已經由當年簡單的“盒仔茶”演變成飽含佛山中藥文化的傳統中成藥代表之一。佛山德眾藥業有限公司至今完好地保留著佛山傳統中藥源吉林甘和茶的生產工藝和配方。為使此藥能緊跟時代節拍,更方便現代消費者的使用,已經開發出袋泡等劑型,以保證這個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世代相傳,服務大眾。 
源吉林甘和茶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羅浮山百草油製作技藝

羅浮山百草油製作技藝是以嶺南地區特殊地理、氣候環境為背景,採集多種道地藥材,融古今智慧,加以科技創新,配合蒸餾、過濾、配製等工藝而綜合形成的一種獨具嶺南特色的油劑製作技藝。百草油以中醫藥理論為基礎,以羅浮山的道家醫藥為源頭,以嶺南醫藥學為支撐,其製成品百草油因療效顯著、用途廣泛而在嶺南地區和海外華人中廣受青睞。 
百草油處方來源於1600年前晉代醫藥學家葛洪。明代羅浮山黃龍觀道士陳伯輝將百草油處方整理定型,發展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赤腳醫生葉國經收集百草油處方和製法,通過其創辦的羅浮山製藥廠進行研製加工,實現該品批量生產並遠銷東南亞。新一代傳承人陳新泉和廖志鍾在繼承傳統製法的基礎上,研究和最佳化關鍵工藝參數,使羅浮山百草油製作技藝不斷發展和提高。 
羅浮山百草油是由金耳環、還魂草、吊黃、金錢草等68味珍貴的羅浮山道地藥材及11味道地芳香植物精油組方而成,經過72道工序,具有極高臨床套用價值。其祛風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的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風毒、濕毒、熱毒、暑毒引起的一系列病症,是居家旅行必備良藥。經多年臨床套用證明,該品質量安全可靠,療效顯著。 
2011年羅浮山百草油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木

文木,國內首家專業文化遺產資源整合服務機構。
典出《廣東新語》,寓意好木頭。文木色彩深沉,質地細密,既體現文化遺產內涵深厚,也寓意細分領域的深耕細作。 
文木,以研究為起點,提供遺產申報、區域文化規劃、旅遊規劃諮詢、文化活動策劃等服務;文木,以套用為特色,在文化遺產相關平面設計、博物館及文化空間設計、多媒體技術開發等方面,已有多個代表性項目圓滿落地;文木,以渠道為依託,藉助良好的政府關係和行業口碑,進行文化遺產特色禮品開發與銷售,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十年樹木,文木先後成為寶馬汽車、招商銀行文化顧問,並成為第九屆中國藝術節、第十六屆亞運會組委會禮品供應商。目前,文木是“羊城新八景”推廣戰略合作夥伴,運營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粵劇”官網,並管理著廣州塔“嶺南風格”文化展區。 
歲月沉澱,文化乃成遺產;時代變遷,遺產因文木而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