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山曲

府谷山曲

府谷山曲主要流傳在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和陝西的府谷、神木一帶,內容多為情歌,少部分內容為“走西口”。歷史上的晉西北地貧民飢、災荒頻繁,農民迫於生計,走出山西與內蒙古交界處古長城的關口(即“西口”)逃荒,到河套一帶打工謀生,謂之“走西口”。丈夫出外遭磨難,妻兒在家受悽惶,生離死別,相互思念,這種特殊的生活現象,孕育了山曲“走西口”。“走西口”的苦難生活,在山曲中大量有所反映。

申報單位

榆林市府谷縣

概述

從山曲流行的地區看,南邊大部分陝北地區流行的是信天游,而北邊內蒙河套一帶則流行漫翰調和爬山調,因此山曲與上述其它山歌相比,無論從歌詞內容上,還是曲式結構上,都有相近之處。

山曲樂曲結構短小,多為上下句結構,旋律起伏度較大,這是北方高腔山歌的典型特點。另外從曲式結構上來看,大部分山曲的一二小節和五六小節曲調相同,只是在上下句的結尾處有變化,這和爬山調的旋法特點是一樣的。

山曲的歌詞表白直露,表達的情感真摯而粗獷,全無半點忸怩作態,也不似那種一片聲的“愛你”“恨你”,無病呻吟,淺薄而俗氣。

山曲的內容主要以歌唱愛情為主:“妹妹唱曲兒哥哥聽,十句有九句唱愛情”。歌詞中大量運用比興的手法,上句主要是起興作比、鋪墊場景並提供音韻,下句切入正題,如:“滿天雲彩化了個盡,咱二人好不成因為甚”,“關住大門放開狗,說不下個所以然你不能走”,“石搗石捶石圪垯,山曲兒都是些實心話”。

山曲的歌詞,一般都以7字為1句,上下兩句為一段,語言純樸自然、清新健康。由於詞中常常插入“親親我”、“哎呀親親”等襯詞,使歌唱更加口語化,更富於生活情趣。為了突出主題,常用起興、比喻和反覆疊句等表現手法。如“山在水在石頭在,人家都在你不在”,以加深歌詞的感情色彩。山曲的結構短小,手法洗鍊,全曲上下兩個樂句8個小節,下句大都是上句的重複,只是通過句尾結音的變化而構成呼應,兩句的結音大都是四、五度或八度的關係。節拍以 2拍為主,也有少數是□或□拍。曲調大多數是建立在五聲或六聲的徵調式和商調式的基礎上。旋律的跳進多、起伏大,頻繁的跳進,賦予山曲以鮮明的特色和粗獷的性格。

山曲的演唱形式以獨唱為主,由於音域比較廣,所以男聲在演唱時常用低聲。舊社會的“走西口”生活,使山西和內蒙古西部地區的民歌得到了廣泛的交流,所以山曲和內蒙古西部的爬山調,在音調和風格上都很接近。

另外,除山曲外,山西也流行一些其它山歌,如祁太地區的“看秧歌”,交城的“交城山”等。山西民歌大多清新活潑,歌詞十分的風趣。與直抒胸懷,以抒情為主的信天游和山曲不同的是,一般的山西民歌大都重在寫景,每隻歌兒都好像是一幅清麗的風俗畫兒。如“羊倌歌”:

一朵朵白雲天上飄,一群群肥綿羊青草彎彎跑。

青草灣灣楊柳葉葉擺,紅丹丹陽婆桃杏花花開。

畫眉眉羊羔虎頭搖,柔軟軟絨毛綿溜溜。

一顆顆羊鈴叮叮響,青山山綠水好地方。

又如“走絳州” :

一根扁擔軟溜溜的溜,擔上了扁擔走絳州,

筐兒繩兒刺拉刺拉崩,路旁樹兒柳葉子兒青,走絳州。

一輛小車吱扭吱扭吱,推上了小車走絳州,

軲轆轆兒咕嚕嚕嚕轉,樹上的鳥兒喳喳喳喳唱,走絳州。

小小毛驢踢踏踢踏踢,趕上了毛驢走絳州,

驢兒驢兒踏踏踏踏跑,棒槌兒鼓兒咚咚咚咚敲,走絳州。

歌中大量地運用了形聲字和疊字,使樂曲增添不少情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