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市一中

1961年6月,根據全市教育布局調整,學校國中部、高中部分家,高中部停辦,學校更名為平頂山市第一初級中學。 1964年7月,平頂山市改為平頂山特區,學校又更名為平頂山特區第一中學,1968年又恢復為“平頂山市第一中學”。 至1992年底,學校有教學班30個,其中國中部6個班,高中部24個班,在校學生1800餘人。

基本信息

平頂山市第一中學,創建於1956年春,原名為平頂山礦區完全中學,1957年更名為平頂山市第一中學,1964年又改名為平頂山特區第一中學,1968年恢復現名。1993年國中部、高中部分家,高中部搬遷市區南部九里山北麓,沿用原校名。

學校規模

校園占地面積133119平方米,建築面積51996平方米。是河南省首批辦好的24所省重點中學之一。學校現有教職工197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8人,中學高級教師65人,國家級骨幹教師3人,省級學科帶頭人9人,省級骨幹教師12人,平頂山市優秀青年科技專家2人,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12人,在職學習的研究生23人,還有28名教師被評為省市優質課教師

學校位置

平頂山市一中市區南部九里山北麓,東鄰“河南質量工程學院”,南接“平頂山市職業技術學院”,西望平西湖萬頃碧波,北依湛河兩岸繁華市區。平頂山、落鳧山、擂鼓台山遙遙相對,平桐路,高楊路,南環路交叉環繞。

校內景觀

學校占地200畝,由東西兩個校區組成,“西交大橋”將兩個校區連為一體。佇立於“西交大橋”,東西校區盡收眼底,教學樓學、辦公樓、圖書樓、學生公寓樓、教職工住宅樓、師生浴池、學生餐廳等建築錯落有致,雄偉計觀;沿著北大廣場,走近百米文化長廊,“清華園”、“求知亭”、攀峰亭”點綴其中,“誠信石”、“已己銘”、“警言錄”鑲嵌片片青草綠地。“劍橋路” 、“復旦路”、“同濟路”路路相交四通八達,“北大廣場”、“清華廣場”遙遙相望,相映生輝。“梔子園”、“玫瑰園”、“翠竹園”令人心曠神怡,“奮進”雕塑、“騰飛”雕塑催人勃姿英發。整個校園綠樹蔭蔭,芳草萋萋,竹影婆娑,花團錦簇,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整體布局合理,環境優美怡人。
學校有400米標準跑道的體育場和綠蔭足球場,還有能容納2500人的看台,籃球場、羽毛球場等體育設施齊全。學校圖書館現有藏書十幾萬冊,有教師閱覽室1個,座位72個,學生閱覽室8個,座位700多個,電子閱覽室1個,電子圖書5萬多冊。有物理實驗室四個,化學實驗室四個,生物實驗室3個,計算機室4個,語音教室2個,大型多媒體教室2個,閉路電視設備一套,每個教室都安有多媒體教學設備、投影儀、25英時彩電和有線廣播。建立了校園網,任課教師全部配備手提電腦教學設備實現了現代化。

學校發展

近幾年來,學校硬體建設發展迅速,各種生活配套設施齊全,現有五個學生食堂,五個學生餐廳均裝有34英寸彩電。有衛生所、浴池。為學生營造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良好氛圍。
育人為本,質量取勝。建校以來市一中向社會輸送兩萬餘名合格畢業生。每年都有一批傑出的學科尖子脫穎而出,大批優秀畢業生升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大、哈爾濱工大、武漢大學、中國科大、華中科大、湖南大學等全國著名重點高校、同時還培養了一批像黃鶴翔、毛孩、李娜、周鵬等優秀歌手和著名主持人及體育人才。學校堅持以質量求生存,治教嚴謹,實行科學管理。在長期辦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教學規律,總結辦學經驗,形成了“厚德明理,博學慎行”的校訓和“自尊、自愛 自強、自立、勤奮、文明、誠實、進取”的學訓。連續十三年獲平頂山市教學質量測評第一名,每年的高考進線率、重點大學錄取率、升學率均居平頂山市之冠。近幾年來,升學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並逐年攀升。

獲得榮譽

四十七年風雨兼程,而今的平頂山市一中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英才搖籃”。成為全國重點名牌大學生源的重要基地,不僅教學質量上乘,而且各項工作全面上台階,先後被授予為“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國家基礎教育實踐中心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外語實驗學校”、“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文明學校”、“省級教育科研先進學校”、“省級基礎教育示範基地”、“省級衛生先進單位”、“市級文明行業示範點”等多項榮譽稱號,現已成為平頂山教育戰線的一面旗幟。
如今的平頂山市一中,不僅規模擴大到48個班,擁有學生兩千五百多人,而且以雄厚的師資力量、先進的辦學設施、出色的管理經驗、豐碩的辦學成果崛起鷹城,馳名中原。展望未來,平頂山市一中將成為一所現代化的高質量的名牌中學。

建校歷史

平頂山市第一中學創建於1956年春,是平頂山市建校最早的一所中學,隸屬於平頂山市教育局,是一所在全市享有崇高聲譽的全日制寄宿制普通高級中學,1978年3月被確定為河南省重點中學,2005年2月被省教育廳認定為首批“省級示範性高中”。學校原址在市區聯盟路85號院(市委黨校對面,現市實驗中學),1993年8月,搬遷到現址(九里山北麓,沿山路9號院)。現址東鄰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南接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西臨新華區高科技工業園,北依高陽路和漯寶鐵路,交通便利,位置優越。 建國初期:1953年9月,中南地質局401隊千餘名隊員奉命開赴平頂山進行地質勘探,之後,來自四面八方的數萬大軍來到這裡參加煤礦開發大會戰。1956年,正值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平頂山作為全國重點煤礦之一,開始大規模建設,礦區人口達6.9萬人。為滿足礦工子女接受國中、高中教育的願望,適應經濟發展和建市的需要,河南省教育廳撥款4.5萬元,由許昌地區教育局負責籌建平頂山礦區完全中學。籌備人員把東大營民房作為辦公場所,在東大營國小進行了第一次招生閉卷考試。1956年9月1日,學校利用落鳧山南麓原葉縣工農煤礦廢棄的20多間破草棚作為教室開始上課,共招收兩個高中班,4個國中班,共329名學生。1956年12月,學校搬到五一路西段(現平頂山市印刷廠院內)。1956年底,擴大到7個班,353名學生,教職工25人。
建市時期:1957年3月,國務院第43次會議決定建立平頂山市,學校更名為平頂山市第一中學。隨著平頂山礦區開發速度的加快,為適應新的形勢,1957年6月,河南省教育廳再次撥款12萬元,在西楊村河西籌建市一中第二個校園(現實驗中學院),先後建立了兩棟二層樓,北樓為教學樓,可容納19個教學班;南樓為宿舍樓,有38間住房;並建起了大禮堂,在操場兩邊建起了三棟家屬居住的平房。1957年9月,學校搬入第二個校園上課。1961年6月,根據全市教育布局調整,學校國中部、高中部分家,高中部停辦,學校更名為平頂山市第一初級中學。1964年7月,平頂山市改為平頂山特區,學校又更名為平頂山特區第一中學,1968年又恢復為“平頂山市第一中學”。1971年恢復了高中部招生,學校又恢復為完全中學,當年招收高中生6個班。
建校初期:雖然辦學條件較差,但師生因陋就簡,不畏艱苦,勤儉辦學,並自己動手,通過開辦校辦工廠改善辦學條件,教學質量比較穩定。1957年“反右”整風運動開始後,學生主要精力用於體力勞動,教學質量受到嚴重影響。1962年,黨中央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師生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學質量相應提高,同年被確定為市里唯一的重點國中。“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受到極大衝擊,教學秩序混亂,師資缺乏,正常教學活動不能開展,教學質量降到建校以來最低水平。 三中全會後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教育事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學校也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尤其是恢復高考制度後,師生幹勁倍增,學校辦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提高很快,在全市處於領先地位,尤其在文體比賽方面的成績更為突出。1977年,學校被市教育局確定為“市重點中學”;1978年底,經河南省教育廳批准,學校被定為“河南省重點中學”;1981年3月,經河南省教育廳驗收合格,學校被確定為河南省首批辦好的24所省重點中學之一。之後,學校的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高考重點大學進線率、本科大學進線率、教學質量評估等一直位居全市第一,並被授予“市級文明單位”、“市先進集體”稱號。至1992年底,學校有教學班30個,其中國中部6個班,高中部24個班,在校學生1800餘人。
1993年7月,市政府又投資1500萬元在九里山北麓建設了占地面積140畝的市一中第三個校址。同年9月,學校國中部、高中部再次分家,國中部留在原校址,更名為“平頂山市實驗中學”,高中部搬遷新址,仍用“平頂山市第一中學”校名,規模為24班,在校學生1500餘人。
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末的幾年裡,學校在新校址艱苦奮鬥,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建起了圖書館,安裝了無線電視廣播系統,建起了兩棟教師住宅樓。教學質量繼續保持全市第一,還培養了一大批諸如中央電視台《軍事縱橫》欄目主持人李娜,以一曲《九妹》唱響神州大地的著名歌手黃鶴翔,著名演員毛孩,著名歌手周鵬等優秀藝術人才。1999年6月被評為“市級文明行業示範點”,1999年10月被授予“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稱號,1997年12月,被評為“省級文明學校”、“省級衛生先進單位”。2000年8月,被授予“省級安全文明校園”稱號。

進入新世紀:在“科教興國”戰略方針指引下,國家做出了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的決策。2000年9月,以校長顧亮、書記高柳生為主要領導的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後,根據形勢發展需要,提出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辦學理念,以“三風”建設為重點,以教學創新為突破口,凝聚師生力量,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校風建設,領導班子提出“文明、和諧、務實、創新”八個字。教風建設,提出“嚴、實、細、活”四個字。學風建設,提出了“勤奮、持恆、博學、精思”八個字。經過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形成了“校風正、教風嚴、學風濃”的良好風氣。
在教學上堅持“一心一意抓教學,理直氣壯抓質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抓好教學常規落實、教學環節管理,重視教學創新。一是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學校堅持根據學生國中升學情況平均分班,不分快慢班和重點班,新生分班時採用電腦派位,實行“陽光操作”,邀請學生家長、任課教師代表和新聞媒體參加;二是在開足開滿國家規定課程的同時,增加選修課、德育課,開設語文、英語閱讀寫作課、英語口語課,完善以研究性學習為重點的綜合實踐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三是大力開展研究性學習,充分發揮學生潛能,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四是改革教學質量評價制度,注重從思想道德、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衡量學生成績,從師德修養、科研成果、課堂效果等方面評估教師業績。
在教師培養上鼓勵、支持教師通過自學、進修等途逕取得雙學歷或更高學歷,並通過以老帶新、教學基本功大賽等途徑,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到2005年底,教職工246人,其中特級教師8人,中學高級教師85人,國家級骨幹教師3人,省級學科帶頭人9人,省級骨幹教師12人,市優秀青年科技專家2人;省級優質課教師28人,市級優質課教師32人,市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8人。
2001年8月,在市政府和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征地60餘畝,投資1500萬元建設了西校區,新建綜合教學樓一幢、學生公寓2幢、學生食堂2個,使建築面積達到60000多平方米,辦學規模擴大到48個教學班,在校生達2600名。另外,學校整修了1#教學樓,建起了百米文化長廊,興建了5#、6#青年教師公寓、7#學生宿舍,改建了學校大門和門內廣場,校容校貌煥然一新。同時,又添了大量的教學設備、設施。先後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了千兆校園網;使圖書館藏書達到16萬冊;投資300多萬元裝備了12個高標準理、化、生實驗室以及兩個功能齊全的多媒體講座廳和學術報告廳,為每個教室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輔助設備,為每位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2005年底,學校有62個教學班,在校生3820人,其中高一22個班1409人,高二20個班1151人,高三20個班1260人,學校占地面積達到216畝。
五年中,學校重點大學進線率、本科大學進線率、教學質量等一直位居全市第一,共有15名學生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培養出三名全市高考狀元,先後獲得“省級文明單位”、“省級基礎教育教學實驗基地”、“省級辦學管理規範化學校”、首批“省級示範性高中”等榮譽。

四 50年艱苦創業,50年風雨兼程。50年來,學校雖四遷校址,五易校名,但幾代師生艱苦創業,無私奉獻,使學校不斷取得成就,高考重點大學進線率、本科大學進線率、教學質量測評等一直保持全市第一,連續多年獲得平頂山市“晨光”杯體育活動高中組團體總分第一名和平頂山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一名,以雄厚的師資力量,優美的教學環境,先進的辦學設施,出色的管理經驗,豐碩的辦學成果崛起於鷹城,馳名中原。成為平頂山市基礎教育戰線上的一面旗幟,發揮著良好的示範作用。
“且持夢筆書奇景,日破雲濤萬里紅”。時值國家大力發展優質高中教育的大好機遇,學校確立了“以學生髮展為根本,向科學管理要質量,搶抓機遇謀發展,與時俱進鑄輝煌”的發展思路,堅持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管理立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十一五”期間,占地面積300畝,理念前瞻,設施先進,管理一流,特色鮮明,學術活躍的現代化新一中,將展現在鷹城大地。充滿自信的一中人一定能描繪出明天更絢麗的篇章,托起明天更輝煌的太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