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五仙觀

廣州五仙觀

位於廣州越秀區惠福西路,南漢唐時為府尹祭祀五仙(五穀)的穀神祠,南宋始具觀之規模,建於藥洲旁,又稱奉真觀

基本信息

名稱

位於廣州越秀區惠福西路,南漢唐時為府尹祭祀五仙(五穀)的穀神祠,南宋始具觀之規模,建於藥洲旁,又稱奉真觀。明洪武十年(1377)布政使趙嗣堅將觀遷至坡山處。明、清時,五仙觀宏大壯麗,殿堂十多處。今五仙觀受自然和人為損壞,觀址被占,已縮至深巷之內,建築僅存儀門、仙跡池、後殿和嶺南第一樓。

相傳周夷王時,有五位仙人騎著口含谷穗的五頭羊飛臨廣州,把谷穗贈給廣州人,祝願廣州永無饑荒,言畢仙人騰空而去,羊化為石,故廣州又叫羊城、穗城。人們為了紀念五位仙人,建造了五仙觀,塑五仙騎羊像,奉祀觀內。

沿深巷拾階而上便到儀門,石門額刻有“五仙古觀”4個大字,為清同治十年(1871)兩廣總督瑞麟所書。儀門之東一國小內有環砌磚欄之池,池內有塊縱橫約4米的天然紅砂岩石,即“穗石洞天”之“穗石”。石面有一凹處,形似大足印。池內石刻“仙人姆跡”4字。印下有一泉眼,名為佗泉,為廣州古城內僅存兩泉之一,故印內一泓清水,終年不竭。池連濃蔭覆蓋,清風徐來。

過儀門穿中殿遺址,便到後殿。後殿是明代宮殿式建築,殿深10米,寬12米,高5米,為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正桁上刻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拾貳”等字。內檐施6鋪作3杪斗拱玲瓏精巧,四壁作間隔用,原為方格門窖 ,靈巧通透,富具嶺南特色,這是廣州現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

殿後坡山之頂有座“嶺南第一樓”。明洪武七年(1374),行省參知政事汪廣東省洋始建,現建築是明萬曆年間重建。該樓通高17米,分上下兩層,下層樓基以紅砂岩砌築成一高大方台,台寬14米,深12米,高7米,中間為拱券洞門,前後貫通:上層為本面開放式木結構,呈長方形,面寬11.8米,進深9.7米,13架,4柱,柱金礎石,簡潔渾厚,重檐歇山頂,正脊飾寶珠鰲魚。桁梁刻著“乾隆五十三年重建”等字。樓上懸銅鐘一口,鍾高3米,徑2米,重萬斤,為廣東現存最大的古代銅鐘,鐘體鑄銘篆文“大明國興武十一年歲次戊午圻孟春十八日辛卯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鑄造”。鐘口之下,正對樓基中心方形大井口,與券形洞六相通,形成一巨大“共鳴器”,鐘鳴遠播,十里相聞。傳說因災方擊鐘,故有“禁鍾”之稱。

文物

此外,五仙觀現存文物近二十件,明代的紅米石麒麟兩頭、紅米石棋桿架兩座、青石華表(柱)兩根,以及宋至清有關五仙觀古碑刻13塊,書法或風骨神秀,或瀟灑飄逸,很具鑑賞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