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州書院

越華書院

越華書院,位於廣東廣州。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鹽運司范時紀及商人為培育寄籍廣東之商人子弟,而集資購布政司后街一所舊宅創建。院舍有四進:前座為大門;二座為大堂;三座為講堂;后座為書樓及先賢祠。兩廂長廊,另尚有堂、廳、室等20餘間。環境幽靜。延請名宿為山長,以培養“處則抱真學問,出則有真經濟”之人才。初設膏火30名,皆給商籍子弟,其後,諸商久居廣東,子弟多歸民籍,甄別事例遂與粵秀書院同。每年二月十日前舉行甄別考試,旗、民籍子弟皆可報考。封門扃試,即日繳卷,由監院官收齊後封置竹笥內,另單寫明考卷數目,送撫院衙門評閱,評定列榜。初期只設院長1人,每月派商人1名輪流經理院中事務。後生徒增加,自三十一年始設監院官1人,鏇又添設副監院官1人,共同管理院中一切事務。嘉慶十一年(1806)鹽運使蔡共武捐廉銀修葺。十五年署鹽返使楊煒、二十年鹽運使方應綸屢增膏火名額。道光八年(1828)錄取內課生監89名、童生20名;外課生監36名、童生24名,共169名。生徒膏火與粵秀書院同,內課生童每名月給膏火銀1.8兩,外課生童每名月給膏火銀9錢。每月考課3次:官課1次,師課2次。官課由督、撫、藩、糧、臬、道等衙門按月輪流課試。凡課期,諸生黎明登堂,封門扃試,即日收卷,次早送至主課衙門。課試內容為“四書”文1篇、帖詩1首。光緒二十三年(1897)翰林院侍讀丁仁長任院長,更定院章,規定除例課制藝外,兼課經史古學。官課分級按等次給予獎賞,較粵秀書院優厚,生監超等首名獎銀1兩,二三名各獎8錢,四至八名各獎5錢;特等首名獎5錢,二至五名各獎3錢。童生上取首名獎5錢,二三名各獎3錢。凡課試者,必須在講堂會考,不準攜入室內。如點名不到或原取無名者,概不收卷,以防代替包攬。書院藏有圖書二十七部,供諸生誦讀。越華與粵秀、羊城、端溪書院並稱為廣東四大書院。歷年捐置基金,經費較為充足。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月廢,三十年二月以其地改建廣州府中學堂。
吾亦澹蕩人,常時不肯入官府;
名豈文章著,諸君何以答昇平。
清代葉衍蘭題越華書院。廣雅書院亦有此聯,“澹蕩”作“淡宕

應元書院

應元書院,位於廣東廣州。清同治八年(1869)廣東布政使王凱泰創設於粵秀山麓應元宮。每年二月十五前進行甄別,選舉人入學,錄取正課30名,外課10名、附課25名。修業以備應考翰林,為廣東書院中程度之最高者。每月考課兩次,初二為官課,十六為師課。考課內容為“四書”文1篇、帖詩1首。官課並附古學或策論、賦,至十六交卷。制藝、帖詩卷,皆為白折謄寫,格照翰林院式,古學課題用殿試卷謄寫,詩賦照庶吉士散館式,策論照新貢士殿試式。正課每名月給膏火銀3兩、外課每名月給膏火銀2兩,附課不與。課考首名獎銀1兩,二三名各獎8錢,四五名各獎5錢,六至十名各獎4錢。同治九年規定會試者之公車費為正課銀50兩、外課銀40兩、附課銀30兩。書院有銀2萬餘兩,發商生息充用。設刻書局,刻有《朱子語類》40冊。設院長1人,由“詞林顯達,品正學純”者擔任,每年聘儀、修金、薪膳、節儀等共銀800兩。設監院1人、紳董1人,辦理各項院務。院舍中為樂育堂,右為紅杏山房,左為仰山軒,堂前有堂3楹,匾題“正誼”、“明道”,東為監院室,又東為梅花書屋,再偏為董事所,有中門、大門等。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月廢。由兩廣學務處改為廣東先賢祠,遷奉各書院歷任山長牌位於其中,委紳董管理。二十四年與相鄰菊坡精舍合併,建立存古學堂。民國間改為廣州市立一中。

陳氏書院

陳氏書院,位於廣東廣州荔灣區中山七路陳家祠捷運站旁。俗稱陳家祠,現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在地。清光緒十六年(1890)動工興建,歷經四年竣工落成,是當時廣東72縣陳姓合族宗祠。始建時用作廣東各縣陳氏子弟來省城應科舉時學習及住宿場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全院占地近1.5萬平方米,院東新辟有1.7萬多平方米的綠化廣場。主體建築寬80米、深80米,以“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布設,穿插六院八廊,規模宏大,廳堂軒昂,庭院幽雅,全院的門、窗、屏、牆、欄、梁架、屋脊等處處均配上精美的各式木雕、石雕、磚雕、灰塑、陶塑、銅鐵鑄等藝術品,與雄偉的廳堂渾然一體。主體建築正門兩邊的外牆上,6幅大型磚雕《梁山聚義》、《梧桐杏柳鳳凰群》等,其畫內建築物雕工精細、層次分明,人物神態各異、形象生動,花鳥栩栩如生,其磚雕技藝為近代罕見,可說是驚世之作。尤具特色的還有第二進後側長廊上的柚木屏門雙面鏤雕,分別雕有歷代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20幅木雕,被讚譽為“木刻鋼刀雕就的中國歷史故事長廊”。中路一、二進間的院子內的石欄桿鑲嵌的鐵鑄雙通花欄板“金玉滿堂”、“三羊啟泰”等展示了中國近代鑄鐵工藝的成就。院內石雕、陶塑、灰塑也以表現主題的嶺南特色鮮明、工藝精美、精品琳琅滿目而稱雄嶺南。郭沫若曾賦詩讚美陳氏書院的建築藝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陳氏書院坐落北朝南,為三進院落式布局,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主體建築占地6400平方米。其整體結構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幽雅,特別是在建築裝飾上集中體現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精華。其內外建築構件上巧妙地採用了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銅鐵鑄等工藝裝飾。圖案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逼真,雕刻技藝精湛,用筆簡煉粗放卻又精雕細琢。可以說,陳氏書院不愧為一座宏偉瑰麗的民間工藝建築寶庫。1959年,陳氏書院被闢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以蒐集、保藏、研究和宣傳展覽廣東地區歷代各類民間工藝品為主。兼及全國各地民間工藝品。館內辟有多個展廳,常年展出館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繡等工藝精品。其他工藝品種類更多:有廣州琺瑯、金銀工藝、套色蝕花玻璃;有佛山燈色、剪紙、木刻、門面等;有潮州麵塑、稿末塑、麥桿貼畫的剪紙;還有陽江、潮汕、佛山地區的漆器,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工藝等。還設有近代家具、書畫、文房四寶、茶藝等展廳、專室。陳氏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首。

白雲書院

白雲書院,位於廣東廣州西樵白雲山白雲洞口。其地擅林泉之勝,環境清幽。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湛若水建以講學,有道門、尊師祠、觀泉堂、觀生堂、講堂、盡存堂、坐堂等,皆因山勢而建。其時山中還有雲谷、石泉、大科書院,號稱西樵四大書院,是明代有名的理學中心。
疑是嫏嬛,別有洞天開世界;
曾經滄海,不如泉水在山中。
清代戴煕題白雲書院
   

渭濱書院

渭濱書院,位於廣東廣州原南海縣學宮之側。為清代呂氏家族書院。
為王者佐;
近聖人居。
佚名題渭濱書院
   

棉州書院

棉州書院,位於廣東廣州毓靈橋附近的芳村區芳村大道東大沖涌。始建於清代。
沙螺堡環處千家,州有序,黨有庠,於斯地春誦夏弦,毋安固陋;
白鵝潭汪洋萬頃,澄不清,淆不濁,願諸君礪名砥節,式是儀型。
藩木燊題棉州書院

香山書院

香山書院,位於廣東廣州。
諸君到此何為,豈徒學問文章,擅一藝微長,便算讀書種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過子臣弟友,盡五倫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佚名題香山書院。廣西鳳山書院亦有此聯

岩書院玉

玉岩書院,位於廣東廣州白雲區蘿崗鎮。玉岩書院與蘿峰寺在東北郊蘿崗洞。蘿峰寺又名蘿坑寺,舊稱種德庵。南宋人鍾啟初(字聖德、號玉喦)青少年時在庵西讀書。於開禧乙丑年(開禧)元年,即公元1205年)中進士,官至參議中書省兼知政事。嘉定十二年(1219年)告老還鄉,在庵西舊日讀書處築蘿坑精舍。當時崔與之亦辭官,家居增城,相距僅10餘里,兩人時相往來,並在蘿坑精舍講學。元朝時,玉岩的後代鍾復昌擴建蘿坑精舍,改名玉岩書院,塑玉岩遺像於此。明朝大學士方獻夫題匾“方代崇瞻”。每年正月十五日,鍾氏族人能文者始得在此祭祖。祭畢,命題做作文賦詩,然後離去,世守其法。清道光年間,舉人鍾逢慶改為每月十五日均在此作文賦詩,直到近代。這是廣州歷史最早的書院之一。玉岩書院東接蘿峰寺,兩者連為一體,占地共1348平方米。書院的餘慶樓、玉岩堂、蘿坑精舍、東西齋,與蘿峰寺的觀音殿、天尊堂、韋馱香座、僧寮、僧櫥等檐廊相接,幽靜清雅。寺外大路上有一座“入勝”牌坊。過此即漸入林木蔥籠的佳境。書院南向兩層的門樓——餘慶樓巍然屹立在山坡上,門前石階數十級,台基高峻,顯得雄偉壯觀。東西兩翼為平房,稍向前突出,有“蘿蜂”、“種德”二門相對。當中高兩翼低,主次分明,把門樓襯托得更有氣魄。餘慶樓平面呈凹字形,當中為觀魚池,三面以廊式樓圍抱,後與玉岩堂相連。餘慶樓重檐歇山頂,碌筒瓦面,正面面闊5間16.7、深1間3.8米,5架通檐用2柱,柱外施插?(木共)。門上“玉岩書院”木匣署嘉靖年款。玉岩堂建在與餘慶樓2層等高的台基上,面闊3間15.2,進深3間8.7米,13架3柱加後牆承重。碌筒瓦面,硬山頂大木小式。前廊卷硼上半2檁以雕如意形等的木雕承托。石檐柱有隸書聯:“滿壁石欄浮瑞靄;一池溪水漾澄鮮。”觀音殿、天尊堂、蘿坑精舍等殿堂均為清代硬山頂大木小式,面闊進深各3間,13架3柱加後牆承重。各處牆腳、柱礎和地面多已換成花崗石,裝修古樸。整座建築基本保持清代中晚期重修式樣。總體布局巧妙而富於變化。以餘慶堂為主,左右建築物相輔,主次分明,但又不受傳統對稱手法局限,因山勢而高低錯落,橫向鋪開,並以深邃曲折的迴廊連貫全體,韻味無窮。這裡處處奇花佳木,清香滿堂,室內外翠色交融,山泉清清,引入葫蘆狀的石質洗心池中,再導入觀魚池。整座建築與山林景色十分協調。此處收藏的對聯和刻有書畫的木牌匾甚多,“文化革命”期間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倖存的名人字畫(多屬仿品)有:署名文山(文天祥)的4首七絕詩,海瑞的對聯“石澄泉飛山欲靜:洞門雲掩晝多陰”,朱熹的題字,鄭板橋畫的四季竹等,題刻則有湛若水題匾“山高水長”,明宗室衡陽王題匾“餘慶”,勞肇光題書院門聯“琴書世澤;組豆名山”等等。寺東門外,還有4柱歇山頂的東亭,兩進深的文昌廟,“天密雲路”石牌坊,以及候仙台、千年古荔、奇異石景可供欣賞。蘿崗洞青山環抱,深冬時節,梅花如雪。“蘿崗香雪”曾是羊城八景之一。1983年8月公布玉岩書院(包括蘿峰寺等)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80年代重修。現常年對外開放。

花峰書院

花峰書院,位於廣東花縣(今花都區)。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縣王壂建改義學而成。有上、中、下三堂,旁有廚室。延師課士,中堂書一聯:“事業有源頭,端厥志勵厥功,追聖軼賢,只在倫常做起;文章無止境,登其堂入其室,倚天拔地,都從經史得來。”王壂建去任後,學田租項由紳士輪流經理。但日久弊生,經理非人,延師課讀,時行時止,書院亦漸傾圮。嘉慶十六年(1811)知縣閻掄閣重修,有堂以為講席,有室以資退息,氣象軒昂,規模宏敞。二十三年知縣狄廷熊清理租田,每年可得租銀400兩以為經費。鹹豐四年(1854)毀於兵火,次年修復,主辦者為河陽總局,仍有紳董駐局經理書院事宜。原有公產每年約有租銀200餘兩,而歷任各官不肯將款撥入,局董仍聘有文行之士在院掌教,但生徒膏火無資,應課肄業者寥寥。至光緒七年(1881)知縣張希京得悉前情,撥款為生徒膏火、獎賞資。每年正月甄別,取正課生童各16名,每名膏火銀4兩,副課生童各16名,每名膏火銀2兩。每課名次高者另有獎賞。但因無款聘請掌教,其官課、師課各卷,皆由官任評閱。自後歷任各官但自評校。光緒二十九年,知縣黃炳文改建國小堂,次年又改為縣立第一高等國小。
事業有源頭,端厥志勵厥功,追聖軼賢,只在倫常做起;
文章無止境,登其堂入其室,倚天拔地,都從經史得來。
佚名題中堂
   

明誠書院

 位於廣東增城。原為明千戶楊政故居。正德間,湛若水捐俸銀500兩購置,改建為陳白沙祠,縣令朱砥齋書匾為“明誠書院”。後湛若水辭南京吏部尚書職,歸院講學,諸生裹糧來依。因齋舍無多,寓於外舍。嘉靖三十一年(1552)拓建。構瑞賢堂、觀善堂各3楹,兩廂為齋舍,東通白沙祠,西為庖廚及教師寢室6楹。湛學“以隨處體驗天理為宗”,重心性之學,堂上有《心性圖》,堂後有湛若水石刻像,幞頭執簡,簡上有隸書“心性圖說”。清康熙間知縣蔡淑重修,乾隆初城內紳士捐款重修。

鳳池書院

 位於廣東增城。明知縣鄒元忠建於城內西此學宮左。有講堂1座、儀門1座,大門1座,旁列號舍40間。後又於堂外建祠,祀鄒元忠。雍正四年(1726)大水,儀門旁屋傾圮。十年因颶風,講堂牆壞,教諭高猶寵修葺。乾隆十七年(1752)復圮,鄉紳重建。有田產47.2畝,收租銀,供祭費及諸生會課紙筆費。

羊城書院

 位於廣東廣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督糧道蔣伊創建穗城書院嶺南義學於城南龍藏街。雍正八年(1730)知府吳騫修葺。嘉慶八年(1803)布政使康基田改嶺南義學為羊石書院,又將康熙二十三年知府劉茂溶建於城南木牌頭之珠江義學改為珠江書院。嘉慶二十五年知府程含章因郡屬書院雖歲延塾師,支修金,但未設膏火,無生徒肄業,遂將羊石、珠江二書院及廣州義學合而為一,更名“羊城”。又更穗城書院為羊城書院外館。請示巡撫及布政使司,得充公田700畝,變價得款,連同官紳捐款共銀3萬兩。設立生童膏火170份,當年甄收內課生童各40名,外課生童各20名,共120名。訂立規條,延請名師,實心教讀。程含章公暇亦到院中教諸生以“修身立品”、“實濟時用”、“有體有用”之學,使之“達而在上為名臣為循吏”,“窮而在下於鄉里教授孝悌忠信之理”。學重自修,定期開講。先揭講書日期於大門,屆日教師出講,撮要而言,生徒屏息傾聽。諸生鄉試取中參加會試者,公車盤費照在院肄業者膏火減半核給,會試中式者每年酌送經費,以資津貼。二十八年廢,因院址狹隘,不足改建學堂之用,知府龔心湛將院地歸為官產,別擇地改建中學堂。

步雲書院

 位於廣東花縣(今花都區)。原為宏文書院。清雍正八年(1730)知縣應公創建於炭步墟。撥有田產以為祭祀及生徒膏火之資。乾隆初年知縣宋鎬移建於西隅,延師訓迪,易名“步雲”。乾隆二十九年(1764)傾於洪水。越二十年知縣王僧愷倡同鄉紳再為興築,加建中廳,為講師居室。兩廊易為高閣,戶外撤去鋪楹,周築以牆,后座鎮以奎星樓。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建為西隅官立第一高等國小。

禺山書院

 位於廣東廣州。清雍正八年(1730)番禺知縣龐嶼捐建義學於大東門內。有講堂、齋舍、廳廚,氣勢開闊、規模宏備。乾隆元年(1736)知縣馮爔買民屋為房舍,擴而大之。三十四年布政使康基田重修,改為書院。道光五年(1825)知縣陳懷彥撥充公銀1400兩、捐廉銀600兩發商生息,為山長束修、生童膏火、獎賞經費。同治六年(1867)增建貢院號舍,因書院與之毗連,即將院地併入貢院,移書院於惠愛街容豐倉舊址。翌年,集捐興建,講堂、學舍次第告竣。光緒十三年(1887)院長陶福祥請撥學田增加租項充生童膏火獎賞資。定生童正課額40名,外課額40名,給予膏火,其獎賞於舊例獎外,亦有增加。又更定院課章程,除制藝外,加課經史理文諸學。廣購書籍備應課諸生閱覽。後又增設監院1人,董理院事,院長專任講課,院中規模乃益完備。二十九年十月廢,三十年五月以其地改建官立高等國小堂。院中常撥款充分立中學堂費用。

西湖書院

 位於廣東廣州。清嘉慶八年(1803)布政使康基田撥府庫款改義學而成,初名“四湖”。年久日漸頹圮。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府徐佩韋、知縣台英等勸捐,集銀6000餘兩。拓建東西偏數楹,又移昭忠祠於西偏;建先賢堂,祀宋周、二程、朱、張5人;東西廂為院長居住之所;後有文昌閣,中間建講堂,兩旁為生徒齋舍,曲徑長廊,形同雁翅,規模雖不及廣州之粵秀、越華,端州之端溪三大書院宏敞,但堅固、瑰麗則有過之。書院向無經費,經議定延請邑中紳士主持講席,每年縣署送修金120兩,學宮送100兩,生徒由知縣甄別審定,正附課皆無定額。官課膏火、獎賞由縣署發給,館課則無。同治四年(1865)知縣吳復齋捐俸銀1400兩,又撥石灣商店10間變價得銀500兩,六年知縣鄭雲帆撥罰款1000兩,中丞蔣香泉撥罰款2000兩,俱發商生息以作經費。確定每月逢五為課期,生監正課15名,童生正課30名,附課無定額,亦無膏火。每年二至七月生童正課生膏火銀各6兩,官課獎賞由縣署發給,無定數。同年還議定增加獎賞作文優者20名,賦優者10名。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設為初級師範簡易科館。

同澤書院

 位於廣東廣州。清鹹豐四年(1854)廣東天地會李文茂起義圍攻廣州,棠下、石牌、員村3鄉首倡團練隨同官軍進行鎮壓。事平,奉廣東巡撫之命以團練余資建同澤書院,既為修文講道之所,亦作鄉團訓練之處。中祀文武二帝,旁祀巡撫柏貴、按察使沈棣輝、前任番禺知縣李福泰、順德協衛佐邦。鹹豐、同治以後廣東地方創設之私立書院,多具有鄉約性質,旨在防剿起義,宣揚教化。“同澤”即屬此類。

菊坡精舍

 位於廣東廣州。清同治六年(1867)廣東巡撫蔣益澧因粵秀山麓長春仙觀舊址改建。無齋舍之設,為專課舉、貢、生監經史詩賦之所。九年仿《學海堂章程》訂立《菊坡精舍章程》。參加考課生徒來源有:①具舉、貢、稟、增、附、監資格者,或經學院考取各屬經古,方準與試;②粵秀、越華、羊城三書院考取前列者,可酌送與課;③具賢良方正,奇才異能者,可由各道、府、縣核實保舉,填注考語,申送到院與課。諸生務宜勤學立品,為士林表率。仿學海堂例,試以經、史、詩賦,使能各盡所長,務為根柢之學。每歲官課12次,自督、撫兩院及藩、臬、運糧、道挨次輪課,周而復始。在精舍扃試,當日交卷,遲交者即除名出院。課卷封送院長校閱。課卷前列可資選刻者,另抄1冊,由監院收存,以備刊刻。每月館課2次,日期由院長酌定。聘請院長於先年九十月間稟請督、撫兩院發聘。設監院1人,選教職中之品端學裕者任之,管理院中事務考課經費支應。光緒八年(1882)院長陳澧卒後,不設院長,仿學海堂例改設學長,公舉歷年生徒中學成行修,具有師法者充任。學長為6人,一人分管2月,凡課期發題、分卷、會卷及一切公事,皆由管課學長會同監院辦理。每月定廿三為齋課期,學長於廿一午刻齊集精舍,公擬題目,交書辦刊印題紙,課期隨卷散給諸生。各以所能擇題成篇,於廿九交書辦匯收,送值月學長,分送各學長評校,6日閱畢,共同酌定等級,最佳試卷抄錄貼堂,存留備刻。同治六年巡撫蔣益澧、鹽運使鍾謙鈞捐銀2萬兩以增膏火經費之用。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月停辦,三十四年與應元書院合併,建立存古學堂。民國時改為廣州市立一中。

萬木草堂

 位於廣東廣州。清光緒十七年(1891)康有為創辦長興學舍於長興里邱氏書屋。因來學者不斷增加,十八年移至衛邊街鄺氏祠(今廣州第十三中學),十九年再移至府學宮仰高祠(今廣州工人文化宮),改名萬木草堂。其意取“萬木森森散萬花”,寓有培養千萬人才之意。草堂與當時專講程朱理學、訓詁考證、帖括詞章、培養科舉人才之粵秀、越華、羊城、禺山等書院不同,講求“經世致用”之“實學”,以維新變法理論,培養“製造新國之才”,“開中國之新世界”,成為培養維新運動骨幹之重要基地。通過單獨面談加以甄別、打破門第之見,至二十一年從學人數增至3000人。以康有為《長興學記》作為學規,“其教旨專在激勵氣節,發揚精神,廣求智慧”,使學生在德、智,體三方面得到發展。德育以進行格物、厲節、養心、習禮、檢攝威儀、敦行孝悌、崇尚任恤、同體饑溺等思想道德修養為主。智育則以孔學、佛學、宋明理學為主體,兼及史學、西學,要求學生讀《公羊傳》,點讀《春秋繁露》、《宋元學案》、《朱子語類》以及江南製造局出版之容閎、嚴復諸留學生及傳教士傅蘭雅、李提摩泰等譯述之政治學和有關聲、光、化、電等學科之西洋書籍,將儒家經典與西方資產階級學隨糅合起來,灌輸學生維新變法思想。體育特別重視體操、遊戲、舞蹈等活動,以鍛鍊學生體質。學生除聽課外,主要為自學、寫筆記,每人發功課簿1本,記心得與問題,每半月呈繳1次,康有為批閱、解疑。教學注重獨立思考,倡導學生自由發揮。無考試制度,主要從功課簿考查成績。草堂之總管和總教授為康有為。不分年級與班次,從學生中選出3-6人為學長,分別參加教學與管理工作,如博文學長幫助講學與分校功課;禮約科學長,勸勉品行,糾檢威儀;干城科學長,督率體操;書器庫監督,負責管理圖書和儀器。草堂設有圖書閱覽室,稱為“書藏”,康有為家藏幾百箱書籍全部置放其中,供學生閱讀。另有禮樂器庫一,專貯禮器,如鍾、鼓、磬、鐸、乾、戚、羽,以及投壺用之竹箭等,每月習禮1次、寓教1次。二十四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下禁令輟講。書院存在共8年,培養出一批維新變法骨幹,梁啓超、陳千秋為其中最著名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