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多莉扎·賴斯

康多莉扎·賴斯

康多莉扎·賴斯,未婚,美國女性政治家,美國國務院第66任國務卿。她是美國歷史上就任此職的第一位女性非裔國務卿,繼克林·鮑威爾後的第二位非裔美國人國務卿,和第二位女性國務卿(第一位是馬德琳·奧爾布賴特)。在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的第一屆任期,賴斯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她是就任此職的第二位非裔美國人和第一位女性。2004年11月16日,布希提名賴斯接替鮑威爾成為國務卿。2005年1月26日,美國參議院以85票對13票確認她的提名,而她在當日爾後宣誓就職。賴斯的主張向來是以軍事手段解決對外關係的主要手段,作風跟拉姆斯菲爾德等一眾官員屬鷹派。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康多莉扎·賴斯 康多莉扎·賴斯

康多莉扎·賴斯,1963年全家移居丹佛。賴斯的父親曾任丹佛大學副校長,母親是國小音樂教師,姑姑是維多利亞文學博士。優越的家庭環境使賴斯從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她15歲時便成為丹佛大學的學生,學習英國文學和美國政治學。

1988年,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蘇聯事務司司長

1993年,任史丹福大學教務長

2001年,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2005年1月,出任美國國務卿,她是繼柯林頓政府的馬德琳·奧爾布賴特之後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女國務卿。賴斯能講流利的俄語,是俄羅斯(蘇聯)武器控制問題的專家。她還學過9年法語,並能彈一手好鋼琴。賴斯至今單身,喜歡看體育比賽。

政治生涯

黑白賴斯

康多莉扎·賴斯影集 康多莉扎·賴斯影集

在美國,從來沒有一個黑人婦女掌控如此大的權力。2001年賴斯成為美國曆 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時,《紐約時報》周刊聲稱:賴斯的青雲直上,能讓一代在“呆在監獄會比在某個公司的董事會中任職更有前途”這種信仰下成長的美國年輕黑人明白,“黑色力量”意味著什麼。2005年2月她接替鮑威爾成為了美國國務卿,美國年輕黑人更是瞪大了眼睛。賴斯在白宮成績顯赫,也讓很多年輕的美國黑人對她有了戒心,甚至有人指責她是“自己宗教的背叛者”,說她有“自欺欺人癖”和“適應癖”。作為黑人,她自我放逐到“白人權貴階層”,並且適應了那裡的環境。在一本關於賴斯的書中提到:“也許在黑人中間,她的敵人遠遠比她的支持者要多得多。她不是一個“貧民窟的奮鬥者”,因此儘管她花了很多力氣,激進的右翼黑人公民還是只承認她僅僅是“法定意義上的黑人”。有人認為,從奴隸制度時代開始,就有不同兩種類型的黑人:一類是在種植園裡辛苦工作的黑奴;另一類則能隨機應變,懂得在種植園主家中謀求一個小小的職位。

大學時代

一場主題為“史達林時代與政治”的講座改變了她的人生方位。約瑟夫·科貝爾,這位著名的蘇聯和東歐問題專家,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的父親,為賴斯打開了另一扇門。26歲時,賴斯獲得了國際關係博士學位,並被史丹福大學聘為助理教授。她講授的課程通常被學生超員預定,主持的講座經常是座無虛席。在一次國際問題研討會上,賴斯尖銳而又深刻的提問讓老布希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記住了她的名字。

進入白宮

胡錦濤主席會見賴斯 胡錦濤主席會見賴斯

1991年,隨著老布希被柯林頓取代,賴斯重返斯坦福。1993年,她被任命為教務長,地位僅次於校長。她是該校歷史上最年輕的教務長,也是該校第一位黑人教務長。1998年,賴斯再次離開斯坦福,開始擔當小布希的“女軍師”,也“順道”成為了小布希的“粉紅知己”。賴斯一直擔任布希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是小布希班底的核心人物。從白宮到國外出訪,從得州的牧場到戴維營,人們總能在總統身邊看見賴斯的身影。白宮對外事務委員會流傳著這樣的看法:總統會聽取切尼的意見,對鮑威爾的提議也給予重視,但總是在和賴斯商量後,做出最後決定。

個人軼事

賴斯是美國歷史上就任此職的第一位女性非裔美國人。在成為國務卿之前,她曾在史丹福大學任教,並出任斯坦福歷史上最年輕的教務長,地位僅次於校長。但談到自己的夢想時,賴斯笑言自己曾立志當一名鋼琴家,覺得自己會成為像馬友友一樣傑出的演奏家。

2005年會見普京 2005年會見普京

天才兒童 黑人驕傲 賴斯家相信這樣一條嚴峻的真理:黑人的孩子只有做得比白人孩子優秀兩倍,他們才能平等;優秀三倍,才能超過對方。父母告訴康迪,在伯明罕以外有更多的機會,如果她勤奮學習,力爭上遊,就會得到回報。“你可能在餐館裡買不到一個漢堡包,但也有可能當上總統。”進入學校後,康迪學習十分出色,一年級和七年級都跳級了。回憶起自己童年的經歷時,賴斯說:“伯明罕光怪陸離,種族隔離無以復加,但黑人社區建立了自己的世界。

我上過芭蕾舞課,學過法語,還上過禮儀課。”康迪的外祖父母從各方面保證孩子們不受種族主義的傷害。康迪的舅舅回憶說,他父親寧願他們回家上廁所也不讓使用種族隔離的公共設施,“實際上,我一生從未坐過種族隔離的公共汽車。”然而到1963年,伯明罕卻成了暴力和民權運動的大熔爐,廣大黑人成了種族思想根深蒂固的伯明罕警察當局的打擊目標。賴斯的父親和大部分黑人不得不自我武裝起來,防止有暴力傾向的白人進入黑人社區。1969年,父親在丹佛大學謀得教職,全家隨之遷居丹佛,徹底走出了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康迪進入聖瑪麗學校讀書,這年她13歲,第一次進入了不實行種族隔離的學校。

幼學鋼琴 迷戀體育 康迪的母親是一位鋼琴教師,因此康迪從幼年時起就開始接受母親孜孜不倦的音樂教育。很快,她就坐在教堂里母親彈風琴的凳子旁,開始了母女合奏。4歲時,她掌握了一些曲子,開了第一個獨奏會。康迪一直夢想成為職業鋼琴家。

放棄鋼琴後走上政壇

賴斯15歲上大學時,主修鋼琴。不過,她大二參加一個活動時,發現很多12歲的小孩比當時17歲的自己彈得還要好,於是決定立刻轉行。後來,賴斯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國際關係,於是轉修政治學,從此走上了政壇。16歲那年她進入父親所在的丹佛大學拉蒙特音樂學院學習鋼琴演奏。然而在大學二年級和三年級期間,她精心構造的計畫被打碎了。那年夏天,她參加了著名的阿斯本音樂節,遇到了有生以來最殘酷的競爭。

“我碰到了11歲的孩子,他們只看一眼就能演奏我要練一年才能彈好的曲子,我想我不可能有在卡內基大廳演奏的那一天了。”除了鋼琴,康迪在運動方面也很有天賦,網球和花樣滑冰玩得都很出色。她每天早上4:30就起床,去溜冰場練習步法,從鏇轉、側滑、前沖、穿越、踮腳到組合動作和雙人滑。兒時的她受父親影響,對美式橄欖球十分著迷。她曾經開玩笑地說,如果能夠當上美式橄欖球聯盟主席,她寧願不當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偶然機遇 改變人生 

康多莉扎·賴斯政治活動 康多莉扎·賴斯政治活動

在大學裡,一堂國際事務課改變了她的命運。那堂課的主講者是約瑟夫·克貝爾,主題是列寧的繼承者史達林。賴斯突然發現,“蘇聯政治居然那么有意思”,她說:“俄羅斯讓我從音樂中跳了出來。”賴斯非常崇拜克貝爾教授,不僅因為他是知名的國際事務專家,知識淵博,還因為他的真知灼見常常令她茅塞頓開。克貝爾還有一個比賴斯大17歲的對蘇聯問題深有研究的女兒,她就是前任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19歲那年,賴斯大學畢業,26歲獲博士學位,精通四門語言的她隨後成為史丹福大學的助教,專攻蘇聯的軍事事務。

結緣布希 政壇女星

賴斯最初闖入老布希的圈子是在1987年史丹福大學的一次晚宴上,當時賴斯幾句簡短而有特色的致辭引起了曾任福特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的興趣。從賴斯的講話中,斯考克羅夫特發現賴斯對蘇聯的看法與他的政治現實主義不謀而合。1988年大選之後,斯考克羅夫特成為老布希總統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隨後被任命為國家安全委員會蘇聯事務司司長,並很快成為老布希總統和夫人芭芭拉的私人朋友。老布希卸任後,康迪回到史丹福大學教書,但仍保持著同老布希一家的友誼。1995年小布希剛剛當選為德克薩斯州州長後,老布希安排賴斯同自己的兒子首次會面。在這次見面中,兩人談的是體育經,對體育的共同愛好讓兩人很快成為朋友。1998年,當兩人再次見面時,話題已轉為下任總統所面對的外交情勢了。面對布希家族的邀請,賴斯沒有絲毫猶豫,她迅速辭去了斯坦福的教職,專心輔佐小布希。

個人生活

與小布希

小布希與賴斯 小布希與賴斯

2013年8月初,小布希在達拉斯接受了心臟支架手術。 心情驚恐的小布希由於擔心自己可能會死在手術台上,他在被推進手術室前的幾分鐘曾哀求妻子蘿拉原諒他過去所有的“過錯”, 包括令蘿拉耿耿於懷的他和美國前國務卿賴斯當年的“私情”緋聞。病床上的小布希含淚向蘿拉承認,他當年是對賴斯產生過一絲“曖昧的感覺”,但他發誓“僅此而已”。




與卡扎菲

卡扎菲已經在多個場合向賴斯暗送秋波。

賴斯在利比亞,左起賴斯,穆薩·庫薩,利外長,卡扎菲之子穆塔西姆 賴斯在利比亞,左起賴斯,穆薩·庫薩,利外長,卡扎菲之子穆塔西姆

2007年,賴斯接受半島電視台採訪,卡扎菲說:“我支持我親愛的非洲女子。我很仰慕她,為她對阿拉伯領導人發號施令的方式感到驕傲……我非常愛康多莉扎、仰慕她、以她為驕傲,因為她是非洲裔的黑人女性。”

2008年,賴斯對利比亞歷史性的訪問也成為卡扎菲回歸國際社會的重要轉折點。在那次訪問中,卡扎菲與賴斯碰面,卡扎菲盛邀賴斯到他家做客並享受伊斯蘭傳統開齋美食。他還不斷地向朋友提起賴斯,並親昵地稱她為“莉扎”。

訪問期間卡扎菲向賴斯贈送了一枚鑽戒、一把魯特琴、一個刻有自己肖像的小掛盒以及一本自己描繪第三世界理論的特別版“綠皮書”。這些禮品總價值為21.2萬美元。

三年後的今天(2011年),利比亞反對派占領了的黎波里 ,在洗劫卡扎菲住所時發現了一本名為“我親愛的”私人相冊,裡面放滿了卡扎菲珍藏的美國前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的個人照片。

卡扎菲住所驚現“我親愛的”賴斯相冊 卡扎菲住所驚現“我親愛的”賴斯相冊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維多利亞稱她還沒有看見這組相片。“我想我不需要看這些照片,對於卡扎菲的這種行為我只能用奇怪和恐怖來形容。”維多利亞說。

單身女人賴斯

2005年在倫敦接受採訪 2005年在倫敦接受採訪

衣著得體、韻味十足,賴斯卻至今未婚。但是,這絲毫沒有對她的魅力造成任何損失,相反卻增添了無限風情。提起賴斯,人們就會想到小布希和老布希。布希曾開玩笑說,賴斯就像“媽媽”,什麼都管。美國媒體形容她:不僅是布希總統的顧問,更是親密的紅顏知己。她也被認為是除了第一夫人蘿拉之外,和總統在一起的時間最長的人。賴斯是一個知道“作為政客的遊戲規則”的女人,雖然在外交事務上她處處露臉,搶盡了鮑威爾的風頭。但直到現在,她與鮑威爾之間還沒有爆發過“戰爭”。2000年8月,賴斯訪問以色列時,曾與當時尚未上台的沙龍進行過會談。沙龍後來對記者說,他為賴斯的魅力深深吸引,以至於根本聽不進她究竟在講些什麼。一名在場記者說,沙龍其實不單欣賞賴斯的一雙腿,而是覺得她整個外型都很誘人。

不少人認為,過於成功的事業已經成了賴斯組建家庭的阻力。就像《莫斯科新聞》在賴斯剛出道時評價的那樣,“男人們都不免奇怪:她應該忙於做飯和使她的愛慕者發瘋,但她卻能迅速地從口中蹦出飛彈和坦克的數目以及多次首腦會談的日期”。賴斯對事業的進取心讓不少男士望而卻步,但她自己並不認為事業影響了她的個人生活。還有人認為,賴斯身邊的男人都太優秀,令其他男士頗感自卑。在這些年的從政生涯中,賴斯的知己都是美國政界的巨頭,如布希、斯考克羅夫特、舒爾茨等。她說:“我不成家是因為我從來沒有碰到過任何想與之共同生活的人。我認為,我在生活中保持了平衡。我不是一個工作狂,我也有休閒時光。”

賴斯非常喜歡孩子,也很想組織一個家庭,但她仍舊單身,這是個謎。

表演者賴斯

和馬友友在一起 和馬友友在一起

在賴斯的辦公室,掛著一副她和大提琴家馬友友的彩色大照片,那是他們2002年4月22日在華盛頓憲法大廳演奏完一首勃拉姆斯奏鳴曲後接受觀眾喝彩的情景。照片上的賴斯容光煥發,目光堅定,有力量的嘴唇頑強地向上揚起。

賴斯是個表演者。她的名字源於義大利的音樂術語,意思是“甜蜜的”。她三歲開始學習鋼琴,曾經獲得美國青少年鋼琴大賽第一名,那時候她的願望是成為一名鋼琴家。賴斯說:“三歲那年,我要求父母允許我學鋼琴,父母答應了。那是我第一次彈鋼琴。我彈了不少琴。我應邀在這個或者那個活動中演奏,一直大約到10歲。後來,我突然間不再是那個可愛的小女孩了我也不再那么多地受到邀請了。我確實對鋼琴厭倦了,想就此不彈了。那是我父母惟一一次干預我的事。我母親說,‘你還沒有長大到或者彈得好到能夠自己做出這種決定的時候。等你長得夠大了,彈得夠好了,你可以放棄,可現在不行。’我現在的確非常高興,她沒有讓我放棄。因為到了我能決定我不打算追求鋼琴事業的時候,我已經好到了我想彈什麼就幾乎能彈什麼的程度了,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在今天,彈琴還是我的業餘愛好。”即使是在很多政事中她也不忘鋼琴,當批評人士指出,賴斯沒有在伊拉克問題、推動巴以談判和解決朝鮮核問題上發揮積極的作用時,她說,“我和拉姆斯菲爾德認識多年,是多年的老朋友了。我的工作就像一個樂隊里的鋼琴師,是樂隊的一分子,而這個樂隊只有成為一個整體,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

賴斯多才多藝,不僅彈得一手好鋼琴,也喜歡看體育比賽,喜歡滑冰,還受過多年專業花樣滑冰訓練。此次賴斯在中國的一個安排就有觀看花樣滑冰表演,冰上的賴斯快樂得像個孩子。

婚戀觀: 幹得好與嫁得好

身為一名女性,賴斯在政治、教育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激勵了許多女性。現場,一位女生向賴斯提問:“中國有些女生會因為家庭和經濟原因而早婚,婚後有些人還會為了孩子和家庭放棄工作,對此您怎么看?”賴斯給出的回答是,女性必須完全相信自己能夠在職場上有所作為,並將自己放到那些重要位置上。她認為,現代社會女性應該和男性一樣,在工作中樹立自己的目標,並努力創造成就,而不是為了婚姻家庭放棄自我。“當然,婚姻家庭的責任,對於男性和女性來說,是相同的、平等的。”賴斯說。

擇業觀: 選專業要選自己擅長的

結合個人的奮鬥歷程,賴斯告誡現場的大學生們,大學裡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一定要聽從內心的想法,問問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擅長什麼。“如果你只是因為某個專業好找工作就去選擇,而自己並沒有一技之長,那永遠無法在這個領域做出成績。”賴斯說。

賴斯還建議學生們在校園裡一定要加強基礎技能訓練,避免短板。“在年輕時要嘗試挑戰自己,不要總做對自己來說容易的事。比如數學優秀的同學可以多閱讀和寫作,而文學愛好者也不要放棄理科知識。”

任職經歷

康多莉扎·賴斯 康多莉扎·賴斯

2014年4月27日,北京麗思卡爾頓酒店,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校長張放平(右)為美國前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頒發聘書,聘請她擔任學院榮譽教授。

北京麗思卡爾頓酒店,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青年領導力論壇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嘉賓——美國前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她以“教育的重要性”為主題與湖南學子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經歷。

得知部分中學生即將迎接2014年的聯考,賴斯表示:“讀大學不僅僅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是我們實現夢想的途徑。”活動現場,賴斯還受聘擔任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榮譽教授。

期待與湖南的師生交流

演講結束後,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校長張放平為賴斯頒發了榮譽教授聘請書。賴斯欣然接受,並深表謝意:“這是我第一次擔任中國大學的教授,我期待將來有機會到湖南與學院師生交流。也會利用這個機會,走進中國學生的世界。”賴斯強調,大學教育的真正意義,是為學生提供平台接觸不同學科的知識和全球化視野,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熱愛的領域,同時培養可套用於不同職業的通用技能。

據悉,受聘後,賴斯教授將為該學院乃至湖南的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接受諮詢,並提供建議。同時,也將針對“高等教育如何應對全球國際化挑戰”等話題與湖南學者分享自己的經驗。

盤點美國歷屆國務卿

1990-2013 詹姆斯·艾迪生·貝克|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沃倫·克里斯托夫|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科林·盧瑟·鮑威爾|
康多莉扎·賴斯
希拉蕊·柯林頓|約翰·克里
1940-198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詹姆斯·伯恩斯|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遜|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克里斯蒂安·赫脫 迪安·臘斯克|威廉·皮爾斯·羅傑斯|亨利·基辛格|塞魯斯·萬斯 埃德蒙·西克斯圖斯·馬斯基|亞歷山大·黑格|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891-1939 約翰·沃森·福斯特|理察·奧爾尼|威廉·魯福斯·戴伊|約翰·海伊 伊萊休·魯特|羅伯特·培根|威廉·詹寧斯·布賴恩|羅伯特·蘭辛 班布里奇·科爾比|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弗蘭克·B·凱洛格|亨利·劉易斯·史汀生|科德爾·赫爾|約翰·謝爾曼
1840-1889 詹姆斯·布坎南|約翰·米德爾頓·克萊頓|丹尼爾·韋伯斯特|愛德華·埃弗里特 威廉·勒尼德·馬西|劉易斯·卡斯|傑里米亞·沙利文·布萊克|威廉·亨利·西華德 伊萊休·班傑明·沃什伯恩|漢密爾頓·菲什|威廉·M·埃瓦茨|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弗里林海森|托馬斯·弗朗西斯·貝阿德
1790-1839 托馬斯·傑斐遜|埃德蒙·詹寧斯·倫道夫|蒂莫西·皮克林|約翰·馬歇爾 詹姆斯·麥迪遜|羅伯特·史密斯|詹姆斯·門羅|約翰·昆西·亞當斯 亨利·克萊|馬丁·范布倫|愛德華·利文斯頓;路易斯·麥克萊恩 約翰·福賽斯|丹尼爾·韋伯斯特|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美國國務院歷任國務卿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屆次 國務卿姓名 任職時間 時任總統
1 托瑪斯·傑弗遜 1790年3月22日1793年12月31日 喬治·華盛頓 39 艾利胡·盧特 1905年7月19日1909年1月27日 西奧多·羅斯福
2 埃德蒙德·蘭道夫 1794年1月2日1795年8月20日 喬治·華盛頓 40 羅伯特·貝肯 1909年1月27日1909年3月5日 西奧多·羅斯福
3 蒂莫西·皮克林 1795年12月10日1800年5月12日 喬治·華盛頓約翰·亞當斯 41 費蘭德·諾克斯 1909年3月6日1913年3月5日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4 約翰·馬歇爾 1800年6月6日1801年2月4日 約翰·亞當斯 42 威廉·珍尼斯·布里安 1913年3月5日1915年6月9日 伍德羅·威爾遜
5 詹姆斯·麥迪遜 1801年5月2日1809年3月3日 托瑪斯·傑弗遜 43 羅伯特·蘭辛 1915年6月24日1920年2月13日 伍德羅·威爾遜
6 羅伯特·史密斯 1809年3月6日1811年4月1日 詹姆斯·麥迪遜 44 班布里奇·科爾比 1920年3月23日1921年3月4日 伍德羅·威爾遜
7 詹姆斯·門羅 1811年4月2日1814年9月30日 詹姆斯·麥迪遜 45 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1921年3月5日1925年3月4日 沃倫·G·哈定
8 詹姆斯·門羅 1815年2月28日1817年3月3日 詹姆斯·麥迪遜 46 富蘭克·比爾林斯· 凱洛格 1925年3月5日1929年3月28日 卡爾文·柯立芝
9 約翰·昆西·亞當斯 1817年3月5日1825年3月3日 詹姆斯·門羅 47 亨利·劉易斯·史汀生 1929年3月28日1933年3月4日 赫伯特·胡佛
10 亨利·克萊 1825年3月7日1829年3月3日 約翰·昆西·亞當斯 48 康德爾·赫爾 1933年3月4日1944年11月30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11 馬丁·范布倫 1829年3月28日1831年5月23日 安德魯·傑克遜 49 愛德華·斯退丁紐斯 1944年12月1日1945年6月27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哈利·S·杜魯門
12 愛德華·利文斯頓 1831年5月24日1833年5月29日 安德魯·傑克遜 50 詹姆斯·伯恩斯 1945年7月3日1947年1月21日 哈利·S·杜魯門
13 路易斯·麥克萊恩 1833年5月29日1834年6月30日 安德魯·傑克遜 51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947年1月21日1949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4 約翰·福塞斯 1834年7月1日1841年3月3日 安德魯·傑克遜 52 迪安·歌德拉姆·艾奇遜 1949年1月21日1953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15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41年3月6日1843年5月8日 威廉·亨利·哈里森 53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 1953年1月21日1959年4月22日 德懷特·艾森豪
16 阿貝爾·帕克爾·厄普舒爾 1843年7月24日1844年2月28日 約翰·泰勒 54 克里斯蒂安·赫脫 1959年4月22日1961年1月20日 德懷特·艾森豪
17 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 1844年4月1日1845年3月10日 約翰·泰勒 55 迪安·臘斯克 1961年1月21日1969年1月20日 約翰·甘迺迪林登·詹森
18 詹姆斯·布坎南 1845年3月10日1849年3月7日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56 威廉·皮爾斯·羅傑斯 1969年1月22日1973年9月3日 理察·尼克森
19 約翰·克萊頓 1849年3月8日1850年7月22日 扎卡里·泰勒 57 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 1973年9月22日1977年1月20日 理察·尼克森傑拉爾德·福特
20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50年7月23日1852年10月24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8 塞魯斯·萬斯 1977年1月23日1980年4月28日 傑拉爾德·福特
21 愛德華·埃弗里特 1852年11月6日1853年3月3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59 艾德蒙德·希克斯圖·馬斯基 1980年5月8日1981年1月18日 吉米·卡特
22 威廉·馬西 1853年3月7日1857年3月6日 福蘭克林·皮爾斯 60 亞歷山大·美奇斯·黑格 1981年1月22日1982年7月5日 羅納德·里根
23 劉易斯·加斯 1857年3月6日1860年12月14日 詹姆斯·布坎南 61 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982年7月16日1989年1月20日 羅納德·里根
24 傑瑞密亞·沙利文·布萊克 1860年12月17日1861年3月5日 詹姆斯·布坎南 62 詹姆士·艾迪森·貝克 1989年1月25日1992年8月23日 喬治·H·W·布希
25 威廉·亨利·西華德 1861年3月5日1869年3月4日 亞伯拉罕·林肯 63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1992年12月8日1993年1月19日 喬治·H·W·布希
26 艾利胡·班傑明·沃什伯恩 1869年3月5日1869年3月16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7 沃倫·米內·克里斯托夫 1993年1月20日1997年1月17日 比爾·柯林頓
27 漢密爾頓·費什 1869年3月17日1877年3月12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65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1997年1月23日2001年1月19 比爾·柯林頓
28 威廉·馬克塞維亞·埃瓦特 1877年3月12日1881年3月7日 拉瑟福德·B·海斯 66 科林·盧瑟·鮑威爾 2001年1月20日2005年1月26日 喬治·W·布希
29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1年3月7日1881年12月19日 詹姆斯·加菲爾德 67 康多莉扎·賴斯 2005年1月26日2009年1月20日 喬治·W·布希
30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富里林胡森 1881年12月19日1885年3月6日 切斯特·A·阿瑟 68 希拉蕊·柯林頓 2009年1月15日-2013年2月 歐巴馬
31 托馬斯·弗朗西斯·貝亞德 1885年3月7日1889年3月6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69 約翰·克里 2013年2月1日至今 歐巴馬
32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 1889年3月7日1892年6月4日 班傑明·哈里森
33 約翰·福斯特 1892年6月29日1893年2月23日 班傑明·哈里森
34 瓦爾特·奎尼汀·格禮山 1893年3月7日1895年5月28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5 理察·奧爾尼 1895年6月10日1897年3月5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36 約翰·謝爾曼 1897年3月6日1898年4月27日 威廉·麥金萊
37 威廉·魯福斯·戴伊 1898年4月28日1898年9月16日 威廉·麥金萊
38 約翰·海伊 1898年9月30日1905年7月1日 威廉·麥金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